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軾若生在明清兩朝,“活不過三集”

文/史弟

“烏台詩案”是蘇軾一生中最大的一個檻, 邁不過去即有性命之虞。 蘇軾當時也做好了死的準備, “子瞻憂在必死”, 甚至連自盡的毒藥、遺書都已準備好。

慶倖, 蘇軾沒有死, 僅僅是降為黃州團練副使, 當一個閑差。

也正因為蘇軾度過了此劫, 身心在紛繁的塵世中得到進一步的洗禮, 從此之後, “也無風雨也無晴”。

既有“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的氣勢磅礴, 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的細膩情感, 蘇軾的藝術成就一時無雙。

“烏台詩案”發生在北宋宋神宗執政時期。 大背景是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 然而變法卻難以為繼, 於是朝廷開始改制。

蘇軾作為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 即便王安石變法難以為繼, 在這個敏感的時期, 仕途自然也不會如意。

被貶的蘇軾, 依例給宋神宗上表致謝, 事情本來也沒什麼, 但只因其中有一句話不妥, 且被政敵無限的上綱上線, 緊接著就發生了“烏台詩案”。

之所以叫“烏台詩案”, 主要是此案由監察禦史告發, 後在禦史台獄受審。 所謂“烏台”, 即禦史台, 因官署內遍植柏樹, 又稱“柏台”。 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 乃稱烏台。 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蘇軾在上表中說了這樣一句牢騷話,

“知其生不逢時, 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 或可牧養小民”。

所謂“新進”, 暗指王安石引薦的新人, 這些人看到後反過來指責蘇軾非議新法, 對新法表示不滿, 換句話就是, 蘇軾這小子對皇帝不滿, 因為宋神宗是大力支持變法的。

不僅如此,

蘇軾的政敵們開始廣泛搜索, 從蘇軾所有的文章中抓取一些片段出來, 以便坐實蘇軾“大逆不道”的罪名。

問題的關鍵在於, 蘇軾寫得一些詩詞、說得一些話, 不全是捕風捉影、牽強附會, 確實有指桑駡槐、非議朝政、容易觸犯龍顏的地方。

“贏得兒童語音好, 一年強半在城中”, 諷刺王安石變法中的重要一項舉措——青苗法;

“讀書萬卷不讀律, 致君堯舜知無術”, 諷刺宋神宗設明法考試考核群吏;

“東海若知明主意, 應教斥鹵變桑田”, 諷刺宋神宗興修水利;

“豈是聞韶解忘味, 爾來三月食無鹽”, 諷刺宋神宗推行鹽法;

……

有鑑於此, 不得不讓人感歎蘇軾是生在宋朝, 得益于趙匡胤立下的不殺士大夫的祖訓。 若是不幸生活在明清兩朝, 借用一句網路流行語來說, 恐怕“活不過三集”。

想想朱元璋的所作所為, 有人祝他“儀則天下”, 只因“則”與“賊”同音, 被認為諷刺朱元璋做賊, 即被斬;有人祝他“睿性生智”, 只因“生”與“僧”同, 被認為是諷刺朱元璋做過和尚……如此脆弱、敏感的玻璃心, 讓人不寒而慄。

清朝比之明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清風詩案”極為荒唐,也從側面印證蠻夷縱使統治了中原,內心的自卑和恐懼,依舊時時存在。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清風詩案”極為荒唐,也從側面印證蠻夷縱使統治了中原,內心的自卑和恐懼,依舊時時存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