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餐飲業如何躍過“百億”龍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蓋虹達 “餐飲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五大方面痛點, 包括人力資源、持續擴張、成本、供應鏈、科技應用。 這既是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又是連鎖餐飲一線品牌代表目前反映最突出的五大問題。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在近日舉辦的2018中國連鎖餐飲峰會上表示, 當前餐飲行業環境變化速度前所未有, 做出清晰判斷很難, “這就需要企業有前瞻性的眼光, 看到未來的變化, 才能有助於企業做出正確的判斷。 ”

“資本對於現在的餐飲市場也是越來越看重, 同時也更多的參與。 2016年32家企業獲得了資本的注資, 2017年達到32家, 現在更多的看重的是模式和創新。 “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對記者表示, “O2O的形式現在也產生了巨變, 原來不僅是通過外帶、外賣, 包括現在京東、天貓上的餐飲零售, 同時通過新媒體進行自己的傳播, 包括我們現在更多的運用資料分析,

瞭解你的客戶真正個性化的需求是什麼, 你才能更好的滿足他。 ”

互聯網對消費者“吃穿住行”的改造正深入到體量龐大的餐飲業。 現實是, 能做到千家門店的連鎖餐飲品牌還停留在個位數階段, 營收突破百億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小品牌依然是主力軍, 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 “新餐飲”挑戰與機遇並存。

痛點

資料顯示, 201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82.7萬億, 是第三名日本的2.5倍, 而餐飲業所在的第三產業達到了42.7%, 是三駕馬車之首, 同時對GDP的增長率已經達到了18.8%的貢獻。 餐飲業產值達到3.96萬億, 占到GDP增長中大於5%的貢獻。 行業實現了7.4%。 線上外賣市場規模在2017年也突破2000億元收入, 2018年也會有20%以上的增長。

“2003年到2017年的14年當中整個餐飲增長十分迅速,

複合增長率約15.5%, 在2018年我們預測的增長也將會在11.5%, 將達到10萬億以上的規模。 ” 聯合利華飲食策劃連鎖客戶總監崔鴻偉說, 餐飲行業速食是占主要的比例, 43%是速食企業, 火鍋占30%, 正餐32%, 其他的包括團餐、西式速食, 占到5%左右。

但相比國際市場, 中國餐飲業發展還很不成熟。

“連鎖餐飲人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表示, 美國的餐飲50強體量已經達到了14414萬億, 而中國的餐飲50強才只有1756萬億。 如果說把百勝中國的448億元去掉的話, 中國才有1308億元。 在整個的餐飲業來說占比相當少。 而且在30億到100億的企業, 中國才有9家。 而在美國的餐飲50強中最低營收已經達到了62.7億元, 最高達到2467億。 而連鎖門店45家企業以上超過了1000家門店,

平均也達到了3172家, 有7家超過了5000。

而無論是餐飲連鎖業態發達的美國市場, 還是正在快速增長中的中國市場, 餐飲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是一樣的。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在2018中國連鎖餐飲峰會上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 餐飲行業面臨五大痛點:人力資源、持續擴張、成本、供應鏈、科技應用。 這既是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又是連鎖餐飲一線品牌代表目前反映最突出的五大問題。

五大痛點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可以稱為生態系統的問題。 即無法靠企業自身的努力簡單克服, 比如人力資源、成本問題等;一類是正向痛點, 比如持續擴展、供應鏈和科技應用。 所謂生態系統的痛點,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來講, 就是餐飲行業上游產業和相關產業之間的博弈問題,

比如說對人才的爭奪。 除了餐飲企業之間的爭奪, 其實更大的爭奪來自於其他產業, 包括新品牌的進入都會帶來人力資源的問題。 而長期困擾餐飲人的房租問題, 實際上是整個的房地產產業鏈和餐飲行業之間的博弈, 這不是企業靠自身的創新和努力就能徹底改變的問題, 也是幾乎所有餐飲企業強烈反映的難以破解的難題。

持續擴展、供應鏈和科技應用, 之所以稱為正向痛點, 這些痛點是企業在尋求發展、尋求創新、尋求提升當中遇到的問題, 而且主要是企業內在的經營管理不斷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 比如加盟擴張時, 如何保持快速擴張和高品質運行之間的平衡。 如何推進供應鏈的應用,從前臺的行銷、引流,到把數位化的技術、大資料應用推進到整個餐飲管理體系的管理中,現在還有很多未解的難題。

諸多痛點之下,餐飲業業在不斷創新。過去一年星巴克推出咖啡工廠,盒馬與西貝的合作,德克士無人智慧餐廳,和大董的門店創新和海外拓展等等。在培亮看來,“創新方向不一定都是對的,但至少是積極的嘗試。”

零售化

“餐飲企業不是唯一被零售化的,我覺得全民都在被零售化。從淘寶開始就全都在零售化,這是一個趨勢,現在的資訊資料化的時代到來,大大的降低了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供應商、餐飲經營者、門店,甚至消費者,他們是很容易建立資訊連接的。這就為我們整個的餐飲零售化打下了目前的基礎和土壤。” 黃記煌總經理李盟說。

實現新餐飲的第一步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張川說,在電影購票選座、手機買高鐵票等服務上,當前已經基本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體驗,線上化率分別為80%、90%,而在餐飲領域線上化比例仍在15%以下,“我們預期未來餐飲線上化率能夠達到60%,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張川說。

線上化能夠帶來什麼?張川表示主要有三方面改變,一是客戶將不僅是線下的客戶,還將映射到線上變成商家的會員;二是能夠以人為本,為客戶提供更精准、千人千面的服務體驗;三是將重構餐飲商家的成本結構。

“餐飲的線上消費行為只占15%,還有85%的消費行為線上下,我們需要把這些線下的消費行為線上化。”張川說。

作為餐飲行業的“門外漢”,盒馬提了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餐飲店不能全天都營業?為什麼就餐前需要用茶和冷菜打發等待時間?為什麼消費者總覺得菜品價格高?在侯毅看來,盒馬鮮生在生鮮新零售領域的經驗,或許可以嫁接到餐飲行業。

“餐飲行業發展多年,還有一些痛點沒有解決,盒馬在嘗試,是否可以用零售行業的經驗,為餐飲升級提供另一種參考。” 盒馬鮮生創始人兼CEO侯毅表示,“通過資料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在平峰時段打折,引導大家吃早午餐和下午茶?高峰時段廚師忙不過來,我們是否可以使用智慧化的器械,代替重複性勞動?另外,我們是否可以讓消費者提前點餐,讓菜比人先上桌,來縮短消費者的等待時間,提升空間利用率?”據侯毅介紹,盒馬正在上海南翔店的“蟹碼頭機器人主題餐廳”進行初步嘗試,一方面利用智慧設備提高出菜和服務效率,另一方面在閒時進行折扣定價等措施,引導消費者在非高峰時段用餐。

在侯毅看來,盒馬並沒有因此“進軍餐飲界“,而是為餐飲行業的諸多技術創新,提供了合適的應用場景,盒馬也希望與餐飲品牌攜手探索新餐飲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餐飲企業在嘗試各種模式升級,讓餐飲”更好一點“。如比如德克士在2017年底推出了首家無人智慧餐廳“德克士未來店”,更智慧、更新鮮、對消費者更友好的創新方向,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北京嘉和一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劉京京也認為,2018年,餐飲模式會發生巨大裂變,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收銀系統、點餐系統、排隊系統和會員管理系統的技術應用和創新已經有不少樣本和路徑。

“前些年都是得屌絲者得天下,現在又出現了空巢青年,空巢青年現在有5800萬,而他的消費能力遠遠高於屌絲。有人說空巢青年是一人獨居,兩眼惺松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穀不分,他們每天餐飲需求非常旺盛,消費力也非常強。” 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說,“我們如何能得到他們的心,也是每個企業要思考的。”

外賣作為線上管道形式對餐飲業的帶動被解讀為餐飲零售化的一步,“外賣是零售的一種嘗試。外賣的產品結構、成本結構,肯定跟我們店面的運營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具有零售屬性的。” 黃記煌總經理李盟說。

事實上,外賣這兩年對於餐飲企業實現了不小的助力,相比堂食的不溫不火,很多餐飲連鎖企業的外賣業務有大幅增長。

西貝餐飲2017年實現22%的增長其中主要來自於新店和外賣,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表示,“我們去年開了40多家新店,肯定是有增長的。同店增長不大,堂食還有所下降,有了外賣之後略有增長。” 在他看來,“餐飲的零售化應該是完全做成一個商品在門店賣、線上賣、各種場景賣,比如麵筋賣得好,就可以成為一個大單品,最後成為一個在各種場景都能銷售的產品。”

眉州東坡創始人王剛保守估計2017年收入增長15%,其中主要來源是外賣。“因為食品工廠開始發力了,可能就是這塊增長比較多。新店增長比較少,去年只開了十幾家,因為這兩年主要都在變革期。同店增長,應該在5%左右,其中老店的同比增長比例比較小。”

如同新零售線上上線下融合過程中存在博弈和對峙,“新餐飲”的誕生也勢必將面臨新舊模式的碰撞和磨合。

“現在新零售大家談太多了,在整個餐飲的佈局來看的話,我認為還是要適當做一些選擇,新零售也不會今年一下子就把就把整個餐飲商業模式顛覆掉”。鄉村基創始人李紅表示,從餐飲的結構來看,還是大有可為的,在深挖堂食這部分的顧客體驗上,還是有機會的。“跟零售結合一定是趨勢,未來也許我們的競爭對手都不是在場下的,而是來自於場外的。即使有線下門店的連鎖餐飲,也要不斷地加入到新零售的行業中。至於什麼樣的節奏,我覺得還是適合自己的企業會更好。”

“餐飲加零售,其實整個線下的餐飲是非常大的流量入口,而且還有一個跟線上對比來說無比比的優勢,線下企業的優勢是直接和消費者面對面,能見面的。” 在海底撈創人施永紅看來,在這種情況下,線下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的程度,應該相對來說比線上企業更強。“我們能夠把線下消費者跟我們之間建立這種信任,如何轉化成商業模式,那可能未來就是新餐飲。”

如何推進供應鏈的應用,從前臺的行銷、引流,到把數位化的技術、大資料應用推進到整個餐飲管理體系的管理中,現在還有很多未解的難題。

諸多痛點之下,餐飲業業在不斷創新。過去一年星巴克推出咖啡工廠,盒馬與西貝的合作,德克士無人智慧餐廳,和大董的門店創新和海外拓展等等。在培亮看來,“創新方向不一定都是對的,但至少是積極的嘗試。”

零售化

“餐飲企業不是唯一被零售化的,我覺得全民都在被零售化。從淘寶開始就全都在零售化,這是一個趨勢,現在的資訊資料化的時代到來,大大的降低了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供應商、餐飲經營者、門店,甚至消費者,他們是很容易建立資訊連接的。這就為我們整個的餐飲零售化打下了目前的基礎和土壤。” 黃記煌總經理李盟說。

實現新餐飲的第一步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美團點評高級副總裁張川說,在電影購票選座、手機買高鐵票等服務上,當前已經基本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體驗,線上化率分別為80%、90%,而在餐飲領域線上化比例仍在15%以下,“我們預期未來餐飲線上化率能夠達到60%,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張川說。

線上化能夠帶來什麼?張川表示主要有三方面改變,一是客戶將不僅是線下的客戶,還將映射到線上變成商家的會員;二是能夠以人為本,為客戶提供更精准、千人千面的服務體驗;三是將重構餐飲商家的成本結構。

“餐飲的線上消費行為只占15%,還有85%的消費行為線上下,我們需要把這些線下的消費行為線上化。”張川說。

作為餐飲行業的“門外漢”,盒馬提了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餐飲店不能全天都營業?為什麼就餐前需要用茶和冷菜打發等待時間?為什麼消費者總覺得菜品價格高?在侯毅看來,盒馬鮮生在生鮮新零售領域的經驗,或許可以嫁接到餐飲行業。

“餐飲行業發展多年,還有一些痛點沒有解決,盒馬在嘗試,是否可以用零售行業的經驗,為餐飲升級提供另一種參考。” 盒馬鮮生創始人兼CEO侯毅表示,“通過資料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在平峰時段打折,引導大家吃早午餐和下午茶?高峰時段廚師忙不過來,我們是否可以使用智慧化的器械,代替重複性勞動?另外,我們是否可以讓消費者提前點餐,讓菜比人先上桌,來縮短消費者的等待時間,提升空間利用率?”據侯毅介紹,盒馬正在上海南翔店的“蟹碼頭機器人主題餐廳”進行初步嘗試,一方面利用智慧設備提高出菜和服務效率,另一方面在閒時進行折扣定價等措施,引導消費者在非高峰時段用餐。

在侯毅看來,盒馬並沒有因此“進軍餐飲界“,而是為餐飲行業的諸多技術創新,提供了合適的應用場景,盒馬也希望與餐飲品牌攜手探索新餐飲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餐飲企業在嘗試各種模式升級,讓餐飲”更好一點“。如比如德克士在2017年底推出了首家無人智慧餐廳“德克士未來店”,更智慧、更新鮮、對消費者更友好的創新方向,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北京嘉和一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劉京京也認為,2018年,餐飲模式會發生巨大裂變,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收銀系統、點餐系統、排隊系統和會員管理系統的技術應用和創新已經有不少樣本和路徑。

“前些年都是得屌絲者得天下,現在又出現了空巢青年,空巢青年現在有5800萬,而他的消費能力遠遠高於屌絲。有人說空巢青年是一人獨居,兩眼惺松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穀不分,他們每天餐飲需求非常旺盛,消費力也非常強。” 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說,“我們如何能得到他們的心,也是每個企業要思考的。”

外賣作為線上管道形式對餐飲業的帶動被解讀為餐飲零售化的一步,“外賣是零售的一種嘗試。外賣的產品結構、成本結構,肯定跟我們店面的運營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具有零售屬性的。” 黃記煌總經理李盟說。

事實上,外賣這兩年對於餐飲企業實現了不小的助力,相比堂食的不溫不火,很多餐飲連鎖企業的外賣業務有大幅增長。

西貝餐飲2017年實現22%的增長其中主要來自於新店和外賣,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表示,“我們去年開了40多家新店,肯定是有增長的。同店增長不大,堂食還有所下降,有了外賣之後略有增長。” 在他看來,“餐飲的零售化應該是完全做成一個商品在門店賣、線上賣、各種場景賣,比如麵筋賣得好,就可以成為一個大單品,最後成為一個在各種場景都能銷售的產品。”

眉州東坡創始人王剛保守估計2017年收入增長15%,其中主要來源是外賣。“因為食品工廠開始發力了,可能就是這塊增長比較多。新店增長比較少,去年只開了十幾家,因為這兩年主要都在變革期。同店增長,應該在5%左右,其中老店的同比增長比例比較小。”

如同新零售線上上線下融合過程中存在博弈和對峙,“新餐飲”的誕生也勢必將面臨新舊模式的碰撞和磨合。

“現在新零售大家談太多了,在整個餐飲的佈局來看的話,我認為還是要適當做一些選擇,新零售也不會今年一下子就把就把整個餐飲商業模式顛覆掉”。鄉村基創始人李紅表示,從餐飲的結構來看,還是大有可為的,在深挖堂食這部分的顧客體驗上,還是有機會的。“跟零售結合一定是趨勢,未來也許我們的競爭對手都不是在場下的,而是來自於場外的。即使有線下門店的連鎖餐飲,也要不斷地加入到新零售的行業中。至於什麼樣的節奏,我覺得還是適合自己的企業會更好。”

“餐飲加零售,其實整個線下的餐飲是非常大的流量入口,而且還有一個跟線上對比來說無比比的優勢,線下企業的優勢是直接和消費者面對面,能見面的。” 在海底撈創人施永紅看來,在這種情況下,線下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的程度,應該相對來說比線上企業更強。“我們能夠把線下消費者跟我們之間建立這種信任,如何轉化成商業模式,那可能未來就是新餐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