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成都身邊事」金沙副館長姚菲走進央視《百家講壇》:換個方式講太陽神鳥 ​

今天是金沙遺址博物館“4·16”館慶日, 剛剛走過11周年的金沙, 又一次走進了央視, 把古蜀金沙的傳奇文物帶到全國觀眾面前。

早在2009年, 時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的張擎, 曾在《百家講壇》向觀眾講述金沙遺址發掘的傳奇故事和金沙象牙之謎。 時隔9年, 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姚菲再次受邀, 攜鎮館之寶赴央視錄製《百家講壇》系列節目。 作為該欄目“鎮館之寶”主題系列的主講人之一, 她將講述金沙的“太陽神鳥”金飾和十節玉琮兩件文物, 把文物背後的故事向觀眾娓娓道來。

《百家講壇》欄目曾在2016年推出《鎮館之寶》系列講座10集, 邀請了湖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講述文物, 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此次錄製新一季《鎮館之寶》系列節目, 再次聚焦國內知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節目組從去年就開始與金沙遺址博物館多次討論,

結合多位考古發掘者、專家和研究者的建議, 經過十多次易稿, 終於在近日敲定內容, 開始錄製。

▲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姚菲

據主講人姚菲副館長介紹, 當欄目組與她溝通講座主題時, 她曾經對要講述的文物猶豫不決, 金沙目前出土的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共計5000餘件,

其中不乏金面具、金冠帶、四節玉琮這樣極富古蜀特色, 又造型精美的器物, 而最後敲定的“太陽神鳥”金飾和十節玉琮, 實屬“忍痛割愛”的決定。 她講到, 作為向觀眾普及中國文化知識的一檔欄目, 《百家講壇》需要向觀眾傳遞的不僅是文物本身, 更是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太陽神鳥”金飾的出土過程可謂“驚心動魄, 一波三折”, 它的造型、製作工藝都極具代表性和故事性, 也是觀眾們經常會問到的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 它還是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和成都的城市標識, “這下顏值和話題性都有了, 這就是欄目組想要尋找的文物”, 姚菲副館長笑稱。 而談到十節玉琮, 主講人姚菲介紹道, 這件玉琮不僅外觀極具鑒賞價值,

它還是一件三千年前的“舶來品”, 成都在古蜀時期就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原地區等建立了友好往來, 這件良渚文化玉琮是怎麼輾轉千里到達金沙的?相信這一點, 就足以吸引觀眾。

▲十節玉琮

目前, 主講人姚菲剛剛結束兩集節目的錄製,

她對於這次的錄製效果充滿信心。 古蜀文明一直是四川的一張文化名片, 這次能再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 更是一次向全國觀眾展示古蜀文明的好機會。 “很多觀眾提到古蜀文明都會想到‘神秘’、‘奇特’, 甚至‘外星文明’等, 其實我也希望借這次的節目傳遞成都從古至今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它不僅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 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組成部分。 我們現在提出的天府文化, 就能從這些文物中找到鮮活的鑒證。 ”

據悉, 該節目共分兩集, 每集45分鐘左右, 將在今年暑期與廣大觀眾見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