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媽媽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坦誠受不了孩子哭鬧,探究原因讓人心疼

一個人, 只有小時候得到了父母的照顧, 等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 才可能有能力去照顧自己的小孩。

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不容易。 我們不僅要看到孩子的需求, 也要看到的需求, 才能更好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我認識一個女性朋友, 她就曾經很坦誠地告訴我:我真的受不了孩子哭鬧, 所以我寧願把孩子放家裡老人幫忙帶, 自己出去上班。

她試過自己帶了兩個月。 可她說, 那是她生命裡最痛苦的一段日子, 太難熬了!

我清楚知道母親親自帶孩子有多麼多麼得好, 跟孩子建立好親子依戀關係有多麼多麼重要, 但我依舊沒有勸她。

我尊重她的決定。

如今她孩子跟奶奶很親, 也很活潑可愛。

只在週末的時候, 媽媽才帶孩子出去玩兒。 倆人相處起來不像母子, 倒更像同齡的玩伴。

這樣的結果, 也算是皆大歡喜吧。

職場中的她, 顯得那麼如魚得水。 因為工作只需理性就可以控制了,

很容易帶給她熟悉的體驗和安全感。

孩子卻是完全不可控制的。 越小的孩子越不靠譜。 我們需要靠自己的感性、直覺去跟孩子相處。

覺得不熟, 很自然就會想要逃開了。

我的這位朋友有一個匱乏的童年。 父母大量缺席的情況下, 她看似完好地存活下來了。 但是輪到面對自己的那個小小孩, 她卻是異常手足無措的。

我願意相信, 無論意識上還是潛意識裡, 她都知道自己未必是個好媽媽。 所以, 比起以焦慮甚至暴躁的狀態去陪伴孩子, 她選擇了一個可能更加明智的決定。

從心理學上說, 一個人, 只有小時候得到了父母的照顧, 等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 才可能有能力去照顧自己的小孩。

小時候遭遇太多忽視, 或者被過於苛刻對待的話, 要麼他們會本能地遠離孩子, 或完全無法耐受孩子的哭鬧;要麼他們可能會過度地補償與遷就孩子。

前面那位媽媽, 屬於前者。

而我認識的另外的一位元媽媽, 屬於後者。

前些天, 僅僅因為和6歲兒子分床這麼一件事,

差點要崩潰了。

孩子晚上不好好睡, 去纏媽媽, 想要媽媽陪。 媽媽於是非常耐心地哄孩子。 以為是哄睡了, 可只要她一回到自己房間, 孩子會再次爬起來鬧騰。

為此, 媽媽忍不住訓孩子, 訓完自己又內疚。 內疚了就妥協了, 讓兒子暫時跟自己睡一晚。 第二天, 倆人又再繼續為了分床的事情爭鬥……

她找到我, 紅著眼睛問我:怎麼辦?他們都怪我把孩子慣壞了!兒子睡覺這個事, 我到底該怎麼處理?

答案其實很簡單啊。

媽媽只需要再堅定一點兒就好了。 就告訴孩子:你該睡了, 並且你需要自己睡在自己的床上。

然而, 這位媽媽她做不到。 所以, 她不斷地跟孩子糾纏, 妥協, 再糾纏。

瞭解到她的早年成長經歷就能理解所發生的一切。

她是在父母的嚴重忽視中長大的。

她的童年充斥著被拋棄、被忽略的感受。 這些感受讓她很憤怒, 於是在自己照顧兒子的時候, 竭盡全力想要避免兒子承受哪怕一點點的分離的痛苦。

所以, 其實不是孩子無法獨睡, 是她不忍心孩子獨睡。

誰說做父母容易呢?

且不說要做一個優秀的父母了, 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去做一個起碼合格的家長?

第一,首先要懂得照顧自己。

這個照顧自己,指的是讓自己過得愉快的能力。

這個照顧自己,還指父母要做一個能夠自我覺察和成長的人。

父母只有自己變成一個快樂的、有愛的人,才可能去愛孩子。

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我認識一位元媽媽,她就曾經非常痛苦地問我:孩子一哭鬧我腦袋就炸了,就忍不住要吼他,我是不是有病?!

這個“有病”的媽媽,其實心中也住著一個嘶吼的哭鬧的小孩。她的成長過程中,曾經積壓了太多的憤怒。孩子一哭鬧,那些被忽略、被不公平對待的怒火以及無助感,就整個被喚起了。

多麼熟悉!自己就曾經是那個哇哇哭著等待父母安慰的孩子!

多麼無力!自己未曾被溫柔對待過,自己如今也不知道究竟要如何安撫一個哭鬧的小孩。

所以,這位元媽媽需要去安撫曾經受傷的那個自己。或者有家人和朋友給以她支持、陪伴。或者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

總之,只有照顧好自己,她才能有能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最怕的是父母勉強自己去做自我犧牲和壓抑。

因為父母在犧牲、付出的同時,同時會向孩子給出期待、壓力。若孩子沒有符合父母的期待,便可能遭到父母的情緒要脅,或者如同文章開頭案例中的打罵。

第二,找到必要的做父母的定力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的父母認為不需要理解孩子

只要絕對地信賴孩子就足夠了

這樣的人很了不起

事實上

確實有母親會毫不猶豫地說自己的孩子沒問題

並非自以為是

而是源自堅定的信心

這種父母是天才型的父母

他們不會有過多的顧慮

在“相信”和“愛”的方面

自然而然就擁有強大的力量

人際關係很不可思議

真正的信賴與模仿的信賴截然不同

而孩子絕對能看出這種不同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它不是說,要父母盲目地認定自己的孩子哪兒哪兒都好。該立規矩的時候當然要立的。

它意思是說,當孩子成長中遇到一些必然會遇到的成長問題時,父母最好同時還能夠保持必要的淡定與信任。

相信孩子一定會轉好,相信孩子體內有積極的、向上的成長力量,可以讓我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干預。

要知道,太多的親子衝突甚至悲劇,就源于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認定只有通過自己粗暴的管教孩子才能變乖、變好。

所謂育兒育己,就是這個道理。

某種意義上說,養孩子,其實是一次難得的緣分,是上天給我們的再次成長的機會。

願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陪你內心那個小孩一起長大。

願你最終一點點找到做父母的信心,從容和淡定。

我們到底要如何才能去做一個起碼合格的家長?

第一,首先要懂得照顧自己。

這個照顧自己,指的是讓自己過得愉快的能力。

這個照顧自己,還指父母要做一個能夠自我覺察和成長的人。

父母只有自己變成一個快樂的、有愛的人,才可能去愛孩子。

這是愛的法則。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我認識一位元媽媽,她就曾經非常痛苦地問我:孩子一哭鬧我腦袋就炸了,就忍不住要吼他,我是不是有病?!

這個“有病”的媽媽,其實心中也住著一個嘶吼的哭鬧的小孩。她的成長過程中,曾經積壓了太多的憤怒。孩子一哭鬧,那些被忽略、被不公平對待的怒火以及無助感,就整個被喚起了。

多麼熟悉!自己就曾經是那個哇哇哭著等待父母安慰的孩子!

多麼無力!自己未曾被溫柔對待過,自己如今也不知道究竟要如何安撫一個哭鬧的小孩。

所以,這位元媽媽需要去安撫曾經受傷的那個自己。或者有家人和朋友給以她支持、陪伴。或者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

總之,只有照顧好自己,她才能有能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最怕的是父母勉強自己去做自我犧牲和壓抑。

因為父母在犧牲、付出的同時,同時會向孩子給出期待、壓力。若孩子沒有符合父母的期待,便可能遭到父母的情緒要脅,或者如同文章開頭案例中的打罵。

第二,找到必要的做父母的定力

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的父母認為不需要理解孩子

只要絕對地信賴孩子就足夠了

這樣的人很了不起

事實上

確實有母親會毫不猶豫地說自己的孩子沒問題

並非自以為是

而是源自堅定的信心

這種父母是天才型的父母

他們不會有過多的顧慮

在“相信”和“愛”的方面

自然而然就擁有強大的力量

人際關係很不可思議

真正的信賴與模仿的信賴截然不同

而孩子絕對能看出這種不同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它不是說,要父母盲目地認定自己的孩子哪兒哪兒都好。該立規矩的時候當然要立的。

它意思是說,當孩子成長中遇到一些必然會遇到的成長問題時,父母最好同時還能夠保持必要的淡定與信任。

相信孩子一定會轉好,相信孩子體內有積極的、向上的成長力量,可以讓我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干預。

要知道,太多的親子衝突甚至悲劇,就源于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認定只有通過自己粗暴的管教孩子才能變乖、變好。

所謂育兒育己,就是這個道理。

某種意義上說,養孩子,其實是一次難得的緣分,是上天給我們的再次成長的機會。

願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陪你內心那個小孩一起長大。

願你最終一點點找到做父母的信心,從容和淡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