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男同性戀有更多的哥哥?科學家有話說

►圖源:Pixabay.com

撰文 | 梁翹霞

責編 | 陳曉雪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同性戀婚姻, 在很多國家或地區已經合法化, 包括荷蘭、美國、英國、法國、巴西、中國臺灣等。

那麼,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性向?換句話說, 什麼決定了我們成為異性戀、同性戀者?是先天遺傳因素還是後天環境因素?

早在1998年, 加拿大克拉克精神研究所的性學家Ray Blanchard就提出男同性戀者存在“兄弟出生順序效應”(fraternal birth order effect)的理論。 兄弟出生順序效應認為, 與男異性戀相比, 男同性戀有更多的哥哥。 也就是說, 有哥哥的男性比沒有哥哥的男性更可能成為男同性戀者, 具體來說, 每增加一個哥哥, 男同性戀的發生幾率增加33%。 姐姐的數量並不會影響男同性戀發生的幾率。

那麼, 什麼原因導致了兄弟出生順序效應的發生呢?Ray Blanchard試圖從免疫學角度解析這一現象。 去年, 他與布魯克大學的Anthony F. Bogaert等人合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認為,

兄弟出生順序效應與母體免疫中的Y染色體相關蛋白NLGN4Y抗體有關。

發 現

NLGN4Y是一種胞外表達的蛋白質, 能夠通過胎盤進入母體, 使母體產生NLGN4Y抗體。 這一研究指出, NLGN4Y抗體進入胎盤, 隨後通過胎兒血腦屏障, 與突觸後膜上的NLGN4Y抗原表位相結合, 從而抑制了突觸前膜上的突觸蛋白與NLGN4Y的結合與資訊傳遞, 最終以母體免疫的方式影響了男性胎兒的腦部發育, 繼而影響男性性取向。

研究過程

研究者通過在校園、當地報紙、當地關注LGBT的雜誌和廣播站發佈廣告的方式招募受試者。 與此同時,

他們也通過當地的Pride節日活動招募受試者。 最終, 159人作為志願者加入實驗。

研究者首先挑選了兩個Y染色體相關的、對胎兒腦部發育有重要影響的蛋白質:PCDH11Y(protocadherin11 Y-linked)和NLGN4Y(neuroligin 4 Y-linked, 包括亞型I和亞型II)。 他們研究了女性血漿中的這些蛋白質的抗體的含量, 發現三種NLGN4Y抗體(包括I型抗體、II型抗體和I+II型抗體)在女性血漿中的含量都比男性顯著要高, 而PCDH11Y抗體在兩性間沒有顯著差異。

在女性的不同組別中, NLGN4Y抗體濃度從低到高依次為:沒有兒子的女性、有異性戀兒子的女性、有同性戀兒子(沒有哥哥)的女性、有同性戀兒子(有哥哥)的女性。 女性在初次懷男孩時接觸NLGN4Y產生相應抗體, 再次懷男孩時會產生更多的NLGN4Y抗體, 從而阻礙了NLGN4Y與突觸蛋白的相互作用。

這種新生兒從母體被動獲得免疫力的現象,

稱為母體免疫。 母體免疫反應在I型NLGN4Y中更為明顯, 因為I型NLGN4Y的體積相對較大, 可能為NLGN4Y抗體提供了更多可以結合的抗原表位。

研究者認為, 兄弟出生順序效應是與男性性取向最可靠的相關關係。 這一研究為這種相關關係提供了生物學解釋:母親初次懷男孩時產生的Y染色體相關蛋白NLGN4Y的抗體, 在再次懷男孩時被啟動, 並通過母體免疫傳遞給男性胎兒, 從而影響其腦部與性選擇相關的發育。 懷男孩的次數越多, 免疫反應越強烈, 母體產生的NLGN4Y抗體越多, 對男性胎兒腦部的影響就越強烈。

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曾對同性戀形成的神經系統以及腦功能有過研究。 他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從生物學來說,異性戀與同性戀是一個事情的兩面,不存在相互獨立的理解,理解同性戀是理解異性戀所必需,“同性戀的原理”也是“異性戀的原理”,它們不過是對同一個原理的兩種說法,比如:觀察到某個分子的缺乏導致雙性戀、或同性戀,也就發現這個分子的工作參與異性戀。

與此同時,饒毅強調,“性向或性偏好不是醫學問題,而是一個自然現象。研究它們目的並非改變、更不是為了‘治療’性向和性偏好不同的人,而是探討其中科學奧秘。”

Ray Blanchard和Anthony Bogaert等人在文章中也指出,性取向是一種複雜的生理現象,母體免疫反應機制並不能完全解釋性取向的形成,因為性取向的形成還可能與產前激素、遺傳基因等因素相關。

中國學者有研究性取向和出生順序關係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結果與加拿大學者的發現並不一致。

2014年,重慶西南大學的兩位學者Yin Xu和Yong Zheng分析了一份672人參與的網路調查,發現同性戀和異性戀男性作為一個整體,在家中的出生順序顯著更晚,同樣的現象不適用於同性戀女性。但與西方研究相比,中國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男性有更多的姐姐,而不是哥哥。兩位學者的結論是,中國的父母更偏好男孩,在有了男性孩子後停止生育,這一情況影響了與性取向相關的出生順序與兄弟姐妹性別比。

參考文獻:

1.Blanchard, Ray, et al. "The relation of birth order to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30.4 (1998): 511-519.

2. Bogaert, Anthony F., et al. "Male homosexuality and maternal immune responsivity to the Y-linked protein NLGN4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201705895.

3. Xu, Y.,& Zheng, Y. (2014). Birth order and sibling sex ratio in relation to sexual orientation in China.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2, 995-1002.

DOI: http://sci-hub.tw/10.2224/sbp.2014.42.6.995

4. 饒毅,饒有性趣(1):欲解異性戀 須知同性戀.2012. 科學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17113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從生物學來說,異性戀與同性戀是一個事情的兩面,不存在相互獨立的理解,理解同性戀是理解異性戀所必需,“同性戀的原理”也是“異性戀的原理”,它們不過是對同一個原理的兩種說法,比如:觀察到某個分子的缺乏導致雙性戀、或同性戀,也就發現這個分子的工作參與異性戀。

與此同時,饒毅強調,“性向或性偏好不是醫學問題,而是一個自然現象。研究它們目的並非改變、更不是為了‘治療’性向和性偏好不同的人,而是探討其中科學奧秘。”

Ray Blanchard和Anthony Bogaert等人在文章中也指出,性取向是一種複雜的生理現象,母體免疫反應機制並不能完全解釋性取向的形成,因為性取向的形成還可能與產前激素、遺傳基因等因素相關。

中國學者有研究性取向和出生順序關係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結果與加拿大學者的發現並不一致。

2014年,重慶西南大學的兩位學者Yin Xu和Yong Zheng分析了一份672人參與的網路調查,發現同性戀和異性戀男性作為一個整體,在家中的出生順序顯著更晚,同樣的現象不適用於同性戀女性。但與西方研究相比,中國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男性有更多的姐姐,而不是哥哥。兩位學者的結論是,中國的父母更偏好男孩,在有了男性孩子後停止生育,這一情況影響了與性取向相關的出生順序與兄弟姐妹性別比。

參考文獻:

1.Blanchard, Ray, et al. "The relation of birth order to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30.4 (1998): 511-519.

2. Bogaert, Anthony F., et al. "Male homosexuality and maternal immune responsivity to the Y-linked protein NLGN4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201705895.

3. Xu, Y.,& Zheng, Y. (2014). Birth order and sibling sex ratio in relation to sexual orientation in China.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2, 995-1002.

DOI: http://sci-hub.tw/10.2224/sbp.2014.42.6.995

4. 饒毅,饒有性趣(1):欲解異性戀 須知同性戀.2012. 科學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617113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份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