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人與成都」巴蜀笑星廖健的野心:坐巴蜀以望天下 ​

廖健在國內曲藝界的名氣遠比不上趙本山、郭德綱、周立波, 但在有著上億人口的川渝一帶, 作為巴蜀笑星第二代領軍人物的廖健, 其名氣卻是如日中天。

看著國內同行大腕們在國內的曲藝界玩得風生水起, 偏安西南的廖健也在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試圖與他的同行們將深具地方特色的巴蜀方言曲藝藝術帶到全國市場。

“趙本山對國內方言藝術的推廣貢獻實在是太大了, 周立波的上海清口現在也推廣得很好。 我很希望巴蜀的方言曲藝藝術也能在未來走出夔門, 讓全國的觀眾喜愛。 ”廖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

不斷表達著這一願望。

方言藝術走出夔門很難

《中國經營報》:你是巴蜀笑星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巴蜀笑星這些年一直在嘗試將巴蜀的曲藝藝術帶到全國, 可是為什麼總是難以獲得成功?

廖健:在各類巴蜀曲藝藝術中,

巴蜀方言藝術一直是當地最受群眾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 基本上巴蜀兩地打出了名聲的藝人都是在這方面獲得成功的。 不管是老一輩以川話散打評書馳名的李伯清, 還是主演過《傻兒師長》的劉德一, 主演過《山城棒棒軍》的龐祖雲, 以及我們這批第二代巴蜀笑星, 基本都是以這樣的方式出來的。 所以一直以來, 大家推廣四川曲藝的重心也一直放在將巴蜀方言藝術的對外推廣上面。 我們一直說要“走出夔門”, 但在現實中卻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障礙。

現在以東北方言為表演基礎的小瀋陽, 以及以北京話為表演基礎、說相聲的郭德綱, 都很快紅遍全國。 但把這樣的期望值放在巴蜀方言藝術上可比性是不強的。 東北話是普通話的親兄弟、北京話是普通話的媽媽,

觀眾接受和理解起來基本沒有難度。 四川話雖然也是北方語系, 但口音上與普通話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在推廣上有著先天的難度。

其實這方面的嘗試和努力一直都在進行。 此前, 我的老師李伯清就曾經進行過這方面的嘗試, 他受到過邀請, 到央視表演散打評書, 但是前提是必須說普通話。 但火遍西南、具有很強生活氣息和幽默感的川話散打評書一改成普通話就完全變味兒了, 神韻全失。 後來同為我們巴蜀笑星第二代的張德高也把川味小品推上過春晚。 但整體而言, 巴蜀方言藝術在全國市場的推廣並不如人意。 其實這樣的境況也不只是存在巴蜀。 上海周立波的清口很火吧,

但基本也只能局限在上海市場, 也是很難在全國推廣的。

《中國經營報》:這是否意味著在西南廣受歡迎的巴蜀方言藝術在全國市場很難有出頭之日, 只能偏安一隅?

廖健:其實也不能這麼說, 畢竟四川話屬於北方語系, 整體上還是與普通話比較接近, 在推廣上還是有一定基礎的。 此前, 通過影視手段, 巴蜀方言藝術也曾經成功突圍過, 取得過很大的成功。 遠一點的, 上世紀50年代的經典電影《抓壯丁》, 近一點的, 比如四川方言電視劇《傻兒師長》、《山城棒棒軍》都曾在各省輪番播放過多次, 很受各地觀眾的歡迎。

雖然巴蜀方言在語言優勢上比不上北方的方言, 但通過好的形式和好的作品依舊是能夠實現巴蜀方言藝術在全國市場的突破的。

但這就涉及到一個良好的產品創作體系的問題和管理體制的改善問題。 一是現在巴蜀方言作品的創作力量比較薄弱, 好本子不多。 另外, 國家廣電總局也禁止地方方言節目上星。 電視是目前各類藝術門類最重要的推廣平臺之一, 方言節目上不了星, 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地域方言藝術的展現和推廣。 其實方言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 有著它自身的存在價值和魅力。 只要有適合的形式和好的作品, 應該能獲得全國觀眾的認可和歡迎。

《中國經營報》:作為第二代巴蜀笑星的領軍人物, 你個人在推廣巴蜀曲藝文化上有著什麼樣的想法和嘗試?

廖健:剛才我們談到巴蜀曲藝藝術“走出夔門”。 其實,包括我在內的第二代巴蜀笑星都在進行各種努力。現在最傳統的方向是通過好作品和好演員,將巴蜀的方言藝術推廣出去。我的很多師兄弟和朋友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

但是否只有這一個方向呢?我覺得可以再開闊一下思路。最近幾個月我在四川衛視開了一檔叫《非常開心之健哥的幸福生活》的默劇短劇欄目,已經連播4個月了。每個週末播出。在全國同時段的同類節目中收視率排名第四。

廣電總局不是不允許方言類節目上星嗎?那我做默劇總沒有問題吧。即使是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但是其中也有著濃厚的巴蜀文化氣息。在我看來這也是巴蜀文化進行推廣的一種方式,而且默劇有著它獨特的優勢,由於沒有了語言的障礙,它甚至可以是跨越種族和國界的。不管是偉大的卓別林,還是英國的“憨豆先生”,都是用肢體語言給大家帶來歡笑。

默劇在國內的發展比較薄弱,我是很希望通過將具有強烈巴蜀生活氣息的元素與默劇的結合,在這方面做出一個榜樣。做不了卓別林,也可以做中國的“憨豆先生”啊。這也是四川地方曲藝“走出夔門”的一個方式。藝術的表現形式不是僵死的,我們可以不斷尋求新的表達方式,不斷地嘗試才會帶來新的生機和突破。

來源: 中國經營報(北京)

其實,包括我在內的第二代巴蜀笑星都在進行各種努力。現在最傳統的方向是通過好作品和好演員,將巴蜀的方言藝術推廣出去。我的很多師兄弟和朋友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

但是否只有這一個方向呢?我覺得可以再開闊一下思路。最近幾個月我在四川衛視開了一檔叫《非常開心之健哥的幸福生活》的默劇短劇欄目,已經連播4個月了。每個週末播出。在全國同時段的同類節目中收視率排名第四。

廣電總局不是不允許方言類節目上星嗎?那我做默劇總沒有問題吧。即使是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但是其中也有著濃厚的巴蜀文化氣息。在我看來這也是巴蜀文化進行推廣的一種方式,而且默劇有著它獨特的優勢,由於沒有了語言的障礙,它甚至可以是跨越種族和國界的。不管是偉大的卓別林,還是英國的“憨豆先生”,都是用肢體語言給大家帶來歡笑。

默劇在國內的發展比較薄弱,我是很希望通過將具有強烈巴蜀生活氣息的元素與默劇的結合,在這方面做出一個榜樣。做不了卓別林,也可以做中國的“憨豆先生”啊。這也是四川地方曲藝“走出夔門”的一個方式。藝術的表現形式不是僵死的,我們可以不斷尋求新的表達方式,不斷地嘗試才會帶來新的生機和突破。

來源: 中國經營報(北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