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梁啟超何以把“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的帽子送給陳師曾

“朽者不朽”是吳昌碩對陳師曾的評價。 吳昌碩是陳師曾老師輩的人物, 他的評價, 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普遍認可。 而梁啟超更是稱讚陳師曾為“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為什麼對陳師曾這樣的人物可稱之為偉大和不朽呢?因為, 陳師曾的地位, 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美術和美術史, 而是整個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和社會界, 涉及有關“美”和美術的本體問題。

陳師曾自畫像

2016年11月, 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朽者不朽:陳師曾誕辰一百四十周年紀念特展”委實將民國書畫展掀起了一個高潮。 展覽的名稱也很大氣、悲壯:“朽者不朽”。 “朽者不朽”是吳昌碩對陳師曾的評價。 吳昌碩是陳師曾老師輩的人物, 他的評價, 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普遍認可。 而梁啟超更是稱讚陳師曾為“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 並在為陳師曾致悼詞中說得更具體生動:“師曾之死, 其影響於中國藝術界者,

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 地震之所損失, 不過物質, 而吾人之損失, 乃為精神。 ”

陳師曾

“第一人”這樣的稱謂, 在中國古代亦不乏, 晚清民國時已普遍盛行。 舉凡有較高成就或造詣者, 皆可稱“第一”“無出其右者”“罕有其匹”“無人比肩”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 當時所說的“第一”“無出其右”“罕有其匹”,

不過是誇飾而已, 即使是用具體數字說明, 也只是虛數, 不必太過當真。 不過, 梁啟超口中的“第一”, 卻是中肯的評價。 以梁啟超的嚴謹和聲望, 他是不可能將這樣的高帽子隨便往人身上戴的。

陳師曾《清茗梅花》

不論是吳昌碩的“不朽”,

還是梁啟超的“現代美術第一”“文化界的大地震”, 基本都可以和偉大等同。 只有不朽者才能偉大, 只有偉大者才能不朽。 所謂不朽, 所謂偉大, 一定是指推動歷史進步的卓越領袖人物, 一般人不具備這樣的精神特質。 因為, 就文化而言, 美術的功用相比於其他領域來說, 仍然是相對較小的。 換句話說, 即使畫得再好, 再出色, 也不能說就一定能推動歷史的進步, 不可能產生“文化的大地震”。 中國的美術史, 就內涵和境界而言, 有與歐洲相媲美之處, 但就精神的引領性及所達到的突破性和超越性而言, 則無法與歐洲相比, 因為, 歐洲有偉大的文藝復興, 但中國沒有。 歐洲歷史上能夠誕生達芬奇、畢卡索、梵古、米開朗琪羅、羅丹這樣偉大的藝術家,
但中國美術史上則很難有這樣的人物。 中國有偉大的美術與雕塑遺跡, 但很難有西方那樣偉大的美術家。 中國美術史上的很多美術家, 都可以稱大師級的人物, 在某個領域都有開創之功, 引領之功, 但還不宜稱之為偉大。 偉大者, 精神之偉大也, 人格之偉大也, 非畫技之偉大也。 有人會說, 舉凡畫史上的大家巨匠, 誰沒有精神?然, 又未必然。 精神固然有, 但精神與精神之間也有高低之分。 石濤、八大固然有高潔之精神, 但石濤、八大之精神與陳師曾之偉岸精神與民族精神, 非可以同日而語。 石濤、八大者, 確可為畫史開一新畫法或新畫境, 然就整體的精神人格而言, 則與陳師曾又大異其趣。 陳師曾是以思想引領美術史, 石濤、八大是以畫法或畫風引領美術史。二者之間的精神差距,非可以道裡計。所以,比較一般的美術家,自然不能用“偉大”和“不朽”,但不一般的美術家,也不能輕易用“偉大”和“不朽”。

為什麼對陳師曾這樣的人物可稱之為偉大和不朽呢?因為,陳師曾的地位,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美術和美術史,而是整個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和社會界,涉及有關“美”和美術的本體問題。他可以以他的一句話影響一個人或一個事件,他可以以他的一種號召引領社會或文化的改觀,他可以以他的一種思想或言論引發社會的討論或反思,他甚至可以以他的某一言論引領美或美術思潮的嬗變(這與他是否發表了多少言論沒有必然聯繫)。在清末民初,僅就文化或美術層面而言,幾乎只有康有為、梁啟超才具備這樣的影響力,除此之外便是陳師曾、姚華這樣的人物。所以,梁啟超將陳的逝世稱之為“藝術界的大地震”一點不為過。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憐惜人才之士,他對傑出人物的褒揚,絕非虛譽。而且,梁啟超當時還花了七百金收購陳師曾的《北京風俗圖》。可見,梁啟超對陳師曾《北京風俗圖》這一新畫風的褒揚與肯定。

陳師曾《墨蘭》

客觀地說,陳師曾的繪畫、篆刻、書法乃至詩文等,在當時不盡是第一,甚至未必都是一流,與之可相媲美者不乏其人,但他的《北京風俗圖》卻屬例外。《北京風俗圖》開創了一種新畫風,陳師曾將北京市井生活融入文人畫創作,為傳統的文人畫創作開闢了新路,這一畫風,深刻影響了後來的齊白石、弘一法師和豐子愷等人。一九一二年,陳師曾在李叔同主辦的《太平洋畫報》上刊登簡筆劃,意味詼諧,深刻地影響了後來豐子愷等人的漫畫創作,並被豐子愷稱之為“中國漫畫之始”,是中國漫畫的拓荒者。可以說,《北京風俗圖》是陳師曾美術創新及文人畫思想最全面、最徹底的詮釋。畫面借鑒了西方現實主義表現方式,將北京市民之種種生計、普通民眾生活和市井百態以全新的方式表現出來,賦予其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開創中國現代現實人物畫新風的偉大之作。

陳師曾《讀畫圖》

梁啟超對《北京風俗圖》的讚賞是一種卓越的識見。有人會問,梁啟超懂美術嗎?梁啟超在美術界有地位嗎?梁啟超說的就代表權威嗎?如果放在今天,這確實是值得一說的問題,但是,如果放在過去,這本身不是一個值得疑問的問題。梁啟超不是美術界人士,但是,他的影響力卻是全方位的,是公認的思想領袖和百科全書式人物,他在當時文化和學術界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這已經是當時的基本共識,毋庸置疑。梁啟超在當時文化界和思想界的領袖地位決定了他的概括和評價,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權威。梁啟超雖自稱是美術上的外行,但這是他的自謙。實際上,梁啟超對中國近代美術的影響,甚至大於陳師曾。他提出的“趣味主義”美術觀、“以科學精神入美術創作”等,可以說代表著當時一種前沿的美術思潮,這一點與陳師曾有相會心處。

為什麼說陳師曾的影響力是全方位的呢?我們所知道的,也許不過就是他畫了一些畫、刻了一些印、收藏了一些金石、寫了幾部著作、交了一些文化界朋友、提攜了齊白石等人而已,怎麼能說是全方位的影響?原因在於,陳師曾不僅畫畫,而且以他的美術和美術思想推動、改變和引領了世人的審美。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總結是偉大的,他將市井風俗人物引入文人畫,對傳統文人畫的改造是偉大的,他著重闡述文人畫的精義在於以詩文入畫、以金石入畫、以書法入畫是偉大的,他將一種世俗的美術趣味引入了淵深雅逸的傳統文人畫中,將西畫的寫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畫風引入傳統的文人畫中,把對現實民生的關注注入到傳統文人畫中,並進行了深刻地改造,此正是其偉大之處。偉大者,一定是具有破釜沉舟、劈波斬浪、改造創新的精神和人格,並以此影響一個時代的思想。陳師曾在畫壇的領袖地位,陳師曾的文化人格和影響力,獲得了當時文化界的公認,甚至連一向與陳師曾觀點相左的蔡元培,都不得不欽敬陳師曾人格的偉大。這個,不是僅僅用畫得好不好來進行評判的。

陳師曾書畫作品

陳師曾的不朽,是一種美術精神的不朽。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壇異彩紛呈,大師級人物輩出,但某種程度上說,陳師曾卻自有其無可替代的地位。陳師曾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地位,就相當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魯迅。這不僅僅緣於他的畫有份量,而是他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總結者,又是中國現代美術精神的啟蒙者和引領者之一,是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美術大師可以有很多,但精神領袖卻幾乎是唯一的。我們需要傅抱石李可染,但更需要陳師曾。

陳師曾首先是文人、學問家、美術活動家和美術教育家,其次才是藝術家。作為當時的文化名流,陳師曾對中國繪畫史尤其是清代繪畫史的總結是開風氣之先的,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幾乎是沒有過的(康有為曾有此心力,但卒未能如願)。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授課講義在他去世後刊印出版,成為近代出版的中國繪畫史的開山之作。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上古史,分六章,敘述三代至隋的繪畫;第二編中古史,分四章,敘述唐至元的繪畫;第三編近世史,分兩章,敘述明清兩代繪畫。全書梳理歷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家等,內容提綱挈領,文字簡明扼要,是一本極好的美術史普及讀物。儘管全書只有四萬字,但僅就這部書來說,已是不同於以往的畫學著作。它的體例和精神,是一種新史學,而且是美術史的新史學,這和梁啟超的“新史學”精神一脈相承。

陳師曾書畫作品

並且,陳師曾有《中國畫是進步的》《論文人畫之價值》等在二十世紀佔有重要地位的經典畫論。《中國畫是進步的》一文,針對當時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藝術、全盤否定中國傳統繪畫的論調而作,引證大量歷史事實,有論有據地擺明瞭自己的觀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給予極大信心。

《論文人畫之價值》一文言“文人畫首貴精神,不貴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指出了傳統繪畫的要旨所在;在此文中,他總結文人畫的四要素:“一為人品,二為學問,三為才情,四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此等論斷至今仍極具現實意義,振聾發聵。此外,陳師曾還根據自己對繪畫起源的研究和習畫並教畫的經驗寫成《繪畫源於實用說》和《對於普通教授繪畫科的意見》兩文,對藝術教育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這些作於二十世紀早期的論文在一個世紀之後,仍是當下高等院校美術教學的必讀篇章。

陳師曾的文人畫思想,比較具體地體現在他的畫作中。

陳師曾四十七歲所作《佛手圖》即為一證。此畫簡潔而不俗,書法題跋佔據了極重要位置,“佛手”卻偏置於下方。我們明顯感覺到,這幅畫的主題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這幅畫的題跋中,他援引了龔自珍的《露華》,內容涉及佛教,讀者在欣賞這幅畫時,還獲得了許多“題外之音”,這就是陳師曾想要的效果。再看看他四十一歲的一幅即興之作《秋花奇石》,這幅畫並非有多麼出奇,關鍵是其題跋,可以說是一篇新的《蘭亭序》,不妨抄錄如下:

吾臂豈有鬼,林子慎勿驚。砉然筆落紙,若刀解牛聲。石本無定形,初非刻意成。不用嚴矩矱,何須寬作程?急風掃窗牗,幻此山崢嶸。壯花肥且美,一一傍 石生。揖讓為主賓,微物解人情。造適不及笑,尺地勝專城。我石不辭堅,我花不辟榮。持去掛粉壁,聊為洗朝酲。丙辰孟夏于餘越園齋中為林君宰平作此畫。時林 君為予牽紙。驟爾落筆,林君大驚愕。既成,乃知為石也。當時座客旁觀,頗以為快。補綴雜卉兩種,複題一詩博笑。朽道人恪記于槐堂。

陳師曾書畫作品

陳師曾的文才於此可見一斑。這篇題跋的書法也非常精彩,融濃厚的書卷氣與金石氣於一體,結字大小錯落,用筆輕重變化,墨色濃淡枯濕,渾然天成。

以上總總,都是陳師曾“朽者不朽”的種種注腳。

其實,就當時的實際地位而言,文人是遠高於純粹的藝術家的。但後來的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像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這樣的藝術家,地位卻遠高於陳師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變異(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雖也寫得不錯的詩文,但他們在詩文和學問上的影響力,就當時來看,還不能說是第一流的,而陳的學問和文章,在當時則屬於第一流)。

今日之美術界,也許已很難誕生陳師曾這樣學問、藝術、人格皆一流的領袖人物,但是,今日中國民族美術精神之闡揚,卻迫切需要“陳師曾”的出現。

(作者系《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助理兼編輯部主任 )

石濤、八大是以畫法或畫風引領美術史。二者之間的精神差距,非可以道裡計。所以,比較一般的美術家,自然不能用“偉大”和“不朽”,但不一般的美術家,也不能輕易用“偉大”和“不朽”。

為什麼對陳師曾這樣的人物可稱之為偉大和不朽呢?因為,陳師曾的地位,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美術和美術史,而是整個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和社會界,涉及有關“美”和美術的本體問題。他可以以他的一句話影響一個人或一個事件,他可以以他的一種號召引領社會或文化的改觀,他可以以他的一種思想或言論引發社會的討論或反思,他甚至可以以他的某一言論引領美或美術思潮的嬗變(這與他是否發表了多少言論沒有必然聯繫)。在清末民初,僅就文化或美術層面而言,幾乎只有康有為、梁啟超才具備這樣的影響力,除此之外便是陳師曾、姚華這樣的人物。所以,梁啟超將陳的逝世稱之為“藝術界的大地震”一點不為過。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憐惜人才之士,他對傑出人物的褒揚,絕非虛譽。而且,梁啟超當時還花了七百金收購陳師曾的《北京風俗圖》。可見,梁啟超對陳師曾《北京風俗圖》這一新畫風的褒揚與肯定。

陳師曾《墨蘭》

客觀地說,陳師曾的繪畫、篆刻、書法乃至詩文等,在當時不盡是第一,甚至未必都是一流,與之可相媲美者不乏其人,但他的《北京風俗圖》卻屬例外。《北京風俗圖》開創了一種新畫風,陳師曾將北京市井生活融入文人畫創作,為傳統的文人畫創作開闢了新路,這一畫風,深刻影響了後來的齊白石、弘一法師和豐子愷等人。一九一二年,陳師曾在李叔同主辦的《太平洋畫報》上刊登簡筆劃,意味詼諧,深刻地影響了後來豐子愷等人的漫畫創作,並被豐子愷稱之為“中國漫畫之始”,是中國漫畫的拓荒者。可以說,《北京風俗圖》是陳師曾美術創新及文人畫思想最全面、最徹底的詮釋。畫面借鑒了西方現實主義表現方式,將北京市民之種種生計、普通民眾生活和市井百態以全新的方式表現出來,賦予其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開創中國現代現實人物畫新風的偉大之作。

陳師曾《讀畫圖》

梁啟超對《北京風俗圖》的讚賞是一種卓越的識見。有人會問,梁啟超懂美術嗎?梁啟超在美術界有地位嗎?梁啟超說的就代表權威嗎?如果放在今天,這確實是值得一說的問題,但是,如果放在過去,這本身不是一個值得疑問的問題。梁啟超不是美術界人士,但是,他的影響力卻是全方位的,是公認的思想領袖和百科全書式人物,他在當時文化和學術界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這已經是當時的基本共識,毋庸置疑。梁啟超在當時文化界和思想界的領袖地位決定了他的概括和評價,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權威。梁啟超雖自稱是美術上的外行,但這是他的自謙。實際上,梁啟超對中國近代美術的影響,甚至大於陳師曾。他提出的“趣味主義”美術觀、“以科學精神入美術創作”等,可以說代表著當時一種前沿的美術思潮,這一點與陳師曾有相會心處。

為什麼說陳師曾的影響力是全方位的呢?我們所知道的,也許不過就是他畫了一些畫、刻了一些印、收藏了一些金石、寫了幾部著作、交了一些文化界朋友、提攜了齊白石等人而已,怎麼能說是全方位的影響?原因在於,陳師曾不僅畫畫,而且以他的美術和美術思想推動、改變和引領了世人的審美。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總結是偉大的,他將市井風俗人物引入文人畫,對傳統文人畫的改造是偉大的,他著重闡述文人畫的精義在於以詩文入畫、以金石入畫、以書法入畫是偉大的,他將一種世俗的美術趣味引入了淵深雅逸的傳統文人畫中,將西畫的寫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畫風引入傳統的文人畫中,把對現實民生的關注注入到傳統文人畫中,並進行了深刻地改造,此正是其偉大之處。偉大者,一定是具有破釜沉舟、劈波斬浪、改造創新的精神和人格,並以此影響一個時代的思想。陳師曾在畫壇的領袖地位,陳師曾的文化人格和影響力,獲得了當時文化界的公認,甚至連一向與陳師曾觀點相左的蔡元培,都不得不欽敬陳師曾人格的偉大。這個,不是僅僅用畫得好不好來進行評判的。

陳師曾書畫作品

陳師曾的不朽,是一種美術精神的不朽。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壇異彩紛呈,大師級人物輩出,但某種程度上說,陳師曾卻自有其無可替代的地位。陳師曾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地位,就相當於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魯迅。這不僅僅緣於他的畫有份量,而是他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總結者,又是中國現代美術精神的啟蒙者和引領者之一,是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美術大師可以有很多,但精神領袖卻幾乎是唯一的。我們需要傅抱石李可染,但更需要陳師曾。

陳師曾首先是文人、學問家、美術活動家和美術教育家,其次才是藝術家。作為當時的文化名流,陳師曾對中國繪畫史尤其是清代繪畫史的總結是開風氣之先的,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幾乎是沒有過的(康有為曾有此心力,但卒未能如願)。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授課講義在他去世後刊印出版,成為近代出版的中國繪畫史的開山之作。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上古史,分六章,敘述三代至隋的繪畫;第二編中古史,分四章,敘述唐至元的繪畫;第三編近世史,分兩章,敘述明清兩代繪畫。全書梳理歷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家等,內容提綱挈領,文字簡明扼要,是一本極好的美術史普及讀物。儘管全書只有四萬字,但僅就這部書來說,已是不同於以往的畫學著作。它的體例和精神,是一種新史學,而且是美術史的新史學,這和梁啟超的“新史學”精神一脈相承。

陳師曾書畫作品

並且,陳師曾有《中國畫是進步的》《論文人畫之價值》等在二十世紀佔有重要地位的經典畫論。《中國畫是進步的》一文,針對當時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藝術、全盤否定中國傳統繪畫的論調而作,引證大量歷史事實,有論有據地擺明瞭自己的觀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給予極大信心。

《論文人畫之價值》一文言“文人畫首貴精神,不貴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指出了傳統繪畫的要旨所在;在此文中,他總結文人畫的四要素:“一為人品,二為學問,三為才情,四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此等論斷至今仍極具現實意義,振聾發聵。此外,陳師曾還根據自己對繪畫起源的研究和習畫並教畫的經驗寫成《繪畫源於實用說》和《對於普通教授繪畫科的意見》兩文,對藝術教育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這些作於二十世紀早期的論文在一個世紀之後,仍是當下高等院校美術教學的必讀篇章。

陳師曾的文人畫思想,比較具體地體現在他的畫作中。

陳師曾四十七歲所作《佛手圖》即為一證。此畫簡潔而不俗,書法題跋佔據了極重要位置,“佛手”卻偏置於下方。我們明顯感覺到,這幅畫的主題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這幅畫的題跋中,他援引了龔自珍的《露華》,內容涉及佛教,讀者在欣賞這幅畫時,還獲得了許多“題外之音”,這就是陳師曾想要的效果。再看看他四十一歲的一幅即興之作《秋花奇石》,這幅畫並非有多麼出奇,關鍵是其題跋,可以說是一篇新的《蘭亭序》,不妨抄錄如下:

吾臂豈有鬼,林子慎勿驚。砉然筆落紙,若刀解牛聲。石本無定形,初非刻意成。不用嚴矩矱,何須寬作程?急風掃窗牗,幻此山崢嶸。壯花肥且美,一一傍 石生。揖讓為主賓,微物解人情。造適不及笑,尺地勝專城。我石不辭堅,我花不辟榮。持去掛粉壁,聊為洗朝酲。丙辰孟夏于餘越園齋中為林君宰平作此畫。時林 君為予牽紙。驟爾落筆,林君大驚愕。既成,乃知為石也。當時座客旁觀,頗以為快。補綴雜卉兩種,複題一詩博笑。朽道人恪記于槐堂。

陳師曾書畫作品

陳師曾的文才於此可見一斑。這篇題跋的書法也非常精彩,融濃厚的書卷氣與金石氣於一體,結字大小錯落,用筆輕重變化,墨色濃淡枯濕,渾然天成。

以上總總,都是陳師曾“朽者不朽”的種種注腳。

其實,就當時的實際地位而言,文人是遠高於純粹的藝術家的。但後來的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像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這樣的藝術家,地位卻遠高於陳師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變異(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雖也寫得不錯的詩文,但他們在詩文和學問上的影響力,就當時來看,還不能說是第一流的,而陳的學問和文章,在當時則屬於第一流)。

今日之美術界,也許已很難誕生陳師曾這樣學問、藝術、人格皆一流的領袖人物,但是,今日中國民族美術精神之闡揚,卻迫切需要“陳師曾”的出現。

(作者系《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助理兼編輯部主任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