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茶美文|茶向知己飲

是誰最先在山嶺中發現了茶葉的秘密, 已經不得而知。 文字記載著3000多年前祖先就已經把茶葉引入生活, 並且把它和油鹽醬醋並列:柴米油鹽醬醋茶。

而文人墨客又把它列入風雅之事, 即琴棋書畫詩酒茶。 那些長圓形的葉子, 徐徐舒展在王侯公卿、布衣百姓的生活裡, 延展成一種待客之道, 一種文化, 一種清修之境。 中國版圖上由此留下了許多經緯交錯的茶馬古道。

茶樹生長不擇高山和平原, 但氣候、海拔、土壤、光照等因素決定了它的品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水土也養一方茶葉, 高山地區最能孕育茶中極品。 湘西南山區作為造山運動的成功之作, 註定是茶樹理想的棲息繁衍之地。

我們要去一看廬山真面目的茶叫雲峰茶, 在隆回縣司門前鎮的高山區, 屬雪峰山支脈。 途中時常可見一些被拋棄了的茶樹, 在灌木的推搡中頑強不屈, 萌出了尖尖的芽苞。

它們是二十多前茶園的倖存者, 證明著此地制茶業曾經的繁榮與衰落, 勾起了我們採茶葉換取零花錢的童年記憶。 在上世紀90年代, 本地“一都雲峰”毛尖茶曾入選《湖南名茶錄》, 在歷經沉浮起落後, 如今它又捲土重來。

茶山起伏中, 春光閃耀, 採茶者、攝影者、賞玩者, 三三兩兩, 各得其所。 有人連帳篷都帶來了, 半為茶葉半為風景, 半為品茶半為養性。 對於百姓大眾來說, 茶葉是解渴之物, 是經濟來源。 對於文人來說, 它拓展到了文化。 對於地方來說, 它是一個承載夢想的產業。 我們認不出哪些茶樹是主人說的黃金茶、株葉齊, 哪些是白毫早, 但見一行行的茶葉, 一行行的詩, 一筆筆的色彩, 彙聚成一個回應歷史, 響應時代的題材。

清明前的茶葉, 葉片生長遲緩, 葉肉肥厚, 營養物質最為豐富, 所以明前茶最得世人看重, 所謂特級、一級茶葉, 都在清明前產生。 清明之後, 穀雨之前, 茶葉品質雖不如明前茶, 但也還是上品。 穀雨之後, 茶葉瘋長, 葉片薄而大, 澀味轉重, 就是大路貨了, 發賣到尋常百姓家供解渴提神之需。

記憶中的傳統手法制茶, 一字排開七個柴火灶, 灶上各置一口大鐵鍋, 第一個灶殺青, 攤涼, 然後炒了再揉, 揉了再晾, 晾了再炒。 揉茶的累得滿頭大汗, 燒火的人也不見得輕鬆。 一會要加柴, 一會要減柴, 要注意不揚灰, 不起煙, 沒完沒了。

數十年間, 科技使人從苦力中解脫出來。 茶山之間, 占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生產廠區裡, 茶葉從設備這邊放進去,

那邊出來, 一道道工序就完成了。 揉撚、發酵、烘乾、精製、包裝, 要顏色有顏色, 要形狀有形狀。 走近廠區即茶香撲鼻, 不由人不立即喝一杯為快。

我以為井水泡茶應當是最好的。 但陸羽的《茶經》卻說:用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 原來我引以為傲的井水, 還不如滄浪之水。 而且山泉水還必須是新泉, 奔流湍急的水不能用, 停蓄不動的水亦不可用, 唯有新泉, 才配得上最好的茶葉。

茶園主人拿出了他們新出的明前茶, 待水沸三次, 注入杯中。 葉片復活, 芽尖翹起, 像一朵花的花瓣舒展、盛放。 水色轉眼間淺綠通透, 清香浮動, 春光蕩漾, 甘味綿延於喉間。 這是綠茶, 宜洗奔波勞碌塵心, 宜修返樸歸真之性。

天下名茶如西湖龍井、武夷岩茶、君山銀針等等,

名揚天下久矣。 但除了名茶之外, 民間有實而無名的茶葉亦多不可數, 如雲峰茶葉, 如白馬毛尖, 它們或因為交通、機遇等原因, 不為天下所知。 它們是深谷幽蘭, 是高山杜鵑, 當你走了十八道彎, 轉了七十二個拐, 偶然遇到它, 發現它們總有名花異草所不及的地方。

品茶是講究茶境的, 讀書要靜室, 喝茶要雅室。 品茶的兩個目的, 一是茶中滋味, 二是人生況味。 茶室有書、有畫、有懂茶的人。 如果沒有這樣的茶室, 那就該臨清流、對修竹、倚青山、扶弱柳。 山泉水要注入紫砂壺, 分茶要有蕙質蘭心。 一口為品, 兩口為飲, 醇厚乎?味薄乎?喜怒哀樂、生死輪回、天地洪荒, 似乎都可以在茶味上獲取答案的。

此地對一簾茶山, 目送幾點飛鳥, 迎幾處山嵐霧靄,借自然之趣,行古今賞心悅目之事,就算是附庸風雅,就算依然想不通,看不透,亦可暫時借幾分浮歡,得一時物我兩忘。

《紅樓夢》第41回,當劉姥姥喝了妙玉用梅花雪水煮的茶後,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姥姥慣喝鄉下的釅茶,不懂清淡之味,讓妙玉很是惱火和鄙夷。除了學問、見識、品味的區別,還有一種生活的隔閡,一個向茶中要實實在在的脾胃撫慰,一個向茶中尋物外情趣,自然喝不到一塊去。酒向知己飲,茶亦需向知己者飲。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迎幾處山嵐霧靄,借自然之趣,行古今賞心悅目之事,就算是附庸風雅,就算依然想不通,看不透,亦可暫時借幾分浮歡,得一時物我兩忘。

《紅樓夢》第41回,當劉姥姥喝了妙玉用梅花雪水煮的茶後,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姥姥慣喝鄉下的釅茶,不懂清淡之味,讓妙玉很是惱火和鄙夷。除了學問、見識、品味的區別,還有一種生活的隔閡,一個向茶中要實實在在的脾胃撫慰,一個向茶中尋物外情趣,自然喝不到一塊去。酒向知己飲,茶亦需向知己者飲。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