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我國汽車行業全面開放,本土車企集體嚇壞?

4月17日, 國家發改委發佈消息稱, 我國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 通過5年過渡期逐步取消外資股比限制, 在2022年全部取消汽車行業對外資的限制。

具體的時間表為: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 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同時, 國家發改委還明確表示:“只有開放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只有開放才能倒逼企業創新, 只有開放才能集聚國內外資源。 ”

該項政策的變動, 對於廣大中國消費者來說是極大的利好, 因為隨著外資車企來華投資設廠, 大家以後有望能夠買到更加物美價廉的汽車了。

但是對於中國本土的汽車企業而言則像是晴天霹靂,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將很快失去政策的保護, 必須到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去接受風吹雨打, 再也無法躲在溫室裡安心成長!

消息出來之後, 瑞信對中國本土車企的評級進行了集體下調!

對此, 瑞信發佈報告指出, 由於內地宣佈逐步取消汽車企業外資持股限制, 其中針對新能源車及特別車種、商用車及乘用車的限制將分別於2018、2020及2022年取消, 故該行將內地乘用車板塊評級下調至“減持”。

該行認為, 在2018年或以後, 外資汽車製造商將由現時的50:50合營架構轉成獨資建廠生產新能源車, 並在2022年或以後提升在現有合營企業中的持股比例, 或是興建新設施時選擇全資或擁有大部分權益。

該行續指, 內地政府相關政策實施的時間遠早於預期, 認為將縮短現有合營企業的合約期, 有機會降低其長遠增長潛力及價值。 而監管規則改變料將損害外資汽車生產商的中資合作企業, 包括上汽集團、長安汽車、東風汽車、北京汽車、廣汽集團及華晨中國。

該行將長安汽車、北汽及華晨評級由“跑贏大市”降至“跑輸大市”, 目標價分別降至8.33元及13.3元, 並將廣汽及東風評級由“跑贏大市”降至“中性”, 目標價分別降至16.5元及9.84元。

今天早上, 國內各大上市車企的股票出現集體暴跌, 市場情緒十分悲觀!

港股方面, 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三大車企股價都遭受重挫, 北京汽車一度大跌15.23%, 廣汽集團、華晨中國盤中跌幅也都超過10%。

截止下午收盤, 北京汽車收跌10.19%、廣汽集團收跌10.66%、華晨中國收跌9.41%,

均創下近期以來新低。

A股方面, 早盤廣汽集團一度觸及跌停, 中國重汽、宇通客車、上汽集團、東風汽車、比亞迪、海馬汽車、一汽夏利等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不過好在下午有“國家隊”入場救市, 各家車企的股票跌幅均有所收窄。 截至下午收盤, 廣汽集團收跌8.4%、宇通客車收跌3.93%、中國重汽收跌0.3%……

股價大跌背後,是市場對中國本土車企的競爭力缺乏信心的表現。因為以往中國車企能夠發展良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策的保護。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自己的汽車工業十分薄弱,難以生產出足夠數量和品質的汽車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針對當時中國汽車行業既缺乏自有開發的技術,也缺乏足夠的資金,汽車工業部在經過反復斟酌之後,推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產業政策。

所謂“以市場換技術”就是指中國開放市場,允許外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經營,與此同時國際汽車公司需要向中方轉移一定的技術,協助中國汽車公司獨立發展。

在具體實施層面,就是讓外國車企與中國車企合資成立企業,一起生產合資品牌汽車,其中外資企業占股比例不超過50%。

不可否認,這項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合資公司在當時中國汽車工業底子非常薄弱的情況下,有效促進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一方面合資模式為國有汽車企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利潤和資金,以便其反哺自主品牌的發展;另一方面,合資模式也使中國汽車企業學習到了大型車企的經營管理模式。

在實施了30多年之後,中國汽車工業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在技術上的整體差距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30年左右縮短到現在的5~10年左右。

但是合資公司為國有汽車企業帶來了大量利潤的同時,也養成了這些企業的惰性,讓他們沒有動力去發展自主品牌的障礙。

此外“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也誤導了部分國有車企,令他們認為不用去進行技術研發也能夠躺著賺大錢,進而對外國車企形成了依賴性。

在相對優渥的環境中,許多本土車企白白浪費了數十年時間,只是賺到了錢卻沒有真正掌握到核心技術。

這種現狀與國家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初衷是想違背的,這次政府狠下決心開放市場,大概是想借大自然的風雨來澆醒溫室裡的花朵!

作者 | 范智林

股價大跌背後,是市場對中國本土車企的競爭力缺乏信心的表現。因為以往中國車企能夠發展良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政策的保護。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自己的汽車工業十分薄弱,難以生產出足夠數量和品質的汽車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針對當時中國汽車行業既缺乏自有開發的技術,也缺乏足夠的資金,汽車工業部在經過反復斟酌之後,推出了“以市場換技術”的產業政策。

所謂“以市場換技術”就是指中國開放市場,允許外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經營,與此同時國際汽車公司需要向中方轉移一定的技術,協助中國汽車公司獨立發展。

在具體實施層面,就是讓外國車企與中國車企合資成立企業,一起生產合資品牌汽車,其中外資企業占股比例不超過50%。

不可否認,這項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合資公司在當時中國汽車工業底子非常薄弱的情況下,有效促進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一方面合資模式為國有汽車企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利潤和資金,以便其反哺自主品牌的發展;另一方面,合資模式也使中國汽車企業學習到了大型車企的經營管理模式。

在實施了30多年之後,中國汽車工業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在技術上的整體差距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30年左右縮短到現在的5~10年左右。

但是合資公司為國有汽車企業帶來了大量利潤的同時,也養成了這些企業的惰性,讓他們沒有動力去發展自主品牌的障礙。

此外“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也誤導了部分國有車企,令他們認為不用去進行技術研發也能夠躺著賺大錢,進而對外國車企形成了依賴性。

在相對優渥的環境中,許多本土車企白白浪費了數十年時間,只是賺到了錢卻沒有真正掌握到核心技術。

這種現狀與國家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初衷是想違背的,這次政府狠下決心開放市場,大概是想借大自然的風雨來澆醒溫室裡的花朵!

作者 | 范智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