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人的崇洋心理究竟從何而來?

文|陳卿美

“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這句話常用來比喻那些崇洋媚外的現象。 中國人崇洋媚外的毛病屢遭詬病。 為何一個堂堂大國失去了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呢?中國人的崇洋心理究竟從何而來?簡單說起來, 這事還得怪我們的清朝祖宗。 正是他們的盲目自大、愚蠢無知, 為子孫造了孽。 如果從因果的角度來講, 後代子孫就是一直在為那些祖宗還債。 這就是一個國家轉型的代價與成本, 但是這個代價難免太大了, 今天的我們仍在承受。

今天的國人有俗語“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而晚清的中國也有句流行語,

即“師夷長技以制夷”。 這是劃時代的一句話, 是中國人面對西方文明心理產生變化的一個關鍵節點。 探究中國人的崇洋心理發展, 有必要首先從這句話開始。

“師夷長技以制夷”, 此話出自魏源之口, 誕生於1840年代。 夷, 就是西方。 夷人, 就是洋人。 在當時的中國, “夷”帶有明顯的貶義, 那時的中國人是瞧不起外國的。 虎門銷煙時, 兩廣總督的代表會見美國洋商, 還稱人家是“哪個海洋偏僻角落裡來的紅毛夷人”。 鴉片戰爭後, 上海、天津陸續開埠, 中國人第一次見到外國人吃西餐。 夷人用著刀叉, 吃著半生不熟的帶血的牛肉, 在中國人看來就是茹毛飲血, 是根本沒有開化的象徵。 那時, 國人打心眼裡鄙視這幫洋人。

在外國租界, 中國人第一次見到了眾多西洋事物,

比如電車、電燈、電話、照相機……。 雖然感到很新鮮、很好玩, 但中國人仍然持鄙夷的態度, 統稱為“奇技淫巧”。 當時的國人, 看到火車, “詫所未聞, 駭為妖物”。 因為實在想不明白, 冒著蒸氣, 跑來跑去大傢伙跟怪物有什麼區別。 一列火車就能嚇到中國人, 對待外國事務, 國人除了鄙夷外, 還有一種恐懼心理。

1860年代, 洋務運動開始後, 情況發生了改變。 這是一場由清廷主導的改革開放運動, 師夷長技以制夷, 雖然還稱呼洋人為“夷”, 但已經有了向西方學習的態度。 在此期間, 有很多知識青年、政府高官外出留學、公幹, 這批開了“洋葷”的人視野大開, 深受西方文明影響。 如學生以留美幼童為代表, 官員以郭嵩燾為代表。

他們在享受西方物質文明帶來的便利、自由的同時, 也在思考著國家的前途, 尤其是對西方政治文明更是羡慕不已。 可以想像, 他們也會為國人的自大無知而慚愧。

清末, 上海買辦吃西餐圖

與此同時, 租界文化在國內逐漸大行其道, 也可視為西方文明在中國的近距離傳播。

比如上海百姓逐漸接受了西餐, 並以此為時尚。 用刀叉、切牛排、切面包, 吃乳酪、喝啤酒。 洋煙、洋酒、洋布、洋火、洋油、洋車……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 以前令人鄙視的“夷”不見了, 逐漸以“洋”字代替。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英國方面也曾為“夷”字惱火, 多次向清政府提出交涉, 不得在任何公開的檔再提此字。

另外, 媒體的興起也助推了西方文化在國內的傳播。 隨著沿海大城市的開埠, 各種報紙如雨後春筍般成立。 今天的國人在圖書館翻開當年的報紙, 仍會驚訝, 居然會有那麼多的商業廣告。 確實, 那時的報紙廣告就已經是琳琅滿目, 一些新生商業公司為了招攬生意更會大做廣告。 如照相館、西餐廳、洋布店、洋油店、輪船公司總是有各種促銷廣告出現。

報紙越發達的地區, 人們就越容易接受西方文化。 無形中, 報紙不斷發揮著啟蒙的作用。

洋務運動期間, 人們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先進的西方物質文明, 隨之影響的便是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觀念。 用洋貨成為時尚, 享受西方生活方式也成為了潮流。 此時, “奇技淫巧”觀念逐漸淡化, 人們更願意稱為“洋貨”。 “夷人”變成了“洋人”, “夷務”變成了“洋務”, “西番”也改成了“西洋”。

在政治層面, 越來越多的思想開明人士, 希望不僅要引進西方物質文明, 還要向西方的政治制度學習。 比如康有為就主張, 要全面學習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 後來的康梁變法、清末立憲雖然沒有成功, 但都是在全面學習西方政治文明。 廢除科舉、創立新軍、創建學堂……無一不是在學習西方。

從西方到中國,從民間到朝廷,都在發生著變化,一股“西風東漸”的思潮正影響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以照相為例,當照相館陸續在大城市出現的時候,宮廷內喜歡拍照片的人還不多。慈禧比較守舊,直到清末才開始接受照相,並逐漸喜歡上照相。老佛爺不僅愛照相,還要進行各種制度改革。至此,如果用陰謀論的話說,那就是西方文明完成了對中國的全面滲透。

從對西方文明的鄙夷、恐懼,到接受,再到崇拜,中國人用了大概六十年。孫中山在《民權主義》一文中說,自義和團運動後,中國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國的心理便一天高過一天。

崇洋好不好,六十年時間長不長?或許日本人給了我們一個參考。在對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人也經歷了與中國人幾乎相同的心理歷程。他們比中國人更崇洋、更徹底,但他們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國家的全面轉型。相反,中國人在崇洋的同時,還有各種排洋運動,比如義和團的爆發。正是在這種一面崇洋、一面抗拒、破壞的矛盾心理下,中國人走過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還在轉型的路上。

廢除科舉、創立新軍、創建學堂……無一不是在學習西方。

從西方到中國,從民間到朝廷,都在發生著變化,一股“西風東漸”的思潮正影響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以照相為例,當照相館陸續在大城市出現的時候,宮廷內喜歡拍照片的人還不多。慈禧比較守舊,直到清末才開始接受照相,並逐漸喜歡上照相。老佛爺不僅愛照相,還要進行各種制度改革。至此,如果用陰謀論的話說,那就是西方文明完成了對中國的全面滲透。

從對西方文明的鄙夷、恐懼,到接受,再到崇拜,中國人用了大概六十年。孫中山在《民權主義》一文中說,自義和團運動後,中國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國的心理便一天高過一天。

崇洋好不好,六十年時間長不長?或許日本人給了我們一個參考。在對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人也經歷了與中國人幾乎相同的心理歷程。他們比中國人更崇洋、更徹底,但他們只用了三十年就完成了國家的全面轉型。相反,中國人在崇洋的同時,還有各種排洋運動,比如義和團的爆發。正是在這種一面崇洋、一面抗拒、破壞的矛盾心理下,中國人走過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還在轉型的路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