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盛松成等著《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 獲評“2017年度十大金融圖書”,深受讀者青睞

金融圖書, 乃金融思想的集萃。 金融形勢在變、金融政策在更新, 獲取專業、權威且最具深度的金融知識是每一位金融人的內在訴求。 在2017年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發起“十大金融圖書”評選活動中, 經業內專家、資深媒體人、上億網友投票, “2017年度十大金融圖書”最終出爐, 盛松成等著《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二版)》赫然在列。

榮膺“2017年度十大金融圖書”只是《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獲得諸多好評的一個縮影。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經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於2015年推出第一版即受到金融理論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 大眾媒體、專家學人、讀者體驗等紛紛點贊, 當時該書就被評為“2015年度金融版雙十佳圖書”。 2016年度, 該書獲評“第一財經年度金融書籍”。

在京東按銷量搜“貨幣銀行學”, 排第1位的是米什金的經典之作《貨幣金融學(第11版)》, 排第4位的就是盛松成、翟春《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二版)》,

該書僅京東自營就有1200多條評論, 好評度100%, 豆瓣評分達8.8。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受到各界青睞, 被認為是貨幣領域國內最為權威系統的專著之一。 儘管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方式正逐步從以數量型調控為主, 轉變為以價格型調控為主, 但研究數量型調控方式在我國未來較長時期中仍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 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變化與主要經濟金融指標, 如GDP、CPI、利率、匯率和資產價格等都有較密切的關係。 貨幣供應量是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指標。 研究貨幣供給過程對貨幣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 再版中不但修訂了第一版前十章的部分內容, 將統計資料更新至2015年末, 還特別新增三章內容:第十一章“國際金融危機後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貨幣供給”;第十二章“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給”;第十三章“央行數位貨幣與貨幣供給”。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既是一本專著, 也可以作為大學金融專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 該書以貨幣供給過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與貨幣供給的聯繫為主線, 以當代西方主要的貨幣供給理論及美國和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為基本內容, 對貨幣供給的基本理論和重要實踐予以闡述和剖析, 對於瞭解中國貨幣政策的思路和實踐非常難得。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專門撰文推薦:《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兼顧理論與實踐、國外與國內、歷史與現實、理論論述與數量分析,

結構合理、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論述深刻、文句精煉, 既是一本貨幣供給的專門著作, 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教材。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 中國金融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 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也在發生重要變化, 相信該書的出版有助於廣大讀者理解貨幣供給的有關問題, 也有利於我國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的實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一書對有關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細緻和準確的闡述。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中國與國外經驗相結合是該書的重要特點。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 中國金融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

央行的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中間目標和貨幣政策工具都在發生重要變化。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是幫助我們理解和把握這些變化的難得的參考書……總之, 在我所涉獵過的國內已出版的貨幣供給問題著作中,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是對西方貨幣供給理論剖析最深入, 對中、美貨幣政策實踐比較研究最翔實的優秀專著之一。 它是政府部門的決策者、經濟金融領域的科研人員, 以及大專院校有關專業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宋國青表示,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是一本少有的好書, 對於瞭解中國貨幣政策的思路和實踐非常難得。 該書不僅研究貨幣的基本理論, 更重要的是探究中國貨幣供給多方面的特有情況和問題。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到與中國特點有關的存款準備金管理,再到因應經濟和金融新情況而產生的新工具和不同工具的組合,作者抓住要點,剝繭抽絲,令人不忍釋卷。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謝平指出,《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一書闡釋了作者在貨幣政策教研和實踐方面的獨到見解,也綜述了各派觀點之間的爭鋒,概念體系完備,行文論證嚴謹,特別是討論了金融危機後國內外非常規貨幣政策,我國貨幣政策在利率市場化中面臨的挑戰,以及互聯網技術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這本書達到了教科書和專著應有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對實務也有很強參考價值,屬於上佳之作。

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專案主任李稻葵從“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催生了世界主要經濟體超常規的貨幣政策,該政策意外的影響力導致全球經濟學界重新審視貨幣的本質以及中央銀行的機制”角度出發,認為《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一書適逢其時。他指出,該書系統地梳理了貨幣的本質、貨幣創造的過程、以及中央銀行的作用,總結了國際上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中國的現實課題,探討互聯網時代的貨幣問題。該書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金融體制全面深化改革大時代的貨幣理論和實踐的寶典,非常值得在校大學生、研究生、以及金融政策和業界操盤者保有和持續研讀。

附一:盛松成教授簡介

盛松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貨幣經濟學、貨幣理論與政策以及宏觀經濟分析。他在社會融資規模、資本帳戶開放、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房地產市場調控、虛擬貨幣與數位貨幣、互聯網金融等理論與政策研究中,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他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金融研究》和《中國金融》等重要刊物發表專業論文100餘篇,並出版多部著作,如《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二版)》、《社會融資規模理論與實踐(第三版)》和《金融改革協調推進論》等。他組織研究、編制的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已經成為我國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指標之一。

盛松成1993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科研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先後獲全國高等院校金融類優秀教材獎、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首屆院校“金晨”優秀科研成果獎、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首屆金融圖書“金羊獎”和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優秀研究成果著作類一等獎等。

附二:《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再版前言

去年4月本書出版後,受到金融理論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中國金融出版社經考慮大眾媒體的評價、專家學者的意見、讀者的認知度和專業價值等因素,將本書評為“2015年度金融版雙十佳圖書”。我們對專家學者和讀者的認可表示感謝。

本書受到的廣泛關注,體現了社會各界對貨幣供給理論和實踐的重視。儘管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方式正逐步從以數量型調控為主,轉變為以價格型調控為主,但研究數量型調控方式在我國未來較長時期中仍具有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變化與主要經濟金融指標,如GDP、CPI、利率、匯率和資產價格等都有較密切的關係。貨幣供應量是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指標。研究貨幣供給過程對貨幣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再版,我們刪除了第一版第二章5-8節和第六章,對其餘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將統計資料更新至2015年末,並新增了以下三章內容:

第十章“國際金融危機後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貨幣供給”。非常規貨幣政策思想最早起源於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對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流動性陷阱的理論之爭。為應對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的通貨緊縮和低利率困境,日本央行於2001年首次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抗通縮和經濟下滑。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先後實施了大規模的非常規貨幣政策,關於非常規貨幣政策的討論進入新階段。從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貨幣供給的關係看,嚴格講來,非常規貨幣政策並不直接擴大貨幣供給而是創造基礎貨幣——銀行準備金。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均能創造基礎貨幣,從基礎貨幣的來源看,只有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才能達到擴大基礎貨幣的目的,如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而且央行要實現量化寬鬆政策預定目標,還需將基礎貨幣轉化為貨幣供給,這既需要銀行有貸款動力和能力,也需要市場有借貸需求。所以短期內量化寬鬆政策並不必然帶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擴張。本章的分析顯示,在本次金融危機中,美日歐等經濟體的貨幣乘數大幅下降,量化寬鬆政策的確有助於穩定貨幣供給,由此避免貨幣供應量更大幅度下滑,從而起到防止通貨緊縮和刺激信貸復蘇的作用。

第十二章“央行數位貨幣與貨幣供給”。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支付技術的進步,央行數位貨幣引起了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筆者首先從貨幣本質、現代貨幣發行基礎、貨幣政策與現代國家的關係等角度論證,央行數位貨幣與私人數位貨幣大不同,央行數位貨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數位貨幣的技術創新無法取代央行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央行數位貨幣將提升貨幣供給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其次,根據我國支付體系發展特點和各社會主體支付習慣,綜合考慮可行性和有效性,筆者認為央行數位貨幣的合理推廣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先非現金,後現金;先金融機構,後非金融部門;先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後非銀行金融機構;先單位,後個人。合理可行的推廣有利於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流通,可以更好地支援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實現。最後,筆者根據央行數位貨幣的推廣路徑,研究了央行數位貨幣將怎樣影響貨幣供給,為央行數位貨幣的設計提供參考。

新增三章分別由陳少敏、李夏炎、蔣一樂根據我的思路,完成初稿,並由盛松成、翟春修改定稿。她們三位為這三章的撰寫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謝。感謝專家、學者們對本書提出的意見、建議,也懇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盛松成(2015年5月)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上海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於2007年10月共同發起創辦。研究院的宗旨是通過開展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研究,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服務,為中國金融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發展服務。研究院定位為開放、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依託上海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研討“一帶一路”倡議下金融開放與服務業發展的機遇與路徑,並關注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新金融發展,致力於為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及廣大金融投資者、消費者提供一流的研究、諮詢和培訓服務,成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推動金融機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研究院現由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兼職教授姜建清任院長,由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兼職教授盛松成任常務副院長。

更重要的是探究中國貨幣供給多方面的特有情況和問題。從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到與中國特點有關的存款準備金管理,再到因應經濟和金融新情況而產生的新工具和不同工具的組合,作者抓住要點,剝繭抽絲,令人不忍釋卷。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謝平指出,《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一書闡釋了作者在貨幣政策教研和實踐方面的獨到見解,也綜述了各派觀點之間的爭鋒,概念體系完備,行文論證嚴謹,特別是討論了金融危機後國內外非常規貨幣政策,我國貨幣政策在利率市場化中面臨的挑戰,以及互聯網技術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這本書達到了教科書和專著應有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對實務也有很強參考價值,屬於上佳之作。

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專案主任李稻葵從“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催生了世界主要經濟體超常規的貨幣政策,該政策意外的影響力導致全球經濟學界重新審視貨幣的本質以及中央銀行的機制”角度出發,認為《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一書適逢其時。他指出,該書系統地梳理了貨幣的本質、貨幣創造的過程、以及中央銀行的作用,總結了國際上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中國的現實課題,探討互聯網時代的貨幣問題。該書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金融體制全面深化改革大時代的貨幣理論和實踐的寶典,非常值得在校大學生、研究生、以及金融政策和業界操盤者保有和持續研讀。

附一:盛松成教授簡介

盛松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貨幣經濟學、貨幣理論與政策以及宏觀經濟分析。他在社會融資規模、資本帳戶開放、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房地產市場調控、虛擬貨幣與數位貨幣、互聯網金融等理論與政策研究中,做出了積極貢獻。多年來,他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金融研究》和《中國金融》等重要刊物發表專業論文100餘篇,並出版多部著作,如《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二版)》、《社會融資規模理論與實踐(第三版)》和《金融改革協調推進論》等。他組織研究、編制的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已經成為我國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指標之一。

盛松成1993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科研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先後獲全國高等院校金融類優秀教材獎、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首屆院校“金晨”優秀科研成果獎、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首屆金融圖書“金羊獎”和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優秀研究成果著作類一等獎等。

附二:《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再版前言

去年4月本書出版後,受到金融理論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中國金融出版社經考慮大眾媒體的評價、專家學者的意見、讀者的認知度和專業價值等因素,將本書評為“2015年度金融版雙十佳圖書”。我們對專家學者和讀者的認可表示感謝。

本書受到的廣泛關注,體現了社會各界對貨幣供給理論和實踐的重視。儘管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方式正逐步從以數量型調控為主,轉變為以價格型調控為主,但研究數量型調控方式在我國未來較長時期中仍具有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貨幣供應量變化與主要經濟金融指標,如GDP、CPI、利率、匯率和資產價格等都有較密切的關係。貨幣供應量是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指標。研究貨幣供給過程對貨幣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再版,我們刪除了第一版第二章5-8節和第六章,對其餘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將統計資料更新至2015年末,並新增了以下三章內容:

第十章“國際金融危機後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貨幣供給”。非常規貨幣政策思想最早起源於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對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流動性陷阱的理論之爭。為應對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的通貨緊縮和低利率困境,日本央行於2001年首次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抗通縮和經濟下滑。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先後實施了大規模的非常規貨幣政策,關於非常規貨幣政策的討論進入新階段。從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貨幣供給的關係看,嚴格講來,非常規貨幣政策並不直接擴大貨幣供給而是創造基礎貨幣——銀行準備金。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均能創造基礎貨幣,從基礎貨幣的來源看,只有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才能達到擴大基礎貨幣的目的,如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而且央行要實現量化寬鬆政策預定目標,還需將基礎貨幣轉化為貨幣供給,這既需要銀行有貸款動力和能力,也需要市場有借貸需求。所以短期內量化寬鬆政策並不必然帶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擴張。本章的分析顯示,在本次金融危機中,美日歐等經濟體的貨幣乘數大幅下降,量化寬鬆政策的確有助於穩定貨幣供給,由此避免貨幣供應量更大幅度下滑,從而起到防止通貨緊縮和刺激信貸復蘇的作用。

第十二章“央行數位貨幣與貨幣供給”。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支付技術的進步,央行數位貨幣引起了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廣泛關注。筆者首先從貨幣本質、現代貨幣發行基礎、貨幣政策與現代國家的關係等角度論證,央行數位貨幣與私人數位貨幣大不同,央行數位貨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數位貨幣的技術創新無法取代央行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央行數位貨幣將提升貨幣供給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其次,根據我國支付體系發展特點和各社會主體支付習慣,綜合考慮可行性和有效性,筆者認為央行數位貨幣的合理推廣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先非現金,後現金;先金融機構,後非金融部門;先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後非銀行金融機構;先單位,後個人。合理可行的推廣有利於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流通,可以更好地支援經濟和社會發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實現。最後,筆者根據央行數位貨幣的推廣路徑,研究了央行數位貨幣將怎樣影響貨幣供給,為央行數位貨幣的設計提供參考。

新增三章分別由陳少敏、李夏炎、蔣一樂根據我的思路,完成初稿,並由盛松成、翟春修改定稿。她們三位為這三章的撰寫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謝。感謝專家、學者們對本書提出的意見、建議,也懇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盛松成(2015年5月)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上海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於2007年10月共同發起創辦。研究院的宗旨是通過開展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研究,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服務,為中國金融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發展服務。研究院定位為開放、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依託上海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心的有利條件,積極研討“一帶一路”倡議下金融開放與服務業發展的機遇與路徑,並關注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新金融發展,致力於為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及廣大金融投資者、消費者提供一流的研究、諮詢和培訓服務,成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推動金融機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研究院現由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兼職教授姜建清任院長,由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兼職教授盛松成任常務副院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