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筆涉山水墨寫人物 三科兼備獨見功夫

《嶺南三傑》

《逸士鼓琴圖》

看過廣州市美協主席李曉白的“墨耕六秩”書畫藝術展之後, 你很難按照傳統的三科分法將他進行歸類。

說他是人物畫家, 他的人物背景上往往有著非常見功力的山水或花鳥配景。 譬如他1994年在廣美山水畫系首屆高研班就讀時的畢業創作《嶺南三傑》受到了關山月先生的讚揚。 《嶺南三傑》曾入選了第八屆全國美展。

說他是山水畫家, 他的山水作品上又多見傳神精細的人物形象, 譬如他專門為展覽創作的巨幅作品《逸士鼓琴圖》, 人物雖不大, 神態卻栩栩如生。

因此, 三科兼而擅之, 成為了李曉白突出的個人藝術面貌。 而這一面貌的形成, 跟李曉白幾十年來孜孜不倦的藝術求索歷程是分不開的。

文、圖/廣州日報

全媒體記者江粵軍

早年獲名師指點 畫作得關老讚賞

作為華南理工大學的教工子弟, 在那個年代, 從小喜歡畫畫的李曉白算是挺幸運的。

他快上初中的時候, 教工宿舍搬來了一位擅長繪畫的病退女知青, 華工建築系的老師們常常會到她那裡去聊畫畫, 李曉白就站在門口“偷聽”, 後來女知青教他一些素描、國畫的基本功。 那時候沒什麼畫冊, 但一有展覽, 李曉白也會跑去看, 像廣東省美展之類的, 到現場勾畫速寫稿, 回來再憑著記憶畫, 又看過一本錢松喦先生的《硯邊點滴》, 算是零零碎碎得到些美術滋養。 尤其是初三的時候, 李曉白從父親的朋友處借得一本《芥子園畫譜》, 一個暑假拼命臨摹, 掌握了畫樹畫山的基本要領, 後來下鄉到農村, 接觸真山真水多了, 李曉白自然更喜歡畫山水了。

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 李曉白考入了廣東省工藝美術學校,

獲得比較完整的山水、花鳥、人物畫基本訓練, 連同圖案學、裝飾畫等都涉及到了。 畢業後他進入了廣州市第三針織廠, 在那裡做設計, 一干就是八年。 “什麼雜念也沒有, 一天到晚就是畫, 畫得很扎實。 ”李曉白拿出當年的一張《小鳥天堂》小稿, 可見他的用功。

這個階段, 李曉白通過“香雪書畫會”的雅集, 還認識了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調到廣州畫院工作的黃雲先生。 黃雲在工藝美術學院做的是壁畫, 同時又很喜歡李可染的作品, 他一看李曉白也喜歡借鑒李可染的層層積墨法, 非常激動, 很高興地將李曉白收為入室弟子。 “黃老師給我的最大影響, 就是告知我要怎樣提煉畫面:譬如說線條要優美, 不要把現實中比較猙獰的部分展現出來;要注意層次感,

強調外部造型美, 包括注意大的動態線走向……這些淨化畫面的理論, 到現在我都受益匪淺。 ”

因此, 1987年, 李曉白用三個月時間, 層層積染創作的《新林》, 在綠化廣東美展上大獲好評, 連陳金章先生都誇他下了功夫。

這次李曉白為“墨耕六秩”展專門創作的《逸士鼓琴圖》有1.8米高, 5米多寬, 表現了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 人物表情陶醉安詳, 構圖也非常搶眼, 一棵松樹幾乎橫跨了整個畫面, 成為作品的主心骨。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出第一本畫集時, 雖然沒畫這麼大的作品, 但已經有類似的構圖, 關山月先生看過後也表示讚賞。 其實這跟黃雲老師傳授的注重大的動態線、注重造型是分不開的。

”因此, 《逸士鼓琴圖》可以說是李曉白對自己山水、人物畫歷程的一個小結。

精微素描練就火眼 目中有物筆墨張揚

從山水畫轉入主攻人物畫, 跟李曉白進入廣美國畫系首屆高研班進修不無關係。 在此之前, 他還上了廣州業餘藝術大學, 主修油畫, 對色彩也有了深入的把握。 在廣美高研班, 劉濟榮、陳振國兩位先生的要求更是嚴格。 到畢業創作時, 李曉白拿出的《嶺南三傑》就已經很成熟了。

促使李曉白轉向人物畫的, 還有一個原因, 他也毫不諱言:“上世紀80年代末市場開放, 范曾的人物畫很受臺灣同胞歡迎, 我有一個朋友是畫商, 他說你試試畫兩張人物畫吧, 於是我嘗試了一下, 真的一下就被訂購了。 從那時候開始, 我也畫些人物畫了。 ”

後來李曉白做了一個畫展,主要呈現人物畫,當時很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朋友都驚訝地問:“那個李曉白是你嗎?你不是畫山水的嗎?”

主攻人物畫以後,李曉白越畫越覺得有意思,慢慢將自己的山水畫配景融合進去,又從“香雪書畫會”那些花鳥畫家的筆下偷師,把花鳥畫也融入到自己的人物畫中,進一步形成了個人特色。

同時,他的求學之路並沒有停止。有朋友跟他說,要想在藝術上更進一步,必須到北京深造。他當起了“北漂”,一去就待了五年,先是在中國國家畫院李延聲工作室高研班學習,後來又進了國家畫院人物畫課題班劉大為工作室。

籌備展覽的過程中,李曉白把當時進入劉大為工作室的第一張習作也找出來,再看,仍然覺得這樣的訓練意義重大。“劉大為先生承襲‘軍藝’的教學傳統,強調觀察,強調格物要做到最細,從平面中觀察出結構,畫精微素描。這樣獲得的不是對象的立體感,而是體積感。觀察瞭解到位了,下筆時心裡就有數,最後才能自由地張揚筆墨。”

因此,這張習作,當年李曉白畫了一個月,一天只畫一點點,為的是把結構做出來。“開始我們覺得學寫意人物畫,為什麼要畫這麼細緻的素描?並不理解。後來隨著訓練的深入,我們慢慢就懂了,原來這樣的訓練,讓我們不再‘目中無物’。而當你的眼裡有東西之後,腦子裡面也就有東西,畫起來就不會沒有東西。而後才能刪繁就簡,把表面的東西去掉,直接抓住結構,點到為止。你看我現在畫這些寫意性的人物,寥寥幾筆,沒任何明暗對比,但只要從結構上走,就有厚度、有重量了,人物的體積感就出來了。”

當然,要畫那些特別細緻的東西,李曉白更是拈筆即來了。大型人文歷史長卷《南國商都》,李曉白是創作組執行副主任,和另外一位畫家一起負責嶺南商業文化部分,當中包括了荔枝灣、十三行等重頭戲。“除了亭臺樓閣,光是人物就有六百多個,勾得眼睛都要花了。”

為了參與這件作品的創作,李曉白投入了8個月時間。這除了要身懷真本事,更在於心有社會責任感。

後來李曉白做了一個畫展,主要呈現人物畫,當時很多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朋友都驚訝地問:“那個李曉白是你嗎?你不是畫山水的嗎?”

主攻人物畫以後,李曉白越畫越覺得有意思,慢慢將自己的山水畫配景融合進去,又從“香雪書畫會”那些花鳥畫家的筆下偷師,把花鳥畫也融入到自己的人物畫中,進一步形成了個人特色。

同時,他的求學之路並沒有停止。有朋友跟他說,要想在藝術上更進一步,必須到北京深造。他當起了“北漂”,一去就待了五年,先是在中國國家畫院李延聲工作室高研班學習,後來又進了國家畫院人物畫課題班劉大為工作室。

籌備展覽的過程中,李曉白把當時進入劉大為工作室的第一張習作也找出來,再看,仍然覺得這樣的訓練意義重大。“劉大為先生承襲‘軍藝’的教學傳統,強調觀察,強調格物要做到最細,從平面中觀察出結構,畫精微素描。這樣獲得的不是對象的立體感,而是體積感。觀察瞭解到位了,下筆時心裡就有數,最後才能自由地張揚筆墨。”

因此,這張習作,當年李曉白畫了一個月,一天只畫一點點,為的是把結構做出來。“開始我們覺得學寫意人物畫,為什麼要畫這麼細緻的素描?並不理解。後來隨著訓練的深入,我們慢慢就懂了,原來這樣的訓練,讓我們不再‘目中無物’。而當你的眼裡有東西之後,腦子裡面也就有東西,畫起來就不會沒有東西。而後才能刪繁就簡,把表面的東西去掉,直接抓住結構,點到為止。你看我現在畫這些寫意性的人物,寥寥幾筆,沒任何明暗對比,但只要從結構上走,就有厚度、有重量了,人物的體積感就出來了。”

當然,要畫那些特別細緻的東西,李曉白更是拈筆即來了。大型人文歷史長卷《南國商都》,李曉白是創作組執行副主任,和另外一位畫家一起負責嶺南商業文化部分,當中包括了荔枝灣、十三行等重頭戲。“除了亭臺樓閣,光是人物就有六百多個,勾得眼睛都要花了。”

為了參與這件作品的創作,李曉白投入了8個月時間。這除了要身懷真本事,更在於心有社會責任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