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華夏意匠》:歷史不會講話,而輝煌的古代建築會

《華夏意匠》:歷史不會講話, 而輝煌的古代建築會

這是一本看一眼就確信它會成為不朽經典的書。 一般的古建書籍給人的感覺就是——啊,

它們很美好, 可是已經過去了。 這本書卻試圖告訴你, 千年大國的建築之脈還活著, 時代沒有拋棄它。

本書作者李允鉌通過多年潛心研究中國建築設計傳統、長期實地考察東西方建築, 博覽中外建築經典, 驗證了中國古代存在具有中國民族與地理環境特色的建築與規劃理論, 其中許多設計思想與技法屬中國獨有或首創, 在世界都居於領先地位;進而充分肯定了中國古典建築設計理念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 也是世界建築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現代主義的建築空間運動理論有什麼難理解的呢?中國以庭院為核心的建築群的藝術表達不正是通過戲劇化的空間序列的體驗實現的嗎, 步移景異什麼的,

不覺得熟悉嗎? 現代主義流行過的灰空間和負空間, 中國早就在廊道和庭院裡完美實現了。 現代主義靈活的室內空間分隔和空間流動, 其實在中國的屏風、罩、壁、隔扇、帷幕等等隔斷之中早有暗示。

或許我們更應該摸著腐爛的木柱, 去感受先人提倡的器物之用。 先人以人的壽命為尺度建造短命的木構建築, 然後住了進去, 看青苔啃噬紅漆, 昆蟲咀食木屑, 看風雨給建築刻上老去的皺紋, 終於自己也老去。 或許我們更應該站在廊道裡, 思考那個聽起來有點幼稚的“天人合一”。

古人以大自然為最高的神靈, 最高的建築法則, 他們心懷敬畏, 觀星象, 轉動羅盤, 揣度山與水的言語, 尋找被認可的可建之地, 然後擁竹聽風, 庭院沐日, 曲水流觴, 梅妻鶴子, 甚至還在屋頂上雕刻鴟吻以比作海, 求得庇護, 從而擺脫對火的過度畏懼。 他們邀請大自然的滲透, 也就避免了被建築深鎖。

《華夏意匠》中說, “中國人對一切人工物品的設計、對使用的要求都保持很大的靈活性。 預計到使用情況有了變化時也可以同樣應用”,

或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托詞。 凡不知彈性和專用的解決方案之間總是有平衡的, 更多地考慮了靈活性, 就意味著在專用性, 在針對特殊問題的解決上, 不免有些妥協。

相比之下, 我們移山, 填湖, 在上面建樓, 一棟比一棟高, 還好地面上行走的人們也不覺得自己被剝奪了多少陽光和天空。 住在樓房內的人們有電子產品陪伴和空調暖氣助力, 所以也不害怕蜷縮在鋼筋混凝土囚籠裡會難受。

我們為了個地鐵站就可以砍伐百年樹林, 因為我們深知沒有什麼山神發怒。 我們粉刷著過度人工化的材料, 呼吸著過度人工化的空氣, 覺得“天人合一”實在是不夠酷炫的話題; 真正能摧毀這個千年民族的建築的, 我想, 根本不是戰爭, 是至今還在戰場上都下不來的——意匠靈魂。 如今, 所有槍炮都聰明地集中火力向它開火, 它的每滴血都能變成金子換錢。 但是, 如果它死了, 中國建築師就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