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夭夭武陵郡,古韻流芳

最早定格於我記憶之中的武陵, 正是晉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武陵漁人的奇緣偶遇, 曾翻動過多少真誠的嚮往, 灼燒過多少深摯的思慕。 那夾岸盛開的朵朵桃花, 于清新的墨香裡, 頃刻之間便成為舉世聞名的經典, 演繹著這方土地永不褪色的美麗和神奇。

昔之武陵, 今之常德。 武陵一名, 始于西漢初年。 《漢書·地理志》記載, 武陵郡, 高帝置, 莽曰建平, 屬荊州。 《傳》曰:止戈為武;《詩》雲:高平為陵。 武陵之名取材於此。 而常德之名則始於北宋, 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於鼎州而得名, 後升州為常德府。

歷史散落的文字中, 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 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 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 迄今2200多年, 曆稱臨沅、監沅、武陵、朗州、鼎州等。

如果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書寫她, 應該一點也不為過。

約9000年前, 這裡氣候溫濕、土質松疏, 具有發展規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條件。 環洞庭湖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們, 在這裡臨水而建、伴水而生, 以原始“稻作”為基礎, 形成了農耕文化的雛形。

“神農之撓木為耒, 教民耕耨, 民始食穀。 ”舊石器晚期, 從陝甘南遷入澧陽的神農氏族帶來了照亮人類文明的火種和先進的生產工具, 將稻作文化發展到了規模農業階段。

常德柳葉湖。 圖/碧泉弟子

此地, 乃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 思公子兮未敢言。 早在春秋中期, 楚文化便開始進入澧水流域。 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寫道:“朝發枉渚兮, 夕宿辰陽。 ”常德德山一帶時稱“枉渚”。 可見, 當時的這位楚國逐臣是經常往來於斯。 此地, 乃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不止於此, 更有後來者紛至遝來。

陶淵明、孟浩然、劉禹錫、李白、杜甫、寇准、王安石、朱熹、李自成、林則徐、秋瑾等, 或貶謫、或寓居、或縱情山水, 揮毫潑墨, 寫意抒情。

名人雅士, 星流電燭;名篇佳句, 燦若星河。

于久遠而濃厚的文化浸染中, 本土的英才秀士亦一如雨湊雲集, 熠熠生輝, 光彩奪目, 逐一登上歷史的舞臺。

古有:春申、潘濬、廖立、陰鏗、車胤、髡殘……

今呈:宋教仁、蔣翊武、林伯渠、帥孟奇、丁玲、翦伯贊、余嘉錫、辛樹幟……

摩肩接踵, 代不乏人。 其流風遺韻, 激蕩于武陵風物之間, 溢彩流光, 沾溉後人。

不僅崇文, 更兼尚武。

自西元前277年秦設黔中郡始, 歷代統治者都把常德作為重要的軍政中心。 曾為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 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 素有“西楚唇齒, 黔川咽喉”之稱, 古代兵家掠取湖南和西南必先取常德。 據統計, 從楚莊喬西征到太平軍占常德, 這裡進行了大小戰役130多次。

常德德山古德禪院。 圖/外行裡手

回望歷史, 在那些硝煙彌漫的歲月裡, 最具規模、最為慘烈、最有意義的一次戰爭, 應是發生於1943年冬日那場驅除外侮、保家衛國的驚天之戰。

侵華日軍為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 並掠奪戰略物資,

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 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了一場戰役。 11月, 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 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 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 遲滯日軍進攻, 給敵重大消耗, 擊斃日軍1萬餘人。 這就是著名的常德會戰, 亦稱常德保衛戰。

“一隻烏鴉站在一間被轟毀的貨倉的焦梁上, 帶著嚴肅而滿意的心情, 望著已經從地面上毀滅了的常德……城東門的中國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面勝利地飄揚, 兩個武裝中國士兵很神氣地站上了新崗位。 ”美國《紐約時報》用這樣的文字記錄了戰後的常德景象。

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何應欽在中樞紀念周上的報告中亦稱常德之捷,

將為中日戰爭勝負之分野。

此戰, 雖也有川軍等其他地方的部隊, 但是戰場在常德, 老百姓積極支援抗戰, 損失兵員許多是就地徵召, 數十萬湖湘子弟補入第九戰區, 隨時保證了部隊的持久戰鬥力。

有評:湖南省戰時對國家貢獻居全國之冠!

雪峰山下, 在抗戰的里程碑上, 又一次書寫了湖湘子弟“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 ”的“強勁和血性”。

雖歷經數千年的戰火與滄桑、風雨和浸漫, 這個桃花盛開的地方卻依然青春不老、歷久彌新。

這座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首屆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中華詩詞之市等稱號。

之所以桂冠林立、遊者雲集, 當然離不開她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孕育下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

可謂風景秀麗、勝景如雲。

常德穿紫河,流淌在城市的“金腰帶”。圖/那就

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聯從舊韻,境雅句工。聯中之山從字面可知,而句中之水則應指長沙的白沙井水。德山,又名善德山,由堯帝賜名,是聞名遐邇的江南四十八大佛地之一。源遠流長的德善文化即發源於此。

桃花源則更富盛名,可謂自東晉以來便是家喻戶曉,是歷代文人、遊客、貶官、隱者之夢想佳境。其南臨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滕纏繞,花草芬芳,更有古石曲徑、亭台牌坊裝點,置身其間,如臨仙境。這便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更有柳葉湖、詩牆、花岩溪、筆架山、石門文廟、城頭山遺址等數十處名勝風景,數不勝數。令人流連忘返、不思歸路。

沅澧之濱,武陵山下。

這片一朵桃花便可以盛開出田園夢想、家國情懷的神奇土地,正將靈動的山水、厚重的人文和悠久的歷史巧妙融合,以嶄新的姿態等待四海朋友、八方來賓,細細品讀。

當然離不開她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孕育下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

可謂風景秀麗、勝景如雲。

常德穿紫河,流淌在城市的“金腰帶”。圖/那就

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聯從舊韻,境雅句工。聯中之山從字面可知,而句中之水則應指長沙的白沙井水。德山,又名善德山,由堯帝賜名,是聞名遐邇的江南四十八大佛地之一。源遠流長的德善文化即發源於此。

桃花源則更富盛名,可謂自東晉以來便是家喻戶曉,是歷代文人、遊客、貶官、隱者之夢想佳境。其南臨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滕纏繞,花草芬芳,更有古石曲徑、亭台牌坊裝點,置身其間,如臨仙境。這便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更有柳葉湖、詩牆、花岩溪、筆架山、石門文廟、城頭山遺址等數十處名勝風景,數不勝數。令人流連忘返、不思歸路。

沅澧之濱,武陵山下。

這片一朵桃花便可以盛開出田園夢想、家國情懷的神奇土地,正將靈動的山水、厚重的人文和悠久的歷史巧妙融合,以嶄新的姿態等待四海朋友、八方來賓,細細品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