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當下書法憂思之二——書而無文

書而無文——當下書法憂思之二

有人評論, 中國各大文藝家協會中, 書法家協會和另一協會入門門檻最低, 只要敢拿毛筆漢字, 都可以自稱書法家。 當下書法淪落為技藝, 書而無文, 是其根本原因。 本文所指的“文”, 是指學術和文學等方面的修養。

文化怪胎

當下書法, 像極了一種生物怪胎——蝴蝶蘭:開著連串碩大妖冶的花朵, 連葉子都不要了, 但是莖幹軟弱, 只有靠鐵絲才能勉強支撐起自己的身體。

當下展覽書法橫行一時, 其形式不可謂不豐富, 顏色不可謂不多彩, 取法不可謂不多樣, 但這其中絕大部分是抄書, 讓人心碎的是這些同行們抄書也抄得慘不忍睹。

在《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作品集》的楷書隸書行草部分獲獎作品中, 我隨手翻閱一下, 有一件章草抄寫《孝經》第四至十四章, 草法是否嚴謹準確暫且不論, 粗略統計, 內容錯漏16處, 所有五處“詩雲”的“雲”,

都錯寫作“雲”, 有一處連續漏掉四句17字, 還有完整內容不該分段二強行分段的7出, 該分段卻不分段的2處。 作者落款中說自己“沐手”, 一般沐手是恭敬的意思, 恭敬的結果卻是如此!這樣的作品, 竟然在評委的重重把關中, 脫穎而出獲獎。

當下全國範圍的每個書法展覽中,

往往會有幾萬件投稿作品, 評委要在短短的幾天之內, 評選出獲獎作品。 一件書法作品, 幾乎在少則幾秒、多則幾十秒的時間內, 就被評委決定命運, 評委根本不可能去靜下心來稍微看看內容。 當今書法展覽比賽中, 據稱是有內容審讀的制度和程式設計, 但實際上形同虛設, 在內容把關方面幾乎沒有門檻也不設防。 很多入展甚至獲獎作品中, 錯漏百出, 如果一一標注出來, 估計很多作品會體無完膚慘不忍睹。 我們不能說是個別評委出於各種因素為錯別字作品開綠燈, 也不能說是評委根本審讀不出來, 也不能說都是書者不懂, 也許有一部分是筆誤。 但是, 錯了就是錯了, 在資訊時代, 作品一旦公開發佈,
就再也追不回來了!鋪天蓋地的文化笑話, 就是這樣氾濫開來的。 如果嚴格執行內容錯漏淘汰的制度, 書法展覽的獲獎結果將會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文化水準低下的事情, 絕非只發生在書法展覽中, 還涉及著名文化機構和大學, 已經成為一個可悲的社會現象。 2011年, 故宮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贈送了寫有“撼祖國強盛, 衛京都泰安”的錦旗, 對北京市公安局迅速破獲故宮博物院展品被盜案表示感謝。 “撼”字錯用, 被媒體稱為“連小學生都不該犯的錯”, 招來全社會不亞于針對故宮安保水準的質疑。 鬧得沸沸揚揚還有深圳大學校徽事件, “深圳大學”四個字中錯了“深圳”兩個字, 被書法家車帝麟指出, 長期不見改正。

在這種關乎學術品位和名譽的大事情上, 連著名文化機構和學校都是始終一副不怕開水燙的架勢。

一般書法篆刻家的問題更是突出, 前文《書而無禮》已經舉過大量例子, 本文再對事不對人舉些例子:有書家把“八卦”寫作“八掛”, 有書家抄寫《蘭亭序》抄丟了一段渾然不覺。 書家不知宋代私印“六一居士”主人是誰,竟然為數不少。師長負笈遠行,有人用《與山巨源絕交書》相贈;有女弟子用情詩給老師贈行,實際上絕無絕交或相戀之意。許多書家寫楹聯作品,甚至是個人楹聯作品集,上下聯抄反了,或者正文抄錯了,不在少數,只要稍微懂點格律都能發現糾正,楹聯字數往往只有十數位,錯誤率簡直是駭人了。

舉一個不太恰當,但很能說明問題的比喻:在《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製作淫穢物品是違法行為,傳播淫穢物品同樣違法。書家在保持傳統文化的純潔性方面,是有社會責任的,自己製造文化怪胎,還容留傳播文化怪胎,同樣是有違社會責任的。

考古學家時常會發現歷史上各個時代深埋地下的墓葬和寶物。千百年後,我們的子孫考古的時候,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地層,只能挖到大量的垃圾填埋場。而當後人審視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時,只能看到大量這種錯漏百出、別字滿紙的文化怪胎。這種作品,掛得越高,黴倒得越大,放得越久,越會遺臭萬年。

抄書的手藝人

近百年來,書法從文人的大眾生活技能演變為小眾專業藝術,而書法家則大多從文人蛻化為抄書的手藝人。

在資訊時代,人們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文憑越來越高,文化品位卻越來越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詩意表達,變成了“我的愛赤裸裸”的歇斯底里渲泄。如果說當下書法作品中還有些許寄託書者情感的話,那也大多是借屍還魂的空洞情感。

當代中國人大多對傳統文化所知甚少,在文化界有很多人對這種人文素養的流失習以為常,把自己的無知歸罪於別人的淵博。對於金庸小說中豐富的傳統文化要素,葛紅兵認為“金庸是炫耀自己的知識份子身份的‘貴族’,他迎合沒有學問的人的學習要求,把詩、詞、曲、賦這些古典文人的褻玩之物發揮到極致,半文半白的敘事語言,給大陸讀者形成語體上的陌生化效果,以滿足大陸讀者的獵奇心理。”

書家中也盛行奇談怪論。所謂的書家們大多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養,對文史哲知之甚少。對於傳統詩詞曲賦,自己不學,還譏笑別人學,鼓噪別人不用學。有人說當今人寫詩文對聯寫得不好沒有什麼意義,還不如不寫,只抄錄古人的詩文。他們確實想到了展示給公眾的文藝作品,要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不過不知道他們否反思過,寫得不好的詩詞不要展示,寫得不好的書法,為什麼就可以招搖過市呢?理由恐怕就只有一個了,書家們都認為自己的書法將近達到了可與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比肩的水準。他們這樣是“嚴於待人,寬於律己”,對於他人的詩詞作品苛求品質,對於自己的書法作品卻網開一面。不少書法展覽中,會看到經常有觀眾義憤填膺,指責書法作品別字滿紙,書家無言以對,這是書法家們的集體恥辱!

書家們又自視太高,覺得把字寫得好看一點,就非常了不起了。二十世紀末,評選出了“二十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依得票為序分別是:吳昌碩、林散之、康有為、于右任、沈尹默、沙盂海、謝無量、齊白石、李叔同。這些大家,書法雖然是他們人生的重要部分,但是評其為書法家,只稱頌他們的書法,是對他們的貶低,絕非尊崇。還有很多國學大師,比如馬一浮,他們的作品遠遠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書法。啟功先生曾說自己“無家可乘焉,”說書法和繪畫只是自己的業餘愛好,而教育才是自己的主業。沙孟海先生生前不樂意被人稱作書法家,因為他首先是個學者。偏偏當下的一些書家,愛好軒輊前賢,妄言當今書法已經超越明清,真不知他們底氣何來?

社會對於藝術家是不太公平的。文學家寫作品,哪怕是區區二十字的五言絕句,每篇也都必須是不一樣的,每次都是全新的創作。文學作品以字數論稿酬,書畫家卻以面積論潤格。很多書法家有了一點點的風格和名氣之後,便可以吃老本不斷的重複自我,給張三李四王五都寫同樣的內容,結果大家都很開心,其結果必然是縱容了只會抄書的低能兒。不少書家知識結構片面,人文修養薄弱。堂堂書法教授,下筆白字,渾然不覺,不知句讀,茫然無措;袞袞獲獎書家,未嫻小學,不諳文學,終身抄書,謬誤百出。不少書家落款永遠只會某某詩一首、詞一首,連加幾個字題寫一句感想都力不從心,卻絲毫不影響訂單如雪片,潤資滾滾來。書法圈的人熱衷於爭名奪利搶帽子賣作品,靜下心來讀幾本書,學習一點傳統文化的人不多,抄書匠們真的是被寵壞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下書法不衡量文化,只考量技巧,恰恰技巧難以量化比較。所以當書法家的門檻太低,導致官員和富商們削尖腦袋也要往書法圈鑽,敢拿毛筆寫漢字,再鼓搗幾個人吹捧,三兩下就成為著名書家,好不風雅,又可運作利益輸送,財源滾滾。

當書法被從傳統的國學土壤中剝離,按照西方學科體系和理論標準來衡量評判的時候,就被割斷了“在地性”。表面上看,當下書法家們整天在寫漢字,實際上是文化不高的一個群體,他們被抽走了精神內核,是一種可怕的“去中國化”,書法成為了行屍走肉,是很值得悲哀的。

再這樣下去,書法家們基本上會集體淪落為文化界的“芙蓉姐姐”了。

淋豆芽式的人才培養

當今書法人才的培養,主要是有高校教育、書法協會組織和傳統師徒相承三種形式。前兩種模式的主要共同點,是出於政績考量,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人成為所謂的“書法家”,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淋豆芽”式的人才培養。

紅杉、雪松等喬木,高度可達幾十米,壽命可達幾千年,但在其幼苗階段,生長緩慢。《莊子》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在當下負責培養書法家的人眼裡,這些奇木神樹肯定不如豆芽,豆芽三天可上市,可以算作政績,而他們是不會去管豆芽以後能長多高的。百年樹人的道理,書法圈很多人都明白,可是很少人真正是按照這個道理去做的。

當下書協認定書法家資格的方式,就是舉辦展覽比賽,選定入展者授予書法家協會會員稱號。其結果是,很多人學書法沒幾年,對古代漢語、中國歷史、古典文學、書法史、歷代書論、文字學等必須具備的知識知之甚少,僅僅通過參加一兩次展覽,就可成為書法家。這種文化含量極低的會員資格,就是使書法淪落、書法家斯文掃地,甚至成為笑柄的根本原因。現在從高校到書法協會對於書法人才的培養,以及專家媒體對於書法的主流評論,基本上都是只注重書寫技巧,很少真正顧及書家的綜合修養。

近幾十年來,高校書法專業在技巧復興方面確實功不可沒,但逐漸走向另一個極端,把書法玩成了玄而又玄的技術形式學。書法教授們用西方美術學的一堆堆概念和名詞包裝塗抹自己,這些事情因為祖先沒搞過,自己才是創新。尤其是當書法成為專業之後,更需要這樣,書家有意無意的站到“反智主義” (anti-intellectualism)的地界裡,要堅決自覺地區別於其他學科,你玩你的文史哲,我搞我的書法、抄我的書,大家在各自的地盤裡作各自的主,當各自的專家,井水不犯河水。大家習慣於用社會分工和學科體系的分化來做擋箭牌,人人都習以為常。文學、歷史、哲學專家和書法家們的文化功底和人文素養,彼此都是殘缺的,因而彼此都心照不宣,五十步不用笑百步,所以誰也不要評論誰。

我決不反對學習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但是搞中國書法的人,不讀自己的經史子集,對於影響本民族藝術的經典著作一知半解甚至一問三不知,卻熱衷於讀西方藝術著作,喜歡拿別人的隻言片語炫耀高深,那就是捨本逐末,是瞎扯胡勒勒。持這種觀念的人,在中國當下高校書法專業的教師中不在少數。書法專業設置在美術學院,在幾十年前剛開始的時候,是有當時的客觀條件的,那時的導師都是飽學的前輩,能帶好學生。而現在的美術書法專業,竟然放低文化考試的要求,導致很多學生是因為文化差才來學美術學書法。中國書法和西方藝術其實完全是兩個體系,互相之間基本沒有關係,書家學不學外語,根本不重要。但是書法研究生、博士生考試,外語擺在重要的地位,卻不考古代漢語,真不知教育部的人是用什麼思考的。書法博士王客說,自己多年的考博史,就是和外語拼搏的血淚史。種種這樣的嚴重問題,在當今教育體系中積重難返,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解決。

分與合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自成體系的,傳統文人的知識結構是文史哲一體,傳統國學者很多都是橫亙多領域的專家。王國維先生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生平著述六十多種,批校的古籍逾二百種,在多個學科領域都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成為中國乃至東亞的頂級學術大師。這種學者在當今中國是不可想像的,也不可能培養出來的。

當今中國的學科體系,是近代以來喪失了文化自信和話語權之後,按照西方和前蘇聯的標準設定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分設為不同專業,互相之間聯繫不密切。這種學科設置導致傳統國學支離破碎,學者人格精神分裂。研究文學的,有人不能釋讀繁體異體字,有著名學者看不懂古代名人手稿的行草字;搞書法的,很多看不懂古詩文;搞詩詞對聯的,寫不了字。中國文化處於這種狀態,對西方學術有什麼損失?對於我們自己被肢解的文化,絕非正常狀態。

20世紀以來,私塾被當做是落後的象徵。20世紀末,中國最後一個私塾因為塾師年事已高,宣佈關閉的時候,媒體齊聲歡呼。私塾也許教不了學生理科知識,但是能教給學生完整對待傳統文化,教會學生做人。很多學校卻只會給學生灌輸知識,把學生培養成了應試做題機器,還互相沾染了拜金炫富攀比的陋習,唯獨難以教學生做人的道理。其實不必要走極端,學校教育和私塾教育本來可以互相補充的。當今高校和民間自發的各種國學班、讀經熱,可以看做是對國民教育的一種反思和補充。

2002年,湯一介先生提出:“有自己文化傳統的國家,而且珍惜自己傳統的國家,才是有希望的國家。”在別人的體系標準下發展自己的文化,短時間內也許會有助於雙方交流,博得對方的表揚,長時間來說會喪失自身的話語權,進而喪失自我的特性。中國文化必須要有以我為主的自主戰略,而不是讓自己擠到別人的體系中去,成為別人的分支。

當下中國,尤其是書法圈很多人都認為傳統文化體系的分裂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已經回不到過去的體系了,但我不這樣想。現在逐漸有一些有識之士呼籲,中國藝術應該有自己的體系,應該和國學融合在一起,比如書法應該和國畫、古琴,乃至古典文學等在一起,成立單獨的中國藝術院。隨著近來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在諸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歷經百年滄桑沉淪的傳統文化也在日益恢復活力。中國文化在今後幾十年內一定會復興,傳統文化各個分支一定會重新融合,一定會恢復自己的體系和話語權。這個時代大勢,是一定會發生的。

作者: 陳勝武

陳勝武,男,1973年出生,浙江溫州人。溫州市文聯創研室副主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溫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書家不知宋代私印“六一居士”主人是誰,竟然為數不少。師長負笈遠行,有人用《與山巨源絕交書》相贈;有女弟子用情詩給老師贈行,實際上絕無絕交或相戀之意。許多書家寫楹聯作品,甚至是個人楹聯作品集,上下聯抄反了,或者正文抄錯了,不在少數,只要稍微懂點格律都能發現糾正,楹聯字數往往只有十數位,錯誤率簡直是駭人了。

舉一個不太恰當,但很能說明問題的比喻:在《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製作淫穢物品是違法行為,傳播淫穢物品同樣違法。書家在保持傳統文化的純潔性方面,是有社會責任的,自己製造文化怪胎,還容留傳播文化怪胎,同樣是有違社會責任的。

考古學家時常會發現歷史上各個時代深埋地下的墓葬和寶物。千百年後,我們的子孫考古的時候,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地層,只能挖到大量的垃圾填埋場。而當後人審視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時,只能看到大量這種錯漏百出、別字滿紙的文化怪胎。這種作品,掛得越高,黴倒得越大,放得越久,越會遺臭萬年。

抄書的手藝人

近百年來,書法從文人的大眾生活技能演變為小眾專業藝術,而書法家則大多從文人蛻化為抄書的手藝人。

在資訊時代,人們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文憑越來越高,文化品位卻越來越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詩意表達,變成了“我的愛赤裸裸”的歇斯底里渲泄。如果說當下書法作品中還有些許寄託書者情感的話,那也大多是借屍還魂的空洞情感。

當代中國人大多對傳統文化所知甚少,在文化界有很多人對這種人文素養的流失習以為常,把自己的無知歸罪於別人的淵博。對於金庸小說中豐富的傳統文化要素,葛紅兵認為“金庸是炫耀自己的知識份子身份的‘貴族’,他迎合沒有學問的人的學習要求,把詩、詞、曲、賦這些古典文人的褻玩之物發揮到極致,半文半白的敘事語言,給大陸讀者形成語體上的陌生化效果,以滿足大陸讀者的獵奇心理。”

書家中也盛行奇談怪論。所謂的書家們大多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養,對文史哲知之甚少。對於傳統詩詞曲賦,自己不學,還譏笑別人學,鼓噪別人不用學。有人說當今人寫詩文對聯寫得不好沒有什麼意義,還不如不寫,只抄錄古人的詩文。他們確實想到了展示給公眾的文藝作品,要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不過不知道他們否反思過,寫得不好的詩詞不要展示,寫得不好的書法,為什麼就可以招搖過市呢?理由恐怕就只有一個了,書家們都認為自己的書法將近達到了可與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比肩的水準。他們這樣是“嚴於待人,寬於律己”,對於他人的詩詞作品苛求品質,對於自己的書法作品卻網開一面。不少書法展覽中,會看到經常有觀眾義憤填膺,指責書法作品別字滿紙,書家無言以對,這是書法家們的集體恥辱!

書家們又自視太高,覺得把字寫得好看一點,就非常了不起了。二十世紀末,評選出了“二十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依得票為序分別是:吳昌碩、林散之、康有為、于右任、沈尹默、沙盂海、謝無量、齊白石、李叔同。這些大家,書法雖然是他們人生的重要部分,但是評其為書法家,只稱頌他們的書法,是對他們的貶低,絕非尊崇。還有很多國學大師,比如馬一浮,他們的作品遠遠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書法。啟功先生曾說自己“無家可乘焉,”說書法和繪畫只是自己的業餘愛好,而教育才是自己的主業。沙孟海先生生前不樂意被人稱作書法家,因為他首先是個學者。偏偏當下的一些書家,愛好軒輊前賢,妄言當今書法已經超越明清,真不知他們底氣何來?

社會對於藝術家是不太公平的。文學家寫作品,哪怕是區區二十字的五言絕句,每篇也都必須是不一樣的,每次都是全新的創作。文學作品以字數論稿酬,書畫家卻以面積論潤格。很多書法家有了一點點的風格和名氣之後,便可以吃老本不斷的重複自我,給張三李四王五都寫同樣的內容,結果大家都很開心,其結果必然是縱容了只會抄書的低能兒。不少書家知識結構片面,人文修養薄弱。堂堂書法教授,下筆白字,渾然不覺,不知句讀,茫然無措;袞袞獲獎書家,未嫻小學,不諳文學,終身抄書,謬誤百出。不少書家落款永遠只會某某詩一首、詞一首,連加幾個字題寫一句感想都力不從心,卻絲毫不影響訂單如雪片,潤資滾滾來。書法圈的人熱衷於爭名奪利搶帽子賣作品,靜下心來讀幾本書,學習一點傳統文化的人不多,抄書匠們真的是被寵壞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下書法不衡量文化,只考量技巧,恰恰技巧難以量化比較。所以當書法家的門檻太低,導致官員和富商們削尖腦袋也要往書法圈鑽,敢拿毛筆寫漢字,再鼓搗幾個人吹捧,三兩下就成為著名書家,好不風雅,又可運作利益輸送,財源滾滾。

當書法被從傳統的國學土壤中剝離,按照西方學科體系和理論標準來衡量評判的時候,就被割斷了“在地性”。表面上看,當下書法家們整天在寫漢字,實際上是文化不高的一個群體,他們被抽走了精神內核,是一種可怕的“去中國化”,書法成為了行屍走肉,是很值得悲哀的。

再這樣下去,書法家們基本上會集體淪落為文化界的“芙蓉姐姐”了。

淋豆芽式的人才培養

當今書法人才的培養,主要是有高校教育、書法協會組織和傳統師徒相承三種形式。前兩種模式的主要共同點,是出於政績考量,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人成為所謂的“書法家”,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淋豆芽”式的人才培養。

紅杉、雪松等喬木,高度可達幾十米,壽命可達幾千年,但在其幼苗階段,生長緩慢。《莊子》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在當下負責培養書法家的人眼裡,這些奇木神樹肯定不如豆芽,豆芽三天可上市,可以算作政績,而他們是不會去管豆芽以後能長多高的。百年樹人的道理,書法圈很多人都明白,可是很少人真正是按照這個道理去做的。

當下書協認定書法家資格的方式,就是舉辦展覽比賽,選定入展者授予書法家協會會員稱號。其結果是,很多人學書法沒幾年,對古代漢語、中國歷史、古典文學、書法史、歷代書論、文字學等必須具備的知識知之甚少,僅僅通過參加一兩次展覽,就可成為書法家。這種文化含量極低的會員資格,就是使書法淪落、書法家斯文掃地,甚至成為笑柄的根本原因。現在從高校到書法協會對於書法人才的培養,以及專家媒體對於書法的主流評論,基本上都是只注重書寫技巧,很少真正顧及書家的綜合修養。

近幾十年來,高校書法專業在技巧復興方面確實功不可沒,但逐漸走向另一個極端,把書法玩成了玄而又玄的技術形式學。書法教授們用西方美術學的一堆堆概念和名詞包裝塗抹自己,這些事情因為祖先沒搞過,自己才是創新。尤其是當書法成為專業之後,更需要這樣,書家有意無意的站到“反智主義” (anti-intellectualism)的地界裡,要堅決自覺地區別於其他學科,你玩你的文史哲,我搞我的書法、抄我的書,大家在各自的地盤裡作各自的主,當各自的專家,井水不犯河水。大家習慣於用社會分工和學科體系的分化來做擋箭牌,人人都習以為常。文學、歷史、哲學專家和書法家們的文化功底和人文素養,彼此都是殘缺的,因而彼此都心照不宣,五十步不用笑百步,所以誰也不要評論誰。

我決不反對學習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但是搞中國書法的人,不讀自己的經史子集,對於影響本民族藝術的經典著作一知半解甚至一問三不知,卻熱衷於讀西方藝術著作,喜歡拿別人的隻言片語炫耀高深,那就是捨本逐末,是瞎扯胡勒勒。持這種觀念的人,在中國當下高校書法專業的教師中不在少數。書法專業設置在美術學院,在幾十年前剛開始的時候,是有當時的客觀條件的,那時的導師都是飽學的前輩,能帶好學生。而現在的美術書法專業,竟然放低文化考試的要求,導致很多學生是因為文化差才來學美術學書法。中國書法和西方藝術其實完全是兩個體系,互相之間基本沒有關係,書家學不學外語,根本不重要。但是書法研究生、博士生考試,外語擺在重要的地位,卻不考古代漢語,真不知教育部的人是用什麼思考的。書法博士王客說,自己多年的考博史,就是和外語拼搏的血淚史。種種這樣的嚴重問題,在當今教育體系中積重難返,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解決。

分與合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自成體系的,傳統文人的知識結構是文史哲一體,傳統國學者很多都是橫亙多領域的專家。王國維先生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生平著述六十多種,批校的古籍逾二百種,在多個學科領域都取得了第一流的成就,成為中國乃至東亞的頂級學術大師。這種學者在當今中國是不可想像的,也不可能培養出來的。

當今中國的學科體系,是近代以來喪失了文化自信和話語權之後,按照西方和前蘇聯的標準設定的。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分設為不同專業,互相之間聯繫不密切。這種學科設置導致傳統國學支離破碎,學者人格精神分裂。研究文學的,有人不能釋讀繁體異體字,有著名學者看不懂古代名人手稿的行草字;搞書法的,很多看不懂古詩文;搞詩詞對聯的,寫不了字。中國文化處於這種狀態,對西方學術有什麼損失?對於我們自己被肢解的文化,絕非正常狀態。

20世紀以來,私塾被當做是落後的象徵。20世紀末,中國最後一個私塾因為塾師年事已高,宣佈關閉的時候,媒體齊聲歡呼。私塾也許教不了學生理科知識,但是能教給學生完整對待傳統文化,教會學生做人。很多學校卻只會給學生灌輸知識,把學生培養成了應試做題機器,還互相沾染了拜金炫富攀比的陋習,唯獨難以教學生做人的道理。其實不必要走極端,學校教育和私塾教育本來可以互相補充的。當今高校和民間自發的各種國學班、讀經熱,可以看做是對國民教育的一種反思和補充。

2002年,湯一介先生提出:“有自己文化傳統的國家,而且珍惜自己傳統的國家,才是有希望的國家。”在別人的體系標準下發展自己的文化,短時間內也許會有助於雙方交流,博得對方的表揚,長時間來說會喪失自身的話語權,進而喪失自我的特性。中國文化必須要有以我為主的自主戰略,而不是讓自己擠到別人的體系中去,成為別人的分支。

當下中國,尤其是書法圈很多人都認為傳統文化體系的分裂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已經回不到過去的體系了,但我不這樣想。現在逐漸有一些有識之士呼籲,中國藝術應該有自己的體系,應該和國學融合在一起,比如書法應該和國畫、古琴,乃至古典文學等在一起,成立單獨的中國藝術院。隨著近來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在諸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歷經百年滄桑沉淪的傳統文化也在日益恢復活力。中國文化在今後幾十年內一定會復興,傳統文化各個分支一定會重新融合,一定會恢復自己的體系和話語權。這個時代大勢,是一定會發生的。

作者: 陳勝武

陳勝武,男,1973年出生,浙江溫州人。溫州市文聯創研室副主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溫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