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看著飯局上的陳可,想到曾在北京的我

老一輩國人見面就問“吃了嗎”, 其實很有道理。 時至今日, 我們不也在時刻關心著馬雲的飯局、博鼇的飯局、老男人的飯局、飯局上的女青年嗎?

在中國, 沒有什麼問題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 那就多吃幾頓。 讓理想青年迅速變得油膩, 讓懷夢少女迅速變得世故, 都離不開那個詞——飯局。

連看了6集《北京女子圖鑒》, 硬糖君很欣慰。 這一次日劇IP翻拍, 終於有點意思了。 單看幾場“飯局戲”, 起碼優酷是用心做了當地語系化的。 日本人下班後也去居酒屋, 但放鬆發洩、好友聚會的成分多;只有中國人, 才懂得飯局的觥籌交錯,

乃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妙在半熟不熟之間。

女主角陳可初到北京, 就在高中同學佳佳的帶領下參加了兩個飯局。 入職外企後, 又參加了銷售部的兩次飯局。 她被這樣告知, “要融入京圈, 就得參加飯局”。

男人們推杯換盞吹牛皮, 女人們笑靨無邪不拆穿,

並在適當的時候來一句:“某總就是一針見血, 我敬您!”所謂人脈, 所謂圈子, 所謂社會關係, 所謂資源, 所謂一個人的能量, 所謂友誼, 所謂生意和交易, 最後通通繞不開飯局。

飯局裡的名利場

一個完美的中國式飯局, 設局人、局精、局托兒、陪客、花瓶眾角色一個都不能少。 被吳總拉去參加一個商圈飯局的陳可, 訝異於女性無所不用其極的表現欲。

最後一個走並送走所有賓客的吳總自然是“設局人”, 他控制著整場談話的節奏和氛圍。 對於故意灑酒、吃旁邊HR女豆腐的地產商姚總, 他半開玩笑的提醒說:“姚哥, 喝不完別灑酒啊”。 潛臺詞是啥?我做的局, 別對女孩毛手毛腳壞了格調。

而HR女顯然就是“局精”了。 姚總摸她手的時候, 能夠保持假笑。 在大家談論文化創意產業有經濟前景的時候, 她立馬為旁邊的朋友拋出話梗:“要說整個這個桌上, 最有文化的就是我這個妹妹, 她之前好像得了一個什麼獎”。 這個時候, 她故意不直接說是什麼獎, 把話遞給了白毛衣女。

白毛衣女接過了話茬,

才故作謙遜道:“新概念三等獎, 人家一等獎的早出書了”。 旁邊做海貿的老闆順勢又接過了這個“傳球”:“才女, 才女就得出書, 我讓我們船上三百人每人買一本”。 既對女孩獻了殷勤, 又暗暗炫了一把富, 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一艘三百人的船。

大家談笑著, 陳龍飾演的“設局人”吳總自然也要熱絡起哄:“一本哪夠啊, 一人買十本”。 眼看酒過三巡, “局精”HR女適當甩出眾人沒好意思開口的話:“我們互相留個聯繫方式吧”。 大家交換著號碼, 談論手頭的資源, 各取所需的離席。

而這個飯局也是有明顯的陪客的, 比如說陳總。 他應和著大家的話題, 但並不拋出有交換價值的資源, 只充當陪襯湊熱鬧的角色。 姚總對陳總說有什麼好項目介紹,

陳總推辭:“我哪有什麼好項目, 還不是跟著大家混”。

而初次參加這種飯局的陳可和另外一個女孩兒, 自然就是飯局中必不可少的“花瓶”了。 吳總介紹她是自己的妹妹, 客人們調笑:“吳總的每一個妹妹都那麼好看”。 她們並不是飯局的主角, 但俏麗的臉蛋兒不失為美食佳釀之外的調劑。

她們也不是最大的獲利者,但畢竟“一起吃過飯”也算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交情。花瓶們可以認識新的“老總”,並撈走一些飯局上的殘餘紅利。比如說戚薇飾演的陳可在外企的工作,就是飯局上的一個老總介紹的。

讓陳可瞠目結舌的是,為了獲利,飯局之上已沒有“是非”甚至“常識”可言。HR女為了不掃某總的面子,非但對某總“珠海是海南省的”謬誤不加指正,還說“您說得對”。當陳可在衛生間問她的時候,才知道HR女自己就是珠海人。

《北京女子圖鑒》所展現的飯局,幾乎是當代飯局的螢幕再現。它有三大主力:賓客、主人、陪客;還有三大紀律:讓座、勸酒、搶買單 ;更有飯局三大特色 :吹捧、忽悠、講段子 ;甚至有三大功能 :求人、密謀、慶功。

透過飯局,涉世未深的陳可看到了飲食之道裡的經濟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和文化滋味。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職場中的“站隊”論

《史記·孟嘗君列傳》寫出了一段典型的中國飯局。孟嘗君廣招賓客,對於那些投奔自己而來的俠士,無論貴賤都與自己吃一樣的饌品。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這裡所謂請客吃飯,從一開始吃的就不是飯桌上的東西。因此有門客因飯食而自殺,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戰國四君子,門下籠絡了食客三千,每日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飯局開張———中國最早的圈子文化,就這樣誕生在夜夜笙歌不絕的飯局之中。

飯局之妙,不在“飯”,在乎“局”。

一頓高端飯局後,陳可入職外企。但部門裡的兩個經理“鬥法”,同事姚梅指點陳可要“學會站隊”。室友佳佳更加明確表示,要想站穩腳跟,你得先為自己選一個“站隊”。

公司即將提拔一個經理,銷售部的兩個經理:一個是冷面郎君張超,業務好但是沒什麼關係;一個是眼觀六面耳聽八方的靜姐,靠著自己的姑父是公司的大客戶而作威作福。

因為和張總走得過近,同事飯局上,陳可一度遭到排擠。靜姐甚至對她說:“你看菜都還沒上呢,要不你先去幫張總?”

從飯局到職場的眾多潛規則和法門,讓陳可困惑也讓她思考職場女性的自我定位。設計出了好的方案,卻惹得靜姐不高興;和公司老闆出差,卻面對潛在的暗示和危險。

職場新人,尤其是陳可這樣的女孩,太容易被各種陷阱和障礙給摔得頭破血流。一方面要拿出自己的業績,但也要收斂鋒芒,不要掃了領導的面子;一方面裝聾作啞,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最難的是公司的神仙鬥法,一般都是小職員遭殃。

這不光是北京女子圖鑒,也是一份北京女子修煉手冊。因為裝病躲過投票的陳可,逃過了“站隊”的尷尬場面;讓前臺代為送煙,免了一場潛規則和婚外情的狼狽後果。而從外企跳槽網路公司,更是陳可職場成熟的一個轉捩點:為了挽回談丟的一個合作,她用盡一切手段在於總面前示弱,醉酒哭泣甚至是嘔吐。

這種轉變不能不令人感歎。為了讓哭泣時的妝容好看,陳可買了防水的眼線筆和口紅。但這種轉變也是辛酸的現實,老闆對她下了通牒:合同簽不下,就辭退她。

曾經放話不再去有錢人飯局的陳可,開始發現並利用“美麗”這個職場武器。恰如波伏娃所說:“姣好容貌是一種武器,一面旗幟,一種防禦,一封推薦信。”笑臉迎人的背後,不過是為了在北京繼續待下去的平凡理想。

飯局女子圖鑒

西晉石崇誇富,讓美人勸酒,誰不喝就殺勸酒姑娘。飯局中的姑娘不僅是“花瓶”,還是摔碎了也不可惜的“花瓶”。

那天死活不喝酒導致三個姑娘被殺的人叫王敦,是王導的堂哥。而當時王導就坐在王敦旁邊。目睹三個女孩被殺,王導很不落忍,勸王敦喝酒,王敦說:“他殺他的人,和我有什麼關係!”

《北京女子圖鑒》中所展現的飯局,和大多數現實生活中的飯局一樣,對女性表面誇讚,內裡並不尊重:透露自己是學跳舞的,就被要求現場表演一段,“花瓶”甚至能像耍猴戲一樣娛人。看著不斷翻跟頭的女孩,飯桌上叫好的男人們,飯局文化糟粕盡顯。直接的吃豆腐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個飯局中,女性毫無疑問是被男性觀看和把玩的對象。話語權的主導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的美貌和桌上的佳餚一樣是供男人消遣的“物件”。飯局中的女性更像是一件擺設,而不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

D. H.勞倫斯說,男人按照自己的喜好,製造了諸如“少女型的妻子,男童臉型的姑娘,完美的女秘書,高尚的配偶,自我犧牲型的母親,處女般生兒育女的聖潔母親,低三下四取悅男人的妓女”等等類型。

飯局上的姑娘們,其實也是經過組局者篩選。熟諳套路HR女和陳可這樣的青澀菜鳥都不可少;會寫書的和會跳舞的也各取一個。但如果不能很好應對男人們的調侃和戲弄,並對自大體質的他們報以吹捧,飯局將不再歡迎這個姑娘。

有時候這種篩選甚至是相互的,比如說陳可的室友佳佳,她沒有參加吳總飯局的原因是:“我還有更大的局”。不同的局代表著不同的利益圈子,男人們篩選好看的臉蛋,姑娘們挑選有用的資源。

看似對等交換,實際卻是男人對女性的物化,以及女性的自甘附和。陳可對飯局的排斥實際上體現著當代女性的獨立觀:飯局文化裡男性主導,女性依附的權力結構正在被淘汰。女性依然可以參加飯局,但飯局已不再是“以色侍人”交換所。

你我都曾是飯局中人,陳可曾經“出局”,又最終真正“入局”。你是否也曾為了夢想,或是欲望,變成自己認不出的人?

她們也不是最大的獲利者,但畢竟“一起吃過飯”也算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交情。花瓶們可以認識新的“老總”,並撈走一些飯局上的殘餘紅利。比如說戚薇飾演的陳可在外企的工作,就是飯局上的一個老總介紹的。

讓陳可瞠目結舌的是,為了獲利,飯局之上已沒有“是非”甚至“常識”可言。HR女為了不掃某總的面子,非但對某總“珠海是海南省的”謬誤不加指正,還說“您說得對”。當陳可在衛生間問她的時候,才知道HR女自己就是珠海人。

《北京女子圖鑒》所展現的飯局,幾乎是當代飯局的螢幕再現。它有三大主力:賓客、主人、陪客;還有三大紀律:讓座、勸酒、搶買單 ;更有飯局三大特色 :吹捧、忽悠、講段子 ;甚至有三大功能 :求人、密謀、慶功。

透過飯局,涉世未深的陳可看到了飲食之道裡的經濟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和文化滋味。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職場中的“站隊”論

《史記·孟嘗君列傳》寫出了一段典型的中國飯局。孟嘗君廣招賓客,對於那些投奔自己而來的俠士,無論貴賤都與自己吃一樣的饌品。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這裡所謂請客吃飯,從一開始吃的就不是飯桌上的東西。因此有門客因飯食而自殺,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戰國四君子,門下籠絡了食客三千,每日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飯局開張———中國最早的圈子文化,就這樣誕生在夜夜笙歌不絕的飯局之中。

飯局之妙,不在“飯”,在乎“局”。

一頓高端飯局後,陳可入職外企。但部門裡的兩個經理“鬥法”,同事姚梅指點陳可要“學會站隊”。室友佳佳更加明確表示,要想站穩腳跟,你得先為自己選一個“站隊”。

公司即將提拔一個經理,銷售部的兩個經理:一個是冷面郎君張超,業務好但是沒什麼關係;一個是眼觀六面耳聽八方的靜姐,靠著自己的姑父是公司的大客戶而作威作福。

因為和張總走得過近,同事飯局上,陳可一度遭到排擠。靜姐甚至對她說:“你看菜都還沒上呢,要不你先去幫張總?”

從飯局到職場的眾多潛規則和法門,讓陳可困惑也讓她思考職場女性的自我定位。設計出了好的方案,卻惹得靜姐不高興;和公司老闆出差,卻面對潛在的暗示和危險。

職場新人,尤其是陳可這樣的女孩,太容易被各種陷阱和障礙給摔得頭破血流。一方面要拿出自己的業績,但也要收斂鋒芒,不要掃了領導的面子;一方面裝聾作啞,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最難的是公司的神仙鬥法,一般都是小職員遭殃。

這不光是北京女子圖鑒,也是一份北京女子修煉手冊。因為裝病躲過投票的陳可,逃過了“站隊”的尷尬場面;讓前臺代為送煙,免了一場潛規則和婚外情的狼狽後果。而從外企跳槽網路公司,更是陳可職場成熟的一個轉捩點:為了挽回談丟的一個合作,她用盡一切手段在於總面前示弱,醉酒哭泣甚至是嘔吐。

這種轉變不能不令人感歎。為了讓哭泣時的妝容好看,陳可買了防水的眼線筆和口紅。但這種轉變也是辛酸的現實,老闆對她下了通牒:合同簽不下,就辭退她。

曾經放話不再去有錢人飯局的陳可,開始發現並利用“美麗”這個職場武器。恰如波伏娃所說:“姣好容貌是一種武器,一面旗幟,一種防禦,一封推薦信。”笑臉迎人的背後,不過是為了在北京繼續待下去的平凡理想。

飯局女子圖鑒

西晉石崇誇富,讓美人勸酒,誰不喝就殺勸酒姑娘。飯局中的姑娘不僅是“花瓶”,還是摔碎了也不可惜的“花瓶”。

那天死活不喝酒導致三個姑娘被殺的人叫王敦,是王導的堂哥。而當時王導就坐在王敦旁邊。目睹三個女孩被殺,王導很不落忍,勸王敦喝酒,王敦說:“他殺他的人,和我有什麼關係!”

《北京女子圖鑒》中所展現的飯局,和大多數現實生活中的飯局一樣,對女性表面誇讚,內裡並不尊重:透露自己是學跳舞的,就被要求現場表演一段,“花瓶”甚至能像耍猴戲一樣娛人。看著不斷翻跟頭的女孩,飯桌上叫好的男人們,飯局文化糟粕盡顯。直接的吃豆腐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個飯局中,女性毫無疑問是被男性觀看和把玩的對象。話語權的主導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的美貌和桌上的佳餚一樣是供男人消遣的“物件”。飯局中的女性更像是一件擺設,而不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

D. H.勞倫斯說,男人按照自己的喜好,製造了諸如“少女型的妻子,男童臉型的姑娘,完美的女秘書,高尚的配偶,自我犧牲型的母親,處女般生兒育女的聖潔母親,低三下四取悅男人的妓女”等等類型。

飯局上的姑娘們,其實也是經過組局者篩選。熟諳套路HR女和陳可這樣的青澀菜鳥都不可少;會寫書的和會跳舞的也各取一個。但如果不能很好應對男人們的調侃和戲弄,並對自大體質的他們報以吹捧,飯局將不再歡迎這個姑娘。

有時候這種篩選甚至是相互的,比如說陳可的室友佳佳,她沒有參加吳總飯局的原因是:“我還有更大的局”。不同的局代表著不同的利益圈子,男人們篩選好看的臉蛋,姑娘們挑選有用的資源。

看似對等交換,實際卻是男人對女性的物化,以及女性的自甘附和。陳可對飯局的排斥實際上體現著當代女性的獨立觀:飯局文化裡男性主導,女性依附的權力結構正在被淘汰。女性依然可以參加飯局,但飯局已不再是“以色侍人”交換所。

你我都曾是飯局中人,陳可曾經“出局”,又最終真正“入局”。你是否也曾為了夢想,或是欲望,變成自己認不出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