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遇見你真好》是顧長衛興趣使然的一次轉變

還記得《遇見你真好》的點映場, 顧長衛親自到場, 對觀眾說著感謝, 解釋著拍攝這部電影初衷的情景。

現場顧長衛的聲音很低, 充滿著謙虛, 畢竟這部電影能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 在當時還是未知的。

影片上映後, 隨之而來的兩極分化的口碑和巨大的爭議。

我覺得這些爭議之聲並不儘然。

如果真的看懂了《遇見你真好》, 你也應該被感動到。

《遇見你真好》對準的是奮鬥在高考前線的高四學生。 但影片的焦點, 並沒有過多的放在學習這件事本身。 我要力挺顧長衛的這個表現那群年輕人體內騷動不安的青春期荷爾蒙。

你在青春片大拿約翰·休斯的《早餐俱樂部》和《春天不是讀書天》中見到哪位有在學習嗎?

談戀愛才是青春片的正經事。

電影裡的三對主角, 都在忙著談戀愛。 有人質疑, 電影的角色, 不是高三高四學生的樣子, 記憶裡高考生, 都是紮進書堆裡,

吃飯和睡覺都不忘背單詞背要點。

高考對於曾經應考的一代人來說, 固然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影片裡也有擁擠的教室, 書本疊加的課桌, 集體晨讀的操場, 還有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的學霸。

無論學霸還是學渣, 誰能在懵懂迷茫的十七八歲時, 免疫掉荷爾蒙的躁動呢?

暗戀隔壁班的女生, 約定考上同一所大學, 課間裝作不經意地閒扯講題……這些介於愛情之前的曖昧瞬間, 也都是高中生活的記憶, 甚至比加粗的理論、重要的公式, 更加鮮活清晰。

很多人都感歎過, 希望自己的青春能過得更加坦蕩放肆一些。

《遇見你真好》正好給了觀眾一次圓夢的機會。

電影裡, 珊妮和文生偷偷爬到天臺聽風看飛機, 體驗初吻的滋味;阿虎夜深人靜時偷走了廁所門板, 為喜歡的人單挑校園惡霸;以及周小彌和謝倫陰差陽錯間促成的戀愛……這些情節, 被人視為太過戲劇、太過誇張的雷點。

從另一個視角去看, 他們的瘋狂和無所畏懼, 其實是對每一個平凡卻獨特、鮮活的個體的尊重, 也是每個人理想中,

應該轟轟烈烈的青春烏托邦。

不少人對《遇見你真好》的歧義, 來自對導演顧長衛的定式思考。

人們記憶裡的顧長衛, 還停留在曾經拍出《孔雀》、《立春》的《最愛》的那位第五代導演的階段, 停留在他掌鏡過《孩子王》、《紅高粱》、《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段中國影史的閃耀時期。

他的攝影作品內涵豐富, 風格清麗, 尤其是能把人物拍得生動好看。 他慢工出細活, 顧長衛在14年裡, 不緊不慢地只拍了5部電影。 執掌導筒時間不長, 但作品品質都不錯。 《孔雀》在柏林拿下評委會大獎;《立春》在豆瓣均分過8;《最愛》涉及愛滋病話題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與他的第五代導演同學們不太一樣,2005年顧長衛才導演了自己的處女作《孔雀》。他自嘲是五代後,“我做什麼都比人慢,第五代都不玩了,我才開始拍。”

風格上,顧長衛也是與眾不同。

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人物風格內斂。相比大導演鍾愛大片,顧導就非常隨性。他非常有探索精神從不拘泥于單一類型片,紀錄片、喜劇片,甚至微電影都會涉足。

所以《遇見你真好》換成青春題材大家就不會覺得意外,沒錯,又到了顧長衛大膽突破創新的時候了。

這是顧長衛對貼近時代,融入時代的一次新的嘗試。

顧長衛說,拍這部電影,源自想與他16歲的兒子進行更好地溝通對話的欲望。剛剛進入花甲之年的他,想瞭解這一代的年輕人,在仔細地審視過後,他內心誕生的是一種遺憾,因為他“不能像電影裡的年輕人那麼盡興地沿著自己的軌跡去成長、經歷了”。

所以《遇見你真好》也許不是舉著懷舊的旗號販賣情懷,對顧長衛來說,這是一部很私人化的電影,是一部他用來“回望”青春的作品。

顧長衛成長的80年代,伴隨著的開放與禁忌,瘋狂與保守,他青春時許多遺憾,在《遇見你真好》裡,被放置到了一個更符合當下這個時代的語境之中,重新拾回並得到了彌補。

影片裡,主角們那種充滿著浪漫主義的野蠻生長,其實是導演與個人往昔達成的某種和解。

他說,“漸漸地我開始學會達成諒解,或者是懷著從容的欣賞的態度去看他們的成長,看著他們,看著自己,就覺得他們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為我的行為。我曾經少年的時候是這樣,所以我就覺得特別能理解他們。”

因此《孔雀》《立春》裡含蓄內斂的細緻雕琢,在《遇見你真好》中變成快節奏和外放的情緒。

用顧長衛自己的話來說,轉變,對他來說,是性格使然。

對於不斷撲湧向前的時代,還有層出不窮的新事物,他保持著包容和開放。他相信“每一個作品都有不同的遇見和經歷的過程”。雖然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作品都是有原因,也留下了收穫的。

《遇見你真好》不是一部妥協市場的電影,它言之有物,保留了導演的優秀鏡頭特質,和顧長衛在導演生涯中的經歷過往。

電影中的浪漫和理想主義,幾乎是和《孔雀》、《立春》一脈相承的。只不過顧長衛剔除了現實的殘酷。《孔雀》裡姐姐和《立春》裡王彩玲對夢想的追逐,在《遇見你真好》裡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與此同時,如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瑪律克斯的《百年孤獨》那樣,奔放和自由的現實隱喻,這個魔幻現實主義的顧式標籤也多次出現。

像《孔雀》中姐姐背後的降落傘,是她與夢想最近的一次,卻充滿了現實的無奈。還有《微愛》結尾張魯一的天臺戲,一生最偉大的表演,卻是生命的終點。

《遇見你真好》中X飛行器,它是美好回憶中的代表夢想的科幻,卻是久別重逢中奪走一生摯愛的現實。

一眼望去仍舊是原汁原味的顧式作品。

不僅如此,《遇見你真好》中有幾場讓人觸動的戲,也能看到顧長衛的功底。

阿虎夜宿遊船,做了一晚上潮濕的夢。

他暗戀的女生成了船下的魚,清冷的鏡頭色調與水汽彌漫的場景,讓這一幕直接表現愛與情欲的戲,充滿美感。

還有謝倫和周小彌先後跳河的那場戲,兩個人濕漉漉地爬上岸後,看到河對岸的樹林裡,走過一隻被油漆漆成的斑馬。

這一個畫面,有種誇張的超現實感,像愛情的誕生一樣,有些荒誕。而這種與真實存在一定距離的超現實風格,也貫穿在電影裡,每一對主角身上。

這只斑馬本是只普通的白馬,被人為地漆上了黑色的條紋,但這恰好是對影片裡角色,最好的詮釋。他們都只是普通人,但在各自的青春裡,他們的經歷都是珍稀昂貴的。

而宋冬野的那首《斑馬》,如同押題一般響起,映襯著謝倫夢境裡的朦朧與昏沉,為這段戀情,蒙上了一種悲傷。

青春片對於顧長衛應該是一個優勢。

眾所周知,在他的鏡頭下,女性角色總是會特別美。

《紅高粱》中的鞏俐青春迷人,

《霸王別姬》中張國榮更是化為角色傾國傾城,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寧靜性感中透著清純。

到了《遇見你真好》選擇了青春題材,這個題材也使得擅長捕捉女性美好的顧長衛的鏡頭在片中有了非常大的發揮空間。

有演有顏的藍盈瑩在顧長衛的鏡頭就貢獻了別樣的美麗,既有青春無敵的自信,又隨著劇情化作淡淡的憂傷。特別是結尾特寫,藍盈瑩笑著笑著就哭了,真的特別觸動。

捕捉美好鏡頭和把握細膩情感方面,顧長衛導演絕對一流。

同時從劇情結構可以看出,《遇見你真好》不是一部隨波逐流的電影。三段故事看似沒有關係卻用一種精巧的敘事結構聯繫在一起。

甚至在第二段故事中還安排了難度頗高的動作戲,自行車追逐戲很亮眼。

影片結尾還嘗試了一段歌舞青春,挑戰歌舞類型片。將嚴肅的考場瞬間變成歡樂又溫情的舞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顧長衛找到了一種圓滿的結局方式。

那些我們在現實中沒有實現,已經錯過的年少倡狂與青春瀟灑,為何不在電影院裡體驗一次呢?

這是導演給觀眾帶來的溫柔。

《遇見你真好》是一部歡樂與失落並存的電影,它可能不完美,但能在人心裡蕩起一些漣漪,撩動一些共鳴。

也許在拋棄對導演固有的觀念和帶有偏見的有色眼鏡,以及那些所謂是否足夠寫實的過於挑剔的理性思想後,你就會發現這部電影,有多接近青春的本質。

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轉自:

與他的第五代導演同學們不太一樣,2005年顧長衛才導演了自己的處女作《孔雀》。他自嘲是五代後,“我做什麼都比人慢,第五代都不玩了,我才開始拍。”

風格上,顧長衛也是與眾不同。

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人物風格內斂。相比大導演鍾愛大片,顧導就非常隨性。他非常有探索精神從不拘泥于單一類型片,紀錄片、喜劇片,甚至微電影都會涉足。

所以《遇見你真好》換成青春題材大家就不會覺得意外,沒錯,又到了顧長衛大膽突破創新的時候了。

這是顧長衛對貼近時代,融入時代的一次新的嘗試。

顧長衛說,拍這部電影,源自想與他16歲的兒子進行更好地溝通對話的欲望。剛剛進入花甲之年的他,想瞭解這一代的年輕人,在仔細地審視過後,他內心誕生的是一種遺憾,因為他“不能像電影裡的年輕人那麼盡興地沿著自己的軌跡去成長、經歷了”。

所以《遇見你真好》也許不是舉著懷舊的旗號販賣情懷,對顧長衛來說,這是一部很私人化的電影,是一部他用來“回望”青春的作品。

顧長衛成長的80年代,伴隨著的開放與禁忌,瘋狂與保守,他青春時許多遺憾,在《遇見你真好》裡,被放置到了一個更符合當下這個時代的語境之中,重新拾回並得到了彌補。

影片裡,主角們那種充滿著浪漫主義的野蠻生長,其實是導演與個人往昔達成的某種和解。

他說,“漸漸地我開始學會達成諒解,或者是懷著從容的欣賞的態度去看他們的成長,看著他們,看著自己,就覺得他們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為我的行為。我曾經少年的時候是這樣,所以我就覺得特別能理解他們。”

因此《孔雀》《立春》裡含蓄內斂的細緻雕琢,在《遇見你真好》中變成快節奏和外放的情緒。

用顧長衛自己的話來說,轉變,對他來說,是性格使然。

對於不斷撲湧向前的時代,還有層出不窮的新事物,他保持著包容和開放。他相信“每一個作品都有不同的遇見和經歷的過程”。雖然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作品都是有原因,也留下了收穫的。

《遇見你真好》不是一部妥協市場的電影,它言之有物,保留了導演的優秀鏡頭特質,和顧長衛在導演生涯中的經歷過往。

電影中的浪漫和理想主義,幾乎是和《孔雀》、《立春》一脈相承的。只不過顧長衛剔除了現實的殘酷。《孔雀》裡姐姐和《立春》裡王彩玲對夢想的追逐,在《遇見你真好》裡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與此同時,如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瑪律克斯的《百年孤獨》那樣,奔放和自由的現實隱喻,這個魔幻現實主義的顧式標籤也多次出現。

像《孔雀》中姐姐背後的降落傘,是她與夢想最近的一次,卻充滿了現實的無奈。還有《微愛》結尾張魯一的天臺戲,一生最偉大的表演,卻是生命的終點。

《遇見你真好》中X飛行器,它是美好回憶中的代表夢想的科幻,卻是久別重逢中奪走一生摯愛的現實。

一眼望去仍舊是原汁原味的顧式作品。

不僅如此,《遇見你真好》中有幾場讓人觸動的戲,也能看到顧長衛的功底。

阿虎夜宿遊船,做了一晚上潮濕的夢。

他暗戀的女生成了船下的魚,清冷的鏡頭色調與水汽彌漫的場景,讓這一幕直接表現愛與情欲的戲,充滿美感。

還有謝倫和周小彌先後跳河的那場戲,兩個人濕漉漉地爬上岸後,看到河對岸的樹林裡,走過一隻被油漆漆成的斑馬。

這一個畫面,有種誇張的超現實感,像愛情的誕生一樣,有些荒誕。而這種與真實存在一定距離的超現實風格,也貫穿在電影裡,每一對主角身上。

這只斑馬本是只普通的白馬,被人為地漆上了黑色的條紋,但這恰好是對影片裡角色,最好的詮釋。他們都只是普通人,但在各自的青春裡,他們的經歷都是珍稀昂貴的。

而宋冬野的那首《斑馬》,如同押題一般響起,映襯著謝倫夢境裡的朦朧與昏沉,為這段戀情,蒙上了一種悲傷。

青春片對於顧長衛應該是一個優勢。

眾所周知,在他的鏡頭下,女性角色總是會特別美。

《紅高粱》中的鞏俐青春迷人,

《霸王別姬》中張國榮更是化為角色傾國傾城,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寧靜性感中透著清純。

到了《遇見你真好》選擇了青春題材,這個題材也使得擅長捕捉女性美好的顧長衛的鏡頭在片中有了非常大的發揮空間。

有演有顏的藍盈瑩在顧長衛的鏡頭就貢獻了別樣的美麗,既有青春無敵的自信,又隨著劇情化作淡淡的憂傷。特別是結尾特寫,藍盈瑩笑著笑著就哭了,真的特別觸動。

捕捉美好鏡頭和把握細膩情感方面,顧長衛導演絕對一流。

同時從劇情結構可以看出,《遇見你真好》不是一部隨波逐流的電影。三段故事看似沒有關係卻用一種精巧的敘事結構聯繫在一起。

甚至在第二段故事中還安排了難度頗高的動作戲,自行車追逐戲很亮眼。

影片結尾還嘗試了一段歌舞青春,挑戰歌舞類型片。將嚴肅的考場瞬間變成歡樂又溫情的舞臺。在夢想與現實之間,顧長衛找到了一種圓滿的結局方式。

那些我們在現實中沒有實現,已經錯過的年少倡狂與青春瀟灑,為何不在電影院裡體驗一次呢?

這是導演給觀眾帶來的溫柔。

《遇見你真好》是一部歡樂與失落並存的電影,它可能不完美,但能在人心裡蕩起一些漣漪,撩動一些共鳴。

也許在拋棄對導演固有的觀念和帶有偏見的有色眼鏡,以及那些所謂是否足夠寫實的過於挑剔的理性思想後,你就會發現這部電影,有多接近青春的本質。

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轉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