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印象·劉三姐》的正確打開方式:運用“顏色”這把鑰匙

一提起“藝術”二字, 似乎就意味著高高在上、陽春白雪。 但當我們回訪藝術史會發現, 所有藝術源頭都與生活絲絲入扣, 而藝術又是最古老的人文學科之一, 此後藝術逐漸分化為文學、繪畫、電影、音樂等不同形式, 其打開和欣賞方式也逐漸分化;近幾年, 隨著科技進步、社會變遷, 藝術開始跨界創新, 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 以《印象·劉三姐》為例, 你第一時間打開這幕實景山水“畫卷”時, 請記得使用“顏色”這把鑰匙。

這幕演出, 先要用“顏色”打開

有不少人表示, 看完《印象·劉三姐》後, 第一感覺是色彩太震撼了!這是因為張藝謀、王潮歌、梅帥元原本從屬於不同的藝術領域, 當合作一出劇碼時, 各個藝術形式都會取長補短, 彼此融合, 用音樂、歌舞、燈光、色彩、電影等不同手法, 給觀眾呈現跨界創新的顛覆體驗。

《印象·劉三姐》是由五種顏色構成:“紅色對歌”、“綠色家園”、“藍色情歌”、“金色漁火”、“銀色盛典”,

代表性地展示了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的風俗風情以及百家萬象;演出中會出現廣西少數民族最傳統的對歌, 極具本地特色的打漁, 以及耕作、嫁娶、節日慶典、以及原生態日常生活的各種細節。

所以, 當你坐在山水天地間, 嘗試走進這出劇碼時, 記得用顏色將它打開。

其次, 請你忘記故事線 清空經驗

也有不少遊客觀後回饋“沒看懂”、“太藝術抽象了、沒看明白”, 其實是因為大家試圖按照普通觀劇習慣, 去找對立人設、劇情轉捩點或者意外結局。 但是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欣賞模式。 譬如《印象·劉三姐》就提供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欣賞體驗:一種彌散性思想和代入式的引導;沒有明確的脈絡或者相連的邏輯點組成既定敘述線路;沒有具體人物和情感糾葛圈住感知和想像;它事關萬物縈紆與生存狀態,

探討如何在山水間詩意棲居與樂活奮進, 如何理解本源文化並始終欣悅傳承, 如何暫別雍華浮世繪、慢讀自然風物志。 演出只提供了客觀生態與情景, 提供了一副即視感充盈的山水畫, 提供了一群人真實的生活方式, 它歡迎一切形式的猜測與解讀, 每一點朦朧感悟, 每一絲似曾相識, 每一位觀眾的參與都應該是即興與主觀的。

記得, 看光影在山水間舞蹈

演出利用了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環境藝術燈光工程, 及獨特的煙霧效果工程, 移動式舞臺幾乎鋪排于整片書童山灕江水域, 與大自然形成了密切的聯動和呼應。 但所有技術與形式都不搶鏡、不呱噪, 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山水與民俗風情的本來面目, 侗族男女現場原聲對歌, 漁民演員手動拉舞重達200餘斤的沾水紅綢, 多達上百人的少女團隊手控服裝led燈整齊劃一, 分秒不錯, 劃真竹筏、放家養牛、照顧魚鷹, 每一個細節都源於生活、源於真實。

大場面更是細膩考究, 不一味追求陣仗, 從整體構圖、演員走位、空間分解、顏色搭配、燈光氛圍與引導的視線運動, 每一個場面都是電影鏡頭般的專業與精緻, 像極了黃金時代的佳作, 既古典又先鋒, 一幀一幕都是用心與用意。 這麼多片段與元素, 這麼多曲山水高歌, 這麼純粹的民生百態, 只講一個故事, 不可惜麼?整整十五年, 《印象·劉三姐》守住的初心與耐住的光陰, 相信你都看到了, 也都看懂了。

然後, 古老的故事身影躍入

當你獲得所有的觀感體驗, 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沒錯, 這種熟悉感, 就來自于傳統文化和民間故事的血脈。

劉三姐是廣西少數民族傳說中一位勇於與惡勢力抗爭、獨立勤奮的美麗歌仙, 屬於民間故事。雖然故事版本眾多,在不同時代、地域裡都有不同版本,但廣為人知的仍然是她在慶典上的對歌大戰、與阿牛哥淒美的愛情,以及為不委身於惡勢力跳崖升仙等關鍵情節。這其中,包含著劉三姐這位女性形象所代表的的民間倫理、民間智慧、民間想像、民間情趣,這些都是少數民族風俗文化中最具魅力與活力的地方。

1961年,影像逐漸成為觀眾獲取資訊知識、豐富生活的主要媒介手段,電影《劉三姐》應運而生。其故事結構根植于民間傳統式,同時加入聲畫影像特點,將歌仙的古詩形象化、戲劇化,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與甲桂林的陽朔本土民族風情通過影像進一步解構與流傳,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經典標識與歲月記憶。

2003年,國人旅遊消費能力增強,對大型演出劇碼的需求增加。由張藝謀、梅帥元、王潮歌跨界聯手,打造了大型實景山水演出《印象·劉三姐》。其劇碼參考並梳理各類素材,竭力做到廣取博收,在保留傳統內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劉三姐所代表的文化精髓、所經歷的生活情境、所熱愛的民歌民俗,尤其是所敬畏和珍惜的這一方好山好水,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和詩意化的編排進行融合和呈現。

最後,請記得為“敬畏自然”致謝

當欣賞完演出、意猶未盡時,記得向主創團隊深深致謝,因為這場動用現代設備、恢巨集浩大的實景山水演出裡,從未破壞過當地的一草一木。主創團隊身懷“敬畏自然”之心,十五年如一日,保護著生態。

《印象·劉三姐》本心之重,便是感恩山水、守護自然。演出選擇了山水,山水也選擇了演出,這份珍重與珍惜需要也確實是從每日大大小小的努力與付出中實現的。

園區幾乎全部被綠色覆蓋,種植有茶樹、風尾竹等,綠化率達到90%以上。每場演出前都會有固定清潔人員對整個園區進行多次打掃,確保做到場地零垃圾,座位零污漬。演出運用的燈光、音響系統均採用隱蔽式設計,與環境融為一體,水上舞臺全部採用竹排而建,不演出或者漲水期可以全部拆散整理,對灕江水體及河床不造成任何影響。130多畝建設用地上,鼓樓、風雨橋及貴賓觀眾等建築散發出濃郁的侗族特色,整個工程承襲侗族的匠心匠意,全部採用榫卯結構,不用一釘一鉚。見微知著,《印象·劉三姐》始終將原生環保概念沿用於演出內容、系統和周邊設施,十五年如一日,不是隨便說說。

《印象·劉三姐》的本心與唯一,源自民族、取自山水;是桂林陽朔方圓兩公里的灕江水域,書童山為首的十二座背景山峰,以及這一片山水所支撐和浸潤的本土人文風情,重組並完整了演出的形式構成與精神內核。遠遠區別于傳統搭建,《印象·劉三姐》大型實景山水演出構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劇場。不僅僅是以天為蓋地為廬,遠山、近水,環繞的竹林與繁星高懸的夜空,提供了360度純自然,大露天觀景舞臺和原生態的沉浸式觀賞體驗。正因為舞臺與山水之間的互融與開放,演出隨著天氣的變化也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陰、晴、雨、霧、春、夏、秋、冬、潮漲、潮落,一切遵從自然和山水;不論煙雲繚繞還是繁星爭耀,朝朝暮暮,從不重複,捧給觀眾的是無限的魅力和疊加的期待。

結尾

正因為大型實景山水《印象·劉三姐》有多層次、遞進式的打開與欣賞方式,才使得其自2003年國慶期間,試演獲得空前反響;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後,開創了中國實景山水演出的先河,也成為其領域不可複製的經典之作;2017年《印象·劉三姐》共接待160余萬人次,票房總收入2.1億元,淨利潤近1億元,創歷史新高;2018年大年初三,從固定修演期恢復,春節期間每日演出加至3場,加座售罄。

十五年來,《印象·劉三姐》守望初心、傳承經典、保留特色、突破桎梏,不斷跨界融合“文化+旅遊”的全產業鏈,使這種演繹的藝術形式有更多呈現的空間與可能。欣賞它時,記得從顏色進入,一層一層,直至走進民間故事內核、奇峰秀水的“天人合一”情懷裡。

屬於民間故事。雖然故事版本眾多,在不同時代、地域裡都有不同版本,但廣為人知的仍然是她在慶典上的對歌大戰、與阿牛哥淒美的愛情,以及為不委身於惡勢力跳崖升仙等關鍵情節。這其中,包含著劉三姐這位女性形象所代表的的民間倫理、民間智慧、民間想像、民間情趣,這些都是少數民族風俗文化中最具魅力與活力的地方。

1961年,影像逐漸成為觀眾獲取資訊知識、豐富生活的主要媒介手段,電影《劉三姐》應運而生。其故事結構根植于民間傳統式,同時加入聲畫影像特點,將歌仙的古詩形象化、戲劇化,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與甲桂林的陽朔本土民族風情通過影像進一步解構與流傳,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經典標識與歲月記憶。

2003年,國人旅遊消費能力增強,對大型演出劇碼的需求增加。由張藝謀、梅帥元、王潮歌跨界聯手,打造了大型實景山水演出《印象·劉三姐》。其劇碼參考並梳理各類素材,竭力做到廣取博收,在保留傳統內核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將劉三姐所代表的文化精髓、所經歷的生活情境、所熱愛的民歌民俗,尤其是所敬畏和珍惜的這一方好山好水,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和詩意化的編排進行融合和呈現。

最後,請記得為“敬畏自然”致謝

當欣賞完演出、意猶未盡時,記得向主創團隊深深致謝,因為這場動用現代設備、恢巨集浩大的實景山水演出裡,從未破壞過當地的一草一木。主創團隊身懷“敬畏自然”之心,十五年如一日,保護著生態。

《印象·劉三姐》本心之重,便是感恩山水、守護自然。演出選擇了山水,山水也選擇了演出,這份珍重與珍惜需要也確實是從每日大大小小的努力與付出中實現的。

園區幾乎全部被綠色覆蓋,種植有茶樹、風尾竹等,綠化率達到90%以上。每場演出前都會有固定清潔人員對整個園區進行多次打掃,確保做到場地零垃圾,座位零污漬。演出運用的燈光、音響系統均採用隱蔽式設計,與環境融為一體,水上舞臺全部採用竹排而建,不演出或者漲水期可以全部拆散整理,對灕江水體及河床不造成任何影響。130多畝建設用地上,鼓樓、風雨橋及貴賓觀眾等建築散發出濃郁的侗族特色,整個工程承襲侗族的匠心匠意,全部採用榫卯結構,不用一釘一鉚。見微知著,《印象·劉三姐》始終將原生環保概念沿用於演出內容、系統和周邊設施,十五年如一日,不是隨便說說。

《印象·劉三姐》的本心與唯一,源自民族、取自山水;是桂林陽朔方圓兩公里的灕江水域,書童山為首的十二座背景山峰,以及這一片山水所支撐和浸潤的本土人文風情,重組並完整了演出的形式構成與精神內核。遠遠區別于傳統搭建,《印象·劉三姐》大型實景山水演出構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劇場。不僅僅是以天為蓋地為廬,遠山、近水,環繞的竹林與繁星高懸的夜空,提供了360度純自然,大露天觀景舞臺和原生態的沉浸式觀賞體驗。正因為舞臺與山水之間的互融與開放,演出隨著天氣的變化也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陰、晴、雨、霧、春、夏、秋、冬、潮漲、潮落,一切遵從自然和山水;不論煙雲繚繞還是繁星爭耀,朝朝暮暮,從不重複,捧給觀眾的是無限的魅力和疊加的期待。

結尾

正因為大型實景山水《印象·劉三姐》有多層次、遞進式的打開與欣賞方式,才使得其自2003年國慶期間,試演獲得空前反響;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後,開創了中國實景山水演出的先河,也成為其領域不可複製的經典之作;2017年《印象·劉三姐》共接待160余萬人次,票房總收入2.1億元,淨利潤近1億元,創歷史新高;2018年大年初三,從固定修演期恢復,春節期間每日演出加至3場,加座售罄。

十五年來,《印象·劉三姐》守望初心、傳承經典、保留特色、突破桎梏,不斷跨界融合“文化+旅遊”的全產業鏈,使這種演繹的藝術形式有更多呈現的空間與可能。欣賞它時,記得從顏色進入,一層一層,直至走進民間故事內核、奇峰秀水的“天人合一”情懷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