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冠縣蛤蟆嗡:浮沉百年亮新聲

蛤蟆嗡送戲下鄉

“走一窪, 又一窪, 窪窪裡邊有莊稼, 高的是高梁, 矮的是棉花, 不高不低是芝麻……”在冠縣, 一種煥發著新鮮生命力的地方老戲種又開始在街頭傳唱,

省級非遺——蛤蟆嗡再次向世人展現它不朽魅力的魅力。 在目前我省存有28種地方戲曲中, 蛤蟆嗡被認定為全國唯一重新恢復的劇種, 凸顯出獨特的藝術價值。

地方小戲種, 前世曆滄桑

冠縣文化館館長董鳳成關注、研究蛤蟆嗡多年, 他介紹, 該劇種源于河北省武安縣一帶的“武安落腔”, 西元1890年前後由逃荒藝人傳到桑阿鎮一帶後, 吸收、融合了本地四根弦、梆子的某些聲腔, 逐漸形成了一種獨具特點的地方小戲。 由於這種戲的獨門樂器“蛤蟆嗡板胡”音質低沉渾厚, 遠聽起來如同蛙鳴, 便被戲稱為蛤蟆嗡, 後遂以此為名。

蛤蟆嗡的主奏弓絃樂器“二胡頭”最富有特色:它是用粗大的椿樹根挖製成琴筒,

蒙以桐木薄板, 上配30多釐米長的琴擔和兩根絲弦及馬尾弓。 椿樹根木質鬆軟, 發音渾厚悅耳, 嗡聲嗡氣, 使蛤蟆嗡的唱腔具有一種特殊韻味。

冠縣蛤蟆嗡的傳承和發展走過了一條曲折艱難的道路。 幾番興旺, 幾番衰敗, 並一度瀕臨滅絕。 到現在為止, 有據可查的最早蛤蟆嗡戲班為成立於上世紀20年代, 桑阿鎮葦園村的“蛤蟆嗡”班。 但在隨後的抗戰歲月中, 蛤蟆嗡戲班解散, 藝人們有的餓死, 有的流落他鄉, 蛤蟆嗡不得不被迫進入了漫長的冬眠。

民間重傳承, 而今透新聲

好的藝術往往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2008年, 全國範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熱潮興起, 冠縣文化局把蛤蟆嗡列入重點搶救、保護專案, 開始了系統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

他們專門奔赴廣平、肥鄉、大名、館陶、臨清等地, 尋訪當年蛤蟆嗡劇團老藝人, 挖掘傳統劇碼及音樂資料。 經過大量艱苦的工作, 基本理清了蛤蟆嗡戲的起源、傳承譜系, 挖掘出了大部分傳統板式和曲牌, 整理了部分傳統劇碼。 2010年, 蛤蟆嗡正式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解決後繼無人問題, 冠縣文化局排演新戲來宣傳蛤蟆嗡, 培養接班人。 他們以武訓行乞興學的事蹟為素材, 創作了蛤蟆嗡系列短劇《武訓立志》《武訓祭母》《武訓推磨》《武訓行乞》和《義學功成》, 由專業戲曲工作者進行排練, 搬上舞臺。

2015年3月, 為更好地挖掘、保護、傳承蛤蟆嗡, 郭銀慧創作了劇本《三起轎》, 董鳳崗、梁雲超對唱腔進行了創作並組織樂隊錄音,

由巨集湖蛤蟆嗡劇團經過一個多月的排練, 在聊城市雜技團進行了彙報演出, 該劇碼被評為山東省“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優秀展演劇碼。

2016年3月10日, 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與冠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建立“蛤蟆嗡傳承基地”, 並將蛤蟆嗡戲《武訓舍情》確定為全省“拯救瀕危劇種”重點專案。 該劇的成功, 不但拯救了一個瀕臨滅絕的地方劇種, 也開創了以編演新戲促搶救保護的新模式, 通過用瀕危劇種演繹歷史文化名人故事, 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記者 劉繼林 通訊員 韓銀亮 徐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