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俗文化的悄然嬗變

民俗民間文化從本質上講, 是民族文化的“根”, 是民族文化最古老的元素。 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 民俗民間文化會發生悄然的嬗變, 這是不爭的事實。 正確看待這種變化, 使其在自生中得到引導, 又在引導中傳承和創新, 民俗民間文化才會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戊戌年的春節前夕, 西安市人民政府做出了春節期間禁放煙花爆竹的決定並公告實施, 這件事引發了我的諸多思考, 最主要的一點, 就是如何看待民俗民間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受到沖刷、洗禮和嬗變的現象。 以我們古都西安為例, 因為禁放煙花爆竹, 所以少了這一傳統習俗, 可是, 整個古都的大街小巷卻以點亮工程為先導, 以燈和花構成了一個火樹銀花的斑斕世界。 市民和外地遊客既感受到了傳統的民俗文化, 也體味到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融匯和共鳴。 這種共鳴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

沁入人們的心田, 也讓現代生活的新民俗文化彰顯出時代的風姿。 正如人們的一句新口頭禪:中國年, 看西安。 有人將這種新民俗概括為幾句話:一是聽。 聽極具古都風情的民樂, 聽來自海外的高強度節奏音樂, 聽優美的歌曲《送你一個長安》等, 還有不同場合的詩朗誦及現代歌舞表演等;二是看。 看佈置裝扮一新的街景, 尤其是看夜景, 高新科技將燈光運用于樹木草坪以及臨街建築物上, 五光十色, 令人目不暇接。 又如互動光影展, 500多架無人機同時起飛, 在高空形成新穎的燈光圖案, 將天上和地上的燈展、燈會之光交匯在一起, 呈現出一種全新的“人間天堂”的視角感;三是嘗。 品賞傳統的和外來的各種美食,
人們在飽眼福、耳福的同時, 也飽新的口福, 包括網紅餐飲等;四是玩。 不但在家門口玩, 還去天南地北遊, 坐飛機、乘輪船、自駕遊或組團, 各如其願, 各享其美。 這些新民俗構成了民俗文化的新因數、新形式、新感受。 我認為, 這既是蛻變, 也是更新。

民俗民間文化的變化, 是由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引發的, 也受特定時代價值觀導向和精神追求的風尚影響。 戊戌年的春節, 我既感受到了古城西安的節慶民俗變化, 又看到了農村和小城鎮民俗的新風景。 以婚嫁禮儀為例, 如今大多數的男女青年是在打工和社會交際中認識並自由戀愛的, 因此舊時代的產物——媒婆幾乎消亡, 找個人“說媒”只是走一個程式而已;迎親已由乘轎、騎馬發展到今天的小車車隊,

婚禮中的樂隊也由傳統嗩呐為主的樂班發展成為嗩呐樂班與西洋樂團互相配合, 相得益彰。

有句老話叫“移風易俗”, 是很有道理的。 近期, 我閱讀報章雜誌, 看到春節期間各地民俗文化的不同新樣態:吃臘八飯、祭灶、掃塵、備年貨、殺豬宰羊、貼門神和春聯、掛紅燈籠、祭祀先祖、拜年的傳統習俗依然鮮活, 與此同時, 網購年貨、發微信紅包、放電子鞭炮、拍攝“全家福”視頻拜年, 舉辦“村晚”、外出旅遊、以鄉村民宿接待外地遊客、集體朗讀家規家訓和鄉規民俗等新的形式也漸漸推廣開來, 成為新的民俗風尚。 自然, 我們不能小視或者拒絕這些新民俗, 傳統民俗和新民俗二者完全可以共存並舉。

我也聽到這樣的抱怨:說現在年氣和年味越來越淡。 對此, 我也困惑過, 尤其是回憶起兒時在鄉村的許多情景, 便會覺得現代人把很多傳統民俗遺忘了。 然而, 靜心細想, 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年氣年味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比如60歲以上的人, 春節期間, 如果能敲敲鑼鼓, 吃幾頓肉菜, 他們就覺得這個年過得好, 年氣重。 而80後、90後的青年一代, 他們的所見所聞都是改革開放後的產物, 如歌舞演出(包括街舞), 結伴為“驢友”爬山涉水等等, 而這些新民俗的東西, 亦會成為他們的美好記憶。 再過50年, 他們回憶兒時的經歷, 將又是另一種感受。

人總是在追求幸福康樂的過程中改變生存方式的。 民俗的悄然嬗變既是漸進的, 也是必然的。 站在歷史進步及發展的高臺上審視民俗民間文化的變化,就會得出一個理性的正確的答案。我深信,傳統民俗文化猶如一棵參天大樹,歷史越悠久,它的根系就會越來越廣泛地蔓延開來,從而生髮出新的枝葉。承認和正視這新的根系和枝葉是我們的新理念,而保護這棵大樹則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站在歷史進步及發展的高臺上審視民俗民間文化的變化,就會得出一個理性的正確的答案。我深信,傳統民俗文化猶如一棵參天大樹,歷史越悠久,它的根系就會越來越廣泛地蔓延開來,從而生髮出新的枝葉。承認和正視這新的根系和枝葉是我們的新理念,而保護這棵大樹則是我們的根本任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