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四絕菜”傾倒東北張少帥,“寶發園”名揚省城上百年

在瀋陽, 如果你問當地人“寶發園”飯館在哪, 也許很多人都說不出來, 但是如果你問“四絕菜”菜館在哪, 那大部分人立即就能告訴你確切的地址。 瀋陽的“城內中街”街東, 有一個裝潢透著古典韻味的飯店。 門口上方有三副巨型牌匾, 左側印著“四絕菜傾倒東北張少帥”, 右側印著“寶發園名揚省城上百年”, 正中的牌匾上印著“中華老字型大小”。 在“中華老字型大小”下麵掛著“寶發園名菜館”六個大字的牌匾。

寶發園名菜館創辦于宣統元年(1909年), 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當年, 河北省寧河縣北塘村有一家農戶姓國, 老國家有國鈞璋和國鈞瑞哥倆兒, 因家鄉兵荒馬亂, 連年鬧災, 民不聊生, 便“闖關東”, 來到盛京城外落腳謀生。 兄弟倆在瀋陽小東門外開了一家小飯鋪, 起名叫寶發園, 其意為聚寶發財。

但是開業以來生意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紅火, 過去了好幾個月飯店不過是勉強保本。 當時, 小東門一帶買賣林立, 要想在這裡立住腳, 生意興隆起來, 也不是容易的事。 哥倆經過反復琢磨, 根據東北人的口味, 用豬肝、豬腰、瘦豬肉和雞蛋等原料, 經過精細的挑選、配料, 以上好的刀工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1927年初春的一天早晨, 一位20來歲, 身穿白色西服的年輕人來寶發園就餐。 跑堂的忙問道:“先生, 您吃點什麼?”青年人道:“我是慕名而來, 就請廚師做溜腰花、溜肝尖、溜黃菜、煎丸子吧。 ”小飯店掌勺的大師傅就是掌櫃的, 菜做好後端上桌。 青年人對每道菜細細品嘗, 連聲說好。

臨走時, 青年人請大師傅到前堂來, 告訴他這四樣菜色、形、味、刀工、火候俱佳, 以後可以稱之為“四絕”。

青年人說完後留下十塊銀元微笑而去。 那青年剛走, 周圍的人都來向國師傅道喜, 國師傅莫名其妙, 經人解釋才知道, 原來那年輕人不是別人, 正是大名鼎鼎的少帥張學良。

從此, 寶發園的四絕名菜不脛而走, 一時名聲大振。 寶發園這四道名菜有著造型新穎、刀功精細、火候恰好、操作迅速的特點。 加之價格適中, 不但受到普通消費者的喜愛, 一些達官貴人也經常光顧寶發園。

九十年代初, 寶發園第四代掌門人鄒德昌對四道名菜做了進一步的挖掘整理, 目的是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要,在不改變品質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口味,尤其在嚴格選料、精細製作、火候掌握等方面下功夫。並不斷擴充店面,讓“老字型大小”更能受到新老顧客的歡迎。

1980年,瀋陽市政府正式命名寶發園的溜腰花、溜肝尖、煎丸子和溜黃菜為“四絕名菜”,四絕菜連續五屆榮獲瀋陽市“名優風味美食”稱號。2006年被商務部授予首批“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

更多中華老字型大小文化,敬請關注老號營;文章來源於老號營,如有轉載,注明出處。若任何團隊及個人私自轉載盜用,一律追究相關責任,敬請知悉。

目的是更加適合現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要,在不改變品質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口味,尤其在嚴格選料、精細製作、火候掌握等方面下功夫。並不斷擴充店面,讓“老字型大小”更能受到新老顧客的歡迎。

1980年,瀋陽市政府正式命名寶發園的溜腰花、溜肝尖、煎丸子和溜黃菜為“四絕名菜”,四絕菜連續五屆榮獲瀋陽市“名優風味美食”稱號。2006年被商務部授予首批“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

更多中華老字型大小文化,敬請關注老號營;文章來源於老號營,如有轉載,注明出處。若任何團隊及個人私自轉載盜用,一律追究相關責任,敬請知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