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古代人物眾生象(1)

1、串鈴賣藥

賣 藥小販或行醫看病的先生使用的響器。 北京人叫其為“虎撐子”或“鐲子”因像婦女所帶手鐲。 此鈴是以帶有圓孔的熟鐵片翻卷打成的圓環,

比鐲子略小, 環內裝幾位鐵制小圓珠, 外面留有一條縫。 郎中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伸入鐵鈴的中間的大孔內, 用大指輕輕一托, 手臂彎到比肩稍高再搖動, 小圓珠發出一連串的鈴聲, 隨 走隨搖。 賣藥者身背藥箱, 肩搭褡褳, 右手舉一幌子, 左手搖鈴。 聽到鈴聲或看到幌子, 就知道賣藥行醫的來了。

2、高蹺會

3、賣蟈蟈

4、跑旱船

5、娶親通信

6、指甲草染指甲

7、耍火流星

耍者以繩子一根, 兩頭拴鐵絲籠, 內盛炭火, 名曰“火流星”。 耍時, 兩手弄繩、飛旋, 鐵絲籠內炭火, 上下飛舞, 火花飛濺, 形似流星。 耍火流星或雙手飛舞, 或倒地翻滾, 或淩空盤旋, 有“二龍戲珠”、“飄洋過海”、“背流星”等名稱。

8、翻跟頭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將頭放在板凳腿上,

兩腳也放在另一頭的板凳腿上,然後翻身 。

9、拾糞

也就是掏廁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鐵勺,晚上時還會拿一三面用紙一面玻璃的諸葛燈。

10、賣玻璃鏡:

溶化後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紙鑲好,上面畫上圖案出售

11、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給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同時也給人增加了一種便利,這便是冰嬉與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 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在關外擁有一支善於滑冰並配有冰橇、裝備精良的作戰部隊。以後在清宮的御林軍中的健銳營也有一支編制為1600人的冰上部隊。冰嬉是滿族人的習俗。清代皇王們對於冰嬉十分重視,每年還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閱。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期內廷供奉所畫的《冰嬉圖》。

民間的冰床是以木材製成床形,長五尺餘,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在木床與冰面的結合處以鐵條鑲嵌,以減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牽繩以拉拖床體,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於慣性和速度的原因,牽繩急行數步之後,床主飛身躍坐床沿,此時冰床仍行走如飛。乘者心曠神怡,目爽氣順,家資富 有的子弟,還將幾張冰床甚至十幾張冰床絞連在一起,置酒案於拖床上,飲酒賞景,由多人牽引,馳走如飛,其樂在陶然之中。冰床還可做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繩子是駱駝毛擰成的,以防凍手。拉冰床的鞋與眾不同,是皮向內毛朝外的一種特製的棉鞋。

12、 蘸羊油蝕:

將羊油燒化,將油澆在燈芯上製成蠟燭,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顏色分紅白兩色。

13、攢香簸米:

設高桌一張用簸箕內盛米香茶等數盅站於桌上,打金鬥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14、賣雪花酪:

冰淇淋出現之前,我國有類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 清時,北京出現了雪花酪的雛形;是用刨床,將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幹)、紅果酪及濃酸梅湯澆入,在木桶或瓷盆內,用棍攪拌。然後盛入盅內,半飲 半嚼。其名稱傳說不一,有的說叫“冰果酪”,有的說叫“雪茶”。說“雪茶”的人說,宮裡忌諱“雪”字與“血”同音,中間加了一個“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變來的。何時變的?不清楚。雪花酪食之較冰淇淋爽口,但製作全憑人力,是很中國的冷食。北京的天橋,天津的老三不管、鳥市都有制售的

15、 賣檳榔:

叫賣檳榔糕的,檳榔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藥。檳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

的檳榔,然後製作成小塊出售。售賣者背著盛有檳榔糕的木制匣子,並帶著一個布口袋。

買時可收現錢,也可用婦女梳落的長髮換取,其布袋即裝頭髮用的。

售者的吆喝為“亂頭髮換檳榔糕!“

16、吹糖人兒:

在北京走 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放在木模子裡,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複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 稀捏製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杆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著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著吃。

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制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來諷刺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成本雖低,而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著吧”一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很不易,從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販和民間藝人生活的艱苦。

據 說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制糖人的糖稀還有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販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時代,為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誌。

17、織席:

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蓋房時將其蓋在檁上,上面再用泥覆蓋。

18、賣琉璃喇叭:

琉 璃喇叭是廟會或春節期間在廠甸賣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兩種:一種是小孩玩的,約一尺多長;另一種是成人玩的,長約三尺。同時出售的還有一種用極薄的玻璃燒制,狀似葫蘆的玩具,名曰“響葫蘆”,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氣”、“撲撲噔兒”。所謂“倒掖氣”是必須用呼吸的方法吹出聲音;“撲撲噔兒”則是象聲, 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來回震動,發出“撲噔、撲噔”的響聲。

19、耍耗子:

耍 耗子的人背著個小木箱,箱內裝著已馴練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鎖呐。他身後跟的孩子較少,因為他平時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講價錢,叫到家內去演。演出時,將木箱上的木架支起來,仿佛是馬戲團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縮品,有繩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會一兩套諸如爬梯、鑽圈、走獨木橋等本領。

20、吞刀

21、賣豌豆糕

把豌豆連皮燜爛,擦成軟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賣給兒童的,則稱“豌豆糕”。賣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種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鑼,用以招徠兒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兩根或三根大鐵釘(其中一根釘子帽兒下纏有兩三扣細鐵絲)。

小孩子買豌豆糕,不叫買,而叫“抽豌豆糕”。因為買時,先要抽小販手中緊握的釘子。抽贏了可得兩塊;不然只給一塊豌豆糕。

22、 耍雙石頭

23、賣仙鶴燈

用斷香或庵觀廟寺之殘香,水浸令爛,搗和每料一斤。用樟腦二兩,松香末一兩,再搗爛和做成圓錠。每錠寸半長,如手指粗,一頭平,一頭圓,用針由平頭處刺六七孔,約深寸二三分,不可刺得對穿,然後放入玻璃燈內,其煙自從嘴管而出,若燈芯一條,即可將火點其煙上,火即燃於煙際,離燈嘴半寸許。少頃,煙漸濃自能將火推開,極濃時能推火離嘴二三寸遠,且超過其火光越亮,直至香錠燒燼,然後火始滅也。

24、收拾錫器

肩背口袋內裝鐵銼鉗子等工具,

手拿竹杆上拴燈檯茶壺等器到住戶門前吆喝,為人收拾錫器。

25、搖車

26、賣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橋一帶有估衣鋪、各廟會有估衣攤。所謂估衣,即七八成新的舊衣服,剛做好還沒穿的衣服賣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稱“下剪子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雜,上至綾羅綢緞,下至粗細棉布,款式能夠隔朝接代,相差半個世紀,而且新舊程度也很難辨認。因此從當時社會人們的消費水準看,幹這行確實有利可圖。

估 衣行的經營方式很特殊,以吆喚做宣傳。夥計們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貨物逐件的折騰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喚出價碼來:“這個吆喚賣,裡面三新的大夾襖,就五吊八!”於是找來無數圍觀的行人.賣估衣講究暗碼兒和行話,謂之“暗坎兒”,也叫做“筆”,什麼“老渾筆”、“柳字筆”、“桃字筆”、“番字筆”,直到 “杓字筆”,就是由一至十的數碼。夥計們把一件估衣抖開先要翻過底襟瞧瞧碼兒,然後馬上進行心算,才能吆喚出來。

27、 舍冰水

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門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內盛涼水,上面放塊大冰,

上掛黃布四塊寫"皇恩浩蕩",如果是民間施捨就寫"普結良緣"。

28、雨水泡

類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過是在連陰天時用雨水加松香調成的液體,

玩時用竹片做成圓圈沾著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陽光下五顏六色甚至是美麗。

29、頂寶塔碗

30、乞 丐

31、販騾馬

32、架雙拐

33、 耍 碗

34、烙煎餅

用小米黃豆加水磨成糊,將其倒在餅鐺上,用竹扒攤成薄餅即成。

35、 賣春聯

36、瞧香

瞧香的,即“巫婆”。北京人很少稱巫婆而稱瞧香的。由於昔日迷信成風,對於疾病成因及治療法缺乏起碼的知識,因此才使不少人,尤其是婦女們將治病的希望寄託於神靈,於是這種瞧香的便出現了。

一般是有病人家將瞧香的請至家中,先要以上好的方式進行招待,然後要照她的囑咐設上香案擺上供品,她先磕頭,接著她便胡言亂語裝神弄鬼起來。這時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許願,最後瞧香的取點香灰充作仙藥,讓病人服下治病。

37、耍罎子

38、打蛋雀

是一種訓化表演。表演者將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拋出二三丈高,

小鳥用嘴接住又連打三個。

39 賣吊爐燒餅

其人用泥爐一個,內燒劈柴,鐵鍊掛在梁間,以白麵做成燒餅,上粘芝麻,

放在泥爐之下鐵盤內,少刻竟熟,名曰吊爐燒餅。

40、 賣鮮花

41、 賣白薯

42、 送報

送報的多為山東人在京開設報房,所有外省奏摺及諭旨都由內閣發到報房,

報房印刷後發到各官宅。

北 京瞽目人,在清初以前,也歸“教坊司”所轄,而又單稱“太僕院”,據傳說有鐵印一顆,鐵馬竿(杖)十三根,後雍正間裁除樂籍,瞽人也同時沒了系屬。至於傳說:雍正帝因未登大寶前,傳瞽人作樂未到,於是後來取消,這乃是齊東野語,不足置信。據說當初的太僕院,即在今大佛寺街瞽人會館,未知確否?北京瞽人,數目雖不太多,卻分了四五處聚會。

第一年代久遠的要算大佛寺的“公益堂”,大佛寺街誰也知是因街西頭有一大佛寺而命名,實東首亦有一廟,先亦稱大佛寺,傳說尚有“尉遲敬德督修大佛寺”的碑文。此廟在康熙年中,即歸瞽人所有,改祀樂蔔先聖。此廟正門,巳不可見,第一汽車行即廟的正門前殿,後殿尚住瞽人,由旁開小門出入,此廟所住瞽人約十餘人,即稱公益堂的便是。

第 二即為乃茲府路南三皇廟內的“務本堂”,為曲藝人才薈萃之處,此廟系在清道光年間由瞽人購置,此堂所屬瞽人,有二三十人,翟少平、王秀卿即住廟內,王憲臣、張松山、曹雨亭、劉藎臣亦歸此堂瞽友,不過因北新橋九頂廟彈套瞽人,聲譽向在一般瞽人之上,百年來為王公府第所公認(前清時代一提九頂廟瞽人即為人特 別重視),所以張松山等由其師父在世時,即相沿居住九頂廟,保持榮譽,終未遷徙,但也算是務本堂的會聚(王憲臣住名畫家李雨林姻丈花園。

第三是東裱褙胡同東口的“信義堂”,也是一處瞽人會所住處以 上三處,凡北京內城的瞽人,都分別各隸一堂。不過最近西城,又立有一處“天成永和堂”,是為西城瞽人會所。北京外城的瞽人,有所謂“五會”,不過沒有一定會所,臨時召集,臨時覓地罷了。瞽人所住廟宇,除個人在他廟租賃居住者外,皆為前輩瞽人集資所購公產,全稱“三皇廟”。

瞽 人所祀先卜先樂,計為五位,即天皇、地皇、人皇、曠祖(師曠)、朔祖(東方朔)。瞽人所學,不外“彈唱”、“蔔算”兩點,卻多一半是全通,單學一點的很少,不過因某點專長,而專用某點便了。瞽人學藝,須有三位師父,第一是“業師”,即啟蒙的師父,學彈唱基本功夫,蔔算的《流年趕》、《開流書》,學成以 後,好壞程度雖不可知,總以能拉出馬竿去掙飯吃,即為業師所賜。第二是“保師”,保師固然是應負保證責任,保證業師必須盡心教授,保證徒兒必須學成供養業師,但除此之外,更須負“保徒”問業之責,不僅僅是一個保證人而已。 第三是“代師”,即瞽人從業師學成以後,如欲深造某項技能, 則須拜代師,所謂“拜 門學某”的便是。

瞽目人的技能,除有特殊習藝以外,大部只分“算命”、“唱曲”兩種。瞽目人算命,只有“六爻卦”、“推八字”兩種:

六 爻卦以數的奇偶,占陰陽的推動,和有目人的蓍草周易相似,只要記清***卦的泰否,內外卦的配合,六爻的陰陽消息,便能應付一切,所以較比容易一些。占八 字就太難了,誰也知道八字的四柱,由年上起月,只要記住“甲乙之年丙作首”的歌訣,就可以推出;日上起時,只要記得“甲乙還加甲”的歌訣便可以推出,至於某日是什麼日干,那年有什麼節氣,交節時刻,有目人是須得翻《萬年曆》才能知道的,絕沒有簡捷方法。

但 是瞽目人那能去翻書?所以瞽目人學推八字,首先要《開流書》,學《流年趕》,至少要背熟一百年的曆書,一百年內的月建大小、二十四節氣日子、交節時刻,都要知道的。不過瞽目人有個巧妙方法,只要記清每年正月初一日的日干,那一天立春,什麼時刻,便可以推出一年的日干,也可以推出二十四節氣,都是死盤子的。 一年的大小建,以固定的字,編成歌訣,只記小建,加一天便是大建,例如:“正月寅山虎雷豹”,“正月觀燈請會茶”,“正茶見秀明”,除去重字所有“正月寅山虎雷豹觀燈請會茶見秀明”十五字,以任何一字都可以代表正月小建,每年七個小建,豈不是一句七言就可包括嗎!雖然是巧妙方法死盤子,一百年也很難記,有 目人誰也背不過來的。

至於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比肩,以及正印、偏印、傷官、食神、正官、偏官,那就容易多了。以外靈機變化,地域感氣等分別,就要看推八字的學識經驗,又不止瞽目人為然了。唱曲是瞽目人的主要技能,瞽目人唱曲,大半都會彈弦子,所唱歌曲大別為“細活”、“大路活”。

44、 賣小鞋

四鄉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數雙,在花市或土地廟設地攤出售。

45、賣糖瓜糖餅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祭灶王爺。

46、 賣涼粉

前挑一盤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後面的桶裡放著涼粉,涼粉用銅片旋成細

47、 耍鈸 <>

表演者多為戲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樣,在殿中完畢後耍手中銅鈸,

但見銅鈸上下翻飛精彩異常 。

48、做潮煙

京中煙鋪交款煙葉製成方塊,用鐵鉋子製成絲叫做潮煙。

49、練皮條子

用木棍三根綁一架子,上拴皮條兩根,用手拉著表演各種動作。

50、 賣豆腐

51、 賣鞋墊嬗墊

52、技勇石

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此圖表現的是考試中的一個場景.清代武舉考試分四個等級進行。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

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了。

53、 打鐵

鐵 匠身板好,手藝巧,幹活的姿態也好看,乒乒乓乓一陣,一件件精美的鐵器便告完成了,放進冷水裡一激,堅硬無比。有的鐵匠還在鐵件上打上自己的印記,這活兒便更叫絕了。歌謠曰:叮叮噹、叮叮噹、打鐵的匠人拉風箱,通紅的鐵塊錘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犁鏵子一晌打六張,馬掌子一晌打一箱。小錘點,大錘夯,噗 哧一個火星子,燒了大姐的花衣裳。

8、翻跟頭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將頭放在板凳腿上,

兩腳也放在另一頭的板凳腿上,然後翻身 。

9、拾糞

也就是掏廁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鐵勺,晚上時還會拿一三面用紙一面玻璃的諸葛燈。

10、賣玻璃鏡:

溶化後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紙鑲好,上面畫上圖案出售

11、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給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同時也給人增加了一種便利,這便是冰嬉與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 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在關外擁有一支善於滑冰並配有冰橇、裝備精良的作戰部隊。以後在清宮的御林軍中的健銳營也有一支編制為1600人的冰上部隊。冰嬉是滿族人的習俗。清代皇王們對於冰嬉十分重視,每年還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閱。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期內廷供奉所畫的《冰嬉圖》。

民間的冰床是以木材製成床形,長五尺餘,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在木床與冰面的結合處以鐵條鑲嵌,以減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牽繩以拉拖床體,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於慣性和速度的原因,牽繩急行數步之後,床主飛身躍坐床沿,此時冰床仍行走如飛。乘者心曠神怡,目爽氣順,家資富 有的子弟,還將幾張冰床甚至十幾張冰床絞連在一起,置酒案於拖床上,飲酒賞景,由多人牽引,馳走如飛,其樂在陶然之中。冰床還可做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繩子是駱駝毛擰成的,以防凍手。拉冰床的鞋與眾不同,是皮向內毛朝外的一種特製的棉鞋。

12、 蘸羊油蝕:

將羊油燒化,將油澆在燈芯上製成蠟燭,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顏色分紅白兩色。

13、攢香簸米:

設高桌一張用簸箕內盛米香茶等數盅站於桌上,打金鬥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14、賣雪花酪:

冰淇淋出現之前,我國有類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 清時,北京出現了雪花酪的雛形;是用刨床,將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幹)、紅果酪及濃酸梅湯澆入,在木桶或瓷盆內,用棍攪拌。然後盛入盅內,半飲 半嚼。其名稱傳說不一,有的說叫“冰果酪”,有的說叫“雪茶”。說“雪茶”的人說,宮裡忌諱“雪”字與“血”同音,中間加了一個“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變來的。何時變的?不清楚。雪花酪食之較冰淇淋爽口,但製作全憑人力,是很中國的冷食。北京的天橋,天津的老三不管、鳥市都有制售的

15、 賣檳榔:

叫賣檳榔糕的,檳榔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藥。檳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

的檳榔,然後製作成小塊出售。售賣者背著盛有檳榔糕的木制匣子,並帶著一個布口袋。

買時可收現錢,也可用婦女梳落的長髮換取,其布袋即裝頭髮用的。

售者的吆喝為“亂頭髮換檳榔糕!“

16、吹糖人兒:

在北京走 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著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放在木模子裡,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複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 稀捏製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杆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著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著吃。

吹糖人兒的小販要有捏制糖人兒的手藝,還要有丹田之氣和用力吹氣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氣”來諷刺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吹糖人兒的小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這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成本雖低,而獲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兒的蓋大樓——熬著吧”一語,用來形容事情實現很不易,從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販和民間藝人生活的艱苦。

據 說吹糖人兒的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制糖人的糖稀還有一種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販都以“香印”作為叫賣聲。到了宋朝,趙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時代,為了避諱,吹糖人兒只好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打銅鑼就成了吹糖人兒這個行業的標誌。

17、織席:

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蓋房時將其蓋在檁上,上面再用泥覆蓋。

18、賣琉璃喇叭:

琉 璃喇叭是廟會或春節期間在廠甸賣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兩種:一種是小孩玩的,約一尺多長;另一種是成人玩的,長約三尺。同時出售的還有一種用極薄的玻璃燒制,狀似葫蘆的玩具,名曰“響葫蘆”,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氣”、“撲撲噔兒”。所謂“倒掖氣”是必須用呼吸的方法吹出聲音;“撲撲噔兒”則是象聲, 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來回震動,發出“撲噔、撲噔”的響聲。

19、耍耗子:

耍 耗子的人背著個小木箱,箱內裝著已馴練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鎖呐。他身後跟的孩子較少,因為他平時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講價錢,叫到家內去演。演出時,將木箱上的木架支起來,仿佛是馬戲團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縮品,有繩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會一兩套諸如爬梯、鑽圈、走獨木橋等本領。

20、吞刀

21、賣豌豆糕

把豌豆連皮燜爛,擦成軟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賣給兒童的,則稱“豌豆糕”。賣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種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鑼,用以招徠兒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兩根或三根大鐵釘(其中一根釘子帽兒下纏有兩三扣細鐵絲)。

小孩子買豌豆糕,不叫買,而叫“抽豌豆糕”。因為買時,先要抽小販手中緊握的釘子。抽贏了可得兩塊;不然只給一塊豌豆糕。

22、 耍雙石頭

23、賣仙鶴燈

用斷香或庵觀廟寺之殘香,水浸令爛,搗和每料一斤。用樟腦二兩,松香末一兩,再搗爛和做成圓錠。每錠寸半長,如手指粗,一頭平,一頭圓,用針由平頭處刺六七孔,約深寸二三分,不可刺得對穿,然後放入玻璃燈內,其煙自從嘴管而出,若燈芯一條,即可將火點其煙上,火即燃於煙際,離燈嘴半寸許。少頃,煙漸濃自能將火推開,極濃時能推火離嘴二三寸遠,且超過其火光越亮,直至香錠燒燼,然後火始滅也。

24、收拾錫器

肩背口袋內裝鐵銼鉗子等工具,

手拿竹杆上拴燈檯茶壺等器到住戶門前吆喝,為人收拾錫器。

25、搖車

26、賣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橋一帶有估衣鋪、各廟會有估衣攤。所謂估衣,即七八成新的舊衣服,剛做好還沒穿的衣服賣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稱“下剪子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雜,上至綾羅綢緞,下至粗細棉布,款式能夠隔朝接代,相差半個世紀,而且新舊程度也很難辨認。因此從當時社會人們的消費水準看,幹這行確實有利可圖。

估 衣行的經營方式很特殊,以吆喚做宣傳。夥計們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貨物逐件的折騰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喚出價碼來:“這個吆喚賣,裡面三新的大夾襖,就五吊八!”於是找來無數圍觀的行人.賣估衣講究暗碼兒和行話,謂之“暗坎兒”,也叫做“筆”,什麼“老渾筆”、“柳字筆”、“桃字筆”、“番字筆”,直到 “杓字筆”,就是由一至十的數碼。夥計們把一件估衣抖開先要翻過底襟瞧瞧碼兒,然後馬上進行心算,才能吆喚出來。

27、 舍冰水

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門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內盛涼水,上面放塊大冰,

上掛黃布四塊寫"皇恩浩蕩",如果是民間施捨就寫"普結良緣"。

28、雨水泡

類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過是在連陰天時用雨水加松香調成的液體,

玩時用竹片做成圓圈沾著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陽光下五顏六色甚至是美麗。

29、頂寶塔碗

30、乞 丐

31、販騾馬

32、架雙拐

33、 耍 碗

34、烙煎餅

用小米黃豆加水磨成糊,將其倒在餅鐺上,用竹扒攤成薄餅即成。

35、 賣春聯

36、瞧香

瞧香的,即“巫婆”。北京人很少稱巫婆而稱瞧香的。由於昔日迷信成風,對於疾病成因及治療法缺乏起碼的知識,因此才使不少人,尤其是婦女們將治病的希望寄託於神靈,於是這種瞧香的便出現了。

一般是有病人家將瞧香的請至家中,先要以上好的方式進行招待,然後要照她的囑咐設上香案擺上供品,她先磕頭,接著她便胡言亂語裝神弄鬼起來。這時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許願,最後瞧香的取點香灰充作仙藥,讓病人服下治病。

37、耍罎子

38、打蛋雀

是一種訓化表演。表演者將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拋出二三丈高,

小鳥用嘴接住又連打三個。

39 賣吊爐燒餅

其人用泥爐一個,內燒劈柴,鐵鍊掛在梁間,以白麵做成燒餅,上粘芝麻,

放在泥爐之下鐵盤內,少刻竟熟,名曰吊爐燒餅。

40、 賣鮮花

41、 賣白薯

42、 送報

送報的多為山東人在京開設報房,所有外省奏摺及諭旨都由內閣發到報房,

報房印刷後發到各官宅。

北 京瞽目人,在清初以前,也歸“教坊司”所轄,而又單稱“太僕院”,據傳說有鐵印一顆,鐵馬竿(杖)十三根,後雍正間裁除樂籍,瞽人也同時沒了系屬。至於傳說:雍正帝因未登大寶前,傳瞽人作樂未到,於是後來取消,這乃是齊東野語,不足置信。據說當初的太僕院,即在今大佛寺街瞽人會館,未知確否?北京瞽人,數目雖不太多,卻分了四五處聚會。

第一年代久遠的要算大佛寺的“公益堂”,大佛寺街誰也知是因街西頭有一大佛寺而命名,實東首亦有一廟,先亦稱大佛寺,傳說尚有“尉遲敬德督修大佛寺”的碑文。此廟在康熙年中,即歸瞽人所有,改祀樂蔔先聖。此廟正門,巳不可見,第一汽車行即廟的正門前殿,後殿尚住瞽人,由旁開小門出入,此廟所住瞽人約十餘人,即稱公益堂的便是。

第 二即為乃茲府路南三皇廟內的“務本堂”,為曲藝人才薈萃之處,此廟系在清道光年間由瞽人購置,此堂所屬瞽人,有二三十人,翟少平、王秀卿即住廟內,王憲臣、張松山、曹雨亭、劉藎臣亦歸此堂瞽友,不過因北新橋九頂廟彈套瞽人,聲譽向在一般瞽人之上,百年來為王公府第所公認(前清時代一提九頂廟瞽人即為人特 別重視),所以張松山等由其師父在世時,即相沿居住九頂廟,保持榮譽,終未遷徙,但也算是務本堂的會聚(王憲臣住名畫家李雨林姻丈花園。

第三是東裱褙胡同東口的“信義堂”,也是一處瞽人會所住處以 上三處,凡北京內城的瞽人,都分別各隸一堂。不過最近西城,又立有一處“天成永和堂”,是為西城瞽人會所。北京外城的瞽人,有所謂“五會”,不過沒有一定會所,臨時召集,臨時覓地罷了。瞽人所住廟宇,除個人在他廟租賃居住者外,皆為前輩瞽人集資所購公產,全稱“三皇廟”。

瞽 人所祀先卜先樂,計為五位,即天皇、地皇、人皇、曠祖(師曠)、朔祖(東方朔)。瞽人所學,不外“彈唱”、“蔔算”兩點,卻多一半是全通,單學一點的很少,不過因某點專長,而專用某點便了。瞽人學藝,須有三位師父,第一是“業師”,即啟蒙的師父,學彈唱基本功夫,蔔算的《流年趕》、《開流書》,學成以 後,好壞程度雖不可知,總以能拉出馬竿去掙飯吃,即為業師所賜。第二是“保師”,保師固然是應負保證責任,保證業師必須盡心教授,保證徒兒必須學成供養業師,但除此之外,更須負“保徒”問業之責,不僅僅是一個保證人而已。 第三是“代師”,即瞽人從業師學成以後,如欲深造某項技能, 則須拜代師,所謂“拜 門學某”的便是。

瞽目人的技能,除有特殊習藝以外,大部只分“算命”、“唱曲”兩種。瞽目人算命,只有“六爻卦”、“推八字”兩種:

六 爻卦以數的奇偶,占陰陽的推動,和有目人的蓍草周易相似,只要記清***卦的泰否,內外卦的配合,六爻的陰陽消息,便能應付一切,所以較比容易一些。占八 字就太難了,誰也知道八字的四柱,由年上起月,只要記住“甲乙之年丙作首”的歌訣,就可以推出;日上起時,只要記得“甲乙還加甲”的歌訣便可以推出,至於某日是什麼日干,那年有什麼節氣,交節時刻,有目人是須得翻《萬年曆》才能知道的,絕沒有簡捷方法。

但 是瞽目人那能去翻書?所以瞽目人學推八字,首先要《開流書》,學《流年趕》,至少要背熟一百年的曆書,一百年內的月建大小、二十四節氣日子、交節時刻,都要知道的。不過瞽目人有個巧妙方法,只要記清每年正月初一日的日干,那一天立春,什麼時刻,便可以推出一年的日干,也可以推出二十四節氣,都是死盤子的。 一年的大小建,以固定的字,編成歌訣,只記小建,加一天便是大建,例如:“正月寅山虎雷豹”,“正月觀燈請會茶”,“正茶見秀明”,除去重字所有“正月寅山虎雷豹觀燈請會茶見秀明”十五字,以任何一字都可以代表正月小建,每年七個小建,豈不是一句七言就可包括嗎!雖然是巧妙方法死盤子,一百年也很難記,有 目人誰也背不過來的。

至於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比肩,以及正印、偏印、傷官、食神、正官、偏官,那就容易多了。以外靈機變化,地域感氣等分別,就要看推八字的學識經驗,又不止瞽目人為然了。唱曲是瞽目人的主要技能,瞽目人唱曲,大半都會彈弦子,所唱歌曲大別為“細活”、“大路活”。

44、 賣小鞋

四鄉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數雙,在花市或土地廟設地攤出售。

45、賣糖瓜糖餅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祭灶王爺。

46、 賣涼粉

前挑一盤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後面的桶裡放著涼粉,涼粉用銅片旋成細

47、 耍鈸 <>

表演者多為戲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樣,在殿中完畢後耍手中銅鈸,

但見銅鈸上下翻飛精彩異常 。

48、做潮煙

京中煙鋪交款煙葉製成方塊,用鐵鉋子製成絲叫做潮煙。

49、練皮條子

用木棍三根綁一架子,上拴皮條兩根,用手拉著表演各種動作。

50、 賣豆腐

51、 賣鞋墊嬗墊

52、技勇石

清代考選武童用物,私家練武亦用之.此圖表現的是考試中的一個場景.清代武舉考試分四個等級進行。

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三: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四: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

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武進士出身”資格了。

53、 打鐵

鐵 匠身板好,手藝巧,幹活的姿態也好看,乒乒乓乓一陣,一件件精美的鐵器便告完成了,放進冷水裡一激,堅硬無比。有的鐵匠還在鐵件上打上自己的印記,這活兒便更叫絕了。歌謠曰:叮叮噹、叮叮噹、打鐵的匠人拉風箱,通紅的鐵塊錘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犁鏵子一晌打六張,馬掌子一晌打一箱。小錘點,大錘夯,噗 哧一個火星子,燒了大姐的花衣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