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失戀低潮走不出穀底 ? 先行動,情感會跟上

十九世紀小說家狄更斯在他著名的《塊肉餘生記》(Dickens , 1850), 描寫到主角大衛在愛妻朵拉病逝之後, 離開英格蘭獨自在世界旅行, 並自我放逐了三年,

但是對於喪妻的哀痛卻有增無減。 在瑞士時, 收到他的兒時玩伴兼摯友阿格尼斯的信件, 希望他能將悲傷轉化成靈感與力量的泉源。 大衛領悟到阿格尼斯的鼓勵, 立即投入原本的寫作工作中 (書中大衛職業也是位小說家)), 並出版了第三本小說, 此時他才慢慢走傷痛並恢復了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的情感總是驅動著我們的行為。 古人很早就知道這樣的道理, 動作與情感的英文分別是 “motion” 和 “emotion”, 共用著相同的字根 ”mot” (move), 揭示這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在影響他人時, 訴諸情感的力量常是最強大的;不管多嚴謹的論述, 都比不上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來得打動人, 讓人訴諸行動。

但違反我們直覺的是:行為, 同樣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內心的狀態,

包括情感。

行為的影響力

我們通常認為, 因為心中產生了某種情感, 才驅動身體依此反應與行動, 但實際上內心狀態與行為的交互影響, 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在許多情況之下, 身體的動作與行為會反過來刺激、加強、並甚至改變內心的狀態。

1993年, Cacioppo 教授與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實驗 (John T. Cacioppo, 1993):將參與的學生分成兩組, 一組學生將手放在桌下並貼著桌面做出輕微舉起的動作 (此時手臂曲折, 像是在接受東西); 另一組則是將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向下壓 (此時手臂向外張, 像是在排斥東西)。

接著讓這兩組觀看一些圖像, 並對這些圖像評判他們的喜好程度。 結果那些手臂呈現像是在接受東西的學生 (上圖),

比起手臂像是在排斥東西的學生 (下圖), 明顯地更喜歡他們所看到的圖像, 即便兩組看到的圖像都相同。 這似乎與直覺相反:我們通常認為人是因為內心喜愛或厭惡, 而表現出相對應的肢體動作;事實上, 肢體動作也反過來影響我們內心對事物的態度 (如同上述的手臂例子 )。

另一個在 2009 年的實驗 (Jesse Chandler, 2009)也看到類似結果。 實驗參與者被要求去讀一篇以Donald為主角的故事, 並同時在移動偵測器中做出動作。 閱讀故事同時, 其中一組被要求做出大拇指比讚的手勢, 另外一組則做出比中指的手勢。 為了不讓參與者猜出實驗的目的, 他們會被告知是在做與 “腦袋多工”相關的研究。 結果發現:同樣一個故事, 手勢比讚的那組多認為 Donald 是聰明而討人喜歡, 比中指的那一組則多認為 Donald是不友善而懷有敵意。

除此上述兩個實驗例子, 心理學領域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驗, 都指向同一個結論:我們的行為, 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內心的狀態, 包括情感。

先行動, 情感會跟上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 主要是想暸解單一動作與情感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面對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時, 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許許多多動作的集合, 因此能合理推論, 這些行為跟情感之間也存在強烈的聯繫。

許多人遭遇如失戀這類挫折, 都會希望自己先把心情慢慢平復, 再開始規劃接下來的人生。 然而情感的低潮可能會持續很久,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常軌。 當我們理解行為能夠影響情感, 我們便可以從行動先開始改變:先行動的像個熱愛生命的人。

像是開始培養運動或是閱讀的習慣, 或者開始學習一樣感興趣的才藝, 或者去旅行給自己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 重點是, 先從行為的改變開始, 當行動的像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行為便會影響情感讓人更快的走出低潮。 反過來說,整天唉聲嘆氣像個行屍走肉,在行為上就像是對人生厭倦至極的樣子,那情緒的低潮只會持續的更久而已。

猶太法典 《塔木德》 (Talmud) 提到:「一個人應該時刻不間斷的去做好事,即便是別有用心,也會因此產生出想要做好事的欲望。」一件一開始必須去做的事情,只要持續不斷的行動,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所謂的「內化」,打從心底產生所謂的價值感,變成自願自發的想要把它做好。

所以,想走出低潮,不要再想如何處理情緒,請從改變行為開始。

更多心理健康,情感問題。可以添加微信:znliang998,讓我們共同面對!

反過來說,整天唉聲嘆氣像個行屍走肉,在行為上就像是對人生厭倦至極的樣子,那情緒的低潮只會持續的更久而已。

猶太法典 《塔木德》 (Talmud) 提到:「一個人應該時刻不間斷的去做好事,即便是別有用心,也會因此產生出想要做好事的欲望。」一件一開始必須去做的事情,只要持續不斷的行動,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所謂的「內化」,打從心底產生所謂的價值感,變成自願自發的想要把它做好。

所以,想走出低潮,不要再想如何處理情緒,請從改變行為開始。

更多心理健康,情感問題。可以添加微信:znliang998,讓我們共同面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