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時代呼喚民族復興新史詩

由文化部組織複排的新版歌劇《白毛女》在廣州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上演 “北風那個吹, 雪花那個飄……”曾在抗日烽火中的延安首演的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

在首次上演73年後, 於2018年初春時節再度以複排的新形象唱響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的舞臺。

《白毛女》《黃河大合唱》《南泥灣》《兄妹開荒》《小二黑結婚》《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當年, 這些作品的創作者幾乎都來自革命聖地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 這些激蕩了幾代人青春歲月、至今依然活躍在螢屏銀幕舞臺上的經典文藝作品, 昭示著民族文藝的永恆魅力與魯藝精神穿越時代的強大感召力。

走過80載歲月, 在戰火的淬煉與為人民書寫的實踐中熔鑄而成的魯藝精神, 已成為新時代中國文藝鮮亮的精神底色,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放射出璀璨光芒。

大魯藝: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

“這歌聲震動著山谷, 震動著夜空, 也震動著每一個演員和觀眾的心。 ”回憶起1939年《黃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時的場景, 96歲高齡的魯藝音樂系學員孟于激動不已。

在寶塔山下的延河岸邊, 在中華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 《黃河大合唱》這部雄渾史詩發出了救亡圖存的呐喊。

“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這正是党創辦魯藝的初衷所在。

1938年2月, 毛澤東親自領銜, 與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和周揚共同作為發起人, 聯名發佈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幹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因此, 我們決定創立這所藝術學院, 並且以已故的中國最大的文豪魯迅先生為名。

當年4月10日, 魯藝舉行了開學典禮。

歷史的時針撥轉到1942年。 5月舉行的延安文藝座談會, 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藝的發展軌跡。 毛澤東提出了文藝為什麼人服務和如何服務的問題:為什麼人的問題, 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我們的文藝, 是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

延安文藝座談會結束約一個星期, 毛澤東親自到魯藝給師生們做演講。 他號召魯藝人走出“小魯藝”, 到“大魯藝”去, 到人民中間去, 到火熱的鬥爭中去。

講演結束後, 魯藝師生立刻行動起來, 走出學校, 深入生活。

秧歌劇《兄妹開荒》一經演出立刻風靡延安。 有的老鄉跟在演出隊後頭, 演出多少場就看多少場, 親切地喊他們“魯藝家的秧歌”。

孟于曾參加秧歌劇《好莊稼》的表演, 這部擬人劇的題材取自四種高產作物——棉花、穀子、玉米和土豆。 “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題材, 因為貼近生活, 通俗易懂, 老百姓都非常喜歡。 演完以後, 很多老百姓不讓我們走, 要求我們演了一遍又一遍。 ”

到戰士中去, 到群眾中去, 從民間文藝、陝北民歌中汲取營養。 當時年僅20歲的賀敬之迎來了他文藝創作的重要時期, 寫出了《南泥灣》《翻身道情》等廣為流傳的歌詞, 並與丁毅執筆集體創作了新歌劇《白毛女》。

回憶中, 有人把延安的這段創作生活稱為“赤腳天堂”:生活環境無比艱苦, 卻激發出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一首首詩篇、一支支歌曲、一幅幅版畫、一台台戲劇, 似利刃刺向敵人,

如號角喚醒人民, 像火炬照亮黑暗。

抗戰時期, 魯藝是學習、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貫徹中國共產黨文藝方針的重要基地。 抗戰勝利後, 延安走出的文藝家們, 像種子一樣撒遍全國, 成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中堅力量。

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2014年10月15日,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 發表14000多字的長篇重要講話, 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發展劃下新座標: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 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 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 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 是21世紀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毛澤東文藝思想基礎上,與時倶進地把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和鮮明實踐品格,是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

新魯藝:書寫人民偉大實踐,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走進濟南戰役紀念館,恍若置身戰場。長126米寬18米的巨幅全景畫《濟南戰役》,勾畫出一幅炮火連天、氣勢磅礴的大規模攻堅戰和殲滅戰的戰場實景。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洋為中用,讓全景畫這一“舶來品”成為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新的藝術展現。這幅全景畫的作者之一、魯迅美術學院榮譽終身教授宋慧民說,魯美人至今完成了《攻克錦州》《濟南戰役》等6幅百米以上反映革命戰爭時期的全景畫,讓人們在逼真的“臨場感”衝擊下,產生強烈的震撼。

同魯美一樣,瀋陽音樂學院也是延安魯藝遷到東北後發展起來的。傳承紅色基因、植根民族文化,是沈音一直秉持的育人傳統。

2018年3月16日,沈音複排的我國第一部以東北抗聯為題材的歌劇《星星之火》在清華大學上演,觀眾反響熱烈。

參演歌劇的大四學生曹濟美多次赴遼東山區抗聯密營采風學習:“紅色經典傳承的中國精神,真正讓我們魂有所歸,行有所依。”

文藝的社會擔當,體現在文藝對社會生活其誠在骨的責任感。

秉持這種責任感,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排演了話劇《祖傳秘方》和《開爐》。兩劇是在市井生活中表現瀋陽人民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的苦難隱忍乃至奮起抗戰的歷程。

“兩部戲高揚愛國主義情懷,熔鑄優秀文化傳統,又飽含地方特色。”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佟春光說,這是作為魯藝“後裔”的遼寧人藝弘揚魯藝傳統並發揚光大的結晶。

當年播撒到全國的魯藝精神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央歌劇院2017年和2018年連續推出演出季,《紅色娘子軍》《紅軍不怕遠征難》《風雪夜歸人》等原創民族歌劇,彰顯中國風格。

聚焦愛國、理想、信念、民生等人類永恆主題,河南豫劇院近年推出《村官李天成》《焦裕祿》《紅旗渠》等一大批劇碼,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目前,內蒙古草原上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每年演出超過7000場。一代代“紅色文藝輕騎兵”,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

把握時代脈搏,彰顯中國精神。文藝創作融入壯闊時代,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精品力作不斷湧現。

電影《百團大戰》、電視劇《海棠依舊》、戲劇《雨花臺》等等,從不同側面藝術再現了党領導下氣壯山河的革命和建設歷程,弘揚了崇高理想和英雄氣概;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展現改革開放30多年曲折輝煌的奮鬥歷程……

“我們必須把身心緊緊地貼在裸露的大地上,從泥土中發現並托起屬於我們這個偉大時代和偉大人民的精神豐碑。”河北梆子《李保國》的編劇孫德民說。

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努力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黨旗獵獵,人們昂首闊步邁向新時代——一組名為《旗幟》的大型雕塑2017年1月11日在中央黨校揭幕。

這座長20.8米、寬11.1米、高13.7米,由62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飄揚的旗幟組成的大型組雕,刻畫了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引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的昂揚精神風貌。

《旗幟》的領銜主創、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說:“魯美傳承著延安魯藝的血脈,在這個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魯美要有所擔當和作為。”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如何滿足新時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是擺在每個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鑄時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有一件作品引人注目:任豔明的《冼星海》採用“人”字撇捺兩筆的構圖形式,象徵作曲家頂天立地的革命意志,借鑒滔滔黃河水的雄壯形態,讓冼星海的形象和精神永立人間。

“中國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度,向國際社會昭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年青一代雕塑家繼承前輩優秀傳統,不斷融匯中西,貫通古今,在承前啟後的創新性發展中,為歷史立碑,為時代造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今天,時代精神就蘊含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之中,必將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要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時代’。”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文藝工作者要在創作中體現深刻的社會關切、現實關懷和思想追尋;要專注於認識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廣度、表達的精度,以扎實創作功底和深厚文藝素養為“厚積”之基,在創作過程中銳意追求“薄發”之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最近,一檔名為《經典詠流傳》的詩詞文化音樂節目在螢屏熱播。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

擔任節目鑒賞團成員之一的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建議,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社會。“我們要培養具有專業水準的藝術人才,更要培養文化傳承人。要把音樂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音樂藝術不僅是吹拉彈唱,更是淨化心靈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如仲呈祥所說,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做到以文化人、以藝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勝在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當今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人民史詩般的實踐,必將催生史詩巨作。

為魯藝精神所哺育的當代文藝工作者,以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擔當新使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作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時代的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高峰之作,人民深有期待。

是21世紀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毛澤東文藝思想基礎上,與時倶進地把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和鮮明實踐品格,是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理論綱領和行動指南。

新魯藝:書寫人民偉大實踐,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走進濟南戰役紀念館,恍若置身戰場。長126米寬18米的巨幅全景畫《濟南戰役》,勾畫出一幅炮火連天、氣勢磅礴的大規模攻堅戰和殲滅戰的戰場實景。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洋為中用,讓全景畫這一“舶來品”成為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新的藝術展現。這幅全景畫的作者之一、魯迅美術學院榮譽終身教授宋慧民說,魯美人至今完成了《攻克錦州》《濟南戰役》等6幅百米以上反映革命戰爭時期的全景畫,讓人們在逼真的“臨場感”衝擊下,產生強烈的震撼。

同魯美一樣,瀋陽音樂學院也是延安魯藝遷到東北後發展起來的。傳承紅色基因、植根民族文化,是沈音一直秉持的育人傳統。

2018年3月16日,沈音複排的我國第一部以東北抗聯為題材的歌劇《星星之火》在清華大學上演,觀眾反響熱烈。

參演歌劇的大四學生曹濟美多次赴遼東山區抗聯密營采風學習:“紅色經典傳承的中國精神,真正讓我們魂有所歸,行有所依。”

文藝的社會擔當,體現在文藝對社會生活其誠在骨的責任感。

秉持這種責任感,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排演了話劇《祖傳秘方》和《開爐》。兩劇是在市井生活中表現瀋陽人民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的苦難隱忍乃至奮起抗戰的歷程。

“兩部戲高揚愛國主義情懷,熔鑄優秀文化傳統,又飽含地方特色。”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佟春光說,這是作為魯藝“後裔”的遼寧人藝弘揚魯藝傳統並發揚光大的結晶。

當年播撒到全國的魯藝精神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央歌劇院2017年和2018年連續推出演出季,《紅色娘子軍》《紅軍不怕遠征難》《風雪夜歸人》等原創民族歌劇,彰顯中國風格。

聚焦愛國、理想、信念、民生等人類永恆主題,河南豫劇院近年推出《村官李天成》《焦裕祿》《紅旗渠》等一大批劇碼,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目前,內蒙古草原上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每年演出超過7000場。一代代“紅色文藝輕騎兵”,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

把握時代脈搏,彰顯中國精神。文藝創作融入壯闊時代,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精品力作不斷湧現。

電影《百團大戰》、電視劇《海棠依舊》、戲劇《雨花臺》等等,從不同側面藝術再現了党領導下氣壯山河的革命和建設歷程,弘揚了崇高理想和英雄氣概;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展現改革開放30多年曲折輝煌的奮鬥歷程……

“我們必須把身心緊緊地貼在裸露的大地上,從泥土中發現並托起屬於我們這個偉大時代和偉大人民的精神豐碑。”河北梆子《李保國》的編劇孫德民說。

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努力築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高峰

黨旗獵獵,人們昂首闊步邁向新時代——一組名為《旗幟》的大型雕塑2017年1月11日在中央黨校揭幕。

這座長20.8米、寬11.1米、高13.7米,由62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飄揚的旗幟組成的大型組雕,刻畫了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引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的昂揚精神風貌。

《旗幟》的領銜主創、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說:“魯美傳承著延安魯藝的血脈,在這個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魯美要有所擔當和作為。”

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如何滿足新時代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是擺在每個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鑄時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有一件作品引人注目:任豔明的《冼星海》採用“人”字撇捺兩筆的構圖形式,象徵作曲家頂天立地的革命意志,借鑒滔滔黃河水的雄壯形態,讓冼星海的形象和精神永立人間。

“中國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度,向國際社會昭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年青一代雕塑家繼承前輩優秀傳統,不斷融匯中西,貫通古今,在承前啟後的創新性發展中,為歷史立碑,為時代造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今天,時代精神就蘊含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變革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之中,必將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要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時代’。”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文藝工作者要在創作中體現深刻的社會關切、現實關懷和思想追尋;要專注於認識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廣度、表達的精度,以扎實創作功底和深厚文藝素養為“厚積”之基,在創作過程中銳意追求“薄發”之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最近,一檔名為《經典詠流傳》的詩詞文化音樂節目在螢屏熱播。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相融合。

擔任節目鑒賞團成員之一的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建議,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社會。“我們要培養具有專業水準的藝術人才,更要培養文化傳承人。要把音樂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音樂藝術不僅是吹拉彈唱,更是淨化心靈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如仲呈祥所說,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做到以文化人、以藝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勝在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當今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人民史詩般的實踐,必將催生史詩巨作。

為魯藝精神所哺育的當代文藝工作者,以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擔當新使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作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時代的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高峰之作,人民深有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