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護國元勳

漫步在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的林蔭小道上, 遠望蔡鍔故居, 它背靠蔡家山, 坐東朝西, 三間正房帶一間小側屋, 結構保留著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築特徵, 為懸山頂土磚、上蓋小青瓦單層的普通農舍。 這裡曾經是蔡鍔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

“廢舊制蔡公去矣, 正氣昭昭懷典範, 開新業鍔刃存之, 雄心勃勃展鴻猷。 ”跨過這塊石牌坊就進入了蔡鍔鄉, 它不僅起著劃分地界的作用, 還代表著人們對革命先驅蔡鍔將軍的無限懷念。 蔡鍔鄉原名蔣河橋鄉, 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為紀念蔡鍔特改名為蔡鍔鄉,

而後村民修建了這塊石牌坊, 供後人觀瞻。

在蔡鍔故居工作的講解員廖文婷說, 蔡鍔將軍是從湖南邵陽走出去的著名討袁護國、再造共和的政治家、軍事家, 畢生致力於救國救民。 他在政治和軍事上才華橫溢, 善於把握時局, 富餘膽識和謀略, 可惜他英年早逝。

蔡鍔(1882-1916), 原名艮寅, 字松坡, 湖南邵陽人, 近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

蔡鍔年少求學時憂國憂民、奮發圖強, 13歲中秀才, 15歲入湖南時務學堂, 17歲赴日留學。 1900年, 蔡鍔回國參加唐才常發動的自立軍起義, 起義失敗後, 複返日本, 改名為鍔, 投筆從戎, 入成城學校習軍事, 立志流血救國, 於1904年冬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與蔣百里、張孝准並稱“中國士官三傑”。

歸國後, 蔡鍔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編練新軍, 整軍經武, 培養軍事人才, 為反清革命殫精竭慮。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 他在雲南積極回應, 發動和領導了昆明新軍“重九起義”, 一舉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 並被推舉為雲南軍政府都督。 督滇期間, 蔡鍔在維護雲南及其周邊統一和穩定的同時, 領導軍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具有民主革命性質的改革, 對於推進雲南經濟社會的近代化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1915年, 袁世凱復辟帝制, 蔡鍔為四萬萬人爭人格, 救國于危難, 毅然與唐繼堯、李烈鈞等在雲南舉義, 興兵討袁, 並抱病親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率兵赴川南與袁軍頑強作戰,

最終迫使帝制取消, 共和恢復。 蔡鍔也以再造共和之殊功, 被譽為護國元勳。

護國戰爭結束後, 蔡鍔任四川督軍兼署省長, 致力治川, 但因喉疾加劇, 赴日就醫, 1916年11月8日病逝世于福岡醫科大學醫院, 年僅34歲, 次年4月12日, 被國葬于嶽麓山, 為民國國葬第一人。

“蔡鍔將軍的一生短暫而輝煌, 他注意辨別政治風雲, 順應歷史潮流, 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 他既繼承了勤奮、儉樸、清廉的傳統美德, 又深受西方先進思想浸染, 竭盡畢生心血捍衛民主與法治, 不惜獻出生命。 ”研究蔡鍔將軍史料的邵陽市政協文史研究員曾勝程評價說。

如今, 蔡鍔將軍去世已有102年, 蔡鍔故居周邊也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年前往謁拜和參觀者絡繹不絕。 據介紹, 2006年, 蔡鍔故居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也是湖南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省級紅色旅遊景區(點), 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約30萬人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