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遼陽縣人物,歷史人物,傑出人物

近日, 由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選送, 經全國第十三次社會科學普及理論研討與經驗交流會研究認定, 市鄉土文化研究會主編的《遼陽鄉土文化叢書》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讀物。

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立八年多來, 連續編輯出版了《千年滄桑話遼陽》、《遼陽曆史人物》(一、二集)、《遼陽歌謠選》、《遼陽風韻》、《遼陽新童謠》、《遼陽詠古》、《遼陽古詩集萃》、《遼陽鄉土文化論集》等十餘部極具普及性兼很高學術價值的社會科學圖書, 受到社會廣泛好評與歡迎, 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中央、省、市多家新聞媒體作了報導,

省社科聯在其主辦的會刊上作了專題介紹並加編者按。

羅繡錦

羅繡錦(1590—1652年), 遼陽人, 隸漢軍鑲藍旗。 天命六年(1621年), 以諸生身份歸降後金。 天聰五年(1631年), 授工部啟心郎。 八年, 被選為舉人, 授國史院學士, 纂修太祖實錄。 順治元年(1644年), 加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 巡撫河南。

當時, 李白成起義軍正退兵于此, 羅繡錦配合豫親王多鐸大敗義軍, 並上疏:請以河北荒地萬餘畝, 令兵屯種。 得旨諭允。 二年十一月, 擢兵部右侍郎, 總督湖廣、四川, 先後配合恭順王孔有德、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督兵平定兩湖地區, 並請將明軍降卒遷徙於內地, 避免明軍複來, 死灰復燃, 深得皇帝嘉許。 贈兵部尚書銜, 勒石記功。

甯完我

寧完我(?—1665年), 字公甫, 遼陽人,

隸漢軍正紅旗。 天命間歸降後金, 為薩哈廉家奴。 天聰三年(1629年), 太宗聞其通文史, 召入直文館, 尋授參將。 四年, 宣諭安撫永平(今河北盧龍), 又從攻大淩河及招撫察哈爾, 皆有功, 授世職備禦。 五年, 上奏議定官制, 辨服色, 立言官諸項, 多被採納。

遇事敢言, 累晉世職二等甲喇章京, 賜莊田、奴僕, 深為皇太極倚重。 十年二月, 以嗜酒賭博被革職。 順治元年(1644年), 重起為學士。 二年五月, 授內弘文院大學士, 充《明史》總裁。 曾三任會試主考官。 又命監修《太宗實錄》, 譯《三國志》、《洪武寶訓》諸書。 八年, 調內國史院大學士, 授議政大臣。 十三年, 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十五年九月, 以老乞休。 卒諡文毅。

靳 輔

靳輔(1633—1692年), 字紫垣, 遼陽人, 隸漢軍鑲黃旗, 著名水利專家。 順治九年(1652年)考授國史館編修,

後又歷任內閣學士、安徽巡撫等職。 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任命為河道總督。 當時, 黃河、淮河、大運河因常年失修而連年決口, 致使海口淤塞, 漕運受阻, 沿河人民流離失所。 靳輔對黃河水患進行了全面勘察, 提出了對三大河流進行綜合整治的詳細方案, 並積極組織實施, 終使堤壩堅固, 漕運無阻。

由於他在治水過程中, 作風潑辣, 成績卓著, 因而也遭到一些同僚的反對, 甚至誣陷, 使康熙也屢生疑慮, 先令他戴罪督修, 後將其革職。 二十八年(1689年), 康熙南巡, 見靳輔整治的河道, 堤壩堅固, 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遂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 複其原品。 三年後, 命其複為河道總督。 由於多年操勞, 不久, 病死于任上。 康熙聞訊, 降旨悼念,

諡文襄。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加贈太子太保、騎都尉世職。 雍正八年(1730年), 准入賢良祠。

彭 春

彭春(1644—1699年), 隸滿洲正紅旗, 姓東阿氏。 其曾祖父何和禮因助清太祖創業有功, 娶長公主東果格格, 為後金五大臣之一, 死後被追封為一等公。 其家族于清初遷至今燈塔市柳河子鄉八家子村, 後人改姓許。

清順治九年(1652年), 彭春襲封, 從此開始了戎馬倥惚的軍旅生涯。 他曾參加了平定三藩、蒙古葛爾丹叛亂的戰爭, 並成功地指揮了反擊沙俄入侵的雅克薩保衛戰, 迫使沙俄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清政府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 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是中國領土。 彭春也因“性資忠勇, 器識弘通”, 而為康熙皇帝所倚重,

稱之為國家“干城之選”, 誥封滿洲正紅旗都統、太子太保、一等公。 三十八年, 因病辭職, 不久病逝。 其墓經過再葬, 後遷至今燈塔市西大窯鎮公安堡村北的東阿氏墓園內, 墓碑現存遼陽市博物館碑林。

圖 海

圖海(?—1682年), 字麟洲, 姓馬佳氏, 遼陽新城人, 隸滿洲正黃旗。 順治二年(1645年), 自筆帖式曆國史院侍讀。 八年, 擢內秘書院學士, 後遷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 十二年, 加太子太保, 攝刑部尚書事。 後因事被奪官削職。

聖祖康熙即位後, 重新起用, 授正黃旗滿洲都統。 康熙二年(1663年), 因鎮壓李來亨、郝搖旗起義軍有功, 晉一等輕車都尉。 六年, 複為弘文院大學士, 充《世祖實錄》總纂修。 九年, 改中和殿大學士, 兼禮部尚書。 三藩之亂爆發後, 攝理戶部, 籌辦餉運。 十四年,從征察哈爾,為副將軍。師還敘功,晉一等男。十五年,任撫遠大將軍,平陝西王輔臣之亂,晉三等公。二十年,以疾乞還。卒諡文襄,贈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初,追贈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

佟世思

佟世思(1649—1691年),字儼若,一字葭沚,又號退庵,遼陽人,隸漢軍正藍旗。

其高祖于明代從撫順遷居遼陽,是家資巨萬的富戶。萬曆年間。因其撫順族人佟養性投降後金而受株連,全家人非死即逃,屢遭劫難。幸虧其祖父是范楠(範文程之父)之門婿,得到範家的全力保護,才得以活命。靠父輩的功勞,以門蔭人仕,但一生困頓,僅在康熙間任過廣西臨賀、思恩縣令。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留下了兩卷筆記:《鮮話》和《耳書》。《鮮話》以語錄的形式記述了當時廣東恩平的自然狀況、社會政治、軍事文化及風土人情等情況,是今人瞭解清朝初年廣東荒涼凋敝情況的寶貴文獻資料。《耳書》共收錄了63則故事,多是他任職期間耳聞目睹的怪異之事,有的屬於至今也無法理解的人類認識之謎。通篇以淒苦冷峻之筆,記奇凋異敝之事,詩文中充滿著苦語悲音。

劉廷璣

劉廷璣(約1654—?年)字玉衡,號在園,先世居河南開封,後遷遼陽,編入漢軍旗。

其祖父曾任福建巡撫,父親曾在河北、安徽任過知府等職。靠先人的功績,廷璣循例入官,很早就走上了仕途,曾任內閣中書、浙江括州(今麗水)知府、浙江觀察副使。晚年調任河工,參與治理黃河、淮河。他自幼酷愛詩文,少負文名,加之優越的家庭環境和豐富的閱歷,使他有機會和當時第一流的文人交往,切磋學藝。其詩集《葛莊分類詩鈔》十四卷,即是由當時最著名的詩人王士禎作序;而其散文集《在園雜誌》四卷,由著名劇作家孔尚任作序。當朝大名士親自染翰為之作序,可見他在當時的文壇也是有一席之位的。劉廷璣的詩雖流傳不廣,但其《在園雜誌》卻獨樹一幟,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知識性很強,是少有的佳作。

十四年,從征察哈爾,為副將軍。師還敘功,晉一等男。十五年,任撫遠大將軍,平陝西王輔臣之亂,晉三等公。二十年,以疾乞還。卒諡文襄,贈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初,追贈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

佟世思

佟世思(1649—1691年),字儼若,一字葭沚,又號退庵,遼陽人,隸漢軍正藍旗。

其高祖于明代從撫順遷居遼陽,是家資巨萬的富戶。萬曆年間。因其撫順族人佟養性投降後金而受株連,全家人非死即逃,屢遭劫難。幸虧其祖父是范楠(範文程之父)之門婿,得到範家的全力保護,才得以活命。靠父輩的功勞,以門蔭人仕,但一生困頓,僅在康熙間任過廣西臨賀、思恩縣令。

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留下了兩卷筆記:《鮮話》和《耳書》。《鮮話》以語錄的形式記述了當時廣東恩平的自然狀況、社會政治、軍事文化及風土人情等情況,是今人瞭解清朝初年廣東荒涼凋敝情況的寶貴文獻資料。《耳書》共收錄了63則故事,多是他任職期間耳聞目睹的怪異之事,有的屬於至今也無法理解的人類認識之謎。通篇以淒苦冷峻之筆,記奇凋異敝之事,詩文中充滿著苦語悲音。

劉廷璣

劉廷璣(約1654—?年)字玉衡,號在園,先世居河南開封,後遷遼陽,編入漢軍旗。

其祖父曾任福建巡撫,父親曾在河北、安徽任過知府等職。靠先人的功績,廷璣循例入官,很早就走上了仕途,曾任內閣中書、浙江括州(今麗水)知府、浙江觀察副使。晚年調任河工,參與治理黃河、淮河。他自幼酷愛詩文,少負文名,加之優越的家庭環境和豐富的閱歷,使他有機會和當時第一流的文人交往,切磋學藝。其詩集《葛莊分類詩鈔》十四卷,即是由當時最著名的詩人王士禎作序;而其散文集《在園雜誌》四卷,由著名劇作家孔尚任作序。當朝大名士親自染翰為之作序,可見他在當時的文壇也是有一席之位的。劉廷璣的詩雖流傳不廣,但其《在園雜誌》卻獨樹一幟,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知識性很強,是少有的佳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