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把銀壺一種情結,“我們華夏子孫豈能讓這項技藝失傳?”

張朝輝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金屬工藝專業, 畢業後, 他沒有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 而是做了美術高考培訓12年之久。

5年前,

張朝輝帶領徒弟到日本進行考察學習, 他發現國內很多懂養生的人專門到日本訂制手工銀壺, 國內似乎沒有專門生產純手工銀壺的企業或個人, 愛喝茶的他也對日本傳統手藝人做出來的手工銀壺愛不釋手。

他說:“手工鍛造技術起源于我國唐代的補鍋技術, 日本人能夠學習借鑒並堅守到今天, 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 又豈能讓這項技藝失傳。 ”

於是, 他在2014年帶領幾個徒弟創辦了素果銀莊工作室, 並著手研究銀壺銀盃等生活必須品的設計和鍛打技術。

潛心研究克服技術難題

一片銀打成一把壺, 需要純手工幾十萬次捶打, 幾十道工藝, 一位熟手的工匠師傅約70天才能完成。 與日本的“一片打”工藝不同, 張朝輝堅持“零焊接”, 絕不把重金屬帶進茶水中。

據介紹, 一個壺最難處理的就是壺嘴和壺口, 處理不好立刻回爐。 市面上多數銀壺為節省人力和成本都採用了壺口焊接技術, 而焊接必然存在重金屬。 為解決這一技術難題, 張朝輝在日本考察學習期間專門向日本當地的工匠師傅討教。

日本在手工打造壺嘴方面已經做得相當成熟, 但因手工無法避免的誤差, 壺口經常會出現壺蓋鬆動易掉的現象。

為此, 張朝輝花了很長的時間專門研究如何讓壺嘴更好看實用, 壺蓋更緊貼壺口。 經過幾年的摸索, 如今, 素果銀莊工作室打造出來的手工銀壺外形素雅, 且90度倒水不掉蓋, 目前正在申請專利。

好品質不惜高成本

眾所周知,銀有殺菌的功效。銀壺煮水時,壺內會有少量銀離子微溶于水,改善水質,同時達到保健作用。因此,一把銀壺,銀的純度越高,養生效果越明顯。反之,若銀純度不高,雜質溶于水中,則可能會造成重金屬堆積,對人體有害無益。

銀行發行國家一號標準的銀是9999足銀,市面上好的銀壺一般都會採用9999足銀。為充分發揮銀壺的養生作用,張朝輝專門找了多家銀子提煉廠來提煉出純度高無雜質的99999足銀,最大限度避免重金屬進入茶水中。

張朝輝介紹:“打造一把銀壺大概需要1000克銀,如果採用999足銀,那麼銀壺內就可能含1克的雜質,長期飲用這銀壺燒出來的水,對身體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即使採用9999足銀,壺內仍含有0.1克雜質。

我希望素果銀莊打造出來的銀器具不含重金屬(或可忽略不計)。但銀的純度越高越軟,打造難度也就越大,四年的研發從成功率10%到如今的60%已經非常幸運了。”

他們也能撐起一片天

“讓殘障人士也能撐起一片天。”這是張朝輝在“素果銀莊—銀壺見面會”上說過的一句話。

據瞭解,張朝輝與太太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經常參與扶貧助學等活動。此外,他們從心理到生活關心殘障人士,希望殘障朋友擁有自信和健康的人生。

在平日的接觸中,張朝輝發現有聽力障礙的殘障人士更能靜下心來做事,便想:何不讓他們學一門手藝,讓他們自力更生找到自身的價值?於是,張朝輝和東湧鎮殘聯辦取得聯繫,計畫招聘一批聽力障礙為主的殘疾人,從最簡單的銀盃開始進行手把手教授。

張朝輝說:“任何熱愛這項工藝的人我都願意去教,前提必須心正,唯有心正才能出好品。我們已經做好了培訓殘障人士的準備,如果他們能學好,這項手藝就不怕失傳了。”

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這種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是現代工業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堅定文化自信”更是當今時代的召喚,傳統工藝的堅守和傳承需要更多人的責無旁貸。

編輯:劉嘉欣

好品質不惜高成本

眾所周知,銀有殺菌的功效。銀壺煮水時,壺內會有少量銀離子微溶于水,改善水質,同時達到保健作用。因此,一把銀壺,銀的純度越高,養生效果越明顯。反之,若銀純度不高,雜質溶于水中,則可能會造成重金屬堆積,對人體有害無益。

銀行發行國家一號標準的銀是9999足銀,市面上好的銀壺一般都會採用9999足銀。為充分發揮銀壺的養生作用,張朝輝專門找了多家銀子提煉廠來提煉出純度高無雜質的99999足銀,最大限度避免重金屬進入茶水中。

張朝輝介紹:“打造一把銀壺大概需要1000克銀,如果採用999足銀,那麼銀壺內就可能含1克的雜質,長期飲用這銀壺燒出來的水,對身體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即使採用9999足銀,壺內仍含有0.1克雜質。

我希望素果銀莊打造出來的銀器具不含重金屬(或可忽略不計)。但銀的純度越高越軟,打造難度也就越大,四年的研發從成功率10%到如今的60%已經非常幸運了。”

他們也能撐起一片天

“讓殘障人士也能撐起一片天。”這是張朝輝在“素果銀莊—銀壺見面會”上說過的一句話。

據瞭解,張朝輝與太太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經常參與扶貧助學等活動。此外,他們從心理到生活關心殘障人士,希望殘障朋友擁有自信和健康的人生。

在平日的接觸中,張朝輝發現有聽力障礙的殘障人士更能靜下心來做事,便想:何不讓他們學一門手藝,讓他們自力更生找到自身的價值?於是,張朝輝和東湧鎮殘聯辦取得聯繫,計畫招聘一批聽力障礙為主的殘疾人,從最簡單的銀盃開始進行手把手教授。

張朝輝說:“任何熱愛這項工藝的人我都願意去教,前提必須心正,唯有心正才能出好品。我們已經做好了培訓殘障人士的準備,如果他們能學好,這項手藝就不怕失傳了。”

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這種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是現代工業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堅定文化自信”更是當今時代的召喚,傳統工藝的堅守和傳承需要更多人的責無旁貸。

編輯:劉嘉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