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風口下的動力電池行業,有企業利潤竟暴跌超兩倍!

近期, 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企業相繼發佈2017年業績報告。 閱車君(微信ID:xjbyueche)梳理18家動力鋰電池企業發現, 得益於新能源市場需求持續擴張,

有9家以鋰、鈷等原材料生產為主的上游企業2017年業績獲得預期增長, 部分還實現了成倍增長。 不過, 由於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下降, 致使上游原材料價格上升, 動力電池產業鏈中、下游企業成本壓力持續增大, 猛獅科技、雄韜股份、多氟多、星源材質、安達科技、天賜材料、比亞迪、國軒高科、必康股份9家企業出現業績增速放緩, 淨利潤下滑明顯。 例如, 猛獅科技2017年虧損1.29億元, 同比大幅下滑236.98%;比亞迪2017年淨利潤也沒能實現正增長, 同比下降19.5%。

部分動力電池上市企業2017年業績

業內分析師認為, 動力電池領域目前面臨上游“亮眼”、下游“慘澹”的尷尬局面。 專家預測, 2018年動力電池行業將迎來殘酷洗牌, 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並購整合將更加頻繁, 相關企業應提升產品競爭力來應對市場衝擊。

補貼滑坡致盈利受損

閱車君對比18家動力電池上市企業年報發現, 2017年業績增幅較大的鋰電企業主要集中在產業上游, 以鋰、鈷等原材料生產為主的企業均實現業績大增。 大部分企業在年報中表示, 公司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下游鋰電池市場需求旺盛, 帶動上游電池材料行業快速增長。 業內普遍認為, 2017年新能源市場持續擴展, 對上游擁有相關金屬礦產資源的鋰電材料企業形成利好。

不過, 因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 國內動力電池價格普遍下降,

但上游原材料鋰、鈷的價格卻在高位徘徊, 導致處於產業鏈中游材料企業、下游動力電池企業面臨“雙面擠壓”, 盈利水準也受到不利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 2017年, 猛獅科技、雄韜股份、多氟多、星源材質、安達科技、天賜材料、比亞迪、國軒高科、必康股份9家動力電池企業淨利潤下滑明顯。

從材料企業方面看, 多氟多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 公司2017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57億元, 同比下降46%。 多氟多表示, 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 鋰鹽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 六氟磷酸鋰價格出現一定程度下調, 導致產品盈利能力下降、毛利率降低。

星源材質 2017 年淨利潤為1.07億元, 同比減少31.06%。 公司稱, 受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退坡和補貼標準從嚴、多地補貼政策未及時落地等因素影響,

下游客戶電池廠家對電池隔膜產品的需求有所減緩, 導致淨利潤下降。 天賜材料同樣表示,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銷售價格下降導致毛利率下降, 淨利潤同比減少23.02%。

而從動力電池企業方面來看, 雄韜股份2017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36億元, 同比減少69.77%。 公告顯示, 報告期內原材料鉛錠採購價格快速上升, 導致短期毛利率降低、公司利潤下滑。

受到上游原材料價格暴漲帶來的成本壓力, 國軒高科2017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9.2億, 同比下降10.73%。 安達科技也把2017 年公司淨利潤同比下降24.45%的原因歸結為:主要原材料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上漲, 導致磷酸鐵鋰的成本上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 申請相關補貼賬期拉長。

與此同時,國內最大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之一的比亞迪 2017年也沒能實現淨利潤的正增長。據比亞迪公佈2017年年報資料,其2017年營業淨利潤40.7億元,同比下降19.5%。比亞迪內部人員曾向媒體透露,利潤較大幅度的下滑,是因為補貼退坡。

不難看出,對於利潤下滑的原因,多家公司的解釋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價格上漲、補貼退坡。一位動力電池經銷人員向閱車君表示,“受電池材料、電解液、隔膜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動力電池行業盈利空間遭遇大幅擠壓。加上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小型企業已到盈虧平衡甚至虧損地步。同時,新能源政策調整企業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下游企業將越來越難以生存。”

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值得關注的是,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有專家指出,過去幾年,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普遍存在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問題,2017年尤為突出。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調研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達44.5GWh。但據測算,2017年全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實際只有36.24GWh。同時,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電池行業的年產能規模達到了2000億元,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達到157%。

而近日科技部發佈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也指出,2018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還將達到巔峰。據介紹,2018年包括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在內的7家動力電池企業預計產能之和將達到135GWh,2020年預計達到178GWh。按一台新能源車裝配45kWh 電池計算,僅上述7家企業在 2018年的產能可裝配300萬輛新能源車。而實際上,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預計產銷量在110萬輛左右。

照此趨勢,業內人士預計,動力電池行業未來兩至三年勢必還將面臨較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而長期過剩也就意味著,新能源電池市場要持續面對價格戰、利潤下滑等問題。

門檻提高加劇優勝劣汰

為緩解困境,國家在技術門檻上開始驅逐低端產能。2018年6月12日起,新的《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及產品技術要求》將實施。根據檔,乘用車方面,純電動乘用車最低續航里程補貼標準從100公里提高到150公里;動力電池能力密度最低標準從90Wh/kg 提高到105Wh/kg。

技術門檻的提高也將加快促進行業優勝劣汰。隨著競爭的加劇,電池行業或面臨新一輪洗牌。

據協力廠商研究的統計資料顯示,2016 年我國動力電池廠家109家,到2017年僅剩80家。動力電池專家王子冬曾公開表示,2018 年動力電池配套企業數量還會縮減一半。到2020年,動力電池企業只會剩下10到20家。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未來三五年之內我國90%以上的鋰電企業將被兼併、重組或者破產倒閉,真正能進入整車供應體系的數量不會超過20家,而且產能會高度集中到前幾名。

有分析人士認為,從長遠來看,電池企業想要站穩腳跟,必須要建立緊密合作的產業聯盟。除保證資金鏈的持續穩定外,還要不斷提高產品含金量。

廣發證券的一位分析師向閱車君表示,企業只有不斷推出優質的產品來提高核心競爭力,拉動銷量增長,才能消化補貼下降帶來的衝擊,在新能源動力電池的競爭中“存活”。該分析師認為,“終極的競爭力還是產品,優質的產品不僅能增加供應商在交易中的話語權,也能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利潤空間。”

采寫:新京報記者蔡妍霏 編輯:鄭晨陽

·END·

本文為閱車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申請相關補貼賬期拉長。

與此同時,國內最大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之一的比亞迪 2017年也沒能實現淨利潤的正增長。據比亞迪公佈2017年年報資料,其2017年營業淨利潤40.7億元,同比下降19.5%。比亞迪內部人員曾向媒體透露,利潤較大幅度的下滑,是因為補貼退坡。

不難看出,對於利潤下滑的原因,多家公司的解釋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價格上漲、補貼退坡。一位動力電池經銷人員向閱車君表示,“受電池材料、電解液、隔膜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動力電池行業盈利空間遭遇大幅擠壓。加上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小型企業已到盈虧平衡甚至虧損地步。同時,新能源政策調整企業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下游企業將越來越難以生存。”

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值得關注的是,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有專家指出,過去幾年,國內動力電池行業普遍存在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問題,2017年尤為突出。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調研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達44.5GWh。但據測算,2017年全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實際只有36.24GWh。同時,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電池行業的年產能規模達到了2000億元,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達到157%。

而近日科技部發佈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也指出,2018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還將達到巔峰。據介紹,2018年包括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在內的7家動力電池企業預計產能之和將達到135GWh,2020年預計達到178GWh。按一台新能源車裝配45kWh 電池計算,僅上述7家企業在 2018年的產能可裝配300萬輛新能源車。而實際上,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預計產銷量在110萬輛左右。

照此趨勢,業內人士預計,動力電池行業未來兩至三年勢必還將面臨較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而長期過剩也就意味著,新能源電池市場要持續面對價格戰、利潤下滑等問題。

門檻提高加劇優勝劣汰

為緩解困境,國家在技術門檻上開始驅逐低端產能。2018年6月12日起,新的《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方案及產品技術要求》將實施。根據檔,乘用車方面,純電動乘用車最低續航里程補貼標準從100公里提高到150公里;動力電池能力密度最低標準從90Wh/kg 提高到105Wh/kg。

技術門檻的提高也將加快促進行業優勝劣汰。隨著競爭的加劇,電池行業或面臨新一輪洗牌。

據協力廠商研究的統計資料顯示,2016 年我國動力電池廠家109家,到2017年僅剩80家。動力電池專家王子冬曾公開表示,2018 年動力電池配套企業數量還會縮減一半。到2020年,動力電池企業只會剩下10到20家。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未來三五年之內我國90%以上的鋰電企業將被兼併、重組或者破產倒閉,真正能進入整車供應體系的數量不會超過20家,而且產能會高度集中到前幾名。

有分析人士認為,從長遠來看,電池企業想要站穩腳跟,必須要建立緊密合作的產業聯盟。除保證資金鏈的持續穩定外,還要不斷提高產品含金量。

廣發證券的一位分析師向閱車君表示,企業只有不斷推出優質的產品來提高核心競爭力,拉動銷量增長,才能消化補貼下降帶來的衝擊,在新能源動力電池的競爭中“存活”。該分析師認為,“終極的競爭力還是產品,優質的產品不僅能增加供應商在交易中的話語權,也能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利潤空間。”

采寫:新京報記者蔡妍霏 編輯:鄭晨陽

·END·

本文為閱車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