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米樂親子 | 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統音樂篇(六)

NO.16:銅陵牛歌-省遺

牛歌起源於清末至民國年間, 是民間自發形成, 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作為銅陵當地民間歌曲, 廣為傳唱。 牛歌在結構上屬於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 在調式上屬於同宮系統轉調, 在旋法上呈現民族五聲音階的特徵, 旋律簡單、上口、優美、抒情, 易於傳唱, 是典型的皖南民歌。 60年代和80年代後期, 銅陵曾先後派專人對牛歌進行採集、整理。 牛歌的歌詞大都以牧童逗趣、聯聯、猜謎為內容, 通俗易懂, 妙趣橫生。 另外, 歌手用銅陵本土方言演唱牛歌, 更增添了它獨特的韻味。

NO.17:大別山民歌-省遺

在皖西在六安,

大別山縱橫千里, 淮河水穿境而過。 皖西大別山民歌以山而生、以水而傳。 山水相連, 生生不息。 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秧歌、排歌、小調、勞動號子為主。 皖西大別山民歌在音樂上, 傳承了上古時期部落的民謠, 在內容上, 反映了古代時期的社會演化過程, 體現了近現代時期的革命、勞動、生活等發展面貌。 如:有反映皋陶治法、大禹治水、楚漢之爭, 以及辛亥革命、紅軍起義等民謠民歌;還有反映社會建設時期的生活、生產的民歌;以及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六安社會風土、人情、民俗等民謠民歌。 最有影響的是《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等革命民歌唱遍全國。 在原汁原味本鄉本土的皖西大別山民歌中, 最有影響的是《掙頸紅》、《慢趕牛》等曲調,
曾在安徽乃至全國產生過巨大的反響。 主要特徵有:1、原生態特徵;2、明顯的地域特徵;3、綜合的藝術特殊。 主要價值有:1、歷史學價值;2、美學價值;3、社會學價值、藝術學價值。 皖西大別山民歌以山水相依的獨特地域性, 兼收了通過水路流傳來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藝術特點, 又不失自己的本土的大山山歌之特色, 既具有山的沉穩、豪邁、厚實之特點, 又具有水的流暢、悠揚、靈動之風格, 是極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NO.18:無為民歌-省遺

無為民歌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別, 品種齊全。 “勞動號子”在無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 它土生土長, 別具一格, 由於不同的勞動環境和生產, 隨勞動節奏應運而生。 這些勞動號子“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氣勢磅礴、風格各異”。

秧歌在無為民歌中也是土生土長的一個藝術品種, 它具有“遼闊寬廣、質樸悠揚、節奏自由、內容廣泛”的特點, 以高亢洪亮的氣勢聲飛遼闊的田園山野。 無為民歌中的“小調”以“抒情優美、旋律流暢、結構嚴謹、題材廣泛”的特點深受無為群眾喜愛。 它的產生和出現不限環境不限季節, 可活躍在勞動中也可活躍在生產之餘。 無為嚴橋是新四軍七師抗日根據地, 當時活動在無為嚴橋等地新四軍七師文工團(隊)整理、改編創作了一些革命民歌。 無為民歌的歌詞語言精練、樸實無華、口語化生活化, 鄉土氣息濃郁, 都有襯詞、襯句等;總之, 各種體裁各具特色。 無為民歌隨著歷史和社會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建國以來,
對無為民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普查, 共搜集、整理各類原始民歌300多首, 編纂成《無為民歌》近150首, 其中52首入編《安徽民間音樂》, 38首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安徽卷。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向原創致敬。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