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竹簧”傳承人何素梅:不願只做手工藝者

“竹簧”傳承人何素梅:不願只做手工藝者■ 本刊記者 范軍 實習生 彭丹

人物介紹

● 江安何氏竹工藝有限公司總經理

● 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

● 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安竹簧”的省級傳承人

● 宜賓市拔尖人才

● 2012年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

提到江安文化, 不少人就會第一時間想到江安的竹簧。 江安竹簧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前後20年間, 湧現出不少的工藝大師, 他們為竹簧工藝的傳承、發展、創新, 堅守著、努力著。 何素梅便是其中一人。

在常人眼中, 何素梅或許就是個竹簧工藝的手藝人, 可是在她心中, 她不僅僅是要做手藝人, 更希望能將竹簧工藝變成江安的一個產業, 走出四川, 走向世界。 為此, 她從未停歇過……

曾經的夢想是

當美術老師

一走進江安縣城的宜賓市竹木藝術品陳列館, 便被裡面精美絕倫的竹雕刻品所吸引,

無論是桌椅, 還是雕刻品, 都讓你仿佛置身於一個“竹世界”, 撲面而來的都是竹木的清香。 此刻的何素梅正在二樓和她的姐姐一起整理竹雕刻品。

這不是第一次見到何素梅, 曾經多次在各種非遺傳承的活動中見過她, 記憶頗深的便是在宜賓市舉行的一次非遺文化培訓會上, 講到竹簧的傳承, 何素梅有些不甘心, 又十分著急, 說到父親這一輩子都投身於竹簧中, 如今卻眼看著傳承的沒落, 更是覺得惋惜而流下了眼淚。

何素梅的父親便是中國有名的竹工藝大師何華一, 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 何素梅從小便對竹雕刻充滿了好奇。 7歲那年, 何素梅跟著家人搬進了江安竹工藝廠, 父親在廠裡工作,

她便在廠裡在工人們身邊看他們如何製作竹工藝品。 就這樣耳濡目染, 她便越來越喜歡竹雕刻了。

最初, 何素梅的夢想是想做一名美術教師。 1985年, 15歲初中畢業時, 她滿心歡喜地想要報考宜賓師專的美術專業, 可是父親卻悄悄的在江安竹工藝廠給她報了名。 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 那年的宜賓師專沒有招收美術專業的學生。

“本來想繼續讀書, 把竹工藝當作一個愛好來學習, 結果就這樣進了廠裡開始了工作。 ”何素梅說, 沒有進入師專讀書, 她哭了很久。 可是也因此成就了她的另一番天地, 真正與竹結下不解之緣。

因為熱愛“竹簧”,

所以選擇堅守

在陳列館二樓的竹雕刻工作室, 擺滿了各種正在雕刻或者已經雕刻好的竹工藝品, 桌子上放滿了雕刻刀。 平時, 何素梅就和姐姐還有學生在這裡進行雕刻或者教學。 讓她深感驕傲的是, 如今她的學生也已技藝高超, 講到自己學生的作品時, 她不由自主地就露出了笑容。

如今的竹雕刻在世人眼中已成為一項高大上的藝術品,

可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江安, 很多人都是靠著它養家糊口。

1992年, 已經在江安竹工藝廠工作7年的何素梅開始跟著父親學習設計, 並且真正全身心投入到竹工藝中。 那時, 江安竹產業十分繁榮, 已是一個以竹聞名的縣城, 外地遊客來到宜賓, 都要來這裡逛一逛, 買些工藝品作紀念。

但隨著塑膠、玻璃製品的日漸興起, 竹器生產中機械化的引進等給江安手工竹工藝品市場帶來了猛烈的衝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塑膠、玻璃製品大面積佔領市場, 逐漸取代了竹製品。

2001年, 江安竹工藝廠改制, 何素梅決定離開竹工藝廠自己創業。 “年輕人都想外出工作, 竹工藝的傳承開始令人堪憂。 ”經過內心的掙扎, 她選擇為了傳承竹工藝而留下來, 一年後,她的第一家店“竹藝軒”正式開張。

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何素梅為何在如此困難的時候還願意選擇堅持下來,而何素梅如今回想起來,感歎道,“熱愛,真的只有熱愛才會堅守下去。我始終相信,只有真正熱愛這項事業,才能製作出真正的作品。”

開啟產業化

為竹工藝傳承

有了自己的店,她開始在這裡展示、銷售竹工藝品,同時也開始收徒弟、傳承技藝,開始了為宣傳推廣竹工藝而四處奔波的日子。可是“竹藝軒”在尋常人看來,也就只能稱之為一家竹工藝品作坊,要想將父親和自己的竹工藝品推廣到四川乃至全國各地,就顯得規模太小了。

“我不願只做一個手工藝者。”在何素梅的竹雕刻世界裡,她不止一次的提到,她並不滿足於固守這門手藝,單純的將這項技藝找個傳承人傳承下去;同時,她更希望能把它發揚光大,拓寬江安竹簧工藝品的市場,能讓它真正走向全國、全世界。“我父親的技藝是很精湛的,做出來的東西是很珍貴的,傳承之外我還想要發展,想得到更大的認可。”

2004年,江安何氏竹工藝有限公司成立,何素梅更加堅定地要把江安竹文化傳承下去,推動竹工藝發展,要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竹工藝品。為了宣傳和推廣自己的竹工藝品和江安竹文化,何素梅帶著自己的作品奔走在中國的各個省市。

除了參加各地政府主辦的竹工藝展覽活動外,何素梅時常一個人帶著自己的作品四處展覽,參加各種各樣的竹工藝研討會。

如何將竹簧工藝產業化,是何素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尋找傳承人學習這項技藝,並沒有將它發揚光大,她覺得這是件十分可惜的事,也覺得極其不值得。“這麼好的工藝品,我們為什麼不好好推廣出去?”在何素梅看來,正是因為自己對竹簧工藝付出了感情和心血,才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將江安竹工藝傳承下去。

別讓牆內開花僅牆外香

說到江安縣城的這家“宜賓市竹木藝術品陳列館”,其實是何素梅自己籌建的。2011年時,便開始了籌建工作,2013年8月開始免費向參觀者開放。展館的籌建資金是她想盡辦法籌集到的,多年來的各種房屋租金,水電費,人工工資等各種費用也像一塊大石一樣壓在她的身上。

“開辦陳列館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江安的竹工藝品。”何素梅說經常在外面宣傳的那段時間,發現江安的竹簧很受大家的喜愛,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國家級的專業人士的認可。可是回到宜賓後,卻感覺並沒有得到那麼多的重視,漸漸的感覺到了竹簧正在進入一段較為黯淡的時期。

“竹工藝是江安的一大特色技藝,但現在卻很少有人做這個行業,年輕人都想去外面發展,就算是我自己的徒弟願意留下來堅持做下去的也很少很少。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和發展,以後就真的只能在博物館看到這些藝術品了。”何素梅雖然笑著說話,可是也不難感受到她內心的失落。

何素梅的陳列館總面積有1200多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樓。樓下主要是展示和銷售一些竹簧工藝產品、竹工藝藏品和木雕工藝品;樓上主要展示的是其父親以及一些宜賓本地竹工藝大師的竹工藝品。

為了傳承江安的“竹簧工藝”,何素梅在樓上還開設了傳習區、工作室、大師講壇等,如今,正在工作室教授學生雕刻的幾乎都是何素梅的徒弟,而她的徒弟如今也被評為大師級手藝人。但這樣在何素梅看來還是覺得太局限,她的父親又被四川大學延聘,開辦竹簧工藝培訓班;而如今江安縣城的職業學校也早已開班授課。

在何素梅無數次為竹簧工藝的傳承和發展而著急的今天,她得知了宜賓市要重點發展竹產業的消息,令她激動不已,“這一次,我覺得是真的要重視了竹產業的發展,我是真的感覺到和以前的不一樣。我和我的父親終於覺得看到了希望,終於等到了這個好時機。”

對 話

新三江週刊:你覺得江安竹產業發展最需要的是什麼?

何素梅:一條產業鏈。我最近正在和江安一家竹產業企業談合作,如果可以在他們的竹材中挑選適合製作竹工藝品的原料進行製作,把不適用的原料再返還給他們,他們也不用的原料還可以給別的企業做生態能源發電,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做到整竹利用,逐漸形成一條產業鏈。

新三江週刊:你覺得如今竹產業發展中最怕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何素梅:竹工藝的發展最忌諱自娛自樂,放大眼光才能提升自我。走出去多看看,目的就在於要避免自己成為井底之蛙。我希望我能打造新時代文創竹工藝產品。希望在發展規劃中,能多培養竹文化專業人士。

一年後,她的第一家店“竹藝軒”正式開張。

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何素梅為何在如此困難的時候還願意選擇堅持下來,而何素梅如今回想起來,感歎道,“熱愛,真的只有熱愛才會堅守下去。我始終相信,只有真正熱愛這項事業,才能製作出真正的作品。”

開啟產業化

為竹工藝傳承

有了自己的店,她開始在這裡展示、銷售竹工藝品,同時也開始收徒弟、傳承技藝,開始了為宣傳推廣竹工藝而四處奔波的日子。可是“竹藝軒”在尋常人看來,也就只能稱之為一家竹工藝品作坊,要想將父親和自己的竹工藝品推廣到四川乃至全國各地,就顯得規模太小了。

“我不願只做一個手工藝者。”在何素梅的竹雕刻世界裡,她不止一次的提到,她並不滿足於固守這門手藝,單純的將這項技藝找個傳承人傳承下去;同時,她更希望能把它發揚光大,拓寬江安竹簧工藝品的市場,能讓它真正走向全國、全世界。“我父親的技藝是很精湛的,做出來的東西是很珍貴的,傳承之外我還想要發展,想得到更大的認可。”

2004年,江安何氏竹工藝有限公司成立,何素梅更加堅定地要把江安竹文化傳承下去,推動竹工藝發展,要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竹工藝品。為了宣傳和推廣自己的竹工藝品和江安竹文化,何素梅帶著自己的作品奔走在中國的各個省市。

除了參加各地政府主辦的竹工藝展覽活動外,何素梅時常一個人帶著自己的作品四處展覽,參加各種各樣的竹工藝研討會。

如何將竹簧工藝產業化,是何素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尋找傳承人學習這項技藝,並沒有將它發揚光大,她覺得這是件十分可惜的事,也覺得極其不值得。“這麼好的工藝品,我們為什麼不好好推廣出去?”在何素梅看來,正是因為自己對竹簧工藝付出了感情和心血,才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將江安竹工藝傳承下去。

別讓牆內開花僅牆外香

說到江安縣城的這家“宜賓市竹木藝術品陳列館”,其實是何素梅自己籌建的。2011年時,便開始了籌建工作,2013年8月開始免費向參觀者開放。展館的籌建資金是她想盡辦法籌集到的,多年來的各種房屋租金,水電費,人工工資等各種費用也像一塊大石一樣壓在她的身上。

“開辦陳列館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江安的竹工藝品。”何素梅說經常在外面宣傳的那段時間,發現江安的竹簧很受大家的喜愛,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國家級的專業人士的認可。可是回到宜賓後,卻感覺並沒有得到那麼多的重視,漸漸的感覺到了竹簧正在進入一段較為黯淡的時期。

“竹工藝是江安的一大特色技藝,但現在卻很少有人做這個行業,年輕人都想去外面發展,就算是我自己的徒弟願意留下來堅持做下去的也很少很少。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和發展,以後就真的只能在博物館看到這些藝術品了。”何素梅雖然笑著說話,可是也不難感受到她內心的失落。

何素梅的陳列館總面積有1200多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樓。樓下主要是展示和銷售一些竹簧工藝產品、竹工藝藏品和木雕工藝品;樓上主要展示的是其父親以及一些宜賓本地竹工藝大師的竹工藝品。

為了傳承江安的“竹簧工藝”,何素梅在樓上還開設了傳習區、工作室、大師講壇等,如今,正在工作室教授學生雕刻的幾乎都是何素梅的徒弟,而她的徒弟如今也被評為大師級手藝人。但這樣在何素梅看來還是覺得太局限,她的父親又被四川大學延聘,開辦竹簧工藝培訓班;而如今江安縣城的職業學校也早已開班授課。

在何素梅無數次為竹簧工藝的傳承和發展而著急的今天,她得知了宜賓市要重點發展竹產業的消息,令她激動不已,“這一次,我覺得是真的要重視了竹產業的發展,我是真的感覺到和以前的不一樣。我和我的父親終於覺得看到了希望,終於等到了這個好時機。”

對 話

新三江週刊:你覺得江安竹產業發展最需要的是什麼?

何素梅:一條產業鏈。我最近正在和江安一家竹產業企業談合作,如果可以在他們的竹材中挑選適合製作竹工藝品的原料進行製作,把不適用的原料再返還給他們,他們也不用的原料還可以給別的企業做生態能源發電,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做到整竹利用,逐漸形成一條產業鏈。

新三江週刊:你覺得如今竹產業發展中最怕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何素梅:竹工藝的發展最忌諱自娛自樂,放大眼光才能提升自我。走出去多看看,目的就在於要避免自己成為井底之蛙。我希望我能打造新時代文創竹工藝產品。希望在發展規劃中,能多培養竹文化專業人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