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裡的婦女把小花帽作為頭飾,因帽子是世界最小的而被載入吉尼斯

“橫空出世, 莽昆侖,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 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 江河橫溢……”無論如何地, 昆侖山都是中國人精神層面上的故鄉。 屈原:“登昆侖兮四望, 心飛揚兮浩蕩。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 昆侖反復地出現在無數詩詞歌賦中, 表達了我們這個民族如同昆侖一般浩氣長存的精神指向。 而與希臘神話齊名的昆侖神話, 作為人類兩大主體神話之一, 距今已有360萬年的歷史, 不僅記載了人類從誕生到發展的重要歷程, 而且, 其產生、流傳過程與華夏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是同步的。

位於昆侖山北麓流水村(現名喀什塔什), 是新疆和田縣下轄的一個行政村, 這裡距于田縣城約有100公里, 距315國道約85公里, 距阿羌鎮40公里。 海拔2800多米, 屬於昆侖山深處克裡雅河上游河道與流水河交匯處的阿克布拉克臺地。

2002年夏天至2005年夏天, 考古學家在裡這發掘了50多座青銅時代墓地, 碳十四測年為距今4400年。 考古報告認為, 流水墓地的發掘是首次在新疆發現以單純的刻劃紋陶器為主要特點的古代文化。 昆侖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 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尤其與中國早期文化的淵源很深。

流水墓地的發掘有這樣幾個“有趣”的現象:在50多座墓葬中, 除了個別墓葬的, 其餘均為石圍或石堆墓, 而且, 在一些石堆墓前還有用來祭祀的石圈。 其次是, 有些墓葬是分層的, 合葬, 首先的逝者被人們埋葬, 他們的親屬去世後會被埋葬在其上層, 最多的能到三層。 另外是隨葬品, 有的墓葬中空無一物,

但有的墓葬中除了石器、陶器(如雙耳罐、杯、缽等)之外, 還伴有銅刀以及銅、金質的鈴式耳墜和少量的玉佩。

在隨葬的器物中, 分明能看到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區別。 同時, 考古學家們還發現,

墓室大致呈東西向, 在一墓葬中一次葬和二次葬中,

骨架完整的(包括身首分離者)基本上都是一次葬, 葬式多為仰身屈肢, 側身和俯身者較少。 多人合葬時, 較完整的一次葬人骨者很可能是當時某一社會群體的重要人物, 二次葬人骨則可能是早前死亡或客死他鄉的一般性成員。 與之相應的是, 接近人骨處的陪葬有家畜的頭骨和四蹄, 一般以山羊為主, 個別規格較高者用馬。

專家們分析, 這種墓葬的形式與隨葬品, 雖說與位於昆侖山以西的巴基斯坦北部毽陀羅地區提瑪律伽哈墓地為代表的“殘肢葬”文化以及與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的楚斯特文化陶器, 有相近之處或者較為接近, 但就陶器的器形和紋飾而言, 在目前已知的資料中, 僅有西藏拉薩河谷曲貢墓地出土的個別單耳陶罐與之相似,

而在新疆地區已發現的考古學文化中, 這類陶器紋飾尚未見到。 (巫新華 艾力《新疆于田縣流水青銅時代墓地發掘簡報》)

這為昆侖山北麓地區古代居民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科學資料, 尤其是能夠系統地提供研究克裡雅河上游古代文化的準確材料。 更為“有趣”的是,經過測定,墓地中除有蒙古人種、歐羅巴人種外,蒙古人亞種(西藏人)同樣也佔有一定比例。這說明,當時青藏高原南北的文化交流已經明顯存在。

所有的文化現象都不會是孤立的存在。因為流水村南臨克裡雅河上游河道、西臨喀什塔什河,在其下流于田縣庫拉甫河(克裡雅河源頭)喀什塔什河交匯地方的普魯村,生活著一群“與眾不同”的人們。

由於克裡雅河上游的河谷蘊藏著大量的沙黃金,世代居住在普魯村的人們就以淘金和放牧為生。而關於“普魯”的稱謂,有人說,普魯在維吾爾語意中為“金錢”,這個金沙流過的小山村也由此得名為普魯村。但更有說服力的是,世代生活在山裡的人們從遠古時代就掌握了一種獨特的編織工藝,用當地的山羊毛為原料,編織出工藝獨特的地毯,深受吐蕃人的青睞而熱捧,被吐蕃人稱為氆氌毯。在歷史上用氆氌二字命名這個小山村延續了很久,後來為了簡化改為普魯村。

今天,因為傳統而聞名的氆氌毯的手工技藝雖說正面臨著消亡,但在普魯村一些老人的家裡還能看到氆氌毯。而普魯村村民的穿著也有些特別,首先是這裡的婦女將于田小花帽“坦力拜克”(維吾爾族語意為小帽)作為頭飾。

這種小花帽不僅是一種裝飾品,還是當地中老年維吾爾婦女的年齡標誌。日常生活中,這種帽子的戴法與社會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繫:一般老年婦女的帽頂白色,中青年婦女的藍色,沒出嫁的不可戴此帽,從帽頂顏色即可判斷她們的年齡。

小帽直徑不足10釐米,做工十分講究,婦女們把它用針別在頭巾的右側,近看似帽,遠看時猶如一朵小花,近看方知是一頂袖珍小帽。樣子十分別致。目前,已作為世界最小的帽子已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據說,小帽剛開始只是維吾爾族人在婚喪大事時客人們用來相互贈送的禮物,後來才慢慢變成已婚婦女的裝飾品。

其次是“箭服”。人們把箭服叫做“派里間”。這件長及膝下的外衣,胸前兩側帶尖頭的7條天藍色綴飾,對襟邊和袖口也是同樣的裝飾。據說是沿襲古代狩獵人穿著的獵裝,所以稱為“箭服”。

至於小帽與箭服的真正由來,已經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了,人們都說那是“老人一輩輩留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是克裡雅河流域多種文化交織相融的結果。與之相比,更為神秘的是,普魯村村民的長相。

雖說,普魯村村民都是清一色的維吾爾人,但從長相上看與和田地區的維吾爾人還略有不同,臉型和身材多少有點像西藏人。而他們與克裡雅河下游的克裡雅人也似乎略有不同。關於他們和克裡雅人來源有這樣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克裡雅人為西藏阿裡古格王朝的後裔,為逃避戰亂翻越昆侖山進入了新疆;另一說法是克裡雅人原來就是這裡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種說法是克裡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樓蘭人的一支。

一條河流、一段歷史,就這樣把我們拉入了一個更加悠遠的空間。據《漢書·西域傳》記載,今天的于田縣境為漢代的葉彌國,其南為渠勒國,王治韃都城,有戶三百一十,人口二千一百七十,為昆侖山山北小國。以往,在普魯村的附近曾發現人類細石器遺址,近些年來,考古人員又發掘出古墓葬群,初步定為距今2600年,很有可能普魯村一帶是漢代渠勒國的故址。

在這裡,答案似乎仍是一個難解之謎,但當我們面對巍巍昆侖、面對流水青銅時代墓地,至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至少3000年前,中國的土地上就有白人的存在,而這與中國古籍的記載也是吻合的。

更為“有趣”的是,經過測定,墓地中除有蒙古人種、歐羅巴人種外,蒙古人亞種(西藏人)同樣也佔有一定比例。這說明,當時青藏高原南北的文化交流已經明顯存在。

所有的文化現象都不會是孤立的存在。因為流水村南臨克裡雅河上游河道、西臨喀什塔什河,在其下流于田縣庫拉甫河(克裡雅河源頭)喀什塔什河交匯地方的普魯村,生活著一群“與眾不同”的人們。

由於克裡雅河上游的河谷蘊藏著大量的沙黃金,世代居住在普魯村的人們就以淘金和放牧為生。而關於“普魯”的稱謂,有人說,普魯在維吾爾語意中為“金錢”,這個金沙流過的小山村也由此得名為普魯村。但更有說服力的是,世代生活在山裡的人們從遠古時代就掌握了一種獨特的編織工藝,用當地的山羊毛為原料,編織出工藝獨特的地毯,深受吐蕃人的青睞而熱捧,被吐蕃人稱為氆氌毯。在歷史上用氆氌二字命名這個小山村延續了很久,後來為了簡化改為普魯村。

今天,因為傳統而聞名的氆氌毯的手工技藝雖說正面臨著消亡,但在普魯村一些老人的家裡還能看到氆氌毯。而普魯村村民的穿著也有些特別,首先是這裡的婦女將于田小花帽“坦力拜克”(維吾爾族語意為小帽)作為頭飾。

這種小花帽不僅是一種裝飾品,還是當地中老年維吾爾婦女的年齡標誌。日常生活中,這種帽子的戴法與社會風俗有著密切的聯繫:一般老年婦女的帽頂白色,中青年婦女的藍色,沒出嫁的不可戴此帽,從帽頂顏色即可判斷她們的年齡。

小帽直徑不足10釐米,做工十分講究,婦女們把它用針別在頭巾的右側,近看似帽,遠看時猶如一朵小花,近看方知是一頂袖珍小帽。樣子十分別致。目前,已作為世界最小的帽子已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據說,小帽剛開始只是維吾爾族人在婚喪大事時客人們用來相互贈送的禮物,後來才慢慢變成已婚婦女的裝飾品。

其次是“箭服”。人們把箭服叫做“派里間”。這件長及膝下的外衣,胸前兩側帶尖頭的7條天藍色綴飾,對襟邊和袖口也是同樣的裝飾。據說是沿襲古代狩獵人穿著的獵裝,所以稱為“箭服”。

至於小帽與箭服的真正由來,已經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了,人們都說那是“老人一輩輩留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是克裡雅河流域多種文化交織相融的結果。與之相比,更為神秘的是,普魯村村民的長相。

雖說,普魯村村民都是清一色的維吾爾人,但從長相上看與和田地區的維吾爾人還略有不同,臉型和身材多少有點像西藏人。而他們與克裡雅河下游的克裡雅人也似乎略有不同。關於他們和克裡雅人來源有這樣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克裡雅人為西藏阿裡古格王朝的後裔,為逃避戰亂翻越昆侖山進入了新疆;另一說法是克裡雅人原來就是這裡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種說法是克裡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樓蘭人的一支。

一條河流、一段歷史,就這樣把我們拉入了一個更加悠遠的空間。據《漢書·西域傳》記載,今天的于田縣境為漢代的葉彌國,其南為渠勒國,王治韃都城,有戶三百一十,人口二千一百七十,為昆侖山山北小國。以往,在普魯村的附近曾發現人類細石器遺址,近些年來,考古人員又發掘出古墓葬群,初步定為距今2600年,很有可能普魯村一帶是漢代渠勒國的故址。

在這裡,答案似乎仍是一個難解之謎,但當我們面對巍巍昆侖、面對流水青銅時代墓地,至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至少3000年前,中國的土地上就有白人的存在,而這與中國古籍的記載也是吻合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