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尋找羅麥》:在旅途中尋找自我

《尋找羅麥》:在旅途中尋找自我

從巴黎到北京, 從西藏到普羅旺斯, 不斷變換的風景背後是始終如一的尋找主題。 趙捷流轉各地循著羅麥的腳步找尋他過往身影的同時也在找尋著自己, 波瀾不驚的臉龐下是洶湧而克制的情感, 舒緩平淡的鏡頭後是緩緩流淌的深情和遺憾, 在現實與回憶的不斷交織中趙捷逐漸感知到羅麥的內心, 也終於對過往釋懷。

《尋找羅麥》改編自導演王超的小說《去了西藏》, 作為一個導演, 將自己的小說拍成電影決定了這部影片具有著濃濃的作者電影屬性和獨特的個人影像風格。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失去和遺憾、得不到和難以釋懷的故事。 中國男人趙捷與法國男人羅麥在一次無心造成的車禍中導致一個小男孩死亡, 羅麥因無法原諒自己而遠赴西藏, 期望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救贖。 一次雪崩致使羅麥失去了生命,

趙捷趕赴西藏將羅麥接回, 最後將他的骨灰送回羅麥的家鄉普羅旺斯。

生活中總有些過不去的坎和放不下的心結在心中縈繞, 而逝去的生命又是作為一種永遠也無法挽回的遺憾而存在。 這樣強烈而洶湧的情感影片沒有採用外放的情緒表達,

沒有崩潰大哭, 也沒有煽情音樂, 而是採取了一種克制而隱忍的表達方式。 當趙捷在旅途中注視著車窗外的風景時, 臉上永遠是平淡而雲淡風輕的表情, 觀眾卻能體會到他內心強烈的悲傷情緒, 過安檢時趙捷輕輕推開安檢人員想幫他拿羅麥骨灰包裹的手, 這樣的小小一個細節舉動顯然比對他對著照片傷心流淚更能體現趙捷對羅麥的情義。 這種對人物內心四兩撥千斤的處理手法幾乎貫穿全片, 相較於用力過猛的表達, 這樣將情緒藏起來讓觀眾自己去挖掘感知的手法能讓觀眾更深刻地體會人物的悲傷之情。 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同樣以冷靜克制的手法講述了一個關於充滿著遺憾與失意之人的故事,
由於自己的失誤而造成三個孩子死亡的男主角終日面無表情的穿梭于人群之中, 仿佛周圍的一切都無法引起他情緒的波瀾, 這種內心充滿著無法挽回的遺憾與失意到極致的情緒用一種克制的手法表達出來反而能直擊觀眾的心懷, 大量的固定鏡頭和對人物的中景鏡頭保持著對人物一定的距離感。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生死之事, 但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著無法挽回的遺憾, 而這種處理手法正是讓觀眾從影片中看到自己, 從而引起觀眾的主動共情。 將情緒藏起來讓觀眾主動感知與探索, 這是《尋找羅麥》和《海邊的曼徹斯特》在處理情感時的異曲同工之處。

除了對人物情緒的細膩刻畫, 影片還採用了非線性的敘事手法。 全片以趙捷為視點, 在現實與他的回憶中不斷來回切換, 如抽絲剝繭般將故事與情感娓娓道來, 讓觀眾與趙捷一起在旅途中逐漸深入人物內心。 與線性敘事相比, 這種碎片化的非線性處理方式顯然更為挑戰觀眾的觀影注意力與理解力, 如果說爆米花電影可以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劇情,那《尋找羅麥》則是一部需要全神貫注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看懂故事的電影。在觀影過程中觀眾需要如拼拼圖般將搜集到的碎片資訊拼合成一個完整的情節,這樣的設置更能發揮觀眾的主動性,讓觀影者在主動探索中深入人物內心,體會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情緒。

尋找羅麥,實際上尋找的是自己最純粹的內心,當身穿藏族服飾在《珠瑪》中扮演王子的趙捷與西藏湛藍天空下揭開面具後的羅麥對望,意味著趙捷已放下內心的失意,與自我的遺憾和解,在體會生命的意義後尋找到了純粹的自己。這個全片都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後充滿著人性最真摯的情感,在當下充滿著劇情誇張但情感單薄的爆米花電影時代,《尋找羅麥》細膩的情感刻畫與深刻的哲學有如一股緩緩流淌的溪水般沁人心脾,也為國產電影今後的發展和表達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嘗試。

如果說爆米花電影可以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劇情,那《尋找羅麥》則是一部需要全神貫注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看懂故事的電影。在觀影過程中觀眾需要如拼拼圖般將搜集到的碎片資訊拼合成一個完整的情節,這樣的設置更能發揮觀眾的主動性,讓觀影者在主動探索中深入人物內心,體會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情緒。

尋找羅麥,實際上尋找的是自己最純粹的內心,當身穿藏族服飾在《珠瑪》中扮演王子的趙捷與西藏湛藍天空下揭開面具後的羅麥對望,意味著趙捷已放下內心的失意,與自我的遺憾和解,在體會生命的意義後尋找到了純粹的自己。這個全片都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後充滿著人性最真摯的情感,在當下充滿著劇情誇張但情感單薄的爆米花電影時代,《尋找羅麥》細膩的情感刻畫與深刻的哲學有如一股緩緩流淌的溪水般沁人心脾,也為國產電影今後的發展和表達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嘗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