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仰望與養成:從李宇春到蔡徐坤的粉絲進化簡史

作者丨姚贇 來源丨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正在看韓劇《迷霧》的姜薑, 覺得後半段有些爛尾, 於是打開彈幕, 想看看有沒有和她有一樣想法的人。

而螢幕中出現的彈幕, 卻只有不斷重複的三個字——蔡徐坤。 這讓姜薑產生了一種被時代淘汰的恍惚——蔡徐坤?什麼梗?

姜姜查了下。 蔡徐坤, 來自一檔名叫《偶像練習生》的偶像養成節目, 他是100名練習生之一, 也是目前粉絲基礎最大的練習生。

這些刷屏彈幕, 大概就是來自蔡徐坤的粉絲團“ikun家族”。 他們可能在為蔡徐坤拉票吧。

拉票, 投票!一下子, 讓姜薑產生了可以指點江山的錯覺。

2005年, 即將升高二的姜薑, 差不多花了大半個暑假, 幹了一件她覺得必須要做的事——發動身邊所有能發動的親朋好友, 用他們的手機, 為電視中素未謀面的短髮女孩——李宇春, 投票!

結果揭曉, 李宇春最終以3528308票壓倒性的優勢, 奪得第二屆《超級女聲》總冠軍。

回想起來, 那一刻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13年過去了, 還歷歷在目。

同樣也是2005年, 在另一個“平行時空”, 即將要上高中的資深日宅——誠君, 粉上了日本剛成立的養成系女團AKB48。

這一年, 好像種下了兩顆種子:一顆叫“偶像選秀”, 在湖南落地生根;另一顆叫“養成經濟”, 從日本漂洋過來到國內。

在那個隔“圈”如隔次元的年代, 姜薑和誠君不知道, 13年後的某一天, 他倆所在的圈子, 因為一檔名叫《偶像練習生》節目, 打破了“次元壁”, 在大眾視野中產生了交集。

這兩顆種子, 萌發了一部浩浩蕩蕩13年的“中國粉絲進化史”, 同時, 也牽扯並記錄了, 在這兩顆種子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過程中, 不斷演變的特殊土壤。

這場低門檻的素人選秀, 選了13年

今年, 是姜姜成為“玉米”的第13年。

13年間, 她的“真•理智粉”佛系追星態度, 逐漸清晰明朗:不抱團、用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這種方式, 維護著她偶像的形象。

在外人看來, 這是她作為一個資深“玉米”的自我修養, 但, 姜薑並不認為她是一個典型的“玉米”。 同時, 李宇春的粉絲們也一直覺得, 和當紅流量小生的粉絲們比起來, 他們算是“非典型”的飯圈。

13年間, 這些素人海選選秀節目也好, 或是紅極一時的偶像明星們也好, 他們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 看多了。

眼見著他們起高樓, 眼見他們宴賓客, 更眼見他們的樓塌了。

2005年, 湖南台《超級女聲》火爆大江南北後, 上至央視下到各地方台, 都相繼推出了大量的同質選秀節目, 如湖南衛視後續推出的《快樂男聲》, 東方衛視的《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

江蘇衛視的《絕對唱響》等等。

這些對姜薑來說, 還是有印象又叫得出名的, 記不住、叫不上名的更多了。

2005年至2011年, 這類素人海選選秀節目噴湧而出。 有資料統計, 在這6年期間, 各家電視臺相繼推出了超過200檔大同小異的節目。

同時,

通過這200檔以上的節目, 除了個別能讓人記住的名字外, 更多產出了眾多“速生速死”的偶像, 甚至有媒體將這類現象總結概括為“粉絲3月現象”, 大意是粉絲維持熱度只有3個月。

而這期間“通用”的核心賽制和看點, 可以總結為:素人海選+唱歌跳舞類才藝表演+由導師主導的淘汰制+電視臺製作播放。

再美味的食物, 吃多了總會膩——看了6年核心賽制雷同的素人選秀節目後, 觀眾審美疲勞, 也在所難免。

所以, 當《中國好聲音》送到觀眾面前時, 這檔加入了專業性篩選、話題導師、素人選秀等元素的導師對抗制節目, 讓大家覺得新鮮、有趣。 從賽制的革新上來說, 選手和導師的關係也變為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

回憶起來, 當年, 轉身——說“I want you!”, 這套標準動作出現在不少公司的年會節目中。

根據CSM44城市網收視情況顯示,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總決賽收視率最高達6.101%,收視份額最高達29.47%。

高收視率,在收益上來說,則代表著高廣告招生費用。隨著收視率和話題性的不斷增加,據媒體報導,《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廣告招商冠名費達2.5億元,第四季不僅拿下3億冠名費,決賽夜的一條廣告更是直接拍出3000萬高價。

就像是“輪回”一樣,在高收益的驅使下,大批同質節目又開始被批量製作。

2012年到2017年,《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最美和聲》和《中國好歌曲》等等,這一路下來,姜薑像個看透塵俗的隱士一般,冷眼看著“歷史的更替反覆運算”。

從《中國好聲音》改名為《中國新歌聲》,儘管明星導師比第一屆的看點更多了,但這也救不了收視率。總決賽當晚收視率為2.201%,同比去年第一季下滑44%,全季2.213%的平均收視率更是創該系列歷史新低。

這也成為“導師制選秀節目”的滑鐵盧。

這個節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一大批網劇、網綜,也開始被不斷貼上“良心”的標籤,比如,網路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等。這批由如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網路視頻平臺製作並播放的選秀節目,在綜藝界,也開始有了一定的位置。2017年,愛奇藝推出了《中國有嘻哈》,累計播放量高達30.6億;騰訊視頻推出的《明日之子》累計播放量高達42.4億。

時代再變,但對自家偶像,姜薑還是一直都很有信心。

畢竟13年了,她家“春春”依舊常青。更重要的是,歌曲、電影等各類作品不斷推出後,“春春”不再是偶像,她的身份是歌手、創作人、演員,甚至是導演。

走出日宅小圈的“偶像養成”

多年後,有人觀察並驚訝總結了當年的第一顆這種子——

2005年《超級女聲》決賽,讓觀眾投票決定選手去留的賽制,不就是中國偶像養成節目模式的萌芽麼!

而另一顆種子——2005年,AKB48開始醞釀募集。作為日本實力最強的女子偶像團正式成立。最初就確立了“能見到的偶像”的定位,於是招募到的女生都是長相中等偏上,也沒有經過唱歌跳舞等專業技能培訓,氣質都偏鄰家女孩型。

這樣的設定,就讓偶像從原先的“完美”神化設定,轉為“人”設:追星,不再只是對高高在上的偶像的崇拜,還可以陪伴一個女生逐漸成長外,還能全程參與她的改變。

全程的參與感和成就感,便是“養成遊戲”最吸引人的地方。

“入坑”13年的誠君,也是被這點不自覺吸引了。

目前,已經“三十代”的誠君,在對待偶像這件事上卻很“精進”。比如在買CD的事上,不斷重複買同一張CD也只是表像動作,並不是他的目的——為了握手會的入場券、為了他支持的偶像沖榜。

如果他的同事在演唱會現場看到他,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出問題了——工作中看起來板正靠譜,又沒有娛樂細胞的負責人,在跳這個以動作誇著稱的Wota舞時,竟然可以這麼投入和享受,全然忘了自己在單位的人設!

“養成經濟”這個舶來品,在日本最早形成規模。國內最典型的“養成系偶像”TFboys和SNH48,他們的運作模式模仿的就是日本的傑尼斯事務所。

傑尼斯一般招收10到14歲的男孩利用業餘時間進社培訓,聲樂、樂器、舞蹈、主持、演技多方面培訓,發現潛質好的苗子,培訓幾年後,會打包成一個組合正式出道。

木村拓哉所在的SMAP組合和小虎隊,都算是“養成模式”。

而國內,在其他泛娛樂領域也已經進行了多次試水,同時反響良好,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應該就是TFboys。

TFboys由王俊凱、王源和易烊千璽三人組成,2013年8月6日正式出道。出道時,老么易烊千璽年僅13歲,隊長王俊凱也才14歲。在2015的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中,18歲的王俊凱和17歲的王源、易烊千璽榜上有名。

除了偶像經濟外,圍繞TFboys的另一個常規性話題便是他們的粉絲模式。吳曉波曾觀察分析,TFboys的粉絲分工明確,負責跟帖、溝通、氛圍營造、各地粉絲群關係維護,之後逆向引爆大眾傳媒。

截止目前來看,國內的“養成經濟”,除了TFboys這類偶像養成外,其他泛娛樂、ACG領域也都在不斷試水。比如遊戲領域中的《奇跡暖暖》《戀與製作人》《旅行青蛙》這類的養成遊戲。養成節目中的如《國民美少女》《蜜蜂少女隊》《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明星的誕生》等等。

而“養成”一詞,也從國內的“小圈子”中,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ikun家族們的崛起:Z世代背景下的特殊土壤

來自日本的“養成”,加上來自韓國的“練習生制度”,這兩者的結合大概就是《偶像練習生》 賣點之一。

從《偶像練習生》的第一期開始,以“全民製作人代表”身份出鏡的張藝興,一直在強調“螢幕前的你,作為全民製作人,將決定這100名練習生的去留。”

對,這裡賽制觀眾能起到的作用是“決定”,而不是“影響”。

這樣的賽制下,讓ikun家族成員的責任感、滿足感和成就感,與2005年8月的姜薑們相比,更強烈、更直接——他們將蔡徐坤從100名候選人中送上榜首,以強勢C位的身份出道成功。

《偶像練習生》不是國內第一檔偶像養成類節目,但,這是國內同類節目中第一檔產生現象級意義的。

當然,一檔“現象級”的爆款節目產生,除了需要節目本身內容的品質、看點和話題作為基礎外,還需要時代背景下的特殊土壤,比如社會主流價值觀,或者是粉絲心理需求等等。

2017年,《中國有嘻哈》也火了,與《偶像練習生》一樣擁有流量、顏值、話題等,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而轉捩點就在“價值觀”上。

一直向觀眾輸出“社會哥”形象的《中國有嘻哈》,一紙禁令下來,也開始不斷強調,今後會說出正能量!而《偶像練習生》在價值觀上,就和“越努力越幸運”這句Slogan強調的一致,是個積極向上、擁有夢想的三好少年。

據愛奇藝指數顯示,《偶像練習生》的觀眾群體中,95後觀眾占比達到73%,成為絕對的收視主力。這類觀眾群體,便是媒體中常提到的“Z世代”。而如今在“偶像養成”中的中流砥柱,也已經不是“千禧一代”的姜薑們。

內容付費、偶像應援、直播打賞,這些看起來不像是同一類人群畫像,但這些有一個共通點——喜歡經濟——為什麼花錢,不為品牌、不為便捷、不為性價比,就是因為自己喜歡。

這也是 “練習生”們,能讓各自粉絲費時費力費錢,只是為了能實現自己的出道夢想的原因之一。

這在那些不追星的“老阿姨們”看來,更是不理解:費時費力費錢,也依舊看不到、摸不到,究竟在圖什麼?

用“玉米”姜薑的話來解釋就是,“開心,就是高興,享受!”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粉絲間相通的。

這類需求的不斷變化,讓偶像的設定從“星”到“人”,從仰望到養成,參與感強了,溝通互動更多了,距離也更近了。粉絲們在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各自收穫了快樂和滿足。

這種快樂與滿足的背後,可能僅僅是填補了現實生活中某個不能實現的“缺口”,比如現實中期而不得夢幻愛情的姑娘,想要揮灑青春熱血卻時代已過的小夥,又或者只是需要溫暖陪伴的人。

或許是市場、資本們看到了這個缺口,於是奉上了這一場場的狂歡盛宴:為期待一場夢幻愛情的,送上韓劇、高顏值鮮肉;為想要在球場奔跑,揮灑汗水和青春的,送上了喬丹、科比、巴薩、皇馬;為孤而不獨、需要陪伴的,送上了養成。

根據CSM44城市網收視情況顯示,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總決賽收視率最高達6.101%,收視份額最高達29.47%。

高收視率,在收益上來說,則代表著高廣告招生費用。隨著收視率和話題性的不斷增加,據媒體報導,《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廣告招商冠名費達2.5億元,第四季不僅拿下3億冠名費,決賽夜的一條廣告更是直接拍出3000萬高價。

就像是“輪回”一樣,在高收益的驅使下,大批同質節目又開始被批量製作。

2012年到2017年,《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最美和聲》和《中國好歌曲》等等,這一路下來,姜薑像個看透塵俗的隱士一般,冷眼看著“歷史的更替反覆運算”。

從《中國好聲音》改名為《中國新歌聲》,儘管明星導師比第一屆的看點更多了,但這也救不了收視率。總決賽當晚收視率為2.201%,同比去年第一季下滑44%,全季2.213%的平均收視率更是創該系列歷史新低。

這也成為“導師制選秀節目”的滑鐵盧。

這個節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一大批網劇、網綜,也開始被不斷貼上“良心”的標籤,比如,網路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等。這批由如愛奇藝、騰訊視頻等網路視頻平臺製作並播放的選秀節目,在綜藝界,也開始有了一定的位置。2017年,愛奇藝推出了《中國有嘻哈》,累計播放量高達30.6億;騰訊視頻推出的《明日之子》累計播放量高達42.4億。

時代再變,但對自家偶像,姜薑還是一直都很有信心。

畢竟13年了,她家“春春”依舊常青。更重要的是,歌曲、電影等各類作品不斷推出後,“春春”不再是偶像,她的身份是歌手、創作人、演員,甚至是導演。

走出日宅小圈的“偶像養成”

多年後,有人觀察並驚訝總結了當年的第一顆這種子——

2005年《超級女聲》決賽,讓觀眾投票決定選手去留的賽制,不就是中國偶像養成節目模式的萌芽麼!

而另一顆種子——2005年,AKB48開始醞釀募集。作為日本實力最強的女子偶像團正式成立。最初就確立了“能見到的偶像”的定位,於是招募到的女生都是長相中等偏上,也沒有經過唱歌跳舞等專業技能培訓,氣質都偏鄰家女孩型。

這樣的設定,就讓偶像從原先的“完美”神化設定,轉為“人”設:追星,不再只是對高高在上的偶像的崇拜,還可以陪伴一個女生逐漸成長外,還能全程參與她的改變。

全程的參與感和成就感,便是“養成遊戲”最吸引人的地方。

“入坑”13年的誠君,也是被這點不自覺吸引了。

目前,已經“三十代”的誠君,在對待偶像這件事上卻很“精進”。比如在買CD的事上,不斷重複買同一張CD也只是表像動作,並不是他的目的——為了握手會的入場券、為了他支持的偶像沖榜。

如果他的同事在演唱會現場看到他,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出問題了——工作中看起來板正靠譜,又沒有娛樂細胞的負責人,在跳這個以動作誇著稱的Wota舞時,竟然可以這麼投入和享受,全然忘了自己在單位的人設!

“養成經濟”這個舶來品,在日本最早形成規模。國內最典型的“養成系偶像”TFboys和SNH48,他們的運作模式模仿的就是日本的傑尼斯事務所。

傑尼斯一般招收10到14歲的男孩利用業餘時間進社培訓,聲樂、樂器、舞蹈、主持、演技多方面培訓,發現潛質好的苗子,培訓幾年後,會打包成一個組合正式出道。

木村拓哉所在的SMAP組合和小虎隊,都算是“養成模式”。

而國內,在其他泛娛樂領域也已經進行了多次試水,同時反響良好,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應該就是TFboys。

TFboys由王俊凱、王源和易烊千璽三人組成,2013年8月6日正式出道。出道時,老么易烊千璽年僅13歲,隊長王俊凱也才14歲。在2015的福布斯中國名人榜中,18歲的王俊凱和17歲的王源、易烊千璽榜上有名。

除了偶像經濟外,圍繞TFboys的另一個常規性話題便是他們的粉絲模式。吳曉波曾觀察分析,TFboys的粉絲分工明確,負責跟帖、溝通、氛圍營造、各地粉絲群關係維護,之後逆向引爆大眾傳媒。

截止目前來看,國內的“養成經濟”,除了TFboys這類偶像養成外,其他泛娛樂、ACG領域也都在不斷試水。比如遊戲領域中的《奇跡暖暖》《戀與製作人》《旅行青蛙》這類的養成遊戲。養成節目中的如《國民美少女》《蜜蜂少女隊》《加油美少女》《夏日甜心》《明星的誕生》等等。

而“養成”一詞,也從國內的“小圈子”中,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ikun家族們的崛起:Z世代背景下的特殊土壤

來自日本的“養成”,加上來自韓國的“練習生制度”,這兩者的結合大概就是《偶像練習生》 賣點之一。

從《偶像練習生》的第一期開始,以“全民製作人代表”身份出鏡的張藝興,一直在強調“螢幕前的你,作為全民製作人,將決定這100名練習生的去留。”

對,這裡賽制觀眾能起到的作用是“決定”,而不是“影響”。

這樣的賽制下,讓ikun家族成員的責任感、滿足感和成就感,與2005年8月的姜薑們相比,更強烈、更直接——他們將蔡徐坤從100名候選人中送上榜首,以強勢C位的身份出道成功。

《偶像練習生》不是國內第一檔偶像養成類節目,但,這是國內同類節目中第一檔產生現象級意義的。

當然,一檔“現象級”的爆款節目產生,除了需要節目本身內容的品質、看點和話題作為基礎外,還需要時代背景下的特殊土壤,比如社會主流價值觀,或者是粉絲心理需求等等。

2017年,《中國有嘻哈》也火了,與《偶像練習生》一樣擁有流量、顏值、話題等,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而轉捩點就在“價值觀”上。

一直向觀眾輸出“社會哥”形象的《中國有嘻哈》,一紙禁令下來,也開始不斷強調,今後會說出正能量!而《偶像練習生》在價值觀上,就和“越努力越幸運”這句Slogan強調的一致,是個積極向上、擁有夢想的三好少年。

據愛奇藝指數顯示,《偶像練習生》的觀眾群體中,95後觀眾占比達到73%,成為絕對的收視主力。這類觀眾群體,便是媒體中常提到的“Z世代”。而如今在“偶像養成”中的中流砥柱,也已經不是“千禧一代”的姜薑們。

內容付費、偶像應援、直播打賞,這些看起來不像是同一類人群畫像,但這些有一個共通點——喜歡經濟——為什麼花錢,不為品牌、不為便捷、不為性價比,就是因為自己喜歡。

這也是 “練習生”們,能讓各自粉絲費時費力費錢,只是為了能實現自己的出道夢想的原因之一。

這在那些不追星的“老阿姨們”看來,更是不理解:費時費力費錢,也依舊看不到、摸不到,究竟在圖什麼?

用“玉米”姜薑的話來解釋就是,“開心,就是高興,享受!”

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粉絲間相通的。

這類需求的不斷變化,讓偶像的設定從“星”到“人”,從仰望到養成,參與感強了,溝通互動更多了,距離也更近了。粉絲們在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各自收穫了快樂和滿足。

這種快樂與滿足的背後,可能僅僅是填補了現實生活中某個不能實現的“缺口”,比如現實中期而不得夢幻愛情的姑娘,想要揮灑青春熱血卻時代已過的小夥,又或者只是需要溫暖陪伴的人。

或許是市場、資本們看到了這個缺口,於是奉上了這一場場的狂歡盛宴:為期待一場夢幻愛情的,送上韓劇、高顏值鮮肉;為想要在球場奔跑,揮灑汗水和青春的,送上了喬丹、科比、巴薩、皇馬;為孤而不獨、需要陪伴的,送上了養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