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桃江茶葉史上的一次盛事——1972年在桃江召開的全國茶葉生產收購經驗交流會

盛春4月, 桃江縣高橋鄉一農舍裡, 原高橋公社茶場90多歲的老支書陳名盛端坐在一把竹椅上, 對記者和茶葉專家的來訪非常高興。

打過招呼後, 他轉身從抽屜裡拿出了一本老筆記本, 裡面詳細的記錄了他46年前參加的一次會議。

載入《中國茶學辭典》的年度大事

這到底是一次什麼樣的會議呢?原來在1972年, 國家農業部、商業部在湖南桃江聯合召開了“全國茶葉生產收購經驗交流會”。 作為湘中一個小縣, 國家農業部、商業部決定在此召開這麼盛大的交流會議, 在桃江茶葉史上, 絕對是一件盛事。 此次會議錄入1995年出版的《中國茶學辭典》的“茶葉大事年表”。 該辭典中對茶葉會議的收錄非常少, 而這次會議卻錄入了, 而且1972年的茶葉大事僅選錄了這一條。

查閱當年的資料, 很多報刊對這次會議進行了報導, 會議的基本情況是這樣的:1972年7月15日至25日, 全國茶葉生產收購經驗交流會在桃江縣召開,

參加會議的代表來自國內產茶的16個省、自治區農、商兩部門及生產、科研、教學等單位。 會議期間, 代表們認真學習了毛澤東主席的關於發展茶葉生產的指示及當年人民日報《堅持數年, 必有好處》《以糧為綱, 全面發展》兩篇社論;參觀了桃江縣牌樓大隊、鸕鷀渡大隊、古家灣生產隊、馬跡塘八一茶場、近侖大隊等9個先進典型;聽取了15個省(區)的19個代表的經驗介紹;印發了26個書面典型材料;外貿部的同志介紹了茶葉外銷情況;農、商兩部及湖南省、益陽地區、桃江縣的負責同志講了話。 高橋公社茶場作為9個先進典型之一, 當年也迎來了參觀人員。 陳名盛的筆記本裡就記載了一段:“縣委決定我場為示範場,
這次會議, 來自全國1000多名人員前來我場參觀指導, 對我場的茶葉生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

一個時代茶葉生產畫像

這次會議認真總結了幾年來發展茶葉生產的豐富經驗, 進行了相互交流和學習。 會議的內容很豐富。 有加強領導, 認真落實政策, 積極發展茶葉生產的經驗;有發揚大寨精神, 向荒山進軍, 開闢新茶園的經驗;有正確處理糧食生產與茶葉生產關係, 奪取糧茶雙豐收的經驗;有實行科學種茶, 改造老茶園, 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茶葉品質的經驗;有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開展“南茶北引”的經驗;有商業部門支援茶葉生產, 做好收購工作的經驗等等。

會議號召, 廣大茶區的幹部和社員群眾, 堅持自力更生,

發揚大寨精神, 積極開闢新茶園, 擴大茶園面積;鞏固現有茶園, 改造老茶園, 實行科學種茶, 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茶葉品質。 會議對茶葉工作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 如:茶葉生產要有一個較大的發展;認真落實政策, 要正確執行價格政策, 搞好茶類佈局, 加強市場管理;加強茶園科學管理;把提高茶葉品質放在重要地位等等;這些措施對進一步推動茶葉生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是新中國茶葉史上一次有深遠意義的會議。

會期正值盛夏, 代表們不顧天氣炎熱, 刻苦地學, 細心地聽, 認真地記, 聯繫本單位、本地區的具體情況, 積極發言, 情緒非常高漲。 有的茶區代表說:“看了桃江, 聽了發言, 行坐不安。 人家茶樹長勢好, 成園快;我們茶樹長得差,

缺苗多, 差距表現在茶樹上, 根子是在思想認識上”, 有的老茶區代表說:“我們過去總認為自己是老茶區, 面積大, 產量高, 貢獻不少, 可以不再發展了。 這是覺悟不高的表現。 ”新茶區的代表表示: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學, 老老實實地學, 搞好“南茶北引”。 桃江縣的同志心情也格外激動, “全國會議在桃江開, 桃江怎麼辦?” 一致認為, 要虛心學習其他地方的經驗。

歷史上桃江茶業的輝煌時期

這次會議之所以選擇在桃江召開, 是因為桃江大力發展茶葉生產,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桃江縣是個“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山區, 全縣47個公社都有緩坡山崗, 土壤和氣候條件適宜種茶。 儘管桃江產茶歷史悠久, 但茶葉生產發展緩慢, 從1936年全縣產茶3000擔,到1965年總產還只有3542擔。1968年以來,該縣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茶葉生產,大規模地開闢新茶園。至上世紀70年代初,先後辦起了公社茶場44個,大隊茶場688個,生產隊茶場3600個,茶葉種植面積由4600畝發展到115000畝,1971年全縣交售茶葉13000擔,比1970年增加1.3倍,比1965年的3100擔增加2.4倍。茶葉已在該縣農業經濟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桃江縣茶葉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農林部、商業部決定在該縣召開全國茶葉生產收購經驗交流會。

受這次會議鼓舞,桃江縣茶葉生產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1974年,產茶五萬擔,跨入當年全國6個年產茶五萬擔縣的行列。到1976年全縣茶園面積達159000餘畝,產茶93700多擔。

儘管已經過去了近46年,但這次盛大的會議還銘記在不少桃江人的心中,李建雲女士當年還是個小學生,她還記得茶山紅旗招展,村裡來了不少汽車,小夥伴們看熱鬧的情形;陳名盛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會議材料,他表示要把這桃江茶葉輝煌的歷史見證傳給後代。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華茶葉五千年》將這次會議情況進行了記載,這是一次載入史冊的會議。

作者:汪勇 張慶如 編輯:莫蓉

從1936年全縣產茶3000擔,到1965年總產還只有3542擔。1968年以來,該縣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茶葉生產,大規模地開闢新茶園。至上世紀70年代初,先後辦起了公社茶場44個,大隊茶場688個,生產隊茶場3600個,茶葉種植面積由4600畝發展到115000畝,1971年全縣交售茶葉13000擔,比1970年增加1.3倍,比1965年的3100擔增加2.4倍。茶葉已在該縣農業經濟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桃江縣茶葉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農林部、商業部決定在該縣召開全國茶葉生產收購經驗交流會。

受這次會議鼓舞,桃江縣茶葉生產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1974年,產茶五萬擔,跨入當年全國6個年產茶五萬擔縣的行列。到1976年全縣茶園面積達159000餘畝,產茶93700多擔。

儘管已經過去了近46年,但這次盛大的會議還銘記在不少桃江人的心中,李建雲女士當年還是個小學生,她還記得茶山紅旗招展,村裡來了不少汽車,小夥伴們看熱鬧的情形;陳名盛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會議材料,他表示要把這桃江茶葉輝煌的歷史見證傳給後代。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華茶葉五千年》將這次會議情況進行了記載,這是一次載入史冊的會議。

作者:汪勇 張慶如 編輯:莫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