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兩位“大佬”的家訓

兩位“大佬”的家訓

遊宇明

“家訓”是家裡的長輩對後代的要求, 一般由父系中的男性長者所確立。 我曾經留心過兩位文人的家訓, 一是嵇康, 一是魯迅, 覺得特別有意思。

嵇康是三國曹魏人, 曾娶沛王曹林的女兒長樂亭主為妻, 是標準的皇親貴戚, 曾官至“中散大夫”, 世稱“嵇中散”。 此君極有才華, 他通曉音律, 尤愛彈琴, 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 說他是音樂家一點沒有誇張。 他是其時傑出的文學家, 詩歌立意高潔, 語言清峻, 有飄逸之氣。 他也是書畫家, 工於草書, 其墨蹟“精光照人, 氣格淩雲”。 嵇康的畫也有特色,

唐代時, 所作《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依然在世流傳。 嵇康更為人所知的一點是:個性孤傲, 獨立特行, 絕不與當權者合作。 權勢熏天的大將軍司馬昭想禮聘他做幕府屬官, 他跑到河東郡躲了起來;司隸校尉鐘會攜厚禮拜訪, 他故意給予冷遇;老友山濤舉薦他出任國家“組織部”的官員, 他堅決拒絕, 還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絕交信。 這樣的人, 自然有人對他下手。 某年, 嵇康被無端牽進一宗別人的家庭案中, 他本來是想好調解人家兄弟的矛盾, 與他有隙的鐘會趁機在司馬昭面前說他的壞話, 司馬昭下令處死了他, 遇難時年僅三十九歲。

然而, 嵇康告誡兒子的卻與平時行事大相徑庭。 嵇康的兒子名嵇紹, 少時性格特別硬氣,

嵇康對他很不放心, 專門作了一篇《家誡》, 教其怎樣為人處事:“所居長吏, 但宜敬之而已矣, 不當極親密, 不宜數往, 往當有時。 其有眾人, 又不當獨在後, 又不當宿留。 所以然者, 長吏喜問外事, 或時發舉, 則怨或者謂人所說, 無以自免也。 若行寡言, 慎備自守, 則怨責之路解矣。 ”“又憒不須離摟, 強勸人酒。 不飲自已, 若人來勸, 己輒當為持之, 勿誚勿逆也“。 第一段話的大意是:長官處可存尊敬之心, 但不可常去。 長官送別人出來時, 你不要在後面, 免得長官覺得你在背後議論誰, 一旦有事累及自己, 更不應該在長官家留宿。 第二段話是說:百無聊賴時, 不要隨便離開居住之所, 強制別人陪你喝酒。 如果別人勸你喝酒, 即使不願喝也不要堅決推辭,
更不能出言不遜, 而應該客客氣氣拿著杯子。 《家誡》中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內容, 唯獨教兒子做人不要孤傲這一點給人的印象最深。

嵇康如此叮囑兒子, 與自己生活中的遭遇有關。 此君因為性格過於剛硬, 不屑於變通, 使得他一生少有相從之人, 跟過去的好朋友也漸行漸遠, 整天活得提心吊膽。 正因為如此, 一看到尚未成年的兒子有點像自己, 嵇康自然心生恐懼, 立即寫了《家誡》, 希望兒子在性格上另走一途, 比他這個為父的溫和些、會來事些。

魯迅一生生活閱歷非常豐富, 他做過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擔任過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後來又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

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被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在北京大學,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女師大兼過課, 做過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教授。 他在學術上也頗有成績, 比如寫了《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幾部文學研究專著, 這些著作後來都非常有名。 此外, 魯迅還是一個有影響的編輯, 一生支持、編輯的文藝報刊一共有20來種, 1930年以前有《浙江潮》《新生》《莽原》《波艇》《語絲》《奔流》等等, 1930年以後則有《萌芽》《朝花》《文藝研究》《十字街頭》之類。 不過, 在20世紀30年代, 教書教得比魯迅好, 學問做得比魯迅強, 編輯報刊比魯迅更有知名度的人比比皆是。 魯迅真正出彩的還是他的文學作品。 他寫的短篇小說集《呐喊》《彷徨》在當時廣有影響,
有些作品還被翻譯到了外國, 得到過羅曼.羅蘭、法捷耶夫、竹內外等外國文藝名流的高度評價;他的《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阿長與<山海經>》等散文極富個性, 常常在表面的不動聲色中暗含褒貶;他的《中國人的生命圈》《“友邦驚詫”論》等雜文更是開創了中國此類作品的新範式, 直到今天依然被許多人模仿。 可以說, 沒有文學創作方面的成就, 魯迅也就是個二三流的普通文人, 絕對稱不上是中國知識界的超一流人物。

魯迅對兒子的“家訓”卻特別出人意料。

1936年9月5日, 魯迅自感來日無多, 在病中寫了一篇叫做《死》的雜文, 發表在當年第二期的《中流》上。 這篇雜文帶有遺囑性質, 有對妻子的叮咐, 也有對兒子的期盼。 魯迅的遺囑如下:“(一)不得因為喪事, 收受任何人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在這七條遺囑中,第五條最被人注意。按常理,做了大文學家,享受過名利場上的無限榮光之後,魯迅應該好好培養孩子的文藝才能,使之順風順水地接自己的班才對,為什麼他在行將大去之時反而建議孩子“尋點小事情過活”,不要當“文學家或美術家”呢?我想原因也是明擺著的。第一,文壇中的人都是有個性的,都愛爭強好勝。魯迅一生不知與多少人發生過爭論,他為此到底生出多少悶氣,怎樣傷肝傷肺傷心傷情,只有他自己知道。第二,魯迅所處的是亂世,他也不知道這亂世何時可以結束,而中國是一個重實用的社會,有一門直接能掙飯吃的技術比相對淩空蹈虛的文藝才華,在養命方面更具優勢。

嵇康與魯迅都是自己所處時代最傑出的人之一,他們的眼光往往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他們對自己兒子的叮囑,內容各異,其深處反映了一種共同的東西,就是:不求孩子如何發達,只希望他們平安、幸福、快樂地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家訓背後,跳動的是一顆慈祥的父親之心!

收受任何人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在這七條遺囑中,第五條最被人注意。按常理,做了大文學家,享受過名利場上的無限榮光之後,魯迅應該好好培養孩子的文藝才能,使之順風順水地接自己的班才對,為什麼他在行將大去之時反而建議孩子“尋點小事情過活”,不要當“文學家或美術家”呢?我想原因也是明擺著的。第一,文壇中的人都是有個性的,都愛爭強好勝。魯迅一生不知與多少人發生過爭論,他為此到底生出多少悶氣,怎樣傷肝傷肺傷心傷情,只有他自己知道。第二,魯迅所處的是亂世,他也不知道這亂世何時可以結束,而中國是一個重實用的社會,有一門直接能掙飯吃的技術比相對淩空蹈虛的文藝才華,在養命方面更具優勢。

嵇康與魯迅都是自己所處時代最傑出的人之一,他們的眼光往往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他們對自己兒子的叮囑,內容各異,其深處反映了一種共同的東西,就是:不求孩子如何發達,只希望他們平安、幸福、快樂地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家訓背後,跳動的是一顆慈祥的父親之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