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方志四川傳統文化」綿延400餘年歷史的川北燈戲 唱進國家大劇院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

一堂歌舞一堂星, 燈有戲文戲有燈。

庭前庭後燈弦調, 滿座捧腹妙趣生。

有燈有戲有歌舞, 一首《竹枝詞》寫盡川北燈戲的迷人特色。

2018年4月8日開始, 主題為“璀璨華夏•澹影躚歸”的川渝地方戲曲展在國家大劇院展演一個月, 川北燈戲的“家底”集中亮相:服飾、道具、樂器、曲譜等物品100多件;15個經典劇碼視頻;10分鐘《川北燈戲集萃》表演節目;融合變臉、燈官、坐缸、抬杠、坐竹竿、送財神等川北燈戲絕活。

綿延400多年歷史的川北燈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原是山村鄉野的“農民小戲”, 成為南充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多次走出國門傳遞中國文化的自信。

燈戲《跳蹬》跳進國家大劇院

川北燈戲《跳蹬》

2016年12月31日, 新年戲曲晚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 昆曲、京劇、山東梆子等多劇種齊放異彩, 來自南充的川北燈戲《跳蹬》, 展示了其獨特魅力。

《跳蹬》講述的是一位縣官體察民生疾苦, 發現老百姓過河只能借助蹬子石過河, 立即下令修橋, 愛民如子的縣官得到了老百姓的讚揚和擁護。 這齣戲展現了川北燈戲濃郁的表演技巧和地方特色, 成為西部唯一入選國家大劇院新年戲曲晚會的劇碼。

經數百年歲月洗禮,

川北燈戲已由一個土生土長、默默無聞的劇種, 成長為一個與川劇並列的品牌劇種。

1988年, 川北燈戲受邀進入中南海演出, 演職人員得到党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1989年, 川北燈戲赴上海交流演出, 轟動上海灘;1992年, 川北燈戲《半邊月兒明》在參加四川省新編傳統戲調演中獲優秀獎……

2007年7月底, 央視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組導演黃琦親自帶隊的拍攝組抵達南充, 曾三上央視的川北燈戲《鬧隍會》首先引起導演組興趣。 對全國多個地方劇種進行篩選後, 欄目導演組將川北燈戲《鬧隍會》和《包公照鏡子》收入節目。 此外, 川北燈戲還跨出國門, 在新加坡、泰國、韓國、美國等國家演出。

1984年, 川北燈戲名家與京劇、昆劇名家在北京合影

地方小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全波表演《滾燈拜新年》

川北燈戲也叫“農民戲”“喜樂神”, 還有個“外號”叫大鋪蓋, 大家聚在一起, 沒有那麼多床位, 又沒得旅館, 整晚上看燈戲, 在笑聲中解決了睡覺的問題。 它最先是閬中、南部、儀隴、蒼溪一帶農民的自娛自樂, 每當豐收、廟會、各種慶典或婚喪嫁娶, 大家要找點樂子, 便用勞動工具當“道具”自編自演自唱。

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老百姓身邊的趣事兒, 二是把帝王將相拿來“尋開心”。 詼諧、歡樂, 以丑角為主, 頗有今天的“小品”味道, 載歌載舞, 如今也嵌入了寶萊塢似風靡全球的唱跳風格。

川北燈戲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地方小戲,有著綜合性、娛樂性、參與性極強的藝術形式。來源於民間小調、嫁歌等;表演以醜、跩、笑為特徵,融匯了木偶、皮影、猴戲、民間歌舞等多種技藝。

現存300多個劇碼大多取自農民日常生活,一根扁擔、一個板凳都能入戲。燈戲的演出不擇地方,農家屋簷下、院壩都可以,演員登場亦不需要複雜的服裝道具和舞臺設置,煤油燈、汽燈、馬燈在柱子或樹上一掛,稱之為“胖筒筒”的胡琴和鼓鑼一響,戲場子就開始了。

清末民初,戰事頻繁,災害不斷,燈戲銳減。少數燈班藝人流亡江湖,賣藝求食,更多的藝人則是丟掉燈戲另求生計,川北燈戲日漸衰落,瀕臨消亡。

新中國成立後,川北燈戲得到恢復和發展,南充不少鄉鎮成立了燈戲組織。南充專區文教局抽調人員到閬中、蒼溪、儀隴等地對民間燈戲調查收集。收集劇本116個、老藝人口述的腹本戲210餘出,燈戲常用的曲牌37支,邀請美術家胥鴻釗設計了一套現代燈戲的服裝道具樣式,培訓了一批燈戲青年演員。

20世紀60年代初,南充地區成立川劇團燈戲隊,收集、挖掘、整理民間燈戲,可惜十年動亂中燈戲隊被解散。改革開放後,川北燈戲猶如枯木逢春,“農忙種地,農閒演戲”成為當時的真實寫照。當時南充有業餘劇團400個,其中燈戲劇團有40多個,活躍於川北山鄉。

2006年5月,川北燈戲被國務院授牌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川劇與川北燈戲名列其中,燈戲名家汪洋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川北燈戲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分”,川北燈戲團在南充掛牌成立,和南充川劇團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川劇演員也演燈戲,燈戲演員一樣唱川劇。

陳全波表演《百壽圖》

一人兩角分飾“閨門旦”與“老旦”

周鴻,南充川劇團工會主席,既是川北燈戲團演員,又是川劇演員。

十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周鴻看了川劇《穆桂英大戰洪州》,對川劇的獨特唱腔,精美的服飾著迷。剛好遇上南充市川劇團演員訓練班招學員,她和幾個同學坐車趕到南充,面試她的是川劇大師袁燕影,小周鴻模仿川劇又唱又跳,可惜還是落榜了。但轉機在第二年,南充市川劇團錄取了11歲小周鴻。如今,周鴻已在舞臺上活躍了39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旦角。

對於川劇和川北燈戲的區分,她有著最深的感悟。川劇裡,周鴻演的是“閨門旦”,身材姣好,天真活潑的少女,面若桃花,說話嗲聲嗲氣,看人時眼睛“從上往下”,羞澀;而在川北燈戲中,周鴻演的是“老旦”,五大三粗,尖酸刻薄的老婦人,媒婆,拽婆,說話嘴形誇張,看人時,眼睛“從下往上”,萬般挑剔。唱了大半輩子戲,周鴻是快樂的,天天蹦蹦跳跳,隨時來兩句,地道的唱腔,對周圍的人也是一種感染。

79歲的汪洋,是川北燈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早年師從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中國“四大名醜”之一的陳全波,最後轉行成了川北燈戲的演員和導演。1950年,剛上初中二年級的汪洋,以特有的天賦被川北解放劇社收為學員,後拜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全波為師學習“丑角”。1959年汪洋被選為中國川劇團成員,前往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演出,並多次參加全國性戲曲表演,受到極高讚譽。

汪洋說,早期沒有燈光,為了照亮四周方便表演和觀看,就把燈籠掛在一根高杆上,叫“天燈”;如果把燈籠放在地上,就叫“地燈”,在堂屋裡演戲就叫“堂燈”,各種形式都有,所以統稱為燈戲。“最早的燈戲藝人都是農民,表演得不專業,全是群眾田間地頭的真實生活寫照。

川北燈戲《做文章》

”全省首創南充辦“非遺傳習班

南充有個戲迷巷,巷子裡曾經有個東風劇場,輝煌的時候,戲迷排隊排到模範街去了。火爆場面曾給劇團帶來意外驚喜,電視臺來錄節目的,演藝公司上門談合作的,讓戲迷巷這條偏僻的小巷車水馬龍。大家信心十足,要送戲進廠礦、進學校,讓更多的人喜歡川劇,還要培養80後、90後的川劇觀眾。

2013年5月,劇場連同旁邊的劇團職工宿舍一起拆了,後來在一棟建築的7樓頂樓找到一層房子,作為臨時辦公場所,沒電梯,冬天特別冷,夏天特別熱。劇場原址規劃的全國一流非遺展演中心,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圖紙上。

讓人揪心的,還有燈戲人才後繼乏人,一出好看的燈戲,音樂、美術、效果、服裝、化妝、道具,缺一不可,還需要好的劇本、好的演員。隨著一批燈戲老藝人離去,老的製件工藝失傳,新生代演員怎麼培養?

2016年4月20日,南充川劇“非遺傳習班”在四川省服裝藝術學校揭牌,楊昌林等省戲劇界名家雲集南充。40名10多歲的娃娃進入傳習班學習川劇和川北燈戲,傳承非遺文化。

40名學員是從300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的,經過嗓音、形象、形體三關考試。揭牌儀式上,川劇團、川北燈戲團的演員們還為學員親身示範。學員學習3年,由省川劇院的專家傳授表演藝術,吃住和學費均由南充市川劇團、川北燈戲團負責。這是南充川劇團中斷21年招生後的第一次招生,一不小心,成了全省第一個“非遺傳習班”。

2018年大年三十晚,蒼溪縣亭子鎮海螺村一塊空地上,一場4個小時的“春晚”,就是來自南充的53名川劇演員和燈戲演員的專場表演,六七百名村民烤起火盆,看得津津有味。

多次出國演出,能登上國家大劇院,也能走進偏僻鄉村,“川北燈戲應該很有市場,如何讓城裡人更喜歡這古老的‘農民小戲’,能不能結合旅遊搞些新東西?”人稱“趙花臉”的副團長、喜劇演員趙謙對川北燈戲的未來有很多期待。

川北燈戲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地方小戲,有著綜合性、娛樂性、參與性極強的藝術形式。來源於民間小調、嫁歌等;表演以醜、跩、笑為特徵,融匯了木偶、皮影、猴戲、民間歌舞等多種技藝。

現存300多個劇碼大多取自農民日常生活,一根扁擔、一個板凳都能入戲。燈戲的演出不擇地方,農家屋簷下、院壩都可以,演員登場亦不需要複雜的服裝道具和舞臺設置,煤油燈、汽燈、馬燈在柱子或樹上一掛,稱之為“胖筒筒”的胡琴和鼓鑼一響,戲場子就開始了。

清末民初,戰事頻繁,災害不斷,燈戲銳減。少數燈班藝人流亡江湖,賣藝求食,更多的藝人則是丟掉燈戲另求生計,川北燈戲日漸衰落,瀕臨消亡。

新中國成立後,川北燈戲得到恢復和發展,南充不少鄉鎮成立了燈戲組織。南充專區文教局抽調人員到閬中、蒼溪、儀隴等地對民間燈戲調查收集。收集劇本116個、老藝人口述的腹本戲210餘出,燈戲常用的曲牌37支,邀請美術家胥鴻釗設計了一套現代燈戲的服裝道具樣式,培訓了一批燈戲青年演員。

20世紀60年代初,南充地區成立川劇團燈戲隊,收集、挖掘、整理民間燈戲,可惜十年動亂中燈戲隊被解散。改革開放後,川北燈戲猶如枯木逢春,“農忙種地,農閒演戲”成為當時的真實寫照。當時南充有業餘劇團400個,其中燈戲劇團有40多個,活躍於川北山鄉。

2006年5月,川北燈戲被國務院授牌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川劇與川北燈戲名列其中,燈戲名家汪洋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川北燈戲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分”,川北燈戲團在南充掛牌成立,和南充川劇團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川劇演員也演燈戲,燈戲演員一樣唱川劇。

陳全波表演《百壽圖》

一人兩角分飾“閨門旦”與“老旦”

周鴻,南充川劇團工會主席,既是川北燈戲團演員,又是川劇演員。

十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周鴻看了川劇《穆桂英大戰洪州》,對川劇的獨特唱腔,精美的服飾著迷。剛好遇上南充市川劇團演員訓練班招學員,她和幾個同學坐車趕到南充,面試她的是川劇大師袁燕影,小周鴻模仿川劇又唱又跳,可惜還是落榜了。但轉機在第二年,南充市川劇團錄取了11歲小周鴻。如今,周鴻已在舞臺上活躍了39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旦角。

對於川劇和川北燈戲的區分,她有著最深的感悟。川劇裡,周鴻演的是“閨門旦”,身材姣好,天真活潑的少女,面若桃花,說話嗲聲嗲氣,看人時眼睛“從上往下”,羞澀;而在川北燈戲中,周鴻演的是“老旦”,五大三粗,尖酸刻薄的老婦人,媒婆,拽婆,說話嘴形誇張,看人時,眼睛“從下往上”,萬般挑剔。唱了大半輩子戲,周鴻是快樂的,天天蹦蹦跳跳,隨時來兩句,地道的唱腔,對周圍的人也是一種感染。

79歲的汪洋,是川北燈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早年師從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中國“四大名醜”之一的陳全波,最後轉行成了川北燈戲的演員和導演。1950年,剛上初中二年級的汪洋,以特有的天賦被川北解放劇社收為學員,後拜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全波為師學習“丑角”。1959年汪洋被選為中國川劇團成員,前往波蘭、捷克、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演出,並多次參加全國性戲曲表演,受到極高讚譽。

汪洋說,早期沒有燈光,為了照亮四周方便表演和觀看,就把燈籠掛在一根高杆上,叫“天燈”;如果把燈籠放在地上,就叫“地燈”,在堂屋裡演戲就叫“堂燈”,各種形式都有,所以統稱為燈戲。“最早的燈戲藝人都是農民,表演得不專業,全是群眾田間地頭的真實生活寫照。

川北燈戲《做文章》

”全省首創南充辦“非遺傳習班

南充有個戲迷巷,巷子裡曾經有個東風劇場,輝煌的時候,戲迷排隊排到模範街去了。火爆場面曾給劇團帶來意外驚喜,電視臺來錄節目的,演藝公司上門談合作的,讓戲迷巷這條偏僻的小巷車水馬龍。大家信心十足,要送戲進廠礦、進學校,讓更多的人喜歡川劇,還要培養80後、90後的川劇觀眾。

2013年5月,劇場連同旁邊的劇團職工宿舍一起拆了,後來在一棟建築的7樓頂樓找到一層房子,作為臨時辦公場所,沒電梯,冬天特別冷,夏天特別熱。劇場原址規劃的全國一流非遺展演中心,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圖紙上。

讓人揪心的,還有燈戲人才後繼乏人,一出好看的燈戲,音樂、美術、效果、服裝、化妝、道具,缺一不可,還需要好的劇本、好的演員。隨著一批燈戲老藝人離去,老的製件工藝失傳,新生代演員怎麼培養?

2016年4月20日,南充川劇“非遺傳習班”在四川省服裝藝術學校揭牌,楊昌林等省戲劇界名家雲集南充。40名10多歲的娃娃進入傳習班學習川劇和川北燈戲,傳承非遺文化。

40名學員是從300多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的,經過嗓音、形象、形體三關考試。揭牌儀式上,川劇團、川北燈戲團的演員們還為學員親身示範。學員學習3年,由省川劇院的專家傳授表演藝術,吃住和學費均由南充市川劇團、川北燈戲團負責。這是南充川劇團中斷21年招生後的第一次招生,一不小心,成了全省第一個“非遺傳習班”。

2018年大年三十晚,蒼溪縣亭子鎮海螺村一塊空地上,一場4個小時的“春晚”,就是來自南充的53名川劇演員和燈戲演員的專場表演,六七百名村民烤起火盆,看得津津有味。

多次出國演出,能登上國家大劇院,也能走進偏僻鄉村,“川北燈戲應該很有市場,如何讓城裡人更喜歡這古老的‘農民小戲’,能不能結合旅遊搞些新東西?”人稱“趙花臉”的副團長、喜劇演員趙謙對川北燈戲的未來有很多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