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上雲挖礦”引領產業升級新風潮

睿江雲為眾多禪城傳統企業“上雲”提供多樣化的互聯網服務, 助其加快實現產業升級。 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從去年開始,

一輪推動企業“上雲”的熱潮在全國各地悄然興起, 與“機器換人”等行動呼應, 多管齊下地説明規模以上企業逐步完成從製造到智造的華麗轉身。

而這場企業上雲的潮流, 已來到禪城。 11日, “智慧企業雲領未來”佛山論壇》, 宣佈了3年推動1萬家工業企業帶動20萬家企業“上雲上平臺”的計畫。

計畫顯示, 廣東省將通過“雲網”降費以及財政資金補助, 推動1萬家工業企業依託平臺實施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升級, 帶動20萬家企業“上雲上平臺”降低資訊化構建成本。

網易雲企業服務部總經理岳崢輝在論壇上表示, 以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資訊技術發展, 為智慧企業的建設提供了資訊基礎和產業基礎。

“以製造業為例, 智慧製造的落地,

可以利用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的技術, 對設備、研發、生產、物流、經營等環節進行資料的採集、處理與建模分析, 進而實現創新研發、卓越製造、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 ”

阿裡雲ET工業大腦項目負責人王峰認為, 雲計算未來會像水、電、互聯網和煤氣一樣是一種公共服務資源, 人們按需租賃和使用。 “它的便利性大大地促進了人們的創新實踐。 ”

2 製造業“上雲”需求旺盛

企業上雲的概念, 近兩年來在製造業中熱度不斷攀升。 但對於禪城本地製造業企業來說, 智慧化轉型的步伐早已邁出, 大資料先進技術手段的“賺錢”能力也有目共睹。

以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天”)為例, 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對於求變的海天來說,

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

海天發佈的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 上述新型資源與海天業務藍圖的再次優化融合, 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內部管理水準和效率, 提高了對品質、對成本的正面影響, 創造更多可見價值。

具體而言, 去年海天運用大資料, 進一步推動了以銷售均衡來帶動內部均衡供貨、均衡生產, 並取得明顯成效, 對促進產品品質穩定、減少峰值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周轉、促進市場均衡銷售等起到較大推動作用。

但並非所有企業都適合投入大量成本自建大資料平臺, 對於大部分製造企業來說, 上雲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像海天這樣實力雄厚的企業, 在搭建大資料平臺方面自然更有優勢,

“但企業不能為了用大資料而用大資料, 自建系統成本也比較高, 雲大資料服務能夠在短時間內讓企業看到效果。 ”廣東睿江雲計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江雲”)聯合創始人鄭懋光認為。

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鵬”)流程與資訊技術管理中心總監阮貴強表示, 上雲對於東鵬來說是必要的。 “東鵬有自己的雲平臺, 但如果所有的企業資料都放在本地, 對企業的業務擴大是不利的。 ”

阮貴強說, 東鵬的業務遍佈全球各地, 單靠自身的雲資料系統無法支撐企業運轉。 “以設計業務為例, 目前東鵬也是用的協力廠商雲資料系統, 如果由我們自己來部署的話價值是不高的。 ”

海天、東鵬作為禪城龍頭企業,

尚且需要通過部分業務上雲來獲取更高效的大資料服務, 大部分體量較小、自身IT部門實力較弱的製造企業對“雲”服務的需求自然就更加迫切。

對於企業來說, 上雲最直觀的效益在於減少IT基礎設施、IT系統架構更新換代的成本。 “很多中小型企業只是還沒有發現自身對‘雲’資料服務的需求。 ”王峰說。

3“雲”供給降低大資料使用成本

除了企業自建智慧化系統, 目前在禪城還有不少提供公有雲平臺服務的供應商, 睿江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為禪城土生土長的互聯網基礎服務商, 睿江雲業務範圍涵蓋雲計算、資料中心及增值服務等全鏈條服務。

在鄭懋光看來, 公有雲平臺較自建智慧化系統運作速度更快, 成本更低。 “雲平臺就像是一個雲計算的資源池,當企業需要它運作更多內容的時候,它能夠順利支撐,想節省運算資源時也可隨時刪減。”

他舉例說,假設企業某次行銷活動需要應用雲計算技術,僅靠自身力量,需要一次性付出比公有雲十倍以上的成本,才能夠享受該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借助雲平臺等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模式成為了越來越多本土企業的共識,如何找到合適企業需求的上雲方式,成為了不少企業關注的話題。

鄭懋光認為,當企業規模到達一定程度,雲平臺可以幫助企業更深入地優化生產流程、行銷管理等方面。而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上雲能讓它們省去組建傳統IT技術部門的煩惱,快速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降低試錯成本。

“在實際接觸中我們發現,佛山傳統企業對新技術很渴望,也願意在生產過程中應用新技術。”鄭懋光說,初具規模的電商企業上雲積極性最高。這是因為電商企業競爭力已經從拼價格轉為拼設計能力,而設計環節較為依賴大資料工具,能即時捕捉消費者喜好,從而引導設計生產,同時還能整合供應鏈,減少庫存降低生產成本。

而陶瓷等傳統製造業也希望能夠通過雲平臺,將線下門店資訊進行整合分析,實現跨部門、跨門店之間的資料連通,實現雲上管理。

上雲只是第一步,企業如何用好“雲”,鄭懋光建議企業內部首先要對上雲有足夠的重視和投入,尤其是技術員的投入。“這些技術員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有相關的行業背景,在瞭解企業情況的基礎上利用雲計算的能力和新型大資料工具,對資料進行採集處理和輸出。”

■他山之石

智慧龍頭打造“雲大腦”

助製造業釋放資料價值

江浙一帶的企業,工業上雲智慧轉型的腳步,已經越來越快。

去年年中,《浙江省“企業上雲”行動計畫(2017)》出臺,提出要讓10萬企業率先“上雲”,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隨後,江蘇攜手阿裡雲,宣佈啟動“1+30+300”工程,推進江蘇省內30家“資訊化、工業化”融合服務機構、300家製造企業高效利用雲計算、人工智慧。

通過工業上雲,江浙製造企業實實在在把大資料技術轉換成企業效益。蘇州協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鑫光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近年來,協鑫光伏通過在生產設備上加裝感測器,收集了比較完整的生產資料。

據瞭解,光伏切片生產有著十分精密的工藝流程:一根僅0.1mm粗細的鋼線不斷摩擦矽錠,最終切出一片片僅0.2mm厚的矽片。車間的濕度、溫度、砂漿上下部溫度、導輪上下部溫度等上千個參數在即時影響著生產。如此複雜的生產環境下,人工經驗很難100%地保障產品品質。

而2016年8月,阿裡雲“工業雲”拳頭產品——ET工業大腦進駐協鑫光伏的生產車間,則充分釋放了這些工業資料背後的價值。

目前,通過ET工業大腦的幫助,協鑫光伏的生產良品率已經提升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企業每年可節省上億元的生產成本。

基於阿裡云云計算和大資料平臺及阿裡雲大資料演算法專家資源,阿裡雲為協鑫光伏打造了一套智慧工廠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是通過對歷史生產過程中的大資料進行建模分析,並即時監控、指導生產過程,提升工廠的管理水準和效率,提升產品的良品率。

阿裡雲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說:“我們找到了工業製造最核心的精髓。”互聯網企業阿裡巴巴,以其強大的大資料處理技術,貼近製造業,使得工業機器變得更加“聰明”。

未來,ET工業大腦仍將聚焦智慧製造,接下來還將在關注能耗的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協同製造、智慧產品設計及改造領域發力。

為了更好地在工業領域“大展拳腳”,阿裡巴巴切入資料產業的基礎領域——晶片製造當中。

在去年10月舉行的2017雲棲大會上,阿裡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鋒透露,阿裡巴巴自主研發的“阿裡AI芯”將很快面世,將促使阿裡雲的服務更穩定、可控及高效。

■記者手記

“雲”上礦藏雖好

也不能“人云亦云”

“上雲”是常態,不“上雲”是例外,企業上雲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推進,企業業務也面臨著數位化轉型的契機,而上雲則成為企業轉型升級中關注的焦點。

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三年我國雲計算市場將保持近27%的增速。在“數位中國”大背景下,各地方性資料中心、服務平臺等建設加速,行業整體處於高景氣狀態。

然而,企業“上雲”要根據企業自身IT系統的情況來定,要考慮企業IT現狀、企業發展狀況等因素,並結合企業對雲的理解而定,不能“人云亦云”。

另外,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上雲政策時也應瞭解企業實際需求,根據企業規模、類型、IT實力等細分因素制定相關政策。

“上雲”賦予企業應用資料的彈性空間

“彈性空間”可以說是雲服務給傳統資料應用方式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如對於禪城著名電商企業西伍服飾來說,天貓“雙11”“雙12”等購物節線上流量壓力較大,但平日的伺服器流量卻較為平穩,如果按照流量最高峰來部署伺服器,那麼一年下來就會多出許多閒置的系統資源,未免顯得有些“不划算”。

雲服務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負載情況隨時動態地調整伺服器實例的數量,或動態地引導使用者流量到指定的機房網站,解決企業對資料需求“忙閑不均”的難題。當使用者訪問量暴漲的時候,通過彈性計算,伺服器個數會隨之自動增長,反之會自動下降,説明應用度過負載高峰。

另外,雲服務還具有易於開發,部署和維護的優點。傳統上,企業要上線一個系統,往往要經過售前評估、商務談判、下單、伺服器到貨、伺服器上架、軟體安裝調試、正式投產等多個階段。

而使用公有雲服務,企業投產的流程將大大縮短。商務談判、下單、伺服器到貨、伺服器上架甚至軟體安裝調試幾個步驟,可縮減為伺服器租用和伺服器調試兩個步驟。甚至企業用戶只要在網頁平臺上直接下單,就可使用雲服務。

雲服務商還可以在雲平臺上給企業提供擴展服務。雲平臺在資料積累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人工智慧領域的功能往往是許多小型軟體發展商所無法實現的。目前,這些需要雄厚技術背景支撐的服務,被越來越多企業所運用。

“上雲”需事先確定步驟規劃

雲計算對於企業上雲來說,主要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即計算、存儲和網路服務。如果企業的IT基礎設施、IT系統的架構需要更新換代,可以考慮採用雲的供給方式。

另外,如果企業每年在IT領域投入很大成本,但基礎設施還是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資源利用率卻不高,資源供給不靈活,運營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可考慮雲供給方式。

總體而言,根據企業對雲服務的不同需求,企業上雲的內容分為基礎設施上雲、平臺系統上雲、業務應用上雲三大類。

如果企業決定上雲,又應當注意什麼問題呢?企業IT上雲是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結合企業IT發展的規劃、現有IT資源的現狀、應用的需求等因素來確定。

對於大部分的企業來說,原來的IT應用部署模式,不同的應用都是由不同的軟體發展商提供的,系統之間還有網路安全隔離,結構比較複雜。

所以上雲之前,首先要確定上雲的規劃,如是整體上雲還是部分上雲,是逐步上雲還是一次性上雲。還要確定上雲的步驟,哪些系統可以先遷移,哪些後遷移,並解決遷移後和周邊的系統怎麼協同等問題。

“雲平臺就像是一個雲計算的資源池,當企業需要它運作更多內容的時候,它能夠順利支撐,想節省運算資源時也可隨時刪減。”

他舉例說,假設企業某次行銷活動需要應用雲計算技術,僅靠自身力量,需要一次性付出比公有雲十倍以上的成本,才能夠享受該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借助雲平臺等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模式成為了越來越多本土企業的共識,如何找到合適企業需求的上雲方式,成為了不少企業關注的話題。

鄭懋光認為,當企業規模到達一定程度,雲平臺可以幫助企業更深入地優化生產流程、行銷管理等方面。而對於初創企業來說,上雲能讓它們省去組建傳統IT技術部門的煩惱,快速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降低試錯成本。

“在實際接觸中我們發現,佛山傳統企業對新技術很渴望,也願意在生產過程中應用新技術。”鄭懋光說,初具規模的電商企業上雲積極性最高。這是因為電商企業競爭力已經從拼價格轉為拼設計能力,而設計環節較為依賴大資料工具,能即時捕捉消費者喜好,從而引導設計生產,同時還能整合供應鏈,減少庫存降低生產成本。

而陶瓷等傳統製造業也希望能夠通過雲平臺,將線下門店資訊進行整合分析,實現跨部門、跨門店之間的資料連通,實現雲上管理。

上雲只是第一步,企業如何用好“雲”,鄭懋光建議企業內部首先要對上雲有足夠的重視和投入,尤其是技術員的投入。“這些技術員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有相關的行業背景,在瞭解企業情況的基礎上利用雲計算的能力和新型大資料工具,對資料進行採集處理和輸出。”

■他山之石

智慧龍頭打造“雲大腦”

助製造業釋放資料價值

江浙一帶的企業,工業上雲智慧轉型的腳步,已經越來越快。

去年年中,《浙江省“企業上雲”行動計畫(2017)》出臺,提出要讓10萬企業率先“上雲”,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隨後,江蘇攜手阿裡雲,宣佈啟動“1+30+300”工程,推進江蘇省內30家“資訊化、工業化”融合服務機構、300家製造企業高效利用雲計算、人工智慧。

通過工業上雲,江浙製造企業實實在在把大資料技術轉換成企業效益。蘇州協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鑫光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近年來,協鑫光伏通過在生產設備上加裝感測器,收集了比較完整的生產資料。

據瞭解,光伏切片生產有著十分精密的工藝流程:一根僅0.1mm粗細的鋼線不斷摩擦矽錠,最終切出一片片僅0.2mm厚的矽片。車間的濕度、溫度、砂漿上下部溫度、導輪上下部溫度等上千個參數在即時影響著生產。如此複雜的生產環境下,人工經驗很難100%地保障產品品質。

而2016年8月,阿裡雲“工業雲”拳頭產品——ET工業大腦進駐協鑫光伏的生產車間,則充分釋放了這些工業資料背後的價值。

目前,通過ET工業大腦的幫助,協鑫光伏的生產良品率已經提升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企業每年可節省上億元的生產成本。

基於阿裡云云計算和大資料平臺及阿裡雲大資料演算法專家資源,阿裡雲為協鑫光伏打造了一套智慧工廠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是通過對歷史生產過程中的大資料進行建模分析,並即時監控、指導生產過程,提升工廠的管理水準和效率,提升產品的良品率。

阿裡雲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說:“我們找到了工業製造最核心的精髓。”互聯網企業阿裡巴巴,以其強大的大資料處理技術,貼近製造業,使得工業機器變得更加“聰明”。

未來,ET工業大腦仍將聚焦智慧製造,接下來還將在關注能耗的綠色製造、高端裝備協同製造、智慧產品設計及改造領域發力。

為了更好地在工業領域“大展拳腳”,阿裡巴巴切入資料產業的基礎領域——晶片製造當中。

在去年10月舉行的2017雲棲大會上,阿裡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鋒透露,阿裡巴巴自主研發的“阿裡AI芯”將很快面世,將促使阿裡雲的服務更穩定、可控及高效。

■記者手記

“雲”上礦藏雖好

也不能“人云亦云”

“上雲”是常態,不“上雲”是例外,企業上雲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推進,企業業務也面臨著數位化轉型的契機,而上雲則成為企業轉型升級中關注的焦點。

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三年我國雲計算市場將保持近27%的增速。在“數位中國”大背景下,各地方性資料中心、服務平臺等建設加速,行業整體處於高景氣狀態。

然而,企業“上雲”要根據企業自身IT系統的情況來定,要考慮企業IT現狀、企業發展狀況等因素,並結合企業對雲的理解而定,不能“人云亦云”。

另外,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上雲政策時也應瞭解企業實際需求,根據企業規模、類型、IT實力等細分因素制定相關政策。

“上雲”賦予企業應用資料的彈性空間

“彈性空間”可以說是雲服務給傳統資料應用方式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如對於禪城著名電商企業西伍服飾來說,天貓“雙11”“雙12”等購物節線上流量壓力較大,但平日的伺服器流量卻較為平穩,如果按照流量最高峰來部署伺服器,那麼一年下來就會多出許多閒置的系統資源,未免顯得有些“不划算”。

雲服務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負載情況隨時動態地調整伺服器實例的數量,或動態地引導使用者流量到指定的機房網站,解決企業對資料需求“忙閑不均”的難題。當使用者訪問量暴漲的時候,通過彈性計算,伺服器個數會隨之自動增長,反之會自動下降,説明應用度過負載高峰。

另外,雲服務還具有易於開發,部署和維護的優點。傳統上,企業要上線一個系統,往往要經過售前評估、商務談判、下單、伺服器到貨、伺服器上架、軟體安裝調試、正式投產等多個階段。

而使用公有雲服務,企業投產的流程將大大縮短。商務談判、下單、伺服器到貨、伺服器上架甚至軟體安裝調試幾個步驟,可縮減為伺服器租用和伺服器調試兩個步驟。甚至企業用戶只要在網頁平臺上直接下單,就可使用雲服務。

雲服務商還可以在雲平臺上給企業提供擴展服務。雲平臺在資料積累方面有著天然優勢,人工智慧領域的功能往往是許多小型軟體發展商所無法實現的。目前,這些需要雄厚技術背景支撐的服務,被越來越多企業所運用。

“上雲”需事先確定步驟規劃

雲計算對於企業上雲來說,主要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即計算、存儲和網路服務。如果企業的IT基礎設施、IT系統的架構需要更新換代,可以考慮採用雲的供給方式。

另外,如果企業每年在IT領域投入很大成本,但基礎設施還是無法滿足實際需求,資源利用率卻不高,資源供給不靈活,運營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可考慮雲供給方式。

總體而言,根據企業對雲服務的不同需求,企業上雲的內容分為基礎設施上雲、平臺系統上雲、業務應用上雲三大類。

如果企業決定上雲,又應當注意什麼問題呢?企業IT上雲是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結合企業IT發展的規劃、現有IT資源的現狀、應用的需求等因素來確定。

對於大部分的企業來說,原來的IT應用部署模式,不同的應用都是由不同的軟體發展商提供的,系統之間還有網路安全隔離,結構比較複雜。

所以上雲之前,首先要確定上雲的規劃,如是整體上雲還是部分上雲,是逐步上雲還是一次性上雲。還要確定上雲的步驟,哪些系統可以先遷移,哪些後遷移,並解決遷移後和周邊的系統怎麼協同等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