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黃聖依“學霸媽媽”狂飆英文,比家產更重要的是家教

《媽媽是超人》第三季回歸以來, 明星的育兒日常再次成為了吃瓜群眾的關注對象, 而黃聖依一家則在節目中賺足了眼球。

先是黃聖依對兒子安迪幾乎零瞭解, 落得一個“黑洞媽媽”的稱號。

隨後家裡豪宅曝光, 讓人直呼“被貧窮限制了想像”。

一手帶大安迪的奶奶對小孫子很是寵溺, 甚至為他建起了私人遊樂場、滑雪場。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 大家都覺得安迪可能會變成一個嬌縱又不懂事的壞孩子,

但顯然他沒有。

這一次, 安迪姥姥橫空出世, 與豪門氣質的奶奶不同, 姥姥走的則是知識份子路線。

安迪要參加幼升小考試, 作為考前小測試, 姥姥與安迪隨口飆起了英文。

不僅如此, 高齡的姥姥還能彈得一手好鋼琴。

安迪小朋友比所有人想像的要優秀得多, 也因此圈粉無數, 前幾期他就說過自己“喜歡上學”, 這次去新學校面試的路上也是蹦蹦跳跳。

在家裡媽媽要他用英語介紹自己, 他說不會, 面試前老師問他會英文嗎?他說一點點。

然而回答起問題來才發現安迪真的是太謙虛了, 英文水準足以應答如流。

老師問他最喜歡的水果, 他能立馬用英語說出葡萄和桃子, 問到最喜歡的動物, 小安迪則拋出了一個高難度單詞:恐龍。

數學題也完全難不倒他,6歲的小朋友能算出“溫差”,能理解負數,面試老師都連連點頭。

大學霸的潛質表露無遺。

好的家教對成長功不可沒

有網友評論說:安迪的高智商肯定是祖傳的。

智商是不是祖傳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深厚的家庭背景對於安迪的成長,一定功不可沒。

安迪的母親黃聖依就出生於書香門第,畢業於中國第一所獨立的高等音樂學府—上海音專,是《新民晚報》的資深編輯。而黃聖依的姑父、姑媽則是《新民晚報》創始人中的兩員。父親黃自強是早期留美歸國的教授,畢業于清華大學。

她的表舅名號更響: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被敬稱為中國經濟學的泰斗。

在如此優越的家庭背景下,安迪很難不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

好的家庭教育,拼的其實也是爸媽。

許多人說,高曉松親身證實了一句話:知識就是最高級的性感。

他身上的標籤多得數不過來:作家、音樂人、導演、製作人、詞曲創作者……

似乎就沒有他玩不轉的事情,詩和遠方和人間煙火樣樣精通。

也能在自己的脫口秀節目裡滔滔不絕。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像高曉松一樣的人。

他隨口開過一個玩笑:“隨便踹開一家的門,進去聊會天就很長知識,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家前面的院子。”

他從小就在清華大院長大,父親是清華大學教授,母親是建築學家、教育家。在他們家裡,碩士基本等同于文盲。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讀一所好大學需要寒窗苦讀12載,如果做的是清北夢更需要沒日沒夜的苦戰。

但對於從小就泡在書堆裡,被書香環繞著的高曉松來說,這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後會無期》裡說:你連世界都沒見過,哪來的世界觀?

而對於從小就接受優質教育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所看見的世界,遠遠比普通人來的開闊。

寵愛不等於寵溺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給孩子無盡的寵愛,但越是懂教育的家庭,往往越會掌握寵愛的分寸。

安迪在節目裡說,自己最喜歡的人是奶奶。

從小陪伴安迪長大的奶奶,給了他最無微不至的呵護。

知道安迪喜歡出去玩,就隨手給他建了個遊樂場。

想滑雪了?那就再來個滑雪場吧!

安迪爸爸總結:“他所看到的,都是他的。”

但順從孩子不是盲從,寵愛也不等於溺愛,再愛孩子,也該教會他關心他人、禮貌待人。

家人能把最好的給你,但這不意味著你真的是世界中心。

所以,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安迪並不嬌縱。看到奶奶親手為自己削水果,會貼心地囑咐奶奶小心,不要切到手。

吃完東西,也會細心地給奶奶擦擦嘴。

到了和奶奶告別的時候,雖然不想走,但也絕不會大哭大鬧。

奶奶給他提供了能想到的一切,安迪也懂得感恩,從不肆意揮霍家人的給予,而是用同樣的愛來回報。

而若是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可能真的會在無邊無涯的愛裡“溺死”。

有的父母生怕給不了孩子最好的,秉承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對孩子從不會說一個“不”字。卻沒想到給的越多,孩子越是覺得不夠。

在河南省的一個小縣城,23歲的小夥子楊某,活活餓死在了家裡。

在他還小的時候,父母因為疼愛他,從不讓他幹活,連出門都是用擔子挑,吃飯要一口一口喂到嘴裡。

父母離世後,他懶得工作,沒有經濟來源,村民給他送來肉、菜他也懶得做,只有在餓到極點時會出門要飯吃。

“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父母的嬌慣讓他失去了獨自生存的能力,最終害死了他。

演員小陶虹在一次採訪中談到自己的育兒觀。

她說自己非常寵愛女兒,到孩子八歲時,還會陪她一起睡覺。連老公徐崢都有意見。

要是哪天忍不住發了脾氣,她會馬上檢討自己;

孩子做錯了事,她也會說沒事沒事,可以原諒。

但是,她也會給孩子報體能訓練營,每天要在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中走路鍛煉體能。

在訓練營裡,孩子吃了很多苦,中過暑生過病,也不允許她中途放棄。

孩子放學回來忘帶作業,連著幾個星期犯同樣的錯誤,小陶虹也會懲罰她,不讓她看她最愛的動畫片。

教育不是一味拒絕,更不該是一味妥協。邊界和原則對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應該是一道隱形的界線—

該給孩子自由時,孩子可以不用時時擔心觸碰到了界線而受到局限,但這條線決不能因為溺愛而消失。

比家產更重要的是家教

好的教育需要“拼爹”,但“拼爹”拼的不是錢和權,更多的是父母留給孩子的思想和教養。

安迪殷實的家境,在節目前幾期已經展露無遺。但是對於這樣人人羡慕的超級家境,安迪的姥姥表現更多的是擔憂。

如黃聖依的媽媽在節目中所說,她認為安迪的成長環境比較奇特,面對這樣的環境,自己更多的是擔心安迪的教育問題,害怕這樣的富養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姥姥對安迪的擔心體現在,安迪去去學校面試之前,她親力親為為安迪指點入學需要注意的事項。足以說明這位學霸姥姥在富二代孫子上下的心思確實很多。相對于豐厚的家產,安迪姥姥更注重教育的培養。

讓我們再來看看名門世家—比爾蓋茨的家訓。

1.如果留給孩子巨額資產,勢必阻礙他成為創意性人才;

2.父母説明孩子開創人脈網路;

3.保留缺點,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4.年少時多讀科幻小說(電影);

5.母親的禮物可能會轉換孩子的命運;

6.通過閱讀報紙拓寬視野;

7.富家子弟也不可嬌生慣養;

8.機會來臨時毫不猶豫地迎接挑戰;

9.經年累積的經驗將成為日後創業基礎;

10.孩子們以言傳身教的父母為學習榜樣。

我們看到蓋茨家族家訓的頭條就是“如果留給孩子巨額資產,勢必阻礙他成為創意型人才”。這恰恰培養了比爾蓋茨一聲對創新精神的極致追求。

有句話說:“其實,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

生於光緒年間的王淑珍,一生跨越了三個世紀,育有13個孩子,培養了13個博士。

子女們從事著各業,從科研人員到IT精英,應有盡有,其中有3位被授予“美國十大傑出青年”。

克林頓、布希兩位總統都曾經寫信讚譽她:一位偉大的母親。

王淑貞常對子女說15個字: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

而她自己,也正是這樣做的。

王淑貞19歲時與李浩民李家成婚,生活富足,但一場事故帶走了李浩民的生命,家境一落千丈。

從此王淑貞靠著自己一雙手,擔起了一大家子十幾口人的生活。

王淑貞本身家境殷實,向來都是幹活不用親自動手的大小姐。但絕望過後,她咬緊牙關,什麼活都肯做。

洗衣服、洗碗泡到手發白腫起來,在各個店裡打雜也是沒日沒夜,她始終堅定,孩子們必須要有書讀。

王淑貞在62歲時才決定隨子女去美國長住,從未學過英語的她一鼓作氣,靠著自學通過移民考試,拿到了永久居住證。

在百歲大壽時,子女問她想要什麼禮物,她只說:“我要回去給中國小孩造學校。”

這樣一位母親,一把血一把淚把13個孩子拉扯大,也傾盡了自己的一生教會孩子們,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三毛曾經說:化妝有助氣色,無助氣質。有家產和有家教沒有太大關係。

而家教,是比家產要重要得多的存在。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總會有一個家庭,用潤物無聲、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把從容、主見、自律、上進、不屈的精神傳達給他們。

這樣的家庭本身,已經足夠成為孩子前行路上最清晰的標杆。

擇學堂微信平臺(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臺。共用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數學題也完全難不倒他,6歲的小朋友能算出“溫差”,能理解負數,面試老師都連連點頭。

大學霸的潛質表露無遺。

好的家教對成長功不可沒

有網友評論說:安迪的高智商肯定是祖傳的。

智商是不是祖傳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深厚的家庭背景對於安迪的成長,一定功不可沒。

安迪的母親黃聖依就出生於書香門第,畢業於中國第一所獨立的高等音樂學府—上海音專,是《新民晚報》的資深編輯。而黃聖依的姑父、姑媽則是《新民晚報》創始人中的兩員。父親黃自強是早期留美歸國的教授,畢業于清華大學。

她的表舅名號更響: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被敬稱為中國經濟學的泰斗。

在如此優越的家庭背景下,安迪很難不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

好的家庭教育,拼的其實也是爸媽。

許多人說,高曉松親身證實了一句話:知識就是最高級的性感。

他身上的標籤多得數不過來:作家、音樂人、導演、製作人、詞曲創作者……

似乎就沒有他玩不轉的事情,詩和遠方和人間煙火樣樣精通。

也能在自己的脫口秀節目裡滔滔不絕。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像高曉松一樣的人。

他隨口開過一個玩笑:“隨便踹開一家的門,進去聊會天就很長知識,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家前面的院子。”

他從小就在清華大院長大,父親是清華大學教授,母親是建築學家、教育家。在他們家裡,碩士基本等同于文盲。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讀一所好大學需要寒窗苦讀12載,如果做的是清北夢更需要沒日沒夜的苦戰。

但對於從小就泡在書堆裡,被書香環繞著的高曉松來說,這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後會無期》裡說:你連世界都沒見過,哪來的世界觀?

而對於從小就接受優質教育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所看見的世界,遠遠比普通人來的開闊。

寵愛不等於寵溺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給孩子無盡的寵愛,但越是懂教育的家庭,往往越會掌握寵愛的分寸。

安迪在節目裡說,自己最喜歡的人是奶奶。

從小陪伴安迪長大的奶奶,給了他最無微不至的呵護。

知道安迪喜歡出去玩,就隨手給他建了個遊樂場。

想滑雪了?那就再來個滑雪場吧!

安迪爸爸總結:“他所看到的,都是他的。”

但順從孩子不是盲從,寵愛也不等於溺愛,再愛孩子,也該教會他關心他人、禮貌待人。

家人能把最好的給你,但這不意味著你真的是世界中心。

所以,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安迪並不嬌縱。看到奶奶親手為自己削水果,會貼心地囑咐奶奶小心,不要切到手。

吃完東西,也會細心地給奶奶擦擦嘴。

到了和奶奶告別的時候,雖然不想走,但也絕不會大哭大鬧。

奶奶給他提供了能想到的一切,安迪也懂得感恩,從不肆意揮霍家人的給予,而是用同樣的愛來回報。

而若是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可能真的會在無邊無涯的愛裡“溺死”。

有的父母生怕給不了孩子最好的,秉承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對孩子從不會說一個“不”字。卻沒想到給的越多,孩子越是覺得不夠。

在河南省的一個小縣城,23歲的小夥子楊某,活活餓死在了家裡。

在他還小的時候,父母因為疼愛他,從不讓他幹活,連出門都是用擔子挑,吃飯要一口一口喂到嘴裡。

父母離世後,他懶得工作,沒有經濟來源,村民給他送來肉、菜他也懶得做,只有在餓到極點時會出門要飯吃。

“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父母的嬌慣讓他失去了獨自生存的能力,最終害死了他。

演員小陶虹在一次採訪中談到自己的育兒觀。

她說自己非常寵愛女兒,到孩子八歲時,還會陪她一起睡覺。連老公徐崢都有意見。

要是哪天忍不住發了脾氣,她會馬上檢討自己;

孩子做錯了事,她也會說沒事沒事,可以原諒。

但是,她也會給孩子報體能訓練營,每天要在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中走路鍛煉體能。

在訓練營裡,孩子吃了很多苦,中過暑生過病,也不允許她中途放棄。

孩子放學回來忘帶作業,連著幾個星期犯同樣的錯誤,小陶虹也會懲罰她,不讓她看她最愛的動畫片。

教育不是一味拒絕,更不該是一味妥協。邊界和原則對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應該是一道隱形的界線—

該給孩子自由時,孩子可以不用時時擔心觸碰到了界線而受到局限,但這條線決不能因為溺愛而消失。

比家產更重要的是家教

好的教育需要“拼爹”,但“拼爹”拼的不是錢和權,更多的是父母留給孩子的思想和教養。

安迪殷實的家境,在節目前幾期已經展露無遺。但是對於這樣人人羡慕的超級家境,安迪的姥姥表現更多的是擔憂。

如黃聖依的媽媽在節目中所說,她認為安迪的成長環境比較奇特,面對這樣的環境,自己更多的是擔心安迪的教育問題,害怕這樣的富養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姥姥對安迪的擔心體現在,安迪去去學校面試之前,她親力親為為安迪指點入學需要注意的事項。足以說明這位學霸姥姥在富二代孫子上下的心思確實很多。相對于豐厚的家產,安迪姥姥更注重教育的培養。

讓我們再來看看名門世家—比爾蓋茨的家訓。

1.如果留給孩子巨額資產,勢必阻礙他成為創意性人才;

2.父母説明孩子開創人脈網路;

3.保留缺點,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4.年少時多讀科幻小說(電影);

5.母親的禮物可能會轉換孩子的命運;

6.通過閱讀報紙拓寬視野;

7.富家子弟也不可嬌生慣養;

8.機會來臨時毫不猶豫地迎接挑戰;

9.經年累積的經驗將成為日後創業基礎;

10.孩子們以言傳身教的父母為學習榜樣。

我們看到蓋茨家族家訓的頭條就是“如果留給孩子巨額資產,勢必阻礙他成為創意型人才”。這恰恰培養了比爾蓋茨一聲對創新精神的極致追求。

有句話說:“其實,除了硬實力(資源)的分配不均,更關鍵的,是軟實力(觀念)的高低不一。”

生於光緒年間的王淑珍,一生跨越了三個世紀,育有13個孩子,培養了13個博士。

子女們從事著各業,從科研人員到IT精英,應有盡有,其中有3位被授予“美國十大傑出青年”。

克林頓、布希兩位總統都曾經寫信讚譽她:一位偉大的母親。

王淑貞常對子女說15個字: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

而她自己,也正是這樣做的。

王淑貞19歲時與李浩民李家成婚,生活富足,但一場事故帶走了李浩民的生命,家境一落千丈。

從此王淑貞靠著自己一雙手,擔起了一大家子十幾口人的生活。

王淑貞本身家境殷實,向來都是幹活不用親自動手的大小姐。但絕望過後,她咬緊牙關,什麼活都肯做。

洗衣服、洗碗泡到手發白腫起來,在各個店裡打雜也是沒日沒夜,她始終堅定,孩子們必須要有書讀。

王淑貞在62歲時才決定隨子女去美國長住,從未學過英語的她一鼓作氣,靠著自學通過移民考試,拿到了永久居住證。

在百歲大壽時,子女問她想要什麼禮物,她只說:“我要回去給中國小孩造學校。”

這樣一位母親,一把血一把淚把13個孩子拉扯大,也傾盡了自己的一生教會孩子們,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三毛曾經說:化妝有助氣色,無助氣質。有家產和有家教沒有太大關係。

而家教,是比家產要重要得多的存在。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總會有一個家庭,用潤物無聲、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把從容、主見、自律、上進、不屈的精神傳達給他們。

這樣的家庭本身,已經足夠成為孩子前行路上最清晰的標杆。

擇學堂微信平臺(zexuetang_com),一個嚴肅的教育平臺。共用最前沿的教育資訊,最實用的學習方法,最走心的童書產品,最優質的學習課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