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新“二十四孝”——您的兒女能做到多少?

轉自 《老幹部之家》 中國老幹部

百善孝為先。 敬老尊賢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雖然社會已經進入了21世紀, 但傳統的孝道文化我們依然需要繼承和遵從。 當然, 在繼承的同時也需與時俱進。 古代“二十四孝”中, 有許多體現了兒女們的孝心, 實際上也合理可行, 是應該傳承的, 但也有一些做法明顯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比如賣身葬父、埋兒奉母等, 在現代人看來是一種愚孝, 不宜提倡;有一些則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色彩, 比如臥冰求鯉、哭竹生筍、湧泉躍鯉等, 不能仿效。

與古代“二十四孝”相比, 新“二十四孝”更科學,

更貼近現實, 它具有鮮活的時代特色, 不乏人文關懷與公民情懷, 是對“孝”的傳統觀念的突破。 讓我們先來看看三個新孝心故事。

記者調查

新“二十四孝”, 您的兒女能做到多少?

按照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逐項進行對比, 做兒女的究竟能夠對父母盡多少孝心?為此,

記者隨機對20位元居民進行了走訪調查。

調查一 24條行動標準最多選12條

記者所調查的20位元居民中, 30歲以下的4人, 30歲至50歲的6人, 50歲至60歲的10人。 調查結果顯示, 按照新“二十四孝”標準, 能做到10條以上的只有1人, 大部分人只能做到4條或5條, 有的坦言只能做到2條。 無人選擇“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 僅有1人選擇“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

46歲的王先生是一名司機, 他表示, 從沒對父母說過“我愛你”之類直白表達情感的話, 基於含蓄內斂的生活環境, 這樣直白的話語他難以出口。 不但他自己沒有對父母說過, 也沒聽孩子對他說過。 由於平時工作比較勞累, 王先生很少鍛煉身體, 更別提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了。 調查中, 王先生只選擇了4項:節假日與父母共度、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支援父母的業餘愛好和定期帶父母體檢。

29歲的李馨在24條標準中選擇了12條。 李馨告訴記者, 她剛結婚一年多, 每逢週末都會和愛人去雙方老人家裡看看, 一般兩三天就會給家裡打電話詢問一下, 對於父母的愛好及生活他們從不干涉。 在李馨看來, 新“二十四孝”中的很多行動標準則是她日常必做的事情, 但也有幾項她覺得做起來難度很大, 如“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等,因為平時的生活習慣及愛好不同,李馨覺得不但自己做不到,老人也不一定喜歡。

“對比新標準,我居然三分之二都未做到,按照這個標準我可是個不孝女。”趙女士說,不是自己不願盡孝心,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工作原因,自己一年當中也就是回老家兩三次看望父母。她表示,除了“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這兩條之外,再無其他能夠做到的。

多數居民表示,不知道“關愛卡”為何物,從未聽說過,所以也沒想過。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對父母的關愛多體現在具體行動上。

調查二 “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選擇率最高

記者調查發現,居民做得最多的是“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這兩項幾乎占到了80%。

不少居民告訴記者,一周打一次電話間隔時間較長,基本上兩三天就給父母打個電話。聊的時間也不長,五六分鐘,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主要是想聽聽父母的聲音,看看他們是否安好。黃女士的老家在廣西,平時很少回去,打電話就成了她和父母聯繫的最重要方式,每週最少也要打兩次電話。

和父母同在一起生活的居民,大多會選擇“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孫女士說,平時忙於工作,難以和父母每天見面,所以節假日都會和丈夫、孩子回家看看父母,讓老人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而年輕的單身人士,由於沒有家庭的拖累,加上沒有歸宿,大多願意在節假日時回到父母身邊,感受一份濃濃的親情。

調查結果顯示,年齡在30歲至50歲的人群中,只有2人選擇“定期帶父母做體檢”。居民周先生說,他父親去世早,母親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所以每年都會帶母親到醫院做一次體檢。“母親的身體好了我也就放心了,關愛父母的身體健康我覺得是子女必須做到的。”周先生說。

記者發現,大部分居民選擇給父母打電話、回家看望父母、帶父母體檢、給父母做飯等方式表達對父母的關愛,而說出對父母的愛、打開父母的心結、常跟父母做交心溝通等很少選擇。

“我不善於和父母談心,把對父母的愛說出口更是覺得不好意思,所以還不如直接做點事更實際一點。”高先生說,不把愛說出來並不是不愛父母,只是自己不太習慣這樣的表達方式而已。他的話,代表了絕大多數居民的心聲。

調查三:精神贍養成最大難事

“這新‘二十四孝’標準,最難做到的就是精神層面的東西。”“80後”私營業主小孔說。

“拿最後一條來說吧,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就很難做到,一方面是現在放映老電影的電影院不多,另一方面老人覺得影院裡人多嘈雜不願意去。”在小孔看來,除了看電影之外,出門旅遊也成了兩代人之間不容易達成一致的事情。“老人認為看電影、旅遊花錢比較多,挺心疼的,有這些錢還不如存起來備用。”

“70後”的小汪說,新“二十四孝”中宣導的“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等,對他來說太難了,因為他開了一家超市,每天從早忙到晚,既沒有節假日與父母共度,聆聽父母的往事,也不可能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後,稍有一點時間都放到了孩子身上,與父母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很多時候甚至不懂得父母真正要什麼。

“我每天早出晚歸,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就是工作,很多時候國家的法定節假日都要加班,哪有時間給父母做飯、為父母拍照?更不要說教父母學會上網、定期帶父母做體檢了。”說起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90後”小胡搖頭歎息,覺得對不住養育了自己的父母。

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像小汪、小孔、小胡這樣說自己是個不孝子的人不在少數。

各界訪談

兒女怎樣做才算孝?

新“二十四孝”符合當代人的道德觀,對喚起人們失落的孝心具有積極作用。但在具體實施中,由於存在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可能難以兌現。那麼,當今做兒女的到底怎樣做才是算得上孝呢?

訪談一 孝道標準,有時有心無力

王宇(男,機關幹部):我父母隨我弟弟生活在廣州,而我的岳父岳母是四川人。逢年過節,我們夫婦都得奔波于廣州、成都兩座城市之間。我們都是獨生子女,老人家年紀大了都不願意也沒精力離開家,逢年過節要陪雙方父母不太現實,新“二十四孝”那些標準對我來說真是有心無力。我覺得,這樣的行動標準大多數人都難做到。如“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等,對在外地打工的民工來說就很難,他們一年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不是他們不想家,而是回家的成本太大,他們無法承受。

鄧細花(女,農民):我兒子在深圳一家貿易公司工作,回趟家真的很不容易。他平時上班很少休假,像中秋、國慶等國家法定長假車票又難買,過年能回來就不錯了,怎麼可能給我做飯、陪我體檢呢?出臺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初衷是好的,但真的要子女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多半不可能。如“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在農村就很難做到。再如“教父母學會上網”,在農村很多地方並沒有接通互聯網。

訪談二 只要有心,不必看形式

範先順(女,社區工作者):很多人對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感到困惑,對照標準,認為自己很多方面沒有做到,只能劃歸不孝之子行列。於是,有人從內心譴責自己,認為愧對父母。其實,做兒女的不必太在意這個標準能否在自己身上得到落實,只要有這份孝心,父母並不會在意你具體做了什麼。我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外地工作,讓他經常回家陪父母顯然不現實。我認為,只要孩子們定期給家裡來個電話,報個平安,過年的時候能回一趟家,就已經足夠了,並不需要按照24條標準一條一條地去對照執行,最重要的是有心。

方向新(男,法學社會學專家):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只是一種宣導與引導,不能按圖索驥,按那些標準去生搬硬套,關鍵是用心用情,不是說24條標準全部做到了才算有孝心。行孝不只是物質上滿足父母,更重要的還要有精神上的慰藉。盡孝除了“孝”還應該“順”,比如,父母不喜歡過生日,就應該順著他們的意,而不是教條地去理解,不必拘泥於形式,因為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只要有這個心,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

連結

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2.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

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

4.親自給父母做飯;

5.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

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

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學會上網;

10.經常為父母拍照;

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

12.打開父母的心結;

13.支持父母的業餘愛好;

14.支援單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帶父母體檢;

17.常跟父母溝通;

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

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

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

21.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

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

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如“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等,因為平時的生活習慣及愛好不同,李馨覺得不但自己做不到,老人也不一定喜歡。

“對比新標準,我居然三分之二都未做到,按照這個標準我可是個不孝女。”趙女士說,不是自己不願盡孝心,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工作原因,自己一年當中也就是回老家兩三次看望父母。她表示,除了“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這兩條之外,再無其他能夠做到的。

多數居民表示,不知道“關愛卡”為何物,從未聽說過,所以也沒想過。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對父母的關愛多體現在具體行動上。

調查二 “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選擇率最高

記者調查發現,居民做得最多的是“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這兩項幾乎占到了80%。

不少居民告訴記者,一周打一次電話間隔時間較長,基本上兩三天就給父母打個電話。聊的時間也不長,五六分鐘,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主要是想聽聽父母的聲音,看看他們是否安好。黃女士的老家在廣西,平時很少回去,打電話就成了她和父母聯繫的最重要方式,每週最少也要打兩次電話。

和父母同在一起生活的居民,大多會選擇“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孫女士說,平時忙於工作,難以和父母每天見面,所以節假日都會和丈夫、孩子回家看看父母,讓老人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而年輕的單身人士,由於沒有家庭的拖累,加上沒有歸宿,大多願意在節假日時回到父母身邊,感受一份濃濃的親情。

調查結果顯示,年齡在30歲至50歲的人群中,只有2人選擇“定期帶父母做體檢”。居民周先生說,他父親去世早,母親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是很好,所以每年都會帶母親到醫院做一次體檢。“母親的身體好了我也就放心了,關愛父母的身體健康我覺得是子女必須做到的。”周先生說。

記者發現,大部分居民選擇給父母打電話、回家看望父母、帶父母體檢、給父母做飯等方式表達對父母的關愛,而說出對父母的愛、打開父母的心結、常跟父母做交心溝通等很少選擇。

“我不善於和父母談心,把對父母的愛說出口更是覺得不好意思,所以還不如直接做點事更實際一點。”高先生說,不把愛說出來並不是不愛父母,只是自己不太習慣這樣的表達方式而已。他的話,代表了絕大多數居民的心聲。

調查三:精神贍養成最大難事

“這新‘二十四孝’標準,最難做到的就是精神層面的東西。”“80後”私營業主小孔說。

“拿最後一條來說吧,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就很難做到,一方面是現在放映老電影的電影院不多,另一方面老人覺得影院裡人多嘈雜不願意去。”在小孔看來,除了看電影之外,出門旅遊也成了兩代人之間不容易達成一致的事情。“老人認為看電影、旅遊花錢比較多,挺心疼的,有這些錢還不如存起來備用。”

“70後”的小汪說,新“二十四孝”中宣導的“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等,對他來說太難了,因為他開了一家超市,每天從早忙到晚,既沒有節假日與父母共度,聆聽父母的往事,也不可能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後,稍有一點時間都放到了孩子身上,與父母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很多時候甚至不懂得父母真正要什麼。

“我每天早出晚歸,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就是工作,很多時候國家的法定節假日都要加班,哪有時間給父母做飯、為父母拍照?更不要說教父母學會上網、定期帶父母做體檢了。”說起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90後”小胡搖頭歎息,覺得對不住養育了自己的父母。

記者在調查中瞭解到,像小汪、小孔、小胡這樣說自己是個不孝子的人不在少數。

各界訪談

兒女怎樣做才算孝?

新“二十四孝”符合當代人的道德觀,對喚起人們失落的孝心具有積極作用。但在具體實施中,由於存在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可能難以兌現。那麼,當今做兒女的到底怎樣做才是算得上孝呢?

訪談一 孝道標準,有時有心無力

王宇(男,機關幹部):我父母隨我弟弟生活在廣州,而我的岳父岳母是四川人。逢年過節,我們夫婦都得奔波于廣州、成都兩座城市之間。我們都是獨生子女,老人家年紀大了都不願意也沒精力離開家,逢年過節要陪雙方父母不太現實,新“二十四孝”那些標準對我來說真是有心無力。我覺得,這樣的行動標準大多數人都難做到。如“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等,對在外地打工的民工來說就很難,他們一年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不是他們不想家,而是回家的成本太大,他們無法承受。

鄧細花(女,農民):我兒子在深圳一家貿易公司工作,回趟家真的很不容易。他平時上班很少休假,像中秋、國慶等國家法定長假車票又難買,過年能回來就不錯了,怎麼可能給我做飯、陪我體檢呢?出臺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初衷是好的,但真的要子女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多半不可能。如“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在農村就很難做到。再如“教父母學會上網”,在農村很多地方並沒有接通互聯網。

訪談二 只要有心,不必看形式

範先順(女,社區工作者):很多人對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感到困惑,對照標準,認為自己很多方面沒有做到,只能劃歸不孝之子行列。於是,有人從內心譴責自己,認為愧對父母。其實,做兒女的不必太在意這個標準能否在自己身上得到落實,只要有這份孝心,父母並不會在意你具體做了什麼。我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外地工作,讓他經常回家陪父母顯然不現實。我認為,只要孩子們定期給家裡來個電話,報個平安,過年的時候能回一趟家,就已經足夠了,並不需要按照24條標準一條一條地去對照執行,最重要的是有心。

方向新(男,法學社會學專家):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只是一種宣導與引導,不能按圖索驥,按那些標準去生搬硬套,關鍵是用心用情,不是說24條標準全部做到了才算有孝心。行孝不只是物質上滿足父母,更重要的還要有精神上的慰藉。盡孝除了“孝”還應該“順”,比如,父母不喜歡過生日,就應該順著他們的意,而不是教條地去理解,不必拘泥於形式,因為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只要有這個心,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

連結

新“二十四孝”行動標準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

2.節假日儘量與父母共度;

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

4.親自給父母做飯;

5.每週給父母打個電話;

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

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

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學會上網;

10.經常為父母拍照;

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

12.打開父母的心結;

13.支持父母的業餘愛好;

14.支援單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帶父母體檢;

17.常跟父母溝通;

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

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

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遊;

21.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

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

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