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高樹中談美容:面部美容就從三陽經,尤其是足陽明胃經入手

導讀

高老師是小編最崇敬的針灸大家之一, 其著作《一針療法》更是小編學習針灸的法寶。 高老師每選一穴必是有理有據, 書中很多穴位也都是他從經典中挖掘、發現的。

他教我們的美容方法小編給老媽用過了, 效果的確不錯。 此外, 為達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小編還堅持讓老媽艾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後, 人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於是乎, 各種美容化妝品鋪天蓋地, 美容手術也越來越複雜和昂貴。 但再好的化妝品和美容手術所帶來的也只是外表的局部的美, 無法改變整個機體內在的憔悴。

真正的美是自內而外的, 健康而自然的美。 我在臨床中發現。 許多中年患者, 特別是女性中年患者, 針灸一段時間後不僅病情好轉, 更普遍的變化是面部皮膚的氣色明顯好轉, 人也顯得年輕了。

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與思考。

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朵花, 女人四十豆腐渣。 世界上女性的壽命普遍比男性高。 為什麼卻是女同志容顏更易老呢?為什麼男性過了50歲後就通常被稱為“小老頭”了呢?

當我再次通讀《內經》時, 卻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內經》上。 面容由姣好變為憔悴, 《內經》中稱為“面焦”。 “焦”讀qiao音, 與憔同義, 即憔悴之意。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說:“女子……五七, 陽明脈衰, 面始焦, 發始墮。 六七, 三陽脈衰於上, 面皆焦, 發始白。 ”說明女性一般從35歲左右開始陽明經脈的脈氣衰少, 面部開始憔悴, 頭髮也開始掉的多了;42歲左右, 三陽經的脈氣都衰少了, 不能上榮於面, 那麼面部就全部憔悴了, 頭髮也開始白了。 男子的情況則是:“五八, 腎氣衰, 發墮齒槁。 六八, 陽氣衰竭於上。

面焦, 髮鬢頒自。 ”說明男性40歲左右的時候, 首先是腎氣衰, 表現為頭髮掉的多了, 牙齒也開始枯槁, 但面色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到了48歲左右, 三陽經的脈氣衰少了, 不能上榮於面部, 面部憔悴, 鬢角的頭髮開始變白。

頭面部為諸陽之會, 諸陽經皆上於面部, 尤其是足陽明胃經, 多氣多血, 行於整個面部。 所以面部主要是靠三陽經的氣血以滋養之, 若三陽經的脈氣虛衰, 尤其是足陽明胃經的脈氣虛衰, 面部得不到足夠的氣血的滋養和溫煦, 那麼面色也就變得憔悴了。 許多胃病的病人。 大都面部萎黃無澤, 也是這個原因。 所以要想面部美容就應該從三陽經, 尤其是足陽明胃經入手。 如《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說:“陽明者, 表也, 五臟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行氣于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 ”可見, 許多中老年患者, 特別是中年女性, 針灸一段時間面色明顯好轉, 就是因為針刺足陽明經的穴位, 可使其“行氣于三陽”和“臟腑各以其經受氣”的緣故。

足三裡

足三裡是胃的下合穴, 也是胃經的合穴,

是理胃氣的要穴。 只要是病在胃腑或胃經, 不論其虛實寒熱, 皆可取足三裡治療。 這一點在《靈樞·五邪第二十》中說得很清楚:“邪在脾胃……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陰陽俱有餘, 若俱不足……皆調於三裡。 ”

足三裡對面部皮膚氣色有很好的調整作用。 什麼原因呢?《靈樞·壽夭剛柔第六》說:“病在陽之陽者, 刺陽之合。 ”什麼叫“陽之陽”呢?有些醫家望文生義, 有些不同的解釋, 實際上這一篇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第一個“陽”是指在外屬陽, 第二個“陽”是指皮膚為陽, 所以“陽之陽”就是在外在皮膚。 也就是說, 凡在外在皮膚的病都可以取陽經的合穴治療。 這也是為什麼皮膚病常用曲池、足三裡、委中等合穴的原因。 朱鏈的《新針灸學》治療外感表證, 也常用曲池、足三裡、陽陵泉等穴,也是“病在陽之陽,刺陽之合”的客觀實踐。因為面部主要是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在三陽經中,陽明經氣血又最多,所以刺胃經的合穴就可以治療胃經的“陽之陽”,即面部皮膚的病症,自然也就有很好的美容作用。

胃經氣虛的病人,足三裡按之虛軟,針刺時針孔多呈凹陷。因是胃經虛證,應該使用補法,透皮後緩慢進針。“必一其神,令志在針”,“若行若按,若留若還,若蚊虻止”,若能出現針下搏動感,說明“氣已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病人也會感到自足三裡至解溪的一過性跳動感,多數情況下,旁觀者也能用肉眼觀察到這一跳動。我的體會是,右側足三裡出現的頻率高於左側,出現這種得氣反應時,效果會更好。

一般針10~15次左右面色即可開始好轉,針孔處的凹陷也會減輕或消失,繼續針至1~2個月,面色就會鮮明而有光澤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人迎

山東中醫藥大學魏履霜副教授擅長用人迎穴,不論何種病症,皆讓病人仰臥于床上針其人迎穴,療效頗佳,患者接踵。人稱“魏人迎”。我曾與她同診室多年,針人迎後,許多患者面部有發熱感,面色明顯好轉。她認為人迎穴上連腦,下通心,通過調理心腦,即可治療全身各種病症。

因為是親眼所見,我20多年來也常用人迎穴。發現其治療作用確實很廣,並有較好的美容作用。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孫思邈《千金翼方》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人迎穴在頸前部,位於喉結旁1.5寸,頸總動脈搏動處,因正值切診部位的人迎脈,故名人迎。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對人迎穴的解釋是:“結喉兩箱,足陽明迎受五臟六腑之氣以養於人,故日人迎。”在《靈樞·經脈第十》等篇中,專門論述了如何以人迎脈的搏動情況來判斷十二經脈虛實證,並據此而採取“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補瀉手法。

凡是能診斷疾病的部位,就是可以治療疾病的部位。如十二原穴所在的“四關”、耳診耳針系統等,莫不是如此。彭靜山教授的眼針療法,就是從眼診法而來的。多年前,我就開始查找有關資料,欲編寫一本《中醫寸口療法》,即以診脈的寸口部位治療疾病,後又交給幾位同道編寫,惜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能如願。

頸項部是人體軀幹最窄之處,自然也就是經絡最密集之處。《靈樞》對這一部位尤其重視,曾經多次特別提到頸項部的穴位,也值得我們思考。

如《靈樞》第二篇是“本輸”,主要是講五輸穴,但在講完五輸穴後,卻接著談到了頸項部的穴位: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靈樞·根結第五》記載:

“足太陽……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陽明……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陽……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入於扶突、偏曆也。”

可見陽經所入的部位一是頸項部諸穴,二是各經的絡穴。

《靈樞·經脈第十》是專論十二經脈與十五絡脈的,十二經脈除手厥陰心包經外,其餘十一條經脈都行於頸項或咽喉部。

《靈樞。經別第十一》是專門論述經別的,多數經別至頸項咽喉或“出”於頸項部。

《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則專門提到了頸項部穴位的主治作用,並名之曰“天牖五部”: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日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仔細閱讀和思考一下《靈樞》為何用這麼多的篇幅反復強調頸項部,對於理解人迎穴的美容作用應該有所裨益。

但人迎穴處有頸部動脈及頸動脈竇,針刺時宜避開動脈,不宜針刺太深和大幅度提插撚轉,起針後宜按壓針孔,以防出血。總之人迎穴的針刺要求較高,手法不熟練者,還是慎用為好。

在臨床進行針灸美容時,足三裡和人迎可交替或一起使用。

也常用曲池、足三裡、陽陵泉等穴,也是“病在陽之陽,刺陽之合”的客觀實踐。因為面部主要是足陽明胃經所過之處,在三陽經中,陽明經氣血又最多,所以刺胃經的合穴就可以治療胃經的“陽之陽”,即面部皮膚的病症,自然也就有很好的美容作用。

胃經氣虛的病人,足三裡按之虛軟,針刺時針孔多呈凹陷。因是胃經虛證,應該使用補法,透皮後緩慢進針。“必一其神,令志在針”,“若行若按,若留若還,若蚊虻止”,若能出現針下搏動感,說明“氣已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病人也會感到自足三裡至解溪的一過性跳動感,多數情況下,旁觀者也能用肉眼觀察到這一跳動。我的體會是,右側足三裡出現的頻率高於左側,出現這種得氣反應時,效果會更好。

一般針10~15次左右面色即可開始好轉,針孔處的凹陷也會減輕或消失,繼續針至1~2個月,面色就會鮮明而有光澤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人迎

山東中醫藥大學魏履霜副教授擅長用人迎穴,不論何種病症,皆讓病人仰臥于床上針其人迎穴,療效頗佳,患者接踵。人稱“魏人迎”。我曾與她同診室多年,針人迎後,許多患者面部有發熱感,面色明顯好轉。她認為人迎穴上連腦,下通心,通過調理心腦,即可治療全身各種病症。

因為是親眼所見,我20多年來也常用人迎穴。發現其治療作用確實很廣,並有較好的美容作用。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孫思邈《千金翼方》說:“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人迎穴在頸前部,位於喉結旁1.5寸,頸總動脈搏動處,因正值切診部位的人迎脈,故名人迎。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對人迎穴的解釋是:“結喉兩箱,足陽明迎受五臟六腑之氣以養於人,故日人迎。”在《靈樞·經脈第十》等篇中,專門論述了如何以人迎脈的搏動情況來判斷十二經脈虛實證,並據此而採取“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補瀉手法。

凡是能診斷疾病的部位,就是可以治療疾病的部位。如十二原穴所在的“四關”、耳診耳針系統等,莫不是如此。彭靜山教授的眼針療法,就是從眼診法而來的。多年前,我就開始查找有關資料,欲編寫一本《中醫寸口療法》,即以診脈的寸口部位治療疾病,後又交給幾位同道編寫,惜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未能如願。

頸項部是人體軀幹最窄之處,自然也就是經絡最密集之處。《靈樞》對這一部位尤其重視,曾經多次特別提到頸項部的穴位,也值得我們思考。

如《靈樞》第二篇是“本輸”,主要是講五輸穴,但在講完五輸穴後,卻接著談到了頸項部的穴位: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

《靈樞·根結第五》記載:

“足太陽……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陽明……入於人迎、豐隆也;手太陽……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陽……入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入於扶突、偏曆也。”

可見陽經所入的部位一是頸項部諸穴,二是各經的絡穴。

《靈樞·經脈第十》是專論十二經脈與十五絡脈的,十二經脈除手厥陰心包經外,其餘十一條經脈都行於頸項或咽喉部。

《靈樞。經別第十一》是專門論述經別的,多數經別至頸項咽喉或“出”於頸項部。

《靈樞·寒熱病第二十一》則專門提到了頸項部穴位的主治作用,並名之曰“天牖五部”:

“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足少陽脈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日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此為天牖五部。”

仔細閱讀和思考一下《靈樞》為何用這麼多的篇幅反復強調頸項部,對於理解人迎穴的美容作用應該有所裨益。

但人迎穴處有頸部動脈及頸動脈竇,針刺時宜避開動脈,不宜針刺太深和大幅度提插撚轉,起針後宜按壓針孔,以防出血。總之人迎穴的針刺要求較高,手法不熟練者,還是慎用為好。

在臨床進行針灸美容時,足三裡和人迎可交替或一起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