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探秘宋代的飯品

中國遠在《周書》中就有“黃帝始蒸穀為飯”的記載。 《禮記·內則》對於飯的品類作了說明:“飯, 黍、稷、稻、梁、白黍、黃梁。 ”“此諸侯之飯, 天子又有麥與菰。 ”可見粟、黍、稻、麥和雕胡米都可以做成飯。

到了宋代, 由於糧食品種的增加和烹製技術的提高, 飯的品類更是豐富多彩, 且配料奇巧, 烹製精細。 尤其是利用多種原料, 混合在一起精製的飯品, 更是具有特色。 今擇要介紹幾種宋代的特色飯品如下:

脫粟飯

“粟”之名稱, 古今不一。 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23《穀部·粟》中記載, 粟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飯品原料:“古者以粟為黍、梁、稷、秫之總稱, 而今之粟, 在古只呼為粱——北人謂之小米。 ”宋代, 南北均將粟作為糧食。

《宋史》中有多處記載, 宋人多以食脫粟飯, 來表示儉樸清廉。 當時, 大理學家朱熹招待學子時都是用脫粟飯。 《宋史·胡紱》記載, 胡紱, 處州遂昌人, 為官時曾到武夷山去拜訪朱熹, 朱熹也以脫粟飯招待他。

胡紱後來非常不高興地說:“只雞樽酒, 山中未為乏也。 ”《素隱》中對脫粟有個解釋:“脫粟, 方脫殼而已, 言不精鑿也。 故“脫粟飯”即指“糙米飯”。

蟠桃飯

這是一種以桃肉和稻米合煮而成的特別飯品, 故名。 蟠桃飯在宋代的桃鄉較為流行。 南宋文學家林洪在《山家清供》卷上裡,

介紹了蟠桃飯的製作方法:“山桃, 用米泔(淘米水)煮熟, 漉置水中。 去核, 倒進正沸的飯中一起稍煮片刻, 燜熟即成。 ”

盤遊飯

盤遊飯, 又名團油飯, 是唐宋流行於嶺南地區的風味飯品。 據唐代段公路《兆戶錄》記載:盤遊飯是用煎蝦、炙魚、雞、鵝、豬羊肉、灌湯等配料, 調以姜桂鹽豉, 與飯一起合成的一種飯品, 是富家女子做產婦時的營養食物, 類似今日的什錦飯或蓋澆飯。 這種飯, 到了宋代仍流行。 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在《仇池筆記·盤遊飯》中說得更加清楚, 盤遊飯與團油飯, 二者語音相近, 是流傳中誤寫之故。 他說:“江南人好做盤油飯, 鮓脯鱠炙無所不有, 埋在飯中, 裡諺日:‘掘得窖子’。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又轉述了團油飯的製作方法,

大同小異。

烏米飯

烏米飯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飯品, 道家、佛家都很重視此飯。 道家認為烏米飯是延年益壽的神仙飯, 稱之為“青精石飯”。 隱弘景在《登真隱訣》中記載了其製作方法:用南燭草木葉、雜莖皮煮, 取汁浸米蒸熟而成飯。

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介紹了兩種不同的製作方法:“南燭方, 今名黑飯草, 又名旱蓮草, 即青精也。 采枝葉, 搗汁, 浸上好白粳米, 不拘多少, 候一、二時, 蒸飯。 曝幹, 堅而碧色, 收貯。 如用時, 先用滾水量以米數, 煮一滾, 即成飯矣。 用水量不可多, 亦不可少。 久服, 延年益顏。 ”另一種方法是:“用青石脂三斤, 青梁米一鬥, 水浸三日, 搗為丸, 大小如李子, 用開水送服一二丸。 ”他在介紹此法之後又引《圖經本草》中說, 山村主人, 多以熟食為好。 北宋蘇頌也介紹了當時的流行做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鬥舂洗, 淅取一斛二鬥。 用南燭木葉五斤, 燥者三斤即可, 雜莖葉煮成汁, 極令清冷, 以溲米, 米釋飲之。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25中《谷部·烏米飯》中說:”日進一合, 不饑,益顏色,堅筋骨,能益腸骨,補髓,滅三蟲,久服變白卻老。”

二紅飯

二紅飯是由大麥雜小豆合制的飯,為蘇東坡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時所創制。蘇東坡在《仇池筆記·二紅飯》中對二紅飯作了具體的記載:“今年東坡(山之東麓)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主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雲是嚼蝨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複令庖人雜小豆作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鮮二紅飯也。’。”

宋代時,飯品逐漸增多。據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記載,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的飯店還有口髓飯、大骨飯、淅米飯、泡飯、水和飯等若干品種。

不饑,益顏色,堅筋骨,能益腸骨,補髓,滅三蟲,久服變白卻老。”

二紅飯

二紅飯是由大麥雜小豆合制的飯,為蘇東坡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時所創制。蘇東坡在《仇池筆記·二紅飯》中對二紅飯作了具體的記載:“今年東坡(山之東麓)收大麥二十余石,賣主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雲是嚼蝨子。然日中腹饑,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複令庖人雜小豆作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鮮二紅飯也。’。”

宋代時,飯品逐漸增多。據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記載,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的飯店還有口髓飯、大骨飯、淅米飯、泡飯、水和飯等若干品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