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電影界最牛推銷員!公司估值160億,一年實現百億增長

文娛價值官解讀:

博納影業是中國第一家登陸納斯達克的影視公司, 但因為市值被嚴重低估, 在總裁于冬的執意之下, 於2016年在美國完成退市。

此後, 博納便一直在積極推進私有化進程, 為回歸A股做足準備。

以電影發行為核心競爭力的博納, 是我國首批從事電影發行業務的民營企業, 其市場份額長期穩居民營電影發行公司三甲之列。 早年博納在業內素有“港片橋頭堡”的稱號, 之後, 又以《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三部曲, 在主旋律和商業電影的結合上, 趟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而票房上的大爆發, 也令博納的估值在兩年內實現了百億增長。 按此前的預測, 博納有望在2018年IPO或借殼回歸A股。

撰文丨沈多 編輯丨美圻

《低壓槽:欲望之城》是博納影業征戰五一檔的新片, 從目前預售來看並不樂觀, 但博納的電影向來是後發制人, 這部由影帝張家輝執導的新片能否再現《紅海行動》的逆襲奇觀, 再過幾日便可見分曉。

確實, 如今的電影賽道上可以看到各電影公司為了搶排片占先機,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招數與手段, 票補、鎖場、占廳, 亂象頻生。 而相較大部分電影熱鬧的映前行銷, 博納基本上都是後程發力,

起跑時落後, 靠口碑一點點的趕超。 當然, 這都是建立在對品質有足夠信心的基礎上。 但是, 優質的電影需要一個足夠長的跑道, 否則, 即便口碑、排片釋放出來, 假期結束也於事無補。 正如博納總裁于冬所言, 越是擁擠的檔期, 越需要“千里馬”。

港片橋頭堡VS主旋律專業戶

于冬是電影圈裡少數幾個真正意義上科班出身的大佬, 199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的他, 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後, 就一直奮戰在第一線賣片子, 積累了6年的推銷經驗, 才于1999年創立博納, 並獲得廣電總局頒發的第一塊“電影發行牌照”, 是最早進入到這個行業的民營電影人。 因為這樣的基因背景, 所以博納一直都是以電影發行為其核心競爭力。

發行黃建新執導, 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說出你的秘密》, 為于冬成功掘出第一桶金。 這部電影當年在內地創下1000萬元票房, 於冬賺了50萬元。

1999年江珊、王志文主演的電影《說出你的秘密》

2003年, 由投資《美人草》開始, 公司逐漸向上下游延伸, 衍生出主投發行、參投發行、純發行、純投資業務。

于冬創業初期, 正是港片盛行的時期, 所以他最初主要做的是港片引進, 因此也和香港的公司及導演, 比如王晶、徐克、爾冬升、陳木勝、林超賢、麥莊、彭氏兄弟、鄭保瑞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為之後自主製作奠定了基礎, 博納也因此在業內有了“港片橋頭堡”的稱號。

此外,《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票房與口碑的雙贏,也讓它獲封“主旋律電影專業戶”,在主旋律和商業電影的結合上,於冬率先趟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美股五年,市值為何被嚴重低估?

2010年12月9日,博納影業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影視公司。不過上市首日股價即遭破發,首日收盤,博納影業報6.58美元,較發行價下跌22.59%。

在博納上市的五年間,陸續投拍了《智取威虎山》、《竊聽風雲》系列、《一代宗師》、《澳門風雲》等64部電影,累計收穫130億人民幣的票房。

僅退市前的2015年財年,博納的12部影片就收穫了26億票房;

而同為民營影視龍頭的華誼兄弟當年上映電影共10部,總票房約11億;

光線傳媒當年上映12部電影,總票房約31億。

但在退市前,博納市值只有約8.16億美元,不到50億元人民幣,而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的最高市值卻分別是700多億和500多億,這讓於冬很不服氣,他私底下曾問過王中軍和王長田,“我的公司真的比你們差十幾倍麼?”

《智取威虎山》海報

真正的導火索還是《智取威虎山》,在這部取得了8.83億票房及大好口碑的電影上映期間,博納在納斯達克的股價卻一直下跌,這讓於冬下定決心退市,他表示,“美股都是機構投資者,中國電影公司的投資價值他們不懂。在美國上市55個月裡,博納沒有一個季度是不盈利的,可以說我們被嚴重低估了。”按照於冬的計畫,他給博納解除VIE架構,登陸A股的期限是三年。

依賴政府補助,造成IPO硬傷

儘管市值確實被嚴重低估,但從財務資料看,博納的營業情況一直不太穩定。

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3月,博納影業營業收入分別為12.11億元、14.31億元、19.08億元和4.33億元;

同期營業利潤分別為4151.8萬元、5831.25萬元、-2761.22萬元和5858.62萬元;同期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3049.16萬元、3893.2萬元、1.02億元和4979.25萬元。

而2014年至2016年,博納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貼占當年歸母淨利潤的比例分別是90.41%、147.98%、208.09%。

也就是說,博納帳面上這點利潤,根本就是靠政府補貼得來的。

如果沒有政府補貼,這家公司2015年和2016年實際上都是虧損的。2017年第一季度,博納營業收入4.33億、淨利潤僅為2501萬元,同時期的政府補貼則高達1153.31萬元。對於政府補貼的重大依賴,很可能成為博納IPO的一道硬傷。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電影屬於高風險投資產品,雖然看上去市場火熱,票房也屢創新高,但真正掙到錢的只是塔尖上的那幾部電影,80%的項目還是虧本的。以博納為例,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澳門風雲2》雖大賣,但一部《封神》就足以將賺到的都還回去。

電影《澳門風雲》海報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我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過於單一,其收入主要來自於票房,音像製品、電視播放、網路點播、廣告和衍生品市場的收入相對較少。相比而言,國外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就更多元化和分散化,以美國的電影產業為例,美國電影產業的收入約三分之一來源於影院票房收入,剩下收入來源於DVD 銷售和付費電視等部分。

因此,我國電影產業雖然整體規模在高速成長,但是結構仍不均衡,影業公司的盈利能力整體依然疲弱,這不僅是博納的問題,華誼、光線、萬達也都是如此。

160億估值,再沖IPO

自2016年4月宣佈從美國退市後,博納先後於2016年9月、12月、2017年3月進行了三輪增資。2017年5月,博納進入上市輔導期,衝刺IPO。在此之前,公司已將營業場所和地址由北京遷至新疆,欲通過“即報即審、審過即發”的綠色通道儘快回歸A股。

而去年3月的最後一輪融資顯示,博納影業有30名股東,于冬直接持有博納影業25.60%的股份,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同時,於冬通過影視基地及西藏祥川持有博納影業共計2.43%的股份,合計控制博納影業28.03%的股份,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阿裡影業持有博納影業7.72%股權,為第三大股東,騰訊為第六大股東,持股4.84%,海爾股權投資基金持有3.52%股權,為第十大股東。萬達電影持股為1.88%,為第十六大股東,新華聯控股持股0.94%,為排名第21名股東。以萬達3億元投資入股換算,博納影業最新的估值達到160億元 。

相比於美股時期不到50億元的估值,博納影業的估值一年實現百億增長。

博納股東中還有包括韓寒、張涵予、黃曉明、章子怡等多為明星個人股東,而據招股書顯示,這些明星都是在2017年3月增發中“突擊”入股。博納近些年出品發行的影片如《後會無期》、《乘風破浪》、《一代宗師》、《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等,都與這些明星建立了業務上的合作。

2017年10月13日,證監會在官網上披露了博納影業的招股書。招股書顯示,博納擬在深交所公開發行股票不低於1.22億股,占發行後總股本比例不超過10%,擬募集資金14億元,其中6億元用於投資8部影片,其餘8億元用於電影院項目。

截至目前,博納影業IPO仍在排隊中,已經進入50名以內,登陸A股近在咫尺。

傳統影業都將為BAT打工

于冬曾在2014年上海電影節上發表過著名言論:“電影公司都將為BAT打工”,從目前看,這預言基本已成為事實。除了博納,華誼和光線的股權也早被BAT滲透,與互聯網攜手共贏,勢必是電影產業未來的共同趨勢。

但在於冬看來,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資本的湧入,雖令整個行業在發行和行銷方式甚至創作理念都被顛覆,但唯獨顛覆不了的,仍是內容創作本體。“從眾籌融資開始,到粉絲經濟的流量導入,到線上銷售,互聯網公司已經完成了完整的閉環。但這個閉環當中的內容創作,互聯網做不了,這是留給電影產業唯一的生存空間。”

而於冬也在不同場合強調,自己絕不會喪失主動權,“好的電影公司,能夠長久發展的內容公司,一定是這些互聯網平臺所爭奪、珍惜的部分。但是它不會主導,一定是內容公司來主導。”

電視劇將成新經濟增長點

從曾經的中國的“米拉邁克斯”,到中國的“福克斯”,博納這一路實現了從老牌發行公司向頂級內容製作公司的轉型。

截至目前,博納已經拍攝了將近270部電影,為中國電影市場貢獻了超過200億人民幣的票房,連續8年穩居行業前三甲。過去5年的春節檔,博納均有參與:三部《澳門風雲》、2017年的《乘風破浪》,加上2018年《紅海行動》,為整個春節檔貢獻了75億票房。

據於冬透露:“博納影業平均每年市場份額為8%,最低的時候市場佔有率也有6.9%。今年有可能超過11%以上的更高市場預期。我們一季度僅《紅海行動》就已經貢獻了35個億,還不算進口片《馬戲之王》1億多票房。如果今年大盤比去年高100億達到650億的話,博納到65億是完全有可能的。”

2018博納負責發行的《紅海行動》和《馬戲之王》

談及未來,於冬對文娛價值官記者表示,“博納將來一定會有自己IP落地的主題樂園。除此之外,還在進行電影院業務的拓展。截至目前,博納的開業影院已經超過44家,預計今年還要新開25家自營影院,並通過並購基金收購更多優質影院。”

電視劇將是博納今年發力的增長點,此前,博納雖專注于電影全產業鏈,但也曾涉足過電視劇領域的投資,比如2012年的《楚漢傳奇》、2014年的劇版《龍門飛甲》《十月圍城》。

劇版《龍門飛甲》海報

“今年開始,我們將在劇上加大力度,包括網劇和電視劇,未來三年,我希望在劇和電影的業務的利潤貢獻上形成三七開,30%的利潤貢獻來源於劇,70%來自於電影。”于冬向記者強調,從劇的品類來講,博納還是會專攻自己擅長的公安題材涉案劇,目前進入劇本研發階段的幾部電視劇全部來源於真實案件,“我們的優勢是通過電影跟公安部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在這一類型上又有電影資源的整合優勢,所以我們會盡力把每集的畫面製作做到電影的水準。”

於冬告訴文娛價值官記者,博納的下一個目標是與好萊塢的合作,李安的《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就是他的一次嘗試,這位王牌推銷員對自己很有信心,“當年,我能背著一個包,一個個敲開香港公司的大門,現在也一樣,我會背著我的包,繼續去一個個敲開好萊塢的大門。”

【原創聲明】

1.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此外,《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票房與口碑的雙贏,也讓它獲封“主旋律電影專業戶”,在主旋律和商業電影的結合上,於冬率先趟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美股五年,市值為何被嚴重低估?

2010年12月9日,博納影業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影視公司。不過上市首日股價即遭破發,首日收盤,博納影業報6.58美元,較發行價下跌22.59%。

在博納上市的五年間,陸續投拍了《智取威虎山》、《竊聽風雲》系列、《一代宗師》、《澳門風雲》等64部電影,累計收穫130億人民幣的票房。

僅退市前的2015年財年,博納的12部影片就收穫了26億票房;

而同為民營影視龍頭的華誼兄弟當年上映電影共10部,總票房約11億;

光線傳媒當年上映12部電影,總票房約31億。

但在退市前,博納市值只有約8.16億美元,不到50億元人民幣,而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的最高市值卻分別是700多億和500多億,這讓於冬很不服氣,他私底下曾問過王中軍和王長田,“我的公司真的比你們差十幾倍麼?”

《智取威虎山》海報

真正的導火索還是《智取威虎山》,在這部取得了8.83億票房及大好口碑的電影上映期間,博納在納斯達克的股價卻一直下跌,這讓於冬下定決心退市,他表示,“美股都是機構投資者,中國電影公司的投資價值他們不懂。在美國上市55個月裡,博納沒有一個季度是不盈利的,可以說我們被嚴重低估了。”按照於冬的計畫,他給博納解除VIE架構,登陸A股的期限是三年。

依賴政府補助,造成IPO硬傷

儘管市值確實被嚴重低估,但從財務資料看,博納的營業情況一直不太穩定。

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3月,博納影業營業收入分別為12.11億元、14.31億元、19.08億元和4.33億元;

同期營業利潤分別為4151.8萬元、5831.25萬元、-2761.22萬元和5858.62萬元;同期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3049.16萬元、3893.2萬元、1.02億元和4979.25萬元。

而2014年至2016年,博納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貼占當年歸母淨利潤的比例分別是90.41%、147.98%、208.09%。

也就是說,博納帳面上這點利潤,根本就是靠政府補貼得來的。

如果沒有政府補貼,這家公司2015年和2016年實際上都是虧損的。2017年第一季度,博納營業收入4.33億、淨利潤僅為2501萬元,同時期的政府補貼則高達1153.31萬元。對於政府補貼的重大依賴,很可能成為博納IPO的一道硬傷。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電影屬於高風險投資產品,雖然看上去市場火熱,票房也屢創新高,但真正掙到錢的只是塔尖上的那幾部電影,80%的項目還是虧本的。以博納為例,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澳門風雲2》雖大賣,但一部《封神》就足以將賺到的都還回去。

電影《澳門風雲》海報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我國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過於單一,其收入主要來自於票房,音像製品、電視播放、網路點播、廣告和衍生品市場的收入相對較少。相比而言,國外電影產業的收入來源就更多元化和分散化,以美國的電影產業為例,美國電影產業的收入約三分之一來源於影院票房收入,剩下收入來源於DVD 銷售和付費電視等部分。

因此,我國電影產業雖然整體規模在高速成長,但是結構仍不均衡,影業公司的盈利能力整體依然疲弱,這不僅是博納的問題,華誼、光線、萬達也都是如此。

160億估值,再沖IPO

自2016年4月宣佈從美國退市後,博納先後於2016年9月、12月、2017年3月進行了三輪增資。2017年5月,博納進入上市輔導期,衝刺IPO。在此之前,公司已將營業場所和地址由北京遷至新疆,欲通過“即報即審、審過即發”的綠色通道儘快回歸A股。

而去年3月的最後一輪融資顯示,博納影業有30名股東,于冬直接持有博納影業25.60%的股份,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同時,於冬通過影視基地及西藏祥川持有博納影業共計2.43%的股份,合計控制博納影業28.03%的股份,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阿裡影業持有博納影業7.72%股權,為第三大股東,騰訊為第六大股東,持股4.84%,海爾股權投資基金持有3.52%股權,為第十大股東。萬達電影持股為1.88%,為第十六大股東,新華聯控股持股0.94%,為排名第21名股東。以萬達3億元投資入股換算,博納影業最新的估值達到160億元 。

相比於美股時期不到50億元的估值,博納影業的估值一年實現百億增長。

博納股東中還有包括韓寒、張涵予、黃曉明、章子怡等多為明星個人股東,而據招股書顯示,這些明星都是在2017年3月增發中“突擊”入股。博納近些年出品發行的影片如《後會無期》、《乘風破浪》、《一代宗師》、《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等,都與這些明星建立了業務上的合作。

2017年10月13日,證監會在官網上披露了博納影業的招股書。招股書顯示,博納擬在深交所公開發行股票不低於1.22億股,占發行後總股本比例不超過10%,擬募集資金14億元,其中6億元用於投資8部影片,其餘8億元用於電影院項目。

截至目前,博納影業IPO仍在排隊中,已經進入50名以內,登陸A股近在咫尺。

傳統影業都將為BAT打工

于冬曾在2014年上海電影節上發表過著名言論:“電影公司都將為BAT打工”,從目前看,這預言基本已成為事實。除了博納,華誼和光線的股權也早被BAT滲透,與互聯網攜手共贏,勢必是電影產業未來的共同趨勢。

但在於冬看來,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資本的湧入,雖令整個行業在發行和行銷方式甚至創作理念都被顛覆,但唯獨顛覆不了的,仍是內容創作本體。“從眾籌融資開始,到粉絲經濟的流量導入,到線上銷售,互聯網公司已經完成了完整的閉環。但這個閉環當中的內容創作,互聯網做不了,這是留給電影產業唯一的生存空間。”

而於冬也在不同場合強調,自己絕不會喪失主動權,“好的電影公司,能夠長久發展的內容公司,一定是這些互聯網平臺所爭奪、珍惜的部分。但是它不會主導,一定是內容公司來主導。”

電視劇將成新經濟增長點

從曾經的中國的“米拉邁克斯”,到中國的“福克斯”,博納這一路實現了從老牌發行公司向頂級內容製作公司的轉型。

截至目前,博納已經拍攝了將近270部電影,為中國電影市場貢獻了超過200億人民幣的票房,連續8年穩居行業前三甲。過去5年的春節檔,博納均有參與:三部《澳門風雲》、2017年的《乘風破浪》,加上2018年《紅海行動》,為整個春節檔貢獻了75億票房。

據於冬透露:“博納影業平均每年市場份額為8%,最低的時候市場佔有率也有6.9%。今年有可能超過11%以上的更高市場預期。我們一季度僅《紅海行動》就已經貢獻了35個億,還不算進口片《馬戲之王》1億多票房。如果今年大盤比去年高100億達到650億的話,博納到65億是完全有可能的。”

2018博納負責發行的《紅海行動》和《馬戲之王》

談及未來,於冬對文娛價值官記者表示,“博納將來一定會有自己IP落地的主題樂園。除此之外,還在進行電影院業務的拓展。截至目前,博納的開業影院已經超過44家,預計今年還要新開25家自營影院,並通過並購基金收購更多優質影院。”

電視劇將是博納今年發力的增長點,此前,博納雖專注于電影全產業鏈,但也曾涉足過電視劇領域的投資,比如2012年的《楚漢傳奇》、2014年的劇版《龍門飛甲》《十月圍城》。

劇版《龍門飛甲》海報

“今年開始,我們將在劇上加大力度,包括網劇和電視劇,未來三年,我希望在劇和電影的業務的利潤貢獻上形成三七開,30%的利潤貢獻來源於劇,70%來自於電影。”于冬向記者強調,從劇的品類來講,博納還是會專攻自己擅長的公安題材涉案劇,目前進入劇本研發階段的幾部電視劇全部來源於真實案件,“我們的優勢是通過電影跟公安部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在這一類型上又有電影資源的整合優勢,所以我們會盡力把每集的畫面製作做到電影的水準。”

於冬告訴文娛價值官記者,博納的下一個目標是與好萊塢的合作,李安的《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就是他的一次嘗試,這位王牌推銷員對自己很有信心,“當年,我能背著一個包,一個個敲開香港公司的大門,現在也一樣,我會背著我的包,繼續去一個個敲開好萊塢的大門。”

【原創聲明】

1.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