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滿族人的飲食》(二)

4月17日我們發表滿族民俗專家富察晨楓的文章《《滿族人的飲食》(一)》, 今天發表第二部分。

《滿族人的傳統飲食》(二)

滿族人喜愛的食品,

但即將要消失的食品。

1、樣子餑餑:又叫“小餑餑”。 白麵包小豆泥, 用一種叫“餑餑模子”的模具, 把包好的“小餑餑”進裡面用手壓實, 將模具翻下用手敲一下即可出模。 蒸熟後可凍存, 隨時加熱或在火上烤。 是滿族人, 過年時深受歡迎的麵食食品。

2、青嫩苞米窩窩:將嫩苞米用碴板碴下, 碴下的嫩苞米漿, 放入少許蔥花、油、鹽及花椒粉等佐料, 和勻後放進沒有苞米棒的苞米窩中, 上鍋蒸熟。 食用時有微甜和濃郁的苞米香味。

3、嫩苞米蔥花餅:將嫩苞米用菜刀削下, 磨成糊狀, 加放蔥花和少許油鹽等佐料, 用油鍋烙熟即可食用。

4、土豆絲蔥花餅:將洗淨的土豆, 用碴板碴成絲, 拌上白麵成半糊狀, 放上蔥花、椒粉和適量的油鹽等, 放進油鍋內煎烙。

外焦裡嫩, 味道香濃。

5、蔥花糕:在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日做此糕, 來孝敬家中老人。

做法是:用白麵和糖酥先做成多層餅, 中間夾葡萄乾、松仁、山楂幹或梨乾等果脯, 放進鍋中, 上撒碎菊葉蒸熟。 其外觀顏色斑斕喜人, 香甜可口, 也是老年人藥膳食品, 有健胃、止咳和通便等功能。

6、扒(Pa三聲)糕:以蕎麵粉為原料(蕎麥是一種雙子葉麥類作物, 生長期短, 其籽粒為呈金字塔狀)。 將和好的蕎面做成餅狀蒸熟後軋成餅狀, 放進涼水浸泡。 食用時用刀切成條, 拌以芝麻醬、醋、香菜末和蔥花等而食。 味道清涼, 是夏季消暑降溫的休閒食品。

7、摻有榆樹嫩皮的小米麵發糕:小米和適量黃豆浸泡3至5天后, 加以榆樹靠近木質的白嫩樹皮(切碎), 磨成糊狀水面,

使之發酵後, 加入少許蔥花、椒粉和鹽。 蒸熟後切成條即可食用。 特點是筋道有韌性, 口感獨特。

8、打糕:選用上好的大黃米, 漿泡後上鍋蒸熟, 放在專用的硬木木墩中央的臼坑中或打糕石上, 用特製的木槌擊打成泥狀。 主要用於滿族祭祀時做祭品之用。 祭品之外的大部分, 參加祭祀的人吃用, 吃用前用“走錘”將面擀壓成餅切成條狀, 上撒豆麵即食。

(未完待續)

作者富察晨楓

滿族文化網出品, 轉載請注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