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採茶 | 春山谷雨前,並手摘芳煙

人間四月, 春光柔和正好, 清明後, 穀雨時, 茶山雲霧繚繞, 一片青翠在春風吹拂下更加綠意盎然, 美不勝收, 又是一年採茶季。

茶官催摘雨前茶

茶芽經過一冬的休眠和養分的積累, 使出渾身的勁兒, 吮吸陽光雨露, 達到鮮爽度、飽滿度和協調度都較高的水準, 這是春茶最受人追捧的要素。 中國人自古就有飲茶的傳統, 所以也鑒別出了春茶有“明前茶”和“雨前茶”的區別。 對於江南地區的茶區來說, 明前茶和雨前茶的貴疏則是茶農和茶客們比較在意的。

“明前茶”茶葉細嫩, 色翠香幽, 味醇形美, 是茶中極品。 但因其產量少, 坊間有“明前茶, 貴如金”之說。 相較於“明前茶”的淡雅, “雨前茶”略顯濃烈, 一口下去, 甘甜回味。 茶多酚與茶氨酸在陽光的作用下, 混合成最協調的比例, 帶給人爽口的感覺。 苦盡甘來, 回甘濃烈, 鮮爽可口, 內蘊十足, 乃是上等好茶。

雨前茶有一芽嫩葉的或一芽兩嫩葉的。 一芽一嫩葉的茶葉泡在水裡像展開旌旗的古人的槍, 被稱為旗槍;一芽兩嫩葉則像一個雀類的舌頭, 被稱為雀舌。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裡談到:“清明太早, 立夏太遲, 穀雨前後, 其時適中。 ”穀雨時節, 雨生白谷, 清淨明潔, 候萍始聲。 輕吮春雨滋潤, 沐浴微曦陽光, 這是江南茶葉最得意的時光。

穀雨前採摘新茶, 歷來相沿成習, 喜愛香茗的文人雅客多以詩句詠之。 唐代陸希聲曾作《茗坡》:“二月山家穀雨天, 半坡芳茗露華鮮。 春醒酒病兼消渴, 惜取新芽旋摘煎。 ”北宋范仲淹有詩雲:“輕雷何好事, 驚起雨前芽。 ”

江南煙雨採茶忙

陸羽說:“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茶大多生長於南方, 其生長之地也頗有講究。 “上者生爛石, 中者生礫壤, 下者生黃土”, 上等之茶生長在岩石中, 中等之茶生長在沙礫、沙土中, 下等之茶則生長在泥土中。 “野者上, 園者次”, 野生的最好,

園林種植的次一等。 “陰山坡穀者, 不堪采掇, 性凝滯, 結瘕疾”, 山陰下生長的茶最好不要喝, 因其總不見陽光, 過分陰寒、凝滯, 喝了對身體不好。 茶, 喝的是日月靈氣, 山泉滋養, 這折射著一個民族的哲學精神。

據說最初的茶是神農氏品嘗出來的, 當第一片茶葉脫胎換骨的時候, 人類便有了喝茶的願望。當一株株茶樹氤氳在江南的溫婉細膩裡站成風景時,茶園便以別樣的姿態暈開了一紙江南。

茶園多處丘陵地帶,茶色濃翠,層層堆疊。蔥蘢的茶樹沐浴在江南煙雨中,青山氤氳,綠波流轉,茶芽有了豐厚的滋養,綻放一場青翠,空氣中流淌的都是濃馥清新的春茶氣息。

當清晨的熹微春光初放,便可望見三三兩兩的採茶女背著竹簍出現在鬱鬱蔥蔥的茶山了。山路蜿蜒,行人的腳步驚醒了葉面上的露珠,滴落在採茶女的發梢或者肩膀。採茶女盈盈笑聲回蕩在山間小路上,茶園也變得嫵媚動人起來。

採茶考驗的是人的意志和耐心,雙手在枝葉間舞動,有時獨唱有時合奏,片片嫩綠、嬌小的茶葉飛入簍中,靜待著盛放她最濃郁的茶香。而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小心輕柔地摘下葉片,摘一片就要馬上放入茶簍,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麼手的溫度便會使茶葉失去原有的色澤。

陸陸續續採茶人多了起來,茶樹叢中人頭攢動,此時山上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們邊採茶邊嘮著家常、互相打趣著,爽朗的笑聲隨著此起彼伏的採茶聲,在幽幽山谷裡迴旋著生活的讚歌,茶園繁重的勞動在歡聲笑語間變得輕鬆起來。

年輕的採茶姑娘笑容如花般燦爛,在嫋嫋雲煙山霧中輕啟朱唇,唱起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和不曾到過的遠方。輕歌巧手,一不小心就進入了誰的夢鄉?

明代高啟曾在《採茶詞》裡描述了昔日的採茶風光:“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槍旗短。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中國農人的心頭總有一抹陽光,這也是生活的智慧。

採茶歌裡春光老

“春歌何其甜,春茶何其香?”採茶本是一場農事活動,卻歷史長河裡逐漸注入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獨特的藝術思維而被賦予美學雅趣,形成一種中國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我國南方地區,表現人們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人們越發濃烈的情感,表現在它的諸多名字當中,如“採茶歌”“採茶燈”“茶籃燈”“採茶戲”等等,這些名字區分著茶歌或單一或載歌載舞的多樣形式。

據記載,最早的茶歌見於明代王驥德的《曲律》:“至北之濫,流而為《粉紅蓮》、《銀紐絲》、《打棗杆》;南之濫,流而為吳之《山歌》,越之《採茶》諸小曲,不啻鄭聲,然各有其致。”清朝時,採茶更盛,隨之採茶文化得以更全面的發展。李調元在《粵東筆記》中說:“粵俗,歲之正月,飾童為彩女,每隊十二人,人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

流行於南方的採茶戲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與花燈戲和花鼓戲比較相近,是茶葉文化和戲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採茶戲的興起與劇作家、演員和觀眾都喜愛飲茶息息相關,表明茶葉文化浸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國明代,一個劇本創作的重要的流派“玉茗堂派”,即是因為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

“一芽一葉一抹香,一人一簍採茶忙。”採茶,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首瑰麗明媚的農耕敘事詩,於蒼崖蜿蜒、山泉叮咚中歌吟纏綿,源遠流長。

人類便有了喝茶的願望。當一株株茶樹氤氳在江南的溫婉細膩裡站成風景時,茶園便以別樣的姿態暈開了一紙江南。

茶園多處丘陵地帶,茶色濃翠,層層堆疊。蔥蘢的茶樹沐浴在江南煙雨中,青山氤氳,綠波流轉,茶芽有了豐厚的滋養,綻放一場青翠,空氣中流淌的都是濃馥清新的春茶氣息。

當清晨的熹微春光初放,便可望見三三兩兩的採茶女背著竹簍出現在鬱鬱蔥蔥的茶山了。山路蜿蜒,行人的腳步驚醒了葉面上的露珠,滴落在採茶女的發梢或者肩膀。採茶女盈盈笑聲回蕩在山間小路上,茶園也變得嫵媚動人起來。

採茶考驗的是人的意志和耐心,雙手在枝葉間舞動,有時獨唱有時合奏,片片嫩綠、嬌小的茶葉飛入簍中,靜待著盛放她最濃郁的茶香。而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小心輕柔地摘下葉片,摘一片就要馬上放入茶簍,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麼手的溫度便會使茶葉失去原有的色澤。

陸陸續續採茶人多了起來,茶樹叢中人頭攢動,此時山上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們邊採茶邊嘮著家常、互相打趣著,爽朗的笑聲隨著此起彼伏的採茶聲,在幽幽山谷裡迴旋著生活的讚歌,茶園繁重的勞動在歡聲笑語間變得輕鬆起來。

年輕的採茶姑娘笑容如花般燦爛,在嫋嫋雲煙山霧中輕啟朱唇,唱起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和不曾到過的遠方。輕歌巧手,一不小心就進入了誰的夢鄉?

明代高啟曾在《採茶詞》裡描述了昔日的採茶風光:“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槍旗短。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中國農人的心頭總有一抹陽光,這也是生活的智慧。

採茶歌裡春光老

“春歌何其甜,春茶何其香?”採茶本是一場農事活動,卻歷史長河裡逐漸注入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獨特的藝術思維而被賦予美學雅趣,形成一種中國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我國南方地區,表現人們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人們越發濃烈的情感,表現在它的諸多名字當中,如“採茶歌”“採茶燈”“茶籃燈”“採茶戲”等等,這些名字區分著茶歌或單一或載歌載舞的多樣形式。

據記載,最早的茶歌見於明代王驥德的《曲律》:“至北之濫,流而為《粉紅蓮》、《銀紐絲》、《打棗杆》;南之濫,流而為吳之《山歌》,越之《採茶》諸小曲,不啻鄭聲,然各有其致。”清朝時,採茶更盛,隨之採茶文化得以更全面的發展。李調元在《粵東筆記》中說:“粵俗,歲之正月,飾童為彩女,每隊十二人,人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

流行於南方的採茶戲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與花燈戲和花鼓戲比較相近,是茶葉文化和戲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採茶戲的興起與劇作家、演員和觀眾都喜愛飲茶息息相關,表明茶葉文化浸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國明代,一個劇本創作的重要的流派“玉茗堂派”,即是因為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

“一芽一葉一抹香,一人一簍採茶忙。”採茶,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一首瑰麗明媚的農耕敘事詩,於蒼崖蜿蜒、山泉叮咚中歌吟纏綿,源遠流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