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陸毅《人民的名義》是權力遊戲鬥爭,還是反腐貪污的社透?

陸毅《人民的名義》是權力遊戲鬥爭, 還是反腐貪污的社透?或許更多說雖然看似權利的鬥爭, 但實際上是官場的一個社會現象投射!在中國, 反腐劇至少有三個層面的理解。 第一, 是官方教育官員、驚醒人心, 這是一種政治宣教作用;第二, 對於普通老百姓, 是一種獵奇和情緒的宣洩, 這是一種社會閥門的功能;第三, 創作者得到了一次難得的表達機會。

在電視劇市場亂相迭起的當下, 《人民的名義》播出無疑令人精神振奮。 作為一部集中了幾十位老戲骨飆戲的反腐正劇, 《人民的名義》不僅對於政治生態有相當大的蕩滌作用,

對於浮躁的電視劇行業也是莫大的鼓舞。 這麼一部正氣十足的大劇, 卻選擇了年輕化的湖南衛視來播出, 這讓不少觀眾不解。 然而, 3月28日播出第一集之後, 收視率高達1.5, 沒有再出現正劇湖南台覆轍的尷尬局面, 也讓劇迷安下了心。

2004年, 涉案劇、反腐劇退出黃金檔, 中國的電視螢幕有十多年沒有再出現這類的劇集。 事實上, 涉案劇和反腐劇有一些微妙的區別, 涉案劇一般針對的是普通民眾的犯罪行為, 而反腐劇更側重官員的濫用職權、違紀亂法、貪污腐敗。 當然, 兩者之間也會有交叉之處, 但也有涇渭分明的界限。 在中國, 因為特殊的文藝管理機制, 凡是涉及國家部門的影視作品, 都比較難產, 這導致中國影視作品很少出現“權力的遊戲”這種強情節故事, 但在國外這些都是套路。

2016年, 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講述了一部“官場現形記”, 令人解了點饞。 而今年, 《人民的名義》則用這麼一個正氣凜然的名字, 來展示當下中國複雜的政治生態,

以及在這個政治生態下的各個社會群體的生存面貌。 不管是1.2億的投資, 還是《建國大業》式的陣容, 以及湖南衛視的平臺選擇, 都能看出這部劇的野心。

《人民的名義》優勢在題材

《人民的名義》雖然藝術性一般, 但社會效應非常熱, 可以說“已經刷屏多日”。

能讓美食家印象深刻的菜肴無外乎兩種, 一種是黃蓉的“二十四橋明月夜”這類絕無僅有的好手藝:“先把一隻火腿剖開, 挖了廿四個圓孔, 將豆腐削成廿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 紮住火腿再蒸, 等到蒸熟, 火腿的鮮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 火腿卻棄去不食。 ”還有一種呢, 是吃到絕無僅有的食材, 譬如熊掌、象鼻、鹿筋、猩唇, 吃時會倍感震驚。

同樣的道理, 能讓多數觀眾有共鳴的影視劇, 無外乎製作和題材。 《人民的名義》主要是後者的優勢。 反腐劇現在重現螢屏, 已經是政策的勝利了。 所以, 雖然就敘事、剪輯、對話、導演功力上來看, 《人民的名義》疏漏不少, 但誰在乎呢?重要的是它拍了什麼, 而不是怎麼拍。

“旋律”先有真假, 再分主次

在傳播學上, 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認為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 它可以廣泛培養人們關於社會現實的態度, 代表並引導社會主流輿論, 從而使公眾意見趨於一致。

但是, 今天我們的電影電視界是怎麼培養我們的呢?天天演宮鬥、玄幻, 帝王、穿越, 從不睜眼看社會生活, 一個比一個怯懦;還有胡編亂造的抗日,假模假式的奢華,鮮廉寡恥的耽美,毫無藝術家的良知,一個比一個可鄙。電影界大多如此,以金錢為行業信仰,電視界就別提了,打開每一個頻道,大都是娛樂節目“扛把子”。

再來看看《人民的名義》,它真的在反映社會現實,直擊國家治理的痛點,這種良心劇,是真正的作品。在提到這部電視劇時,很多報導往往會在劇名前加一個“主旋律”的定語。什麼叫主旋律?旋律首先是有真假,然後才分主次。所以,不管它怎麼拍,誰來拍,公眾都會叫它主旋律。結果,連我這種只看“動物世界”的人都坐下來看了。這就是紅,這是真紅。這是帶有血色和體溫的真實的紅,不是塗脂抹粉的化妝的紅。

“尺度”不是指腐敗官員的級別

至於“尺度”,我們說的尺度大小,可不是論揭露腐敗官員的級別大小,而是要看立意,是捨本逐末還是正本清源?是緣木求魚還是得魚忘筌?如果停留在好看、精彩、驚悚上,那不叫尺度大,那叫雷聲大。

如果說,記者從事的是發現事實的工作,而且是探索性的事實,目的是呈現個案的完整性和深度性,而不是推及總體的普遍性。那麼對文藝作品來說,也是如此。

實際上,《人民的名義》跟從前的反腐劇比,雖然尺度空前,但跟現實的生活比,並不超前。國家現在是猛藥去屙、重典治亂,從中央反腐倡廉的決心和力度看,這部戲是拍了刮骨療毒,還沒拍出壯士斷腕。當然,我們也很難要求一部戲能走在中紀委和深改組的前面。

成為“網紅”總比被“腹黑”好

據說,飾演李達康的演員吳剛,成了“網紅”。最近採訪不斷。網紅是個什麼概念呢?大多是因為一件事而被線民集體關注的人。這些年我們見過不少網紅,正面的不多,負面的不少,深刻的不多,膚淺的不少,出彩的不多,出醜的不少。更悲劇的是,很多青少年也向走紅看齊,不管是因為出乖露醜紅,還是因為百無聊賴紅,能紅就好。把“被人關注”錯認為是“受人尊重”,這是中國社會的文化認同高度鄙俗化的一個最深切的表徵。

雖說周圍那些只關注偶像肉身明星臉的人,現在也追起了《人民的名義》這種政治劇,難得官場正面人物李達康成了網紅,這很好,總比成為人民的“腹黑”好。在網上,這種正氣之紅,總比那些由審醜、娛樂、刺激、偷窺而捧起來的網紅好。但話又說回來,在達康粉的陣營之外,育良粉、祁廳長粉也不在少數,這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了。

然而,李達康紅了,不是更為正面的檢察官侯亮平、陸亦可,這是為什麼?作為反腐劇的主角之一,最後居然是李達康的表情包紅了,是他的水杯、長腿之類紅了,而不是某種英雄觀、價值觀紅了,這又是為什麼?網上有一篇不知是粉絲的“飯文”還是行銷號的行銷文《達康書記到底是好人壞人?可他已是我的心上人!歐式雙眼皮和GDP都由我守護》有一階段刷屏,大致說明我們這個娛樂時代,其主流還是話語的狂歡,而不是精神的皈依。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滑稽戲雖然比監獄快樂一些,但你的靈魂並沒有得到更多的自由。

看戲也別盯著出身

從第二集就落馬的“小官大貪”趙德漢,到劇情愈發明朗時接連出現農民家庭出身的貪官,有評論質疑,這是在抹黑貧苦出身的人,強化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雖然從成長心理學的角度看,出身貧寒,更難抗拒金錢的吸引力,猶如久餓之人,見到盛宴更容易吃得過飽;但一個人是不是變壞,跟他的朋友圈關係更大。那個丁副市長和祁廳長平常都交什麼朋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他們成天泡在唯利是圖的朋友圈裡,呆在奸商群裡,想要不墮落就難了。

看人不能只看貧苦,看戲也別盯著出身。好人壞人,不是一出生就決定的。壞人一開始都是好人,包括《人民的名義》裡那些貪官污吏。再說,老革命陳岩石,不是出身也很貧苦嗎,怎麼沒腐化?還有很多基層幹部、下崗工人,也都算是苦出身。但是,很多我本良善的官員,為什麼一個一個墮落下去?一個貪官,由善到惡,由廉到貪,和官場風氣、政治生態大有關係。這個政治生態的“朋友圈”更為廣義、也更為致命。

希望年輕人們多關心政治

我有些學生不看《人民的名義》,或許是因為個性,愈是熱門的內容,他愈是拒絕。

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溝通政治意願、制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這種參與性,其實也是一個政治系統穩定運行的保證。而政治參與的基準是關心政治,如果你不關心政治,有很多可能,可能是你缺乏公民素養,也可能是你太忙,例如有韓劇、美容、飯局、找工作之類更大的事要操心。

當然,還有一種很大的可能:你在潛意識裡抗議。政治參與有很多表現,其中有一種稱為“政治不參與”(political nonparticipation)。但是,我還是希望年輕人們多關心政治,例如最近可以看一眼這部電視劇。當然,今後如果你們關心國家大事,應該爭取寫一部更好的。我看,拉紮斯菲爾德的“人民的選擇”,作為劇名就挺好。

那麼,究竟誰才是隱藏在漢東省委內部的“臥底”?是飛揚跋扈、心事重重的市委副書記李達康?還是看似公道、實則鑽營的公安廳廳長?甚至那個義正言辭、一臉正氣的省委副書記會不會也有問題?這些謎團必然會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但即便臥底就在這幾個人中間,最高也不過到了“副部級”,但《人民的名義》早就明確指出:反腐反到“副國級”。據瞭解,最開始反腐的級別也沒這麼高,周梅森透露:“做了一半我還在考慮,反腐到什麼程度,原中國作協黨組書記翟泰豐大為惱火。他就說,壞人只寫到一個公安廳長,‘十八大’後倒掉這麼多的貪官,反腐形勢這麼嚴峻,你能這麼輕描淡寫嗎?”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對“老虎”、“蒼蠅”等一切腐敗分子開火,倒下的“老虎”有正國級、副國級、正部級、副部級領導幹部一百多個。不管是紀錄片《永遠在路上》,還是日常的反腐新聞,都毫不回避,但《人民的名義》究竟如何處理這個“副國級”腐敗分子,還是很令人期待。

在中國的文藝創作環境下,反腐劇至少有三個層面的理解。第一,是官方角度的教育官員、驚醒人心,這是一種政治宣教作用;第二,對於普通老百姓,可能是一種獵奇和情緒的宣洩,這是一種社會閥門的功能;第三,創作者得到了一次難得的表達機會,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來進行藝術創作。

一個比一個怯懦;還有胡編亂造的抗日,假模假式的奢華,鮮廉寡恥的耽美,毫無藝術家的良知,一個比一個可鄙。電影界大多如此,以金錢為行業信仰,電視界就別提了,打開每一個頻道,大都是娛樂節目“扛把子”。

再來看看《人民的名義》,它真的在反映社會現實,直擊國家治理的痛點,這種良心劇,是真正的作品。在提到這部電視劇時,很多報導往往會在劇名前加一個“主旋律”的定語。什麼叫主旋律?旋律首先是有真假,然後才分主次。所以,不管它怎麼拍,誰來拍,公眾都會叫它主旋律。結果,連我這種只看“動物世界”的人都坐下來看了。這就是紅,這是真紅。這是帶有血色和體溫的真實的紅,不是塗脂抹粉的化妝的紅。

“尺度”不是指腐敗官員的級別

至於“尺度”,我們說的尺度大小,可不是論揭露腐敗官員的級別大小,而是要看立意,是捨本逐末還是正本清源?是緣木求魚還是得魚忘筌?如果停留在好看、精彩、驚悚上,那不叫尺度大,那叫雷聲大。

如果說,記者從事的是發現事實的工作,而且是探索性的事實,目的是呈現個案的完整性和深度性,而不是推及總體的普遍性。那麼對文藝作品來說,也是如此。

實際上,《人民的名義》跟從前的反腐劇比,雖然尺度空前,但跟現實的生活比,並不超前。國家現在是猛藥去屙、重典治亂,從中央反腐倡廉的決心和力度看,這部戲是拍了刮骨療毒,還沒拍出壯士斷腕。當然,我們也很難要求一部戲能走在中紀委和深改組的前面。

成為“網紅”總比被“腹黑”好

據說,飾演李達康的演員吳剛,成了“網紅”。最近採訪不斷。網紅是個什麼概念呢?大多是因為一件事而被線民集體關注的人。這些年我們見過不少網紅,正面的不多,負面的不少,深刻的不多,膚淺的不少,出彩的不多,出醜的不少。更悲劇的是,很多青少年也向走紅看齊,不管是因為出乖露醜紅,還是因為百無聊賴紅,能紅就好。把“被人關注”錯認為是“受人尊重”,這是中國社會的文化認同高度鄙俗化的一個最深切的表徵。

雖說周圍那些只關注偶像肉身明星臉的人,現在也追起了《人民的名義》這種政治劇,難得官場正面人物李達康成了網紅,這很好,總比成為人民的“腹黑”好。在網上,這種正氣之紅,總比那些由審醜、娛樂、刺激、偷窺而捧起來的網紅好。但話又說回來,在達康粉的陣營之外,育良粉、祁廳長粉也不在少數,這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了。

然而,李達康紅了,不是更為正面的檢察官侯亮平、陸亦可,這是為什麼?作為反腐劇的主角之一,最後居然是李達康的表情包紅了,是他的水杯、長腿之類紅了,而不是某種英雄觀、價值觀紅了,這又是為什麼?網上有一篇不知是粉絲的“飯文”還是行銷號的行銷文《達康書記到底是好人壞人?可他已是我的心上人!歐式雙眼皮和GDP都由我守護》有一階段刷屏,大致說明我們這個娛樂時代,其主流還是話語的狂歡,而不是精神的皈依。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滑稽戲雖然比監獄快樂一些,但你的靈魂並沒有得到更多的自由。

看戲也別盯著出身

從第二集就落馬的“小官大貪”趙德漢,到劇情愈發明朗時接連出現農民家庭出身的貪官,有評論質疑,這是在抹黑貧苦出身的人,強化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雖然從成長心理學的角度看,出身貧寒,更難抗拒金錢的吸引力,猶如久餓之人,見到盛宴更容易吃得過飽;但一個人是不是變壞,跟他的朋友圈關係更大。那個丁副市長和祁廳長平常都交什麼朋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他們成天泡在唯利是圖的朋友圈裡,呆在奸商群裡,想要不墮落就難了。

看人不能只看貧苦,看戲也別盯著出身。好人壞人,不是一出生就決定的。壞人一開始都是好人,包括《人民的名義》裡那些貪官污吏。再說,老革命陳岩石,不是出身也很貧苦嗎,怎麼沒腐化?還有很多基層幹部、下崗工人,也都算是苦出身。但是,很多我本良善的官員,為什麼一個一個墮落下去?一個貪官,由善到惡,由廉到貪,和官場風氣、政治生態大有關係。這個政治生態的“朋友圈”更為廣義、也更為致命。

希望年輕人們多關心政治

我有些學生不看《人民的名義》,或許是因為個性,愈是熱門的內容,他愈是拒絕。

現代民主理論認為,政治參與是公民溝通政治意願、制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這種參與性,其實也是一個政治系統穩定運行的保證。而政治參與的基準是關心政治,如果你不關心政治,有很多可能,可能是你缺乏公民素養,也可能是你太忙,例如有韓劇、美容、飯局、找工作之類更大的事要操心。

當然,還有一種很大的可能:你在潛意識裡抗議。政治參與有很多表現,其中有一種稱為“政治不參與”(political nonparticipation)。但是,我還是希望年輕人們多關心政治,例如最近可以看一眼這部電視劇。當然,今後如果你們關心國家大事,應該爭取寫一部更好的。我看,拉紮斯菲爾德的“人民的選擇”,作為劇名就挺好。

那麼,究竟誰才是隱藏在漢東省委內部的“臥底”?是飛揚跋扈、心事重重的市委副書記李達康?還是看似公道、實則鑽營的公安廳廳長?甚至那個義正言辭、一臉正氣的省委副書記會不會也有問題?這些謎團必然會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但即便臥底就在這幾個人中間,最高也不過到了“副部級”,但《人民的名義》早就明確指出:反腐反到“副國級”。據瞭解,最開始反腐的級別也沒這麼高,周梅森透露:“做了一半我還在考慮,反腐到什麼程度,原中國作協黨組書記翟泰豐大為惱火。他就說,壞人只寫到一個公安廳長,‘十八大’後倒掉這麼多的貪官,反腐形勢這麼嚴峻,你能這麼輕描淡寫嗎?”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對“老虎”、“蒼蠅”等一切腐敗分子開火,倒下的“老虎”有正國級、副國級、正部級、副部級領導幹部一百多個。不管是紀錄片《永遠在路上》,還是日常的反腐新聞,都毫不回避,但《人民的名義》究竟如何處理這個“副國級”腐敗分子,還是很令人期待。

在中國的文藝創作環境下,反腐劇至少有三個層面的理解。第一,是官方角度的教育官員、驚醒人心,這是一種政治宣教作用;第二,對於普通老百姓,可能是一種獵奇和情緒的宣洩,這是一種社會閥門的功能;第三,創作者得到了一次難得的表達機會,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來進行藝術創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