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沈建光:金融開放開啟中國“二次入世”

2018年博鼇亞洲論壇上,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其主旨演講中宣佈中國將大幅放寬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市場准入等, 次日新任央行行長易綱便就金融業宏大的開放舉措做出表態,

並提及在未來幾個月內落實, 包括外資持股比例、滬港通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 體現了強大的自信和執行力。

在筆者看來, 此輪金融開放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行者,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鼇亞洲論壇上提到的, 未來中國推出放寬市場准入、開放部分服務業與製造業, 特別是汽車行業、改善投資環境、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降低汽車關稅、加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採購協定》等舉措, 且落地宜早不宜遲, 開放範圍之廣, 意義之大, 堪比中國的“二次入世”。

金融開放做先鋒

在眾多改革領域中, 中國金融改革歷來是進展較快、成果較多的領域。 四十年來中國金融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

並為防範金融風險積累了諸多經驗:包括中國強調貨幣政策目標的多重性, 這使得危機時中國應對迅速, 政策靈活;並不默守“不可能三角”理論, 通過資本專案有限開放、匯率有管理浮動和貨幣政策一定程度上自主獨立的中間狀態的選擇指導中國實踐, 避免了資本大規模流動對經濟的衝擊;在數量型工具向價格型工具轉變的過程中, 創新使用了SLF、MLF、PSL等流動性工具;協調推進利率、匯率和資本項目可兌換, 以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目標等等。

而在具體金融改革領域, 近年來圍繞匯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等方面也取得了諸多進展。 體現在利率市場化方面, 取消存款上限和貸款下限,

形式上完成了利率市場化, 並積極推動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匯率方面, 人民幣對美元波幅擴大, 811匯改後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更注重參考於前日收盤價, 並提出CFETS一籃子貨幣指數;資本管制方面, 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啟動、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人民幣甚至於2016年10月被IMF納入SDR籃子, 視為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民幣國際化改革的認可。

與此同時, 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更進一步。 今年兩會上大部制改革大刀闊斧, 金融改革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背景下, 將銀監會與保監會合並, 並加大了央行宏觀審慎管理的職能, 意味著協調監管的改革的推進。

然而, 相比於對內改革,

過去四十年金融對外開放的步伐相對滯後, 中國金融行業外資參與程度十分有限。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 加快金融開放成為重中之重。 根據國家主席習近平博鼇亞洲論壇的演講以及央行行長易綱的介紹, 新一輪金融開放成為“先鋒”, 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遵循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金融業對外開放與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專案可兌換進程相互配合、以及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開放度相匹配的三原則;二是對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進一步放寬。 如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是強調內外資一致, 意味著未來外資在華業務範圍會進一步擴大;四是進一步鼓勵資本項目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

如完善內地與香港兩地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 將互聯互通每日額度擴大4倍至520億元人民幣。

當然, 有擔憂認為, 金融業大舉開放對中資金融行業不利, 對此筆者並不悲觀。 在筆者看來, 金融行業增加競爭有助於促進國內金融企業更加注重運行效率與公司治理, 且考慮到中國金融又是一個客戶粘性比較高的行業, 所以中資機構在開放後仍有競爭優勢;此外, 金融開放並不會一蹴而就, 如證券公司等對外資全面開放要在實施後三年, 過渡期仍然充分。 與此同時, 2007年以來, 在華的外資銀行資產規模占比持續減少, 當前這一比例已經降至1.3%, 在此期間,中資金融企業競爭力大大增強,預計未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中小型金融機構。

擴大開放是40年成果的延續

當然,金融開放速度加快只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一隅。2018博鼇亞洲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到中國承諾將在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開放金融業和汽車行業、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同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降低汽車關稅、加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採購協定》進程等,更是在原有加入WTO的基礎上,在對外開放領域對自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堪比“二次入世”。

在筆者看來,中國之所以選擇更大範圍的開放,一方面是源於過去40年成功經驗的總結。實際上,改革開放是中國40年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過去40年,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等40年巨變體現了改革開放對於中國奇跡的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也是適應未來發展以及走向國際舞臺中央的必經之路。畢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創新驅動發展是解決之道。以往以市場換技術雖然獲得巨大成功,但終究面臨瓶頸,如今高鐵、移動支付等諸多領域已經處於世界前列,未來中國終究要實現從跟隨到引領,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加強產權保護,增加自主研發投入與提高自我創新能力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中國金融、製造業亦有開放空間,引入競爭機制對於國內企業而言危中有機,改變制度優勢下的坐享其成,在競爭中提升國內企業全球競爭力,是中國企業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的需求。

當然,新一輪開放同樣有助於緩釋外部風險。實際上,近年來,外資企業對於中國產權保護、市場公平性欠缺、開放程度有限頗有怨言,中美貿易戰升級也是中國面臨的外部風險。而推動新一輪開放,特別是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法規透明化及注重市場公平性等角度做出努力,並將之與中國新時代創新發展戰略,增強全球領導力目標,以及防範重大金融風險任務等結合起來,既有利於緩釋外部壓力,避免陷入或過早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也有利於中國自身的實力上升,增加大國博弈的勝算。

而從開放進程來看,雖然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鼇亞洲論壇演講中未明確提及改革落地時間表,但表示“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努力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在其講話的第二天,央行行長易綱便宣佈金融業宏大的開放舉措。結合本屆領導人在推行改革方面言必信,行必果,雷厲風行的特徵,新一輪“入世”體現了領導人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預示改革落地速度或超預期。

在此期間,中資金融企業競爭力大大增強,預計未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中小型金融機構。

擴大開放是40年成果的延續

當然,金融開放速度加快只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一隅。2018博鼇亞洲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到中國承諾將在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開放金融業和汽車行業、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同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降低汽車關稅、加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採購協定》進程等,更是在原有加入WTO的基礎上,在對外開放領域對自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堪比“二次入世”。

在筆者看來,中國之所以選擇更大範圍的開放,一方面是源於過去40年成功經驗的總結。實際上,改革開放是中國40年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過去40年,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等40年巨變體現了改革開放對於中國奇跡的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也是適應未來發展以及走向國際舞臺中央的必經之路。畢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創新驅動發展是解決之道。以往以市場換技術雖然獲得巨大成功,但終究面臨瓶頸,如今高鐵、移動支付等諸多領域已經處於世界前列,未來中國終究要實現從跟隨到引領,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加強產權保護,增加自主研發投入與提高自我創新能力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與此同時,中國金融、製造業亦有開放空間,引入競爭機制對於國內企業而言危中有機,改變制度優勢下的坐享其成,在競爭中提升國內企業全球競爭力,是中國企業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的需求。

當然,新一輪開放同樣有助於緩釋外部風險。實際上,近年來,外資企業對於中國產權保護、市場公平性欠缺、開放程度有限頗有怨言,中美貿易戰升級也是中國面臨的外部風險。而推動新一輪開放,特別是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法規透明化及注重市場公平性等角度做出努力,並將之與中國新時代創新發展戰略,增強全球領導力目標,以及防範重大金融風險任務等結合起來,既有利於緩釋外部壓力,避免陷入或過早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也有利於中國自身的實力上升,增加大國博弈的勝算。

而從開放進程來看,雖然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鼇亞洲論壇演講中未明確提及改革落地時間表,但表示“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努力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在其講話的第二天,央行行長易綱便宣佈金融業宏大的開放舉措。結合本屆領導人在推行改革方面言必信,行必果,雷厲風行的特徵,新一輪“入世”體現了領導人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預示改革落地速度或超預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