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工銀國際:中國對全球經濟的核心穩定器作用日益顯現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高級經濟學家 錢智俊

2018年1月IMF大幅上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以來, 全球市場接連遭遇系統性調整、貿易戰升級和中東亂局的衝擊, 一度陷入重重憂思。 4月17日, IMF發佈最新經濟預測, 不僅維持全球增速預期不變, 亦表明一季度的外部衝擊影響有限。

有鑑於此, 我們認為, 在短期洗禮之後, 真實普遍的復蘇之春已經正式到來, 並將深刻重塑全球經濟的新格局。 風險層面, 全球風險重心將加速遷移, 從危機十年的復蘇風險, 轉向後危機時代的換擋風險。 政策層面, 全球貨幣政策將保持“美國主動收緊、中國相機抉擇、歐日被動收緊”的大趨勢,

致力於培育長週期復蘇動能的供給側改革將提速向前。 在這一進程中, 以貿易戰重振製造業的政策路徑只能是飲鴆止渴。 而中國通過對內加強創新驅動、對外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 有望成為跨境科技交流的輻射極, 進而增強對全球經濟的核心穩定器作用。

全球復蘇春意盎然。 在今年2月初的報告中, 我們指出, 2018年全球經濟開啟真實普遍復蘇, 雖然引發了金融市場的短期震盪, 但是這場系統性調整本質上是健康有益的, 將夯實全球經濟長期增長動力。 根據4月17日IMF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WEO), 這一真實普遍的復蘇趨勢再次得到確認, 全球復蘇之春正式到來,

並在三個方面充分彰顯:

其一, 全球經濟復蘇動力穩固。 IMF最新預測資料顯示, 2018年、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均為3.9%, 較今年1月預測值未發生衰減。 這一穩定的增速, 從相對變動來看, 較2017年10月預測值提升了0.2個百分點, 提升幅度為近十年之罕見;從絕對水準來看, 不僅大幅超出危機十年(2008-2017年)的年均增速3.4%, 亦高於1980-2017年的歷史年均增速 3.5%。

其二, 復蘇的真實普遍特徵持續強化。 就真實性而言, 作為主動收緊貨幣政策、打破貨幣幻覺的先進者, 美國經濟雖然在一季度承受了金融市場的巨大壓力, 但是經濟增長動力不弱反強。 繼今年1月IMF上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後, 本次報告再度將2018年、2019年美國增長預測值上調0.2個百分點。 加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復蘇回暖,

2018年發達國家增長預測值較今年1月上調0.2個百分點。 就普遍性而言, “金磚五國”中一度疲弱的巴西、南非重新振作, 兩者2018年預期增速依次較1月提升0.4個和0.6個百分點。 2019年新興市場總體預測增速較1月預測值上調0.1個百分點, 復蘇前景進一步改善。

其三, 外部風險衝擊影響有限。 一方面, 雖然當前貿易戰陰霾籠罩, 但IMF最新預測資料顯示, 2018年、2019年全球外貿總量有望加速回暖, 增速較1月預測值分別攀升0.5個和0.3個百分點。 這表明, 貿易戰在造成顯著金融衝擊和政治衝突的同時, 其實際的經濟衝擊有限, 難改復蘇大勢, 符合我們此前報告的預判。 另一方面, 由於年初以來地緣政治衝突的惡化, 中東和北非地區的2018年預期增速下調0.2個百分點,

但是對全球總體復蘇格局影響甚微。

後危機時代環境重塑。 基於上述分析, 我們認為, 危機十年之後, 全球經濟的長週期拐點已經出現並得到確證, 全球正式步入真實普遍的復蘇之春。 受此影響, 全球經濟的風險重心和政策應對亦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風險層面, 全球風險重心將加速遷移, 從危機十年的復蘇風險, 轉向後危機時代的換擋風險。 其一, 金融風險壓力凸顯。 隨著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持續推進,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環境可能過快收縮, 導致投資者情緒逆轉、金融市場振盪, 並對新興市場造成外溢衝擊。 今年2月全球市場的系統性調整有可能重演。 其二, 地緣政治衝突恐將加劇。 危機期間遺留的全球貿易失衡尤待消解,

各國內向型政策可能進一步推動貿易戰的升級。 而在中東地區, 地緣政治的博弈顯著激化, 軍事衝突的黑天鵝風險將迅速膨脹。

政策層面, 全球政策轉型將繼續演進。 一方面, 走出危機陰影之後, 各國政府有望進一步推動供給側改革, 通過改善勞動力市場、激勵科技創新、提振全要素生產率等舉措, 加快增強長週期復蘇動力。 另一方面, 為打破貨幣幻覺、應對換擋風險, 全球貨幣政策將保持“美國主動收緊、中國相機抉擇、歐日被動收緊”的大趨勢, 宏觀審慎監管政策有望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而及時修復央行資產負債表、控制宏觀杠杆水準、平抑內外債務風險。

從這一視角出發, 4月12日以來, 香港金管局抓住港幣階段性轉弱的機遇, 順勢啟動利率環境正常化,是適應全球貨幣政策轉向的綢繆之舉。4月17日,中國央行進行的置換式降准,亦非在貿易戰衝擊下重返需求側刺激的舊路,而是堅守貨幣政策“不松不緊”、精准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審慎選擇。以上舉措有利於穩定香港和內地的長期復蘇動能,鞏固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

貿易戰無異於飲鴆止渴。復蘇之春確證之時,IMF亦以事實回擊了貿易戰的錯誤政策路徑。本次WEO報告的分析性章節表明,如果以貿易戰保護本國製造業,實際作用有可能是飲鴆止渴。一方面,WEO報告顯示,製造業的衰退未必會損失經濟增長或加劇不平等,關鍵在於制定適宜的政策加以應對。

報告建議,對內而言,需要降低工人流向服務業的轉型成本,對外而言,則需要降低服務業的貿易壁壘。從這一研究可以推斷,面對當前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困境,合意的政策路徑應當是“加快轉型+提速開放”,而非通過貿易戰重啟“零和博弈”。另一方面,WEO報告指出,勞動參與率不足是制約發達國家復蘇的重要阻礙,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尤為顯著。但是,在勞動參與率的眾多影響因數中,經濟結構調整(服務業代替製造業、全球化等因素),對美國勞動參與率的總影響是正向的。積極的公共政策和教育培訓,而非貿易戰,才是提振勞動參與率的最有效措施。

由此,我們認為,特朗普政府通過逆全球化的方式來改善就業,雖然可能會短期增加就業供給,但是將長期抑制勞動參與率。此升彼降之下,固然會使就業率在一定時期內變得非常靚麗。然而,這種“好看”的就業率,實則是一種新的結構性扭曲,將抵減美聯儲鷹派加息對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修復,不利於美國經濟長期發展。

中國科創助力復蘇新春。復蘇之春來臨之際,如何增強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動力,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在本次WEO報告的分析性章節中,IMF著重強調,跨境技術交流是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石。其研究顯示,全球化進程加速了知識和技術的跨境傳播,進而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推動創新、提升生產率、增強競爭,最終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各國共用增長。

2004-2014年期間,科技的跨境流入每年對新興市場的勞動生產率帶來約0.7個百分點的增長,占增長總量的40%。著眼全球科創格局,1995-2014年,五國集團(美、日、德、法、英)佔據主導地位,但是近年來,中國和韓國已在諸多領域躋身世界前列,成為全球重要的科技創新源泉,並對五國集團產生正向溢出。有鑑於此,我們認為,美國以智慧財產權為藉口的貿易戰,對自身來說,阻礙了與中國這一新興科創中心的互惠交流,對全球而言,削弱了科技跨境流動,無助於全球經濟長週期復蘇。與之相反,中國正在積極承擔新興科創大國的國際責任。

2017年,中國提交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已升至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增速則為全球最高。2018年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2.9%,對東盟、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13.7%、14%和12.4%,均高於外貿總體增速。“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日益深化,將有力推動科技進步在新興市場的正向擴散,為提振區域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夯實全球復蘇潛力做出重要貢獻。展望未來,以十九大為新起點,中國通過對內加強創新驅動、對外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有望加速成為跨境科技交流的輻射極,進而增強對全球經濟的核心穩定器作用。

順勢啟動利率環境正常化,是適應全球貨幣政策轉向的綢繆之舉。4月17日,中國央行進行的置換式降准,亦非在貿易戰衝擊下重返需求側刺激的舊路,而是堅守貨幣政策“不松不緊”、精准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審慎選擇。以上舉措有利於穩定香港和內地的長期復蘇動能,鞏固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

貿易戰無異於飲鴆止渴。復蘇之春確證之時,IMF亦以事實回擊了貿易戰的錯誤政策路徑。本次WEO報告的分析性章節表明,如果以貿易戰保護本國製造業,實際作用有可能是飲鴆止渴。一方面,WEO報告顯示,製造業的衰退未必會損失經濟增長或加劇不平等,關鍵在於制定適宜的政策加以應對。

報告建議,對內而言,需要降低工人流向服務業的轉型成本,對外而言,則需要降低服務業的貿易壁壘。從這一研究可以推斷,面對當前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困境,合意的政策路徑應當是“加快轉型+提速開放”,而非通過貿易戰重啟“零和博弈”。另一方面,WEO報告指出,勞動參與率不足是制約發達國家復蘇的重要阻礙,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尤為顯著。但是,在勞動參與率的眾多影響因數中,經濟結構調整(服務業代替製造業、全球化等因素),對美國勞動參與率的總影響是正向的。積極的公共政策和教育培訓,而非貿易戰,才是提振勞動參與率的最有效措施。

由此,我們認為,特朗普政府通過逆全球化的方式來改善就業,雖然可能會短期增加就業供給,但是將長期抑制勞動參與率。此升彼降之下,固然會使就業率在一定時期內變得非常靚麗。然而,這種“好看”的就業率,實則是一種新的結構性扭曲,將抵減美聯儲鷹派加息對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修復,不利於美國經濟長期發展。

中國科創助力復蘇新春。復蘇之春來臨之際,如何增強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動力,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在本次WEO報告的分析性章節中,IMF著重強調,跨境技術交流是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基石。其研究顯示,全球化進程加速了知識和技術的跨境傳播,進而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推動創新、提升生產率、增強競爭,最終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各國共用增長。

2004-2014年期間,科技的跨境流入每年對新興市場的勞動生產率帶來約0.7個百分點的增長,占增長總量的40%。著眼全球科創格局,1995-2014年,五國集團(美、日、德、法、英)佔據主導地位,但是近年來,中國和韓國已在諸多領域躋身世界前列,成為全球重要的科技創新源泉,並對五國集團產生正向溢出。有鑑於此,我們認為,美國以智慧財產權為藉口的貿易戰,對自身來說,阻礙了與中國這一新興科創中心的互惠交流,對全球而言,削弱了科技跨境流動,無助於全球經濟長週期復蘇。與之相反,中國正在積極承擔新興科創大國的國際責任。

2017年,中國提交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已升至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增速則為全球最高。2018年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2.9%,對東盟、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13.7%、14%和12.4%,均高於外貿總體增速。“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日益深化,將有力推動科技進步在新興市場的正向擴散,為提振區域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夯實全球復蘇潛力做出重要貢獻。展望未來,以十九大為新起點,中國通過對內加強創新驅動、對外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有望加速成為跨境科技交流的輻射極,進而增強對全球經濟的核心穩定器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