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什麼電視劇名起得觀眾越來越看不懂?

嘩眾取寵也好, “搭順風車”也罷, 打的都是靠劇名來吸引觀眾的主意。 那麼, 一個電視劇的名字究竟有多麼重要?對收視和市場有多大影響?

《奶奶再愛我一次》、《我的繼父是偶像》、《我的小姨》……近期, 各大衛視上線的電視劇中, 出現不少膚淺、低俗、博人眼球的劇名。 這難道是電視劇取名新的風向標?

其實電視劇取名的花樣一直不少, 當一種類型劇活了之後, 一批跟風同質化劇名上線, 比如“婆婆媳婦”、“xx傳”等。 前不久行業還喜好以詩詞歌賦為劇名, 如今似乎出現了變化。 那麼劇名與電視劇收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花樣百出劇名的背後又是什麼?

電視劇取名同質化嚴重, 膚淺低俗化再現端倪

沒有最怪, 只有更怪;只有你看不懂的, 沒有他們想不出的…這句話用來形容, 現在電視劇古怪的片名不算為過。 除了近期播出的電視劇劇名膚淺低俗外, 回看電視劇過往的取名歷史, 這種類型的劇名不再少數。

《女不強大天不容》、《烏鴉嘴妙女郎》、《愛啊哎呀, 我願意》、《粉愛粉愛你》、《爸爸快長大》、《爸爸父親爹》、《軍統槍口下的女人之潛伏》等均在衛視上線。

甚至一線衛視, 湖南台的電視劇名字也十分魔性。 《因為愛情有幸福》、《因為愛情有奇跡》、《因為愛情有多美》、《因為愛情有晴天》、《因為愛情有奇緣》接連上映,

本以為是一部劇的幾個系列, 實質卻並沒有太大關聯。 《妻子的謊言》、《妻子的秘密》、《妻子的誘惑》、《回家的誘惑》、《回家的欲望》同樣如此。

電視劇片名遍地奇葩, 《重慶晨報》總結為:

以《哈嘍, 卡小姐》、《立刻,

要幸福》、《何所冬暖, 何所夏涼》為代表的“逗號體”;

以《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想和你再去吹吹風》、《微微一笑很傾城》、《初遇在光年之外》為代表的“豆瓣體”;

以《一碗咖啡大蒜香》、《那片星空那片海》、《名為夢想的翅膀》為代表的“不知所云體”。 甚至還有《我是歌手》、《奔跑吧大叔》這種跟風熱門綜藝實際毫無關係的“蹭名體”。

SMG影視劇中心主任、東方衛視總監王磊卿在年會上作“請回答, 2018——中國電視劇市場思考與展望”的演講發言時, 指出了多項行業弊病。

“以往劇名流行兩個字, 這兩年變成了帶逗號的複句結構, 到了2018年, 我發現我都不會念了, 變成了帶有轉折關係的長句, 比如《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 你看, 其實就一個意思, ‘我喜歡你’。 ”

此外, 劇名雷同“搭順風車”的現象也同樣明顯。 《北風那個吹》播完, 《雪花那個飄》來了;《裸婚時代》過去, 《裸婚》開播了;《媳婦的美好時代》剛結束不久, 《媳婦是怎樣煉成的》又來了。 當媳婦劇成為熱門話題後, 跟媳婦有關的劇名, 就至少能找出不下十部。 《我有一個能折騰的老媽》、 《我的極品老媽》、《青春期再撞更年期》、《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等, 都是同系列的。

同時,《XX記》、《XX傳》也是近年來紮堆的熱點,比如:《搜神記》、《蠻荒記》、《莽荒記》、《擇天記》等古裝男主劇;《羋月傳》、《如懿傳》、《皓鑭傳》、《楚喬傳》、《芸汐傳》等古裝女主劇。

此外 “皇后”系列:《扶搖皇后》《獨孤皇后》;“天下”系列:《獨孤天下》《獨步天下》《贏天下》。男主劇的“甲天下”系列:《武神趙子龍》《戰神戚繼光》《武聖關雲長》《謀聖鬼穀子》《兵聖孫子》《書聖王羲之》等。

至於在劇名中的雷同現象,多位製片人都表示,這與題材創作上的雷同有關。影評人鴻水表示,這體現了如今影視創作上喜歡“搭順風車”的現象。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個圈子就是如此,投資方和導演在選取題材時,就已經能達成意見一致,給電視劇起名也儘量要做到“借大樹乘涼”。

取名是一件很有講究的事情,但事實證明,往往在劇名上跟風的作品,最後都很難做到超越,名字上的續集也往往是狗尾續貂。“很多時候,都不是出於藝術性的考慮 ,而且會影響到品質。”

電視劇劇名對收視率的影響大嗎?

對此,製片人杜聞偉直言,片名好壞對一部電視劇的收視來說的確有非常大的關係,好的劇名能引導別人的關注,承擔著觀眾的“第一度吸引力”:“首先在宣傳上就有優勢,觀眾會感到好奇,進而去關注。如果這是一部‘表裡如一’的電視劇,就能夠吸引他們一直看下去,在收視率上也有提升作用。”

負責電視劇宣發的古德白(化名)也認為,這種做法確實能夠吸引一些觀眾,“前段時間有一部劇和《人民的名義》同時上映,叫《黃大妮》,收視一直在1以上。我本來不想看的,在家實在無聊就看了幾集,結果上癮了,然後推薦給我同事看,他們一聽名字太土……瞬間沒有看的欲望了。”

不得不承認,劇名確實影響了電視劇的點開幾率。被劇名耽誤的好劇不止一兩部,《嘿!老頭》就是其中之一,但看劇名,讓人誤以為是老年電視劇。其實該劇溫情又感人。李雪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一批觀眾,而與黃磊間的父子情,更是讓人動容。

只不過,劇名如何花樣百出,都需契合內容,以高品質品質為基礎,否則只能適得其反。前不久以詩詞作為劇名成為行業潮流,對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元文學界業內人士,他們表示,挪用詩詞作為劇名是一種市場跟風狀態,雖然這樣的挪用無傷大雅,但電視劇內容是否好看,劇情是否能與詩詞貼合才是最應該考量的事。如果以對詩詞的誤用來冒充“格調”,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

例如電視劇《人間至味是清歡》劇名的原句是“人間有味是清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表示,把“有味”改成“至味”沒有問題,但這句話是表現人到中年放下一切的恬淡之心,“我看到這個劇名,會以這樣的理解去看這部劇。但如果我發現它講的不是這個意思的話,我就會產生一種相應的反感。”

可以說,好片名起的是敲門磚的作用,而觀眾要看的最終仍是拆掉包裝之後的東西。

花樣百出劇名的背後是受眾群體變更,作品單薄

電視劇劇名的變化實質迎合的是市場的口味,研究劇名的變化其實就是研究受眾群體的變化。擔任過多部電視劇執行製片人的圈內人士黃先生表示,劇名的怪都是根據觀眾口味來變的。

之所以出現這些令人啼笑皆非、或是摸不著頭腦的名字,慈文影視總裁馬中駿認為,這或許是為了在網路上多吸引一些年輕人的注意力。“像‘如花’這樣的名字出自周星馳電影,可能年輕人看了會比較感興趣”,而“羊糞豆”則可能是為了突出電視劇裡的某一個特色而起的人名諧音,圖一個新奇有趣。

至於為何詩詞命名成風,或許也跟吸引年輕受眾脫不了關係。畢竟,這股“詩詞潮”裡面不少的電視劇都有著妥妥的網路小說IP原型,而這些IP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固有受眾,可以說這些小說伴隨了年輕一代的青春,因此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電視劇選擇。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朱麗麗認為:“在網路小說及網遊中,醉心於古風的粉絲群體往往會在服飾、風景、情節、人名等各個細節講究中國古典風格的營造。目前這種現象也應該是古風亞文化的一種延續。”

在朱麗麗看來,這種現象也是一種市場行為,“一種流行風格被市場檢驗成功之後,往往有無數跟風之作。短期內呈現擁堵現象。但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即使是流行文化,只有內容過硬,才會保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例如《琅琊榜》。”

其實,早年間電視劇劇名並沒有那麼長,也並不追求字面上的絢麗。比如《渴望》、《奮鬥》,完全為了在情感上提綱挈領,是絕無互換可能的。而現在,劇名越來越膚淺,越來越長,這又是否又是製作方對內容不自信的表現呢。

編劇余飛曾在某次採訪中吐槽稱:“這些劇取名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你看懂這個戲是講什麼,它只是想傳達給你某種氣質,這種氣質來自於網路或某種大IP,很多時候它就是一種廣告。”至於為什麼不直接總結劇中獨特內容或價值觀?“因為它沒有。”

從源流上講,國劇劇名“不講人話”深受網路小說的影響。網路作家一直有“裁剪”古詩詞用作小說名字的傳統,這很可能跟網路小說難等大雅之堂有關,網路作家希望用這些古詩詞“裝點門面”,與此同時顯示自己“很有文化”,在流行文化裡這種策略叫“雅化”,本無可厚非。只不過過於牽強附會,內容不夠分量之時,則顯得有些浮華。

事實上,但凡好的劇名乃至書名,大都能與故事情節契合,並且不需要那麼複雜。媒體人大楠說:“《四郎探母》《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這些劇名,別看只有短短四個字,但兼具文人浪漫主義氣息與古典文化素養,沒有玩概念,也沒有生拉硬湊。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北京人在紐約》《溫州一家人》等名字,看電視劇名就知道大體說了一個什麼事,曉暢直白。”

總的來說,劇名越來越膚淺、越來越追求意境美,其實都是在用庸俗美意粉飾單薄的故事以及膚淺的表演。當市場主要受眾由“大媽”轉向“年輕一代”,劇名的選擇自然也要迎合他們的口味。只是近些時間,《後媽的春天》、《養母的花樣年華》、《奶奶再愛我一次》等劇名的出現,是否意味著平臺細分後觀眾的分化,電視劇回歸老一輩,出品方自然也要進行精准行銷。

都是同系列的。

同時,《XX記》、《XX傳》也是近年來紮堆的熱點,比如:《搜神記》、《蠻荒記》、《莽荒記》、《擇天記》等古裝男主劇;《羋月傳》、《如懿傳》、《皓鑭傳》、《楚喬傳》、《芸汐傳》等古裝女主劇。

此外 “皇后”系列:《扶搖皇后》《獨孤皇后》;“天下”系列:《獨孤天下》《獨步天下》《贏天下》。男主劇的“甲天下”系列:《武神趙子龍》《戰神戚繼光》《武聖關雲長》《謀聖鬼穀子》《兵聖孫子》《書聖王羲之》等。

至於在劇名中的雷同現象,多位製片人都表示,這與題材創作上的雷同有關。影評人鴻水表示,這體現了如今影視創作上喜歡“搭順風車”的現象。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個圈子就是如此,投資方和導演在選取題材時,就已經能達成意見一致,給電視劇起名也儘量要做到“借大樹乘涼”。

取名是一件很有講究的事情,但事實證明,往往在劇名上跟風的作品,最後都很難做到超越,名字上的續集也往往是狗尾續貂。“很多時候,都不是出於藝術性的考慮 ,而且會影響到品質。”

電視劇劇名對收視率的影響大嗎?

對此,製片人杜聞偉直言,片名好壞對一部電視劇的收視來說的確有非常大的關係,好的劇名能引導別人的關注,承擔著觀眾的“第一度吸引力”:“首先在宣傳上就有優勢,觀眾會感到好奇,進而去關注。如果這是一部‘表裡如一’的電視劇,就能夠吸引他們一直看下去,在收視率上也有提升作用。”

負責電視劇宣發的古德白(化名)也認為,這種做法確實能夠吸引一些觀眾,“前段時間有一部劇和《人民的名義》同時上映,叫《黃大妮》,收視一直在1以上。我本來不想看的,在家實在無聊就看了幾集,結果上癮了,然後推薦給我同事看,他們一聽名字太土……瞬間沒有看的欲望了。”

不得不承認,劇名確實影響了電視劇的點開幾率。被劇名耽誤的好劇不止一兩部,《嘿!老頭》就是其中之一,但看劇名,讓人誤以為是老年電視劇。其實該劇溫情又感人。李雪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一批觀眾,而與黃磊間的父子情,更是讓人動容。

只不過,劇名如何花樣百出,都需契合內容,以高品質品質為基礎,否則只能適得其反。前不久以詩詞作為劇名成為行業潮流,對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元文學界業內人士,他們表示,挪用詩詞作為劇名是一種市場跟風狀態,雖然這樣的挪用無傷大雅,但電視劇內容是否好看,劇情是否能與詩詞貼合才是最應該考量的事。如果以對詩詞的誤用來冒充“格調”,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

例如電視劇《人間至味是清歡》劇名的原句是“人間有味是清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表示,把“有味”改成“至味”沒有問題,但這句話是表現人到中年放下一切的恬淡之心,“我看到這個劇名,會以這樣的理解去看這部劇。但如果我發現它講的不是這個意思的話,我就會產生一種相應的反感。”

可以說,好片名起的是敲門磚的作用,而觀眾要看的最終仍是拆掉包裝之後的東西。

花樣百出劇名的背後是受眾群體變更,作品單薄

電視劇劇名的變化實質迎合的是市場的口味,研究劇名的變化其實就是研究受眾群體的變化。擔任過多部電視劇執行製片人的圈內人士黃先生表示,劇名的怪都是根據觀眾口味來變的。

之所以出現這些令人啼笑皆非、或是摸不著頭腦的名字,慈文影視總裁馬中駿認為,這或許是為了在網路上多吸引一些年輕人的注意力。“像‘如花’這樣的名字出自周星馳電影,可能年輕人看了會比較感興趣”,而“羊糞豆”則可能是為了突出電視劇裡的某一個特色而起的人名諧音,圖一個新奇有趣。

至於為何詩詞命名成風,或許也跟吸引年輕受眾脫不了關係。畢竟,這股“詩詞潮”裡面不少的電視劇都有著妥妥的網路小說IP原型,而這些IP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固有受眾,可以說這些小說伴隨了年輕一代的青春,因此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電視劇選擇。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朱麗麗認為:“在網路小說及網遊中,醉心於古風的粉絲群體往往會在服飾、風景、情節、人名等各個細節講究中國古典風格的營造。目前這種現象也應該是古風亞文化的一種延續。”

在朱麗麗看來,這種現象也是一種市場行為,“一種流行風格被市場檢驗成功之後,往往有無數跟風之作。短期內呈現擁堵現象。但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即使是流行文化,只有內容過硬,才會保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例如《琅琊榜》。”

其實,早年間電視劇劇名並沒有那麼長,也並不追求字面上的絢麗。比如《渴望》、《奮鬥》,完全為了在情感上提綱挈領,是絕無互換可能的。而現在,劇名越來越膚淺,越來越長,這又是否又是製作方對內容不自信的表現呢。

編劇余飛曾在某次採訪中吐槽稱:“這些劇取名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你看懂這個戲是講什麼,它只是想傳達給你某種氣質,這種氣質來自於網路或某種大IP,很多時候它就是一種廣告。”至於為什麼不直接總結劇中獨特內容或價值觀?“因為它沒有。”

從源流上講,國劇劇名“不講人話”深受網路小說的影響。網路作家一直有“裁剪”古詩詞用作小說名字的傳統,這很可能跟網路小說難等大雅之堂有關,網路作家希望用這些古詩詞“裝點門面”,與此同時顯示自己“很有文化”,在流行文化裡這種策略叫“雅化”,本無可厚非。只不過過於牽強附會,內容不夠分量之時,則顯得有些浮華。

事實上,但凡好的劇名乃至書名,大都能與故事情節契合,並且不需要那麼複雜。媒體人大楠說:“《四郎探母》《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這些劇名,別看只有短短四個字,但兼具文人浪漫主義氣息與古典文化素養,沒有玩概念,也沒有生拉硬湊。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北京人在紐約》《溫州一家人》等名字,看電視劇名就知道大體說了一個什麼事,曉暢直白。”

總的來說,劇名越來越膚淺、越來越追求意境美,其實都是在用庸俗美意粉飾單薄的故事以及膚淺的表演。當市場主要受眾由“大媽”轉向“年輕一代”,劇名的選擇自然也要迎合他們的口味。只是近些時間,《後媽的春天》、《養母的花樣年華》、《奶奶再愛我一次》等劇名的出現,是否意味著平臺細分後觀眾的分化,電視劇回歸老一輩,出品方自然也要進行精准行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