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湮滅》:不一樣的科幻?好像值得一看

《湮滅》的身份標籤有如它視覺效果一般絢麗:改編自擊敗《三體》的「星雲獎」獲獎小說、《機械姬》導演的新作, 娜塔莉·波特曼主演。

或許是因為過於精緻, 《湮滅》在試映時反響平平, 發行方派拉蒙影業的高層開始擔心這部投資不菲的電影對普通觀眾而言「太過深奧」也「太過複雜」,

他們要求導演對影片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 比如把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主角形象塑造得更加討好, 以及改變現有晦澀難懂的結局。 但製片人斯科特·魯丁和導演亞曆克斯·加蘭拒絕了派拉蒙的修改意見。

導演亞曆克斯·加蘭和娜塔莉·波特曼在片場

最終為了避免虧損, 派拉蒙決定將美國、加拿大和中國以外的影片發行權賣給 Netflix, 後者可以在影片上映的 17 天后在剩餘國家上架該電影。

很多人認為派拉蒙之所以要在中國上映, 是因為它相信中國龐大的電影市場能幫助這部電影賺回一些本錢;當然, 也因為中國大陸沒有 Netflix。

事後聊起派拉蒙與 Netflix 的這筆交易, 導演加蘭頗有微詞, 他不否認 Netflix 這樣的新平臺能夠產出優秀的作品;但他更堅信, 《湮滅》為大銀幕而生——它一切的製作標準, 都是為了取悅影院裡的觀眾。

在這一點上, 能夠坐在影院裡享受這場視聽盛宴, 對幫助派拉蒙回本, 又用不上 Netflix 的中國觀眾而言, 反倒成為了值得慶倖的一件事。

視聽效果的精緻是《湮滅》刻意追求的。

導演加蘭非常自豪地說, 他是首先構想好的結尾, 「前面的故事都是為了結局服務, 」加蘭說, 在燈塔裡, 迷幻的音樂與炫目的色彩為觀眾營造了一個極其詭異的氛圍, 它讓故事變得複雜莫測。

好看的皮囊只是表像, 《湮滅》是科幻迷們期待已久的「燒腦神作」, 很多人拿它與 2016 年上映的《降臨》相比,這其實無意中提高了大家對《湮滅》的期待。

《降臨》是近兩年來最成功的硬核科幻電影之一,它改編自同樣獲得「星雲獎」的科幻小說《你一生的故事》。這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從語言學和物理學的角度講述了一個獨特的外星入侵的故事。

表面上看,《湮滅》就像是生物學版本的《降臨》。然而,即便電影中給出了許多生物學的解釋,穿插著物理學、心理學的理論支持,《湮滅》本質上仍是一個探討人性的故事。

「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每個人都在自我毀滅——以某種方式,在生活中的某個方面。我們喝酒、抽煙、毀掉好的工作,或者美滿的婚姻。」故事進行到一半,莉娜追問心理學家她丈夫加入這項任務的原因時,導演借心理學家之口道出了全片的主題。

每個角色都有著自我毀滅的傾向,主角丈夫凱恩發現妻子的婚外情後選擇離開,主角莉娜則因此懷有對丈夫的愧疚,心理學家身患癌症,醫療兵、物理學家和地質學家則各有各的心結,因為這種自我毀滅的傾向,他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進入有去無回的「閃光」空間。

「你是生物學家,我們身上有自我毀滅的代碼嗎?」聊天末了,心理學家反問莉娜。她指的是正常細胞分裂次數的上限,即「海佛烈克極限」,一旦分裂次數達到這個極限,細胞就會正常死亡,這也是人類衰老的原因,但人體中有一種細胞例外——癌細胞可以無限地分裂下去。

在電影中,導演藉以人類細胞死亡的瑕疵,表達自我毀滅其實根植于人類的基因之中,而不斷擴張的「閃光」空間就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吞噬、改變地球原本的樣子。

對比之下,《湮滅》的科幻隱喻的確沒有《降臨》那般「硬核」,但撇開這預設的標準,《湮滅》仍然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在沒讀上原著之前,這部心思精巧的電影值得你不止一次地走進影院,畢竟,無論是娜塔莉·波特曼小姐的長鏡頭特寫還是「閃光」空間巴羅克風格的藝術特效,都能為觀眾帶來極其愉悅的視覺體驗。

很多人拿它與 2016 年上映的《降臨》相比,這其實無意中提高了大家對《湮滅》的期待。

《降臨》是近兩年來最成功的硬核科幻電影之一,它改編自同樣獲得「星雲獎」的科幻小說《你一生的故事》。這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從語言學和物理學的角度講述了一個獨特的外星入侵的故事。

表面上看,《湮滅》就像是生物學版本的《降臨》。然而,即便電影中給出了許多生物學的解釋,穿插著物理學、心理學的理論支持,《湮滅》本質上仍是一個探討人性的故事。

「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每個人都在自我毀滅——以某種方式,在生活中的某個方面。我們喝酒、抽煙、毀掉好的工作,或者美滿的婚姻。」故事進行到一半,莉娜追問心理學家她丈夫加入這項任務的原因時,導演借心理學家之口道出了全片的主題。

每個角色都有著自我毀滅的傾向,主角丈夫凱恩發現妻子的婚外情後選擇離開,主角莉娜則因此懷有對丈夫的愧疚,心理學家身患癌症,醫療兵、物理學家和地質學家則各有各的心結,因為這種自我毀滅的傾向,他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進入有去無回的「閃光」空間。

「你是生物學家,我們身上有自我毀滅的代碼嗎?」聊天末了,心理學家反問莉娜。她指的是正常細胞分裂次數的上限,即「海佛烈克極限」,一旦分裂次數達到這個極限,細胞就會正常死亡,這也是人類衰老的原因,但人體中有一種細胞例外——癌細胞可以無限地分裂下去。

在電影中,導演藉以人類細胞死亡的瑕疵,表達自我毀滅其實根植于人類的基因之中,而不斷擴張的「閃光」空間就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吞噬、改變地球原本的樣子。

對比之下,《湮滅》的科幻隱喻的確沒有《降臨》那般「硬核」,但撇開這預設的標準,《湮滅》仍然不失為一部優秀的電影。在沒讀上原著之前,這部心思精巧的電影值得你不止一次地走進影院,畢竟,無論是娜塔莉·波特曼小姐的長鏡頭特寫還是「閃光」空間巴羅克風格的藝術特效,都能為觀眾帶來極其愉悅的視覺體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