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分級遲遲不來,世界各國的電影分級都是如何“鬥爭”來的?

- 烹小鮮, 發現娛樂新鮮價值! -

discover the new value of entertainment

導 語

作者|江宇琦

來源|壹娛觀察

上周, 好萊塢科幻大片《湮滅》正式登陸國內院線, 而在幾周前,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就針對這部電影下發了一條通知, 稱根據《電影產業促進法》及相關規定, 要求該影片在售票視窗提示“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應在家長陪同下觀看”。

售票平臺上皆出現了提醒

據悉, 此次發佈“觀影提示”的主要原因在於, 該片包含大量血腥、驚悚片段, 而國內上映版只比原版少了1分鐘, 幾乎未作任何刪減, 故不太適合兒童觀眾觀看。

如此一來, 《湮滅》也成了繼2017年上映的《金剛狼3》後, 國內第二部被要求發佈“觀影提示”、讓影院“手動分級”的引進片。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電影分級在中國已經有了眉目, 去年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 《金剛狼3》的觀影提示“僅僅是一個觀影的指導提示, 不存在其他的歧義, 也沒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同樣也有業內人士向壹娛觀察表示, 受現行制度、行業發展、實際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電影分級短期內很難在國內實現。

《金剛狼3》中有大量打鬥鏡頭

可即便如此, 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在於,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 電影受眾開始從年輕人向家庭以及更多層面擴展, 受眾觀影需求的分化也越發明顯。 上個月, 網路上就曾因《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等熱門大片存在大量少兒不宜的鏡頭而掀起過對於分級的討論, 如何照顧到不同觀眾的觀影需求, 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而有過同樣困惑的不只是有中國, 從電影誕生之日起, 世界各國都一直在探尋著平衡受眾需求和意識形態等問題的方式,

許多國家也曾因此陷入過掙扎乃至衝突。 但最終, 在產業產業成熟的基礎上, 經過無數次的掙扎和摸索, 很多地區還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為此, 記者對包括美國、法國、印度等國家與地區的電影分級審查制度進行了整理, 看看全球幾大電影市場在相關制度的演變上都經歷過什麼。

美國:從“一刀切”到分級,

電影產業成了最大贏家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電影產業最發達的國家, 擁有著套較為完善、成熟的電影分級制度, 這也被許多人視作其電影產業能夠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維持高速發展、不斷出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美國的電影管理制度不是一開始就是如此, 最初也是採取對情色、暴力等內容“一刀切”的審查模式,

而為了如今這套制度的誕生, 美國電影行業掙扎、努力了數十年。

上世紀初, 電影在美國的普通民眾間流行起來, 但這種“低俗”的藝術形式在清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 卻引來了教徒以及精英分子的不滿。 為此, 1915年後美國陸續有36個州都出臺了電影審查法, 規定政府有權禁映非道德、違背宗教原則等的內容, 只有拿到許可證的電影才有機會在影院上映。 儘管有電影公司就此向最高法院提出過上訴, 但卻以失敗告終。

而與此同時, 在資本的介入下, 以派拉蒙、華納、米高梅為代表的好萊塢製片廠們卻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 對市場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為保障自身的權益, 改變被州政府約束的不利局面,

幾大電影公司於1922年發起成立了“美國製片人和發行人協會”(1945年改名為“美國電影協會”, 簡稱MPAA)來做自我審查, 並聘請親好萊塢的政客海斯來當主席。

可沒想到, 各大公司花高價請來的海斯, 卻為其帶來了新的麻煩。 隨著社會上對於好萊塢的抨擊越來越多, 1930年, 在天主教的壓力下, 海斯不得不聯合天主教教士一同起草了電影審查法典《海斯法典》。 該法典共包含12條禁令, 對涉及犯罪、性、宗教的影片內容都做出了規定和約束, 甚至於連舞蹈、服飾等都遭到了限制。

本圖囊括了美國當年電影審查制度的“十戒”:酗酒,暴力,禁用武器,吸毒,賭博,性,過度裸露,傷害執法人員等……

好在這並沒有徹底扼殺好萊塢的創作者們,此後數十年間,各大導演們一直在違規的邊緣試探著,除了鑽漏洞打擦邊球外,他們還通過實踐總結出一套套較為隱晦的“拍攝範本”,以方便在保證表達的同時,還不會違規被禁。而這些範本,對於力求快速發展的好萊塢製片廠們來說,簡直如獲至寶,大大加快了批量化、流水線式的電影生產進度——類型片便在這一過程中誕生了。

總得來看,《海斯法典》施行期間,美國電影並非在原地踏步,相反如今電影普遍運用的鏡頭語言很多都是誕生于這段時期。但它終歸對限制了電影的創新,因此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思想的解放,越來越多人開始反對並挑戰這些規定,傳統的好萊塢電影也開始被年輕觀眾所排斥。

因《海斯法典》而改變的《卡薩布蘭卡》結局

1960年前後,受發行壓力、輿論氛圍轉變等影響,許多好萊塢公司開始無視《海斯法典》,強行發行了包括《典當商》、《靈欲春宵》、《七年之癢》在內的諸多“違禁影片”,而沒有行政強制力的MPAA則只能在只能在一次次博弈中選擇妥協。最終,失去了社會廣泛支援的《海斯法典》也徹底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並退出歷史舞臺。

《海斯法典》失效後,MPAA於1968年推出了《電影自願分級制度》,該制度給了創作者們更多的自主權,核心宗旨只有保護青少年觀眾一條。最初的分級制度四個級別:G級(全年齡段)、M級(建議父母陪同)、R級(所有16歲以下觀眾必須有父母陪同觀看)和X級(16歲以下禁止觀看)。此後,在不斷的實踐當中,好萊塢又調整了分級的模式,並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分級規範。

如今美國實行的分級標準

對於美國的電影來說,所有評級都是自願的,一般會由製片人將電影送交至MPAA進行等級評定,負責評級的等級評定委員會(Ratings Board)由8-13成員組成,成員為受MPAA認證的專業人士。此外,MPAA總裁還要負責選擇等級評定委員會的主席,以保證評級委員不會受到片方的壓力,從而保證評級的公正性。對於分級結果,片方如若不滿,則可以選擇申訴。而電影進入院線後,分級也只是起到給家長們以參考的作用,同樣並非強制實施。

這一制度的確立,保證了美國電影創作空間的進一步打開,創作者們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間,不僅將流失的年輕觀眾拉回了影院,還進而給好萊塢席捲全球提供了機會。而限制級影片的放開,非但沒有出現一些保守人士認為的混亂,反倒還催生出了包括《午夜牛郎》等傳世經典。

歐洲:藝術殺出了政治的裹挾

如果說整個二十世紀裡,世界電影發展的一個焦點是在美國的好萊塢,那另一個焦點一定是歐洲。受戰爭和政局動盪等因素影響,歐洲各國的電影發展在過去的一百年間同樣備受制約,但對於藝術的追求,最終還是讓各國的電影事業殺出了政治的裹挾,並最終成為了世界藝術電影的旗幟。

法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40年之前,作為電影發源地的法國創作環境一直比較寬鬆,儘管也有針對電影的審核機制,但並沒有相對具體的審查法案,政府早期的態度也相對比較開放。然而1940年德國佔領法國後,在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主導下,一系列更為嚴格的電影管理審查制度陸續出臺。納粹的目的很明確,即維護其在法國的統治和做戰爭宣傳。為此,不僅法國本土電影在創作上受到了極大限制,就連英美進口片也被德國電影取而代之。

不過這種高壓政策並沒有消磨掉法國人對於電影的熱情,戰爭期間很多民眾自發對政治電影加以抵制,而戰後,失去枷鎖的法國電影業更是迎來了空前的繁榮。50年代,一批深受薩特存在主義影響的創作者聚集在了一起,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作者電影”,從而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電影運動——“新浪潮”。

“新浪潮時期”的經典影片:1959年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的《四百擊》

不過好景不長,1960年,由於非洲殖民國家陸續獨立,法國丟掉了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隨即法國與間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包括電影創作者們的一大批自由主義者作為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支持者,在這一問題上產生和戴高樂政府產生了嚴重分歧,並爆發了一些衝突。1961年,政府頒佈了新的電影審查法案,對電影中的政治、道德元素進行嚴格管控,包括戈達爾的《小兵》在內的大量反戰影片遭到禁映。

1968年,當局出於加強管控等目的解雇了法國電影資料館創始人兼館長朗格盧瓦,這讓數百名擁護他的電影人走上街頭開始抗議,黑澤明、希區柯克等外國導演也發來聲援。同年5月,由於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工人、學生開始停工罷課,一場被稱為“五月風暴”的運動在法國掀起。電影人們借此機會成立了電影總署,對政府的電影管理進行抗議,要求取消電影審查。

取材自“五月風暴”的電影《戲夢巴黎》,真實反映了彼時法國青年的狀態

此後,戴高樂總統下臺,法國對於電影的審查也逐步放開,1974年總統德斯坦上任後,更是徹底取消了相關的政治審查。如今,法國採取的也是電影分級制度,主要目的同樣是在於保護兒童觀眾。不過和美國等國家不同,法國的分級制度具有更強的強制力,所有進行商業放映的影片都必須接受分級。

至於其他歐洲國家,也在世界大戰以及國家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下,先後對電影產業做出過極多的限制。例如二戰前,為避免惹上麻煩,英國對於反法西斯電影等政治色彩鮮明的影片有著極為嚴格的管控;德國和義大利的電影產業,則在二戰期間完全被法西斯所把控,淪為了政治宣傳的工具,發展幾乎陷入停滯;二戰後,歐洲一些國家也被捲入美蘇冷戰中,電影創作也被意識形態所裹挾……

不過最終,多數國家的創作者們,還是憑藉著對於電影創作的堅持和追求,打破了政治對電影創作的禁錮,使得各類極端的審查紛紛消亡並走向分級制度。和資本對於好萊塢的助力不同,從過程來看,歐洲電影在二十世紀的這一系列勝利,更稱得上是一場藝術的勝利。

亞洲:新勢力與舊傳統的博弈

相較于歐美,亞洲各國在電影審查上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在長期的戰亂和被殖民統治中,許多國家的電影發展要大大落後於西方,有的地方迄今未能發展出成熟的電影產業。與此同時,在宗教、傳統文化等的影響下,電影受到干涉極多,沙特過去三十五年裡一直禁止放映電影,今年才正式解禁。不過在諸多舊傳統、舊思想的桎梏下,很多國家還是在努力探尋自己的道路。

這兩年,印度電影在內地市場可謂大放異彩,印度電影的“尺度”問題,也開始受到頗多關注。印度是亞洲較早推出電影法並開始做電影分級的國家,早在1949年,脫離印度殖民統治不久後的印度,就開始由審查制向分級制過渡,1983年後又進一步完善了分級制度。

印度電影現行分級制度

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對電影的管理就相對寬鬆,作為一個宗教文化盛行的國家,印度實行的其實是一種建立在審查上的分級制度,其負責電影審查的印度中央電影審查委員會,更是被稱為世上最嚴的審查機構,對涉及宗教、道德甚至女性的問題有著嚴格的規範。無論是印度片還是引進片,一旦“越界”,要麼禁映要麼慘遭剪輯,很多被剪的電影甚至不會事先告知導演。

為了避免慘遭剪刀手或者禁映,許多製片公司會盡可能避免敏感題材。但也並非所有人都會向這一制度低頭,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向印度的傳統勢力發起挑戰。例如女導演什裡瓦斯塔瓦就無視壓力和阻礙,大膽挑戰了大尺度女權電影《我罩袍下的口紅》,並在遭到禁映後力圖通過法律去爭奪權益,才最終換來了電影的分級上映。

《我罩袍下的口紅》劇照

類似的情況在伊朗等亞洲國家也都出現過,即便在電影分級已經普遍推廣,可在很多地區的創作者們依然會受到種種的掣肘。而在其他一些亞洲國家,雖然沒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但一些傳統觀念,也對電影分級的推廣和發揮作用產生過制約。

例如在中國,從2000年前後開始,就不斷有文娛界代表在兩會期間呼籲應當實行電影分級制,但卻遲遲未能推進。這一方面因為制度改革牽扯到的成本和利益博弈,新制度的確立並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在整個電影產業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電影分級所涉及的標準、執行等問題,也讓很多人對這項政策可否落實到位抱有擔憂。正如此前高曉松所言:“之前很多人都對電影分級制非常敏感,一說電影分級制,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三級片,於是電影分級制在中國就總是被否定。”

對此,導演張元解釋稱,分級制度其實是在為觀眾服務,“今天的電影不分級實際上是侵害兒童的,因為太多設計血腥、暴力、性愛的影像過早地讓孩子們看到了。同時也對成年人不負責,因為不能真正製作符合大家口味的類型片。而實施分級制,將讓兒童受到保護,讓成人得到滿足,讓創作者的思想不受約束。”

《大護法》海報上出現的提醒,這是片方的自發行為

至於很多人可能擔心的亂象,一直宣導應該實行電影分級的導演謝飛在《呼籲以電影分級制代替電影審查的公開信》裡指出,既然文學、音樂、美術都能在在法律和行政的監督下,“由創作者與出版社、發行商去把關,去對法律與社會負責”,那為何電影不能也交由市場和法律呢?“電影誰製作,誰發行,誰放映,誰就要對法律和社會負責。”

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的電影市場和電影生產國,都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經歷過由審查到分級的變化,而分級制度的出現,並沒有使其電影產業就此陷入過混亂。相反,很多國家正是因為有了分級制度,才推動了電影市場的細分化,從而幫助多個國家的電影產業邁向成熟、電影走向世界。

日本電影的分級制度

對於以中國為代表的許多亞洲國家而言,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如今也逐漸走到了當年好萊塢和歐洲電影曾經走到過的岔路口。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一季度裡,中國內地總票房已經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在未來,中國電影與中國市場都將會在世界的電影文化裡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和電影受眾的成熟,當看電影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日常需求,在這個檔口,如何處理受眾的新需求和舊傳統之間的矛盾,將成為這些新興市場們能否更進一步的關鍵。

1

END

1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

新浪看點|網易號|鳳凰網

請猛戳右邊二維碼

公眾號ID

pengxx01

本圖囊括了美國當年電影審查制度的“十戒”:酗酒,暴力,禁用武器,吸毒,賭博,性,過度裸露,傷害執法人員等……

好在這並沒有徹底扼殺好萊塢的創作者們,此後數十年間,各大導演們一直在違規的邊緣試探著,除了鑽漏洞打擦邊球外,他們還通過實踐總結出一套套較為隱晦的“拍攝範本”,以方便在保證表達的同時,還不會違規被禁。而這些範本,對於力求快速發展的好萊塢製片廠們來說,簡直如獲至寶,大大加快了批量化、流水線式的電影生產進度——類型片便在這一過程中誕生了。

總得來看,《海斯法典》施行期間,美國電影並非在原地踏步,相反如今電影普遍運用的鏡頭語言很多都是誕生于這段時期。但它終歸對限制了電影的創新,因此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思想的解放,越來越多人開始反對並挑戰這些規定,傳統的好萊塢電影也開始被年輕觀眾所排斥。

因《海斯法典》而改變的《卡薩布蘭卡》結局

1960年前後,受發行壓力、輿論氛圍轉變等影響,許多好萊塢公司開始無視《海斯法典》,強行發行了包括《典當商》、《靈欲春宵》、《七年之癢》在內的諸多“違禁影片”,而沒有行政強制力的MPAA則只能在只能在一次次博弈中選擇妥協。最終,失去了社會廣泛支援的《海斯法典》也徹底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並退出歷史舞臺。

《海斯法典》失效後,MPAA於1968年推出了《電影自願分級制度》,該制度給了創作者們更多的自主權,核心宗旨只有保護青少年觀眾一條。最初的分級制度四個級別:G級(全年齡段)、M級(建議父母陪同)、R級(所有16歲以下觀眾必須有父母陪同觀看)和X級(16歲以下禁止觀看)。此後,在不斷的實踐當中,好萊塢又調整了分級的模式,並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分級規範。

如今美國實行的分級標準

對於美國的電影來說,所有評級都是自願的,一般會由製片人將電影送交至MPAA進行等級評定,負責評級的等級評定委員會(Ratings Board)由8-13成員組成,成員為受MPAA認證的專業人士。此外,MPAA總裁還要負責選擇等級評定委員會的主席,以保證評級委員不會受到片方的壓力,從而保證評級的公正性。對於分級結果,片方如若不滿,則可以選擇申訴。而電影進入院線後,分級也只是起到給家長們以參考的作用,同樣並非強制實施。

這一制度的確立,保證了美國電影創作空間的進一步打開,創作者們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間,不僅將流失的年輕觀眾拉回了影院,還進而給好萊塢席捲全球提供了機會。而限制級影片的放開,非但沒有出現一些保守人士認為的混亂,反倒還催生出了包括《午夜牛郎》等傳世經典。

歐洲:藝術殺出了政治的裹挾

如果說整個二十世紀裡,世界電影發展的一個焦點是在美國的好萊塢,那另一個焦點一定是歐洲。受戰爭和政局動盪等因素影響,歐洲各國的電影發展在過去的一百年間同樣備受制約,但對於藝術的追求,最終還是讓各國的電影事業殺出了政治的裹挾,並最終成為了世界藝術電影的旗幟。

法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40年之前,作為電影發源地的法國創作環境一直比較寬鬆,儘管也有針對電影的審核機制,但並沒有相對具體的審查法案,政府早期的態度也相對比較開放。然而1940年德國佔領法國後,在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主導下,一系列更為嚴格的電影管理審查制度陸續出臺。納粹的目的很明確,即維護其在法國的統治和做戰爭宣傳。為此,不僅法國本土電影在創作上受到了極大限制,就連英美進口片也被德國電影取而代之。

不過這種高壓政策並沒有消磨掉法國人對於電影的熱情,戰爭期間很多民眾自發對政治電影加以抵制,而戰後,失去枷鎖的法國電影業更是迎來了空前的繁榮。50年代,一批深受薩特存在主義影響的創作者聚集在了一起,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作者電影”,從而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電影運動——“新浪潮”。

“新浪潮時期”的經典影片:1959年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的《四百擊》

不過好景不長,1960年,由於非洲殖民國家陸續獨立,法國丟掉了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隨即法國與間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包括電影創作者們的一大批自由主義者作為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支持者,在這一問題上產生和戴高樂政府產生了嚴重分歧,並爆發了一些衝突。1961年,政府頒佈了新的電影審查法案,對電影中的政治、道德元素進行嚴格管控,包括戈達爾的《小兵》在內的大量反戰影片遭到禁映。

1968年,當局出於加強管控等目的解雇了法國電影資料館創始人兼館長朗格盧瓦,這讓數百名擁護他的電影人走上街頭開始抗議,黑澤明、希區柯克等外國導演也發來聲援。同年5月,由於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工人、學生開始停工罷課,一場被稱為“五月風暴”的運動在法國掀起。電影人們借此機會成立了電影總署,對政府的電影管理進行抗議,要求取消電影審查。

取材自“五月風暴”的電影《戲夢巴黎》,真實反映了彼時法國青年的狀態

此後,戴高樂總統下臺,法國對於電影的審查也逐步放開,1974年總統德斯坦上任後,更是徹底取消了相關的政治審查。如今,法國採取的也是電影分級制度,主要目的同樣是在於保護兒童觀眾。不過和美國等國家不同,法國的分級制度具有更強的強制力,所有進行商業放映的影片都必須接受分級。

至於其他歐洲國家,也在世界大戰以及國家內部的政治因素影響下,先後對電影產業做出過極多的限制。例如二戰前,為避免惹上麻煩,英國對於反法西斯電影等政治色彩鮮明的影片有著極為嚴格的管控;德國和義大利的電影產業,則在二戰期間完全被法西斯所把控,淪為了政治宣傳的工具,發展幾乎陷入停滯;二戰後,歐洲一些國家也被捲入美蘇冷戰中,電影創作也被意識形態所裹挾……

不過最終,多數國家的創作者們,還是憑藉著對於電影創作的堅持和追求,打破了政治對電影創作的禁錮,使得各類極端的審查紛紛消亡並走向分級制度。和資本對於好萊塢的助力不同,從過程來看,歐洲電影在二十世紀的這一系列勝利,更稱得上是一場藝術的勝利。

亞洲:新勢力與舊傳統的博弈

相較于歐美,亞洲各國在電影審查上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在長期的戰亂和被殖民統治中,許多國家的電影發展要大大落後於西方,有的地方迄今未能發展出成熟的電影產業。與此同時,在宗教、傳統文化等的影響下,電影受到干涉極多,沙特過去三十五年裡一直禁止放映電影,今年才正式解禁。不過在諸多舊傳統、舊思想的桎梏下,很多國家還是在努力探尋自己的道路。

這兩年,印度電影在內地市場可謂大放異彩,印度電影的“尺度”問題,也開始受到頗多關注。印度是亞洲較早推出電影法並開始做電影分級的國家,早在1949年,脫離印度殖民統治不久後的印度,就開始由審查制向分級制過渡,1983年後又進一步完善了分級制度。

印度電影現行分級制度

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對電影的管理就相對寬鬆,作為一個宗教文化盛行的國家,印度實行的其實是一種建立在審查上的分級制度,其負責電影審查的印度中央電影審查委員會,更是被稱為世上最嚴的審查機構,對涉及宗教、道德甚至女性的問題有著嚴格的規範。無論是印度片還是引進片,一旦“越界”,要麼禁映要麼慘遭剪輯,很多被剪的電影甚至不會事先告知導演。

為了避免慘遭剪刀手或者禁映,許多製片公司會盡可能避免敏感題材。但也並非所有人都會向這一制度低頭,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向印度的傳統勢力發起挑戰。例如女導演什裡瓦斯塔瓦就無視壓力和阻礙,大膽挑戰了大尺度女權電影《我罩袍下的口紅》,並在遭到禁映後力圖通過法律去爭奪權益,才最終換來了電影的分級上映。

《我罩袍下的口紅》劇照

類似的情況在伊朗等亞洲國家也都出現過,即便在電影分級已經普遍推廣,可在很多地區的創作者們依然會受到種種的掣肘。而在其他一些亞洲國家,雖然沒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但一些傳統觀念,也對電影分級的推廣和發揮作用產生過制約。

例如在中國,從2000年前後開始,就不斷有文娛界代表在兩會期間呼籲應當實行電影分級制,但卻遲遲未能推進。這一方面因為制度改革牽扯到的成本和利益博弈,新制度的確立並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在整個電影產業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電影分級所涉及的標準、執行等問題,也讓很多人對這項政策可否落實到位抱有擔憂。正如此前高曉松所言:“之前很多人都對電影分級制非常敏感,一說電影分級制,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三級片,於是電影分級制在中國就總是被否定。”

對此,導演張元解釋稱,分級制度其實是在為觀眾服務,“今天的電影不分級實際上是侵害兒童的,因為太多設計血腥、暴力、性愛的影像過早地讓孩子們看到了。同時也對成年人不負責,因為不能真正製作符合大家口味的類型片。而實施分級制,將讓兒童受到保護,讓成人得到滿足,讓創作者的思想不受約束。”

《大護法》海報上出現的提醒,這是片方的自發行為

至於很多人可能擔心的亂象,一直宣導應該實行電影分級的導演謝飛在《呼籲以電影分級制代替電影審查的公開信》裡指出,既然文學、音樂、美術都能在在法律和行政的監督下,“由創作者與出版社、發行商去把關,去對法律與社會負責”,那為何電影不能也交由市場和法律呢?“電影誰製作,誰發行,誰放映,誰就要對法律和社會負責。”

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的電影市場和電影生產國,都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經歷過由審查到分級的變化,而分級制度的出現,並沒有使其電影產業就此陷入過混亂。相反,很多國家正是因為有了分級制度,才推動了電影市場的細分化,從而幫助多個國家的電影產業邁向成熟、電影走向世界。

日本電影的分級制度

對於以中國為代表的許多亞洲國家而言,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如今也逐漸走到了當年好萊塢和歐洲電影曾經走到過的岔路口。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一季度裡,中國內地總票房已經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在未來,中國電影與中國市場都將會在世界的電影文化裡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和電影受眾的成熟,當看電影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日常需求,在這個檔口,如何處理受眾的新需求和舊傳統之間的矛盾,將成為這些新興市場們能否更進一步的關鍵。

1

END

1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一點資訊

新浪看點|網易號|鳳凰網

請猛戳右邊二維碼

公眾號ID

pengxx0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